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南双季稻化肥减施增效综合技术模式及技术规程

2021-04-18韦善清谢慧敏江立庚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36期
关键词:穗肥晚稻早稻

韦善清,谢慧敏,吴 可,梁 和,江立庚

(广西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4)

0 引言

水稻生产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起了重要作用[1]。影响水稻生长与产量、品质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水稻品种遗传物质组成、生长环境条件、栽培技术措施等方面[2]。水稻生产除了要求高产、优质、高效的优良品种以外,还需要重要的农业生产投入品——化肥和农药。目前,中国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仍然较低,提高单产也成为提高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水稻栽培过程中施用化肥,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在提高水稻单产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可降低化肥对增产的贡献率[3],肥料利用率降低,造成浪费,还可能引起水稻旺长,易于招引病虫害和倒伏,也会造成耕地土壤污染、酸化、养分失衡等负面影响[4]。近年来,中国水稻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稻作环境的变化,引起水稻病虫为害加重[5]。特别是华南稻区,已成为中国农药使用强度最大的地区[6]。2018—2019年,广西水稻病虫害发生程度中等偏重[7-8]。面对日益严重的病虫草害,水稻生产经营者往往采用加大农药剂量和增加喷药次数的处理方法。这种通过增加农药用量的防治方法,虽然在短时间内产生了防治效果,但农药过多或滥用,不仅使水稻生产成本增加,病虫杂草的抗药性增强,加大防治难度,而且农药大量流失,会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5],危害生态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9-10]。

为解决中国化肥农药过量施用带来的严重问题,2015年5月农业部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11]。2016年中央财政启动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通过构建化肥农药减施与高效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推广体系,以达到作物生产提质、节本、增效[12]。

1 华南双季稻化肥减施增效综合技术模式集成及示范

2018—2020年,广西大学参与由华南农业大学主持的《华南及西南水稻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承担了“热带双季稻药肥高效利用及减施综合技术模式集成和示范”的研究任务(2018YFD020030503)。课题组先后在广西大学农科教学基地、广西象州、宾阳、柳城、北流、龙州、岑溪、贵港等地开展单项技术试验研究。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同时参考国内重要研究进展,提出了“华南双季稻化肥减施增效综合技术模式”。该综合技术模式的核心是:“双高、双优、双补、双平衡”。双高:选用高产高效水稻品种,即绝对产量和相对产量均高的水稻品种。绝对产量是指单位面积的稻谷产量。相对产量是指在不施化肥条件下,其稻谷产量与正常施用化肥稻谷产量的比值,其比值越高,养分效率往往越高。双优:是指优化氮、磷、钾肥的比例结构以及优化基蘖肥的比例结构。优化后氮、磷、钾肥的施用比例为1:0.3~0.5:1。基蘖肥的比例结构根据肥料品种进行优化,其中,磷肥于移栽前作基肥一次施入;氮肥按基肥、分蘖肥、穗肥各占50%、25%~30%、20%~25%分3次施入;钾肥按基肥、分蘖肥、穗肥各占50%、20%、30%分3次施入。双补:是指在化肥中补充施入海藻精和微生物菌剂。在施用基肥或分蘖肥时,每公顷在肥料中同进拌入3 kg海藻精和3 kg微生物菌剂,以增强化肥的增产效果。双平衡:是指移栽密度与肥料施用量平衡以及按水气平衡方法进行水分管理。当化肥施用量减少17%时,水稻基本苗增加10%~15%。同时,按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技术规程进行水分管理。

2019—2020年,课题组相继在核心示范基地进行技术示范。其中,象州县核心示范区52667 m2,示范水稻品种为‘百香139’。2019年7月23日,经专家组田间测产验收,化肥减量综合技术示范区(化肥减量17%)平均稻谷产量为6479.76 kg/hm2,常规施肥对照田产量为6334.33 kg/hm2,示范区水稻比对照水稻平均增产2.30%。宾阳县古辣镇核心试验区210667 m2,示范水稻品种为‘百香139’。2020年7月18日,经专家组现场验收,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区(化肥减量17%)平均稻谷产量为6755.62 kg/hm2,对照田稻谷平均产量为6340.33 kg/hm2。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区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415.29 kg/hm2,增产6.55%。

2 技术规程

2.1 生产要求

2.1.1 产地环境 选择土地平整、排灌方便、耕层深厚、保肥保水性好的田块,要求农田生态环境良好,土壤清洁、灌溉水和空气质量应符合农用地要求。

2.1.2 品种选择 早稻、晚稻宜选用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委员会审定的,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高效、米质优、综合抗性好的水稻品种(组合),种子质量应符合相关要求。

2.2 育秧

2.2.1 秧田选择 秧地应选择背风向阳、土质肥力适宜、松软,排灌良好、运秧方便的田块。早稻秧田可冬翻晒田,晚稻秧田可选预留田块,也可选早熟早稻田或其他田块作秧田。

