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文化交流的创新策略研究

2021-04-18刘晓丹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4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民族文化一带一路

【摘要】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的国际发展空间逐渐扩大。而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时间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然成为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是华夏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内容。本文从“一带一路”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影响入手,对其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从而提出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路径和创新举措。

【关键词】“一带一路”;民族文化;对外交流;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4-107-03

【本文著录格式】刘晓丹.“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文化交流的创新策略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04):107-109.

引言

要想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是重中之重。首先,我们必须对中华文化蕴含的优秀特质进行深入发掘,通过国际化的语言模式,将本民族的发展历史、文化精神、体制等呈现出来,进而达到向国际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目的。同时,我们还应做到对民族文化的传播路径进行探索和研究,对传播渠道不断创新、改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要做到广泛传播,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考虑到传播方式、媒介及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对应用平台、传播渠道、互动形式等加以考虑。贯彻实施“一带一路”理念,应始终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如何在跨文化的交流合作中实现共赢是重要考虑内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迎来了文化全球化,既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發展机遇,当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首先,在对外传播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如何使中华文化的优秀特质得到保留。其次,如何能进一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从而推动各国文明的互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拥有巨大的文化宝库,对本民族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且深层次的挖掘,并与国内外的文化特征和审美风格相结合,制定与“一带一路”文化理念相符的传播方式。此外,国家应重视对外交流人才的栽培,为建立国际化文化战略平台奠定基础。

一、“一带一路”在文化对外交流中的作用

(一)“一带一路”的内涵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目前,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依据,中国与相关国家正在实行双多边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将现有的区域合作平台作为基础,旨在于同沿线国家构建积极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此期间,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根本原则,对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进行借用,从而构建一个包含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命运共同体。

(二)“一带一路”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从古至今,对于民族文化传播,丝绸之路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同沿线各国的交流合作更为密切,同时增加了便利程度,尤其是中国与亚欧非各国的往来。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时,作为交流桥梁,“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结合世界文化大融合情况。在“一带一路”思想下,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所在,并做到大力弘扬,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民族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基本情况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涵盖了亚欧非三大洲,涉及了大约六十个国家。基于此,各个国家的民族文明、宗教信仰、生活环境有很大不同,必然会面临众多挑战与困难。由于所在地域存在较大差异,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历史文化。所以,各国之间便出现了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人文、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进而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形成。每一种文明自身便存在文化多样性,所以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矛盾与冲突。造成文化冲突的原因来自很多方面,比如没有做到充分交流,或者出现信息不对称情况。即使是同一种文化现象,由于国家或民族的差异性,理解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同。举个例子,对于人类起源这一问题,中西方观点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认为,通过捏制泥土,女娲创造了最早的人类。然而,在西方国家中,认为人类是由上帝创造的。针对人类起源,中西方国家虽然持有不同观点,但又从侧面反映出人类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生命之源的探索精神。因此,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时,需要对西方文明的优良之处进行主动学习。为了使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我们必须对中西方文化间的异同展开了解,增强二者之间的互相补充,同时要积极了解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进。各民族之间想要更好地开展交流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便是重要的沟通渠道。自“一带一路”落实以来,许多企业在着手开展项目,进而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核心目标是实现双赢或多赢,而不是为对方免费打工、做慈善。因此,时刻具备风险意识是必不可少的。目前,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政策,我国政府大力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撑,在初期阶段,这种举措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在市场占据决定性位置的是资源配置。换句话说,对于“一带一路”倡议而言,政府要对企业给予帮助与支持,引导企业走出去。这要求我们明确“走出去”的主体——企业,而政府只是起到辅助及引导作用,切忌对一切事物大包大揽。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创新途径

(一)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打造文化品牌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所谓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具有的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心,同时利用实践行动来完成。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大会中均提到文化自信,并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通过坚定的态度、明确的观点、庄重的语气,习近平总书记向国民传递出以下观点:文化自信既是我国民族的文化理念,也是重要的指导思想。从而提出下列问题: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上,为什么要注重文化自信?自古以来,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都是立国之本。如果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缺乏正确的思想文化及价值观,那么它将无法站稳根基。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及历史沉淀,现如今的国家治理体系才得以完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能推动我国的道德建设,还可以为国家治理提供帮助。从民族文化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从而推动前进的脚步。如果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得不到弘扬与传播,那将不利于民族文化创新、发展,进而对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不利影响。

(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向国际,增强文化软实力

我国的文化底蕴丰富且深厚,然而,当前中国还未达到文化强国的地位,仅仅是一个文化大国。因此,对民族文化软实力进行提升,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要想增强文化软实力,必须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特别是要将一些极具当代价值的民族精神弘扬出去,比如那些跨越国度、跨越种族、跨越地域的文化。对此,中华传统文化应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创新,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点,还要加入新时代精神内涵。为全面体现中华文化的特征,可以从对外文化交流途径入手,对其进行创新,同时对相关的交流机制不断进行完善。至2004年,孔子学院的开办时间已长达14年。直至2018年9月,海外地区成功建立511所孔子学院,1073个中小学孔子学堂,学院人数高达210万余人。以孔子学院等方式作为跨文化交流媒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遍布全世界。要想成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极为重要。倘若一个国家不具备硬实力,那么直接战败的可能性很大。然而,一个国家或民族缺乏软实力,那么很有可能造成不战而败的结果。所以,在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交流过程中,要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给予高度重视,进而打造出良好的民族文化品牌。