2.2.2 秧田整地 播种前按各育秧方式要求整好秧床,开好环田沟。育半水育秧时,可在播种前10~15天灌水犁耙沤田。播种前3~4天耙平耙细。播种前1天排干田水,播种当天按床宽1.2~1.3 m、沟宽30~40 cm起畦,在畦面上撒施有机肥0.3~0.4 kg/m2或适量化肥,与泥土拌匀,待沉实后整成合适秧床。

2.2.3 种子处理

(1)晒种

浸种前1~2天晒种。早稻种子晒6~12 h,晚稻种子晒3~5 h。要摊薄勤翻,忌暴晒。

(2)种子消毒和浸种

晒种后用清水选出饱满谷粒作种。先用清水预浸谷种6~12 h后,再用药物消毒。可用300~500倍强氯精药液浸泡24 h,然后用清水洗净,再继续用清水浸种至种子吸足水分。一般早稻浸种24~36 h,晚稻浸种12~24 h,浸种时要勤换水,浸种时间包括药物消毒的时间。

(3)催芽

浸种后,早稻催芽时可用40~50℃温水淋种后保温保湿,温度控制在32~35℃左右,破胸露白后经催芽、炼芽达到各种育秧方式要求后播种。晚稻种子浸种后室温催芽,破胸露白后即可播种。

2.2.4 播种

(1)播种期

根据当地的气候因素、品种特性等因素确定适宜播种期。桂南稻作区早稻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晚稻在7月上旬至中旬;桂中稻作区早稻在3月上旬至中旬,晚稻在7月上旬;桂北稻作区及高寒山区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初,晚稻在6月下旬。双季稻地区还应注意早、晚稻熟期搭配,以保证早稻、晚稻安全齐穗。

(2)播种量

杂交稻大田用种量为22.49~30 kg/hm2,常规稻大田用种量为30~45 kg/hm2。

(3)育秧方式与管理

湿润育秧早稻育秧应在“冷尾暖头”抢晴播种。播种要均匀,不露谷,畦面无积水。播种后盖膜,从播种到一叶一心期保持膜内30~35℃高温高湿环境,温度高时揭开薄膜两头通风降温。从一叶一心到二叶一心期,保持膜内25~30℃适温保苗。三叶期时选择晴天先灌水,后揭膜,厢面保持浅水。晚稻播种到立苗期间,用40目的尼龙防虫网覆盖。出苗后湿润灌溉,防止田间积水,移栽前2~3天揭网炼苗。为防晚稻秧苗徒长,可在一叶一心期用多效唑200~300 mg/kg喷洒,促使秧苗矮壮多蘖。早稻、晚稻的三叶期施尿素75~120 kg/hm2作“断奶肥”,移栽前3~5天施尿素45~75 kg/hm2作“送嫁肥”。其他时期看苗酌情施肥。

塑料软盘育秧每公顷大田需用434孔软盘750~900片。将秧盘竖放2盘排在秧畦上。将营养土装入秧盘内,最好装泥到孔深2/3处。均匀播种,每孔2~3粒种子,然后补泥盖种,刮净盘面泥土,保持盘孔泥土湿润。早稻低温,要盖膜至三叶期才能揭膜。晚稻采用40目的尼龙防虫网覆盖,移栽前2~3天揭网炼苗。

塑料软盘机插育秧选择运秧便利的场地作秧地。育秧基质可用商品基质,也可用自配营养土(可按说明加入壮秧剂或床土调制剂,还可按说明加入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进行床土消毒)。每公顷大田需机插秧盘300~375片。人工播种时,将秧盘竖放2盘排列于秧床上,装2/3营养土,均匀播种,覆盖营养土,浇水使营养土水分达到饱和。早稻当气温低,要做好盖膜、揭膜工作;晚稻播种后可用40目的尼龙防虫网覆盖。二叶期前的秧盘泥以湿润为主,两叶后期以旱为主,一般盘土不发白或叶片不萎蔫不淋水。根据苗情施用断奶肥、送嫁肥。机械化播种时,按机械播种操作进行,经播种、出芽、炼芽后移到育秧场地进行后续管理。

2.3 大田准备

移栽前7~8天犁耙沤田,移栽前1~2天整平,抛秧田、直播田要求田块高低差不超2 cm,达到泥烂、田平、无杂物。免耕抛秧田还需做好稻桩和除草处理。在开好田边沟、田中沟的基础上,实行分厢起垄栽培,一般厢面宽4~6 m,沟宽0.4 m,沟深15~20 cm。

2.4 移栽

种植密度根据土壤肥力、品种、季节、管理水平确定。当化肥施用量比常年减少17%时,水稻基本苗增加10%~15%。移栽前1~2天先秧苗喷药,然后带药移栽。

人工移植秧龄为早稻25~30天、晚稻15~20天,叶龄4.5~5.0叶。早、晚稻种植密度一般为27万~37万蔸/hm2,常规稻每蔸3~4苗,杂交稻每蔸2~3苗。浅水层l cm左右插秧,插深2 cm。