(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与传播

任何一种文化,它都必须为特定的主体提供服务,抑或依赖特定主体而生存,不可能出现单独存在的现象。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时,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华民族的重要地位,明确其文化主体的定位。一方面,增强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具有关键作用,为此,必须逐渐培养自身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人翁意识,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促进作用。很久以来,中华文化都位于世界众文明之首,然而,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文化便不复从前,影响力急速下降,此时,西方文化却倍受推崇,各国争先模仿。大部分國人失去了文化自信心,转而变成“文化自卑”,更有甚者失去了精神的独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大转折点,自此,中华文化又变得富有活力。在中西方文明的不断碰撞中,中华文化得以发展。在“一带一路”环境下,我们要始终将“精神自我”作为基本原则,对本民族文化中蕴含的优秀特质发掘出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传承,这样才能使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成为了中华儿女强大的精神支柱。只要发掘出中华文化隐含的文化资源,便可以将其转化为民族文化符号。要想推进此方面工作,就应该让中华民族文化和相关的文化产业进行融合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加新颖的文化产品,可以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产生民族共鸣。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性是文化产品必不可少的特点。一旦缺乏创造性,将无法推动民族文化地传承与发展。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需要增强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应该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四)增强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突出中国元素

随着时间的流逝,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逐渐消失,而中华文明却仍在发展,这是因为中华文化本身具有较强的包容性,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进而强大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全球化趋势下,对待外来文化时,应采取开放进取、兼收并蓄的态度,这样才能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对于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文化具有巨大力量,是生存及发展的重要支柱。要想成功实现中国梦,就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五千年开始,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中华民族一直秉持着包容且开放的态度。举个例子,古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但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便同中华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相结合,逐渐成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更多的跨交流渠道,必须要做到兼收并蓄。随着各国全球化趋势的深入,要想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地区之间实现跨文化交流,文化便是至关重要的交流媒介。对于中国而言,必须坚持走文化自信道路,将中国声音呈现给全世界,将民族故事传递给全世界。尤其是在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要不断探寻问题,构建新理论。一方面,结合当前时代发展潮流,建设合理的话语体系,要涵盖众多方面,比如人文、政治、经济。以中国实际国情作为依据,进一步精练及总结,最后转化为中国理论。另一方面,国家应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给予充分重视。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讲便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在中国新型国际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人才素质的高低将起到关键作用。为了将中国声音展现给全世界,需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人才。通过专业人才,可以达到向世界传递中国故事的目的,向世界讲述中国梦。借助于这种方式,可以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良好表现得到国际的认可。

(五)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产业地融合发展

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思想,将会对沿线60多个国家、高达20亿人口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帮助。通过紧密的交流合作,各个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进行提高,进而推动国际经济的发展。随着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经济发展速度也在加快,这样一来,将会在国家、社会与人民之间建立起沟通桥梁。在国际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也会对文化产业之间地融合发展进行促进。从根本上来讲,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万千中华儿女而言,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最大程度上解放文化生产力,并推动其发展,从而达到文化产业大繁荣的目的。现如今,全球进入经济一体化趋势,中华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流更加密切,沟通渠道更加多样化,从而为各个民族文化产业地融合起到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必须始终秉持谦虚严谨的态度,不能出现盲目自大的心态,更不能妄自菲薄。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我们要做到积极汲取其中的精髓,这样才能逐渐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最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一体趋势的深入,“一带一路”倡议及思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此期间,我们应致力于文化传承和创造,为文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国家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推动世界各国的跨文化交流。对外文化传播,不仅是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的体现,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路径选择。“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向全世界传递中国声音,逐渐巩固中国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陈玲.“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途径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11):189-190.

[2]刘兰兰.“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网络传播机制构建[J].中州学刊,2019(3):169-172.

[3]赵敏.符号的漂移:“一带一路”视域中的玄奘符号演化及其当代价值[J].艺术评论,2019(3):51-59.

[4]袁爱华.“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语料库研究——以茶为例[J].福建茶叶,2019(1):245-246.

[5]师晶晶.地方戏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现状[J].戏剧之家,2018(33):33.

[6]田青.“一带一路”与中国传统音乐——在“非遗薪传-浙江传统音乐理论研讨会”演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1):6-11.

[7]屈菡.以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界党员代表热议十八大报告[N].中国文化报,2012-11-12.

[8]杨瑞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题——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几点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8(12):101-105.

作者简介:刘晓丹(1977-),女,汉族,辽宁沈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世界民族、国际文化交流。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民族文化一带一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