抛秧秧龄为早稻15~20天、晚稻12~15天,3.0~3.5叶。抛秧密度为27万~37万蔸/hm2。抛秧时先抛70%秧苗,余下30%的用于补空。当前很多种植户采用持秧盘站立点(抛)秧,易于掌握密度。抛秧后立苗期保持薄水层,减少漂秧、浮秧产生。

机械插秧秧龄为早稻18~25天、晚稻10~14天,叶龄3.5~4.0叶。早、晚稻种植密度一般为27万~37万蔸/hm2。移栽规格为行距30 cm,株距根据品种、肥力、管理等因素选择12、14、16 cm。插秧时要求田面平坦,泥皮水,带泥插植,深度1~2 cm,机插后及时人工补插漏秧处。

2.5 施肥

施肥数量应根据当地土壤肥力、品种、产量等方面确定。氮、磷、钾肥的施用比例结构为1:0.3~0.5:1。基蘖肥的比例结构根据肥料品种进行优化,其中,磷肥于移栽前作基肥一次施入;氮肥按基肥、分蘖肥、穗肥各占50%、25%~30%、20%~25%分3次施入;钾肥按基肥、分蘖肥、穗肥各占50%、20%、30%分3次施入。为实现水稻生产提质、节本、增效,当化肥施用量减少17%时,在化肥中补充施入海藻精和微生物菌剂,达到肥料减施增效的作用。

2.5.1 施足基肥 基肥最好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化肥。一般每公顷大田施有机肥15000 kg左右,有机肥没有或不足时,应适当增加化肥用量。基肥应在移栽前1天施用,将氮肥总量的50%、钾肥总量的50%、磷肥总量的100%作为基肥施用。即每公顷大田的化肥用量为尿素67.5~90 kg、钾肥75~90 kg、磷肥375~450 kg。磷肥与有机肥堆沤后一次性施完。在施用基肥时,将有机肥、化肥与海藻精3 kg/hm2、微生物菌剂3 kg/hm2充分混匀后,作为基肥一次性施用,并经耙田使肥料和土壤充分交融。

2.5.2 及时追肥 早稻移栽后5~7天,晚稻移栽后3~5天,在回青立苗后应及时追施分蘖肥,将氮肥总量的25%~30%、钾肥总量的20%作为分蘖肥施用。分蘖肥每公顷大田施用尿素60~75 kg,钾肥60 kg。若在施用基肥时没有加入海藻精和微生物菌剂的,可在施用分蘖肥时,在化肥中加入海藻精3 kg/hm2和微生物菌剂3 kg/hm2,拌匀后施用。

穗肥的施用一般以枝梗分化到颖花分化期为宜,大约在抽穗前16~18天,水稻叶龄指数达到90%,水稻剑叶刚露尖,幼穗长到1~2 mm时进行。将氮肥总量的20%~25%、钾肥总量的30%作为穗肥施用。穗肥每公顷大田施用尿素75~90 kg、钾肥37.5~45 kg。抽穗后,发现叶片褪黄较严重时可适当根外追肥。

2.6 水分管理

在排灌良好条件下,采取薄水移栽,移栽后保持沟内有水,田面湿润,促进返青,促进早分蘖、多分蘖。当田间茎蘖数达到210万/hm2~240万/hm2(有效穗数的80%~90%)时开始露晒田,采取多次轻晒,以控制高峰苗;当田间茎蘖数达到360万/hm2~375万/hm2时排干沟中水,晒至白根露。稻穗分化期利用自然降水或人工沟灌补水,保持田面湿润;抽穗扬花时保持浅水,灌浆结实期应采用间歇补水,干干湿湿,直至收割。

2.7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2.7.1 防控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非化学防治手段,集成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技术。使用化学农药时,要因地制宜,灵活掌握,严格控制农药种类、严格控制施药时间、严格控制用药数量。

2.7.2 生物防治 通过选择对天敌杀伤力小的中、低毒性化学农药,避开自然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时期,创造适宜自然天敌繁殖的环境等措施,保护天敌,利用及释放天敌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

2.7.3 物理防治 采用黑光灯、震频式杀虫灯、色光板等物理装置诱杀鳞翅目、同翅目害虫。

2.7.4 农药防治 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4285、GB/T 8321的规定。合理混用、轮换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或具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克服和推迟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农药施用数量与时期符合规定。

2.8 成熟收获

当全田有95%以上稻谷颖色变黄,籽粒充实饱满坚硬,呈半透明状时,为适宜收获期,可进行机械收获或人工收获。

猜你喜欢

穗肥晚稻早稻
早稻迎丰收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增长2.7%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宋代早稻若干问题探讨
不同穗肥用量和运筹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穗肥施用时期对喀斯特区域杂交稻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不同时期施用穗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早熟莲藕-晚稻栽培技术
2014年晚稻新品种生产试验
洞庭湖区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