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乡村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北京的调研

2021-04-18郭美荣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农业

郭美荣,李 瑾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97)

0 引言

数字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2020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各地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部署要求,扎实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中国在数字乡村发展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在诸多领域已从跟跑进入并跑阶段,并逐步迈向领跑阶段。为进一步推动国内数字乡村发展迈向更高台阶,需要清醒认识到数字乡村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在总结数字乡村建设的阶段性进展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找到数字乡村发展的短板和问题,发现数字乡村发展的需求,从而探索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路径,不断强弱项、补短板、增优势,为抢占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高点提供强劲的内在驱动力。

数字乡村发展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对于数字乡村[1]、智慧农业[2-4]、数字农业[5-6]等几个相关概念,目前暂未形成统一且明确的定义。大部分学者从互联网[7-8]、大数据[9-10]、物联网[11-12]等技术应用角度分析了相关技术对农业农村各领域各环节产生的作用,从而提出相关定义和产业数字化的路径以及相应发展策略。王耀宗和牛明雷[13]在借鉴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概念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数字乡村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各领域各环节广泛而深度的应用,实现数字化升级改造和全面感知,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农业农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形成在线化、精准化、智能化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模式。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14-15],是以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引领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综合体。

全国各地在推进和探索数字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成功案例和典型模式,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贵州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将大数据率先应用在精准扶贫、农业生产、农产品经营和乡村治理中,不仅建设了“精准扶贫大数据支撑平台”,建立了“农业云”,还开发建设了“贵州数字乡村建设监测平台”,并同步开发了平台手机客户端“贵州数字乡村APP”,有效指导了农业生产经营,显著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此外,北京启动实施了“美丽智慧乡村”集成创新试点项目,上海启动“智慧村庄”试点工作,浙江省搭建了“智慧农业云平台”,各地纷纷在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农村电商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等方面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2018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工作,并于2019年4月发布《2019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以下简称《评价报告》)。《评价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达到33%。其中,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达18.6%,行政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覆盖率达64%,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交易总额的9.8%,建成益农信息社覆盖49.7%的行政村。从评价指标得分来看,北京市数字乡村发展总体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各单项指标的得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一些排名靠前的县(市、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发展潜力巨大。本研究以北京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为基础,总结分析数字乡村发展的新特征,探讨数字乡村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数字乡村发展路径和相关对策建议。

1 数字乡村发展的新特征——以北京为例

北京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在政策上编制了不同时期的三农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近年来,北京数字乡村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在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方面做出诸多实践努力[16-18],农业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互联网+”现代农业、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美丽智慧乡村建设等均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与北京“三农”发展结合日益紧密。

1.1 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迈向新台阶

乡村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截至2018年底,中国行政村通光纤比例已从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前的不到70%提升至目前的96%,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达95%[19]。在通信网络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提速降费工作连续推进、移动应用日益丰富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智能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逐渐普及。数据显示,4G网络以及互联网光纤已经覆盖了北京所有区县,网络使用费用也已大幅下降。据统计,2018年北京市乡村人口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以上。目前北京农户拥有手机的占比及手机能够上网的占比均高达94%,已经覆盖了绝大多数农户。

新媒体、新应用不断发展。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对新媒体的应用逐步深化,网络逐渐成为城乡居民信息获取的关键渠道[20-21]。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城乡居民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途径获取信息的比例分别高达98.81%和93.61%。在城乡社交平台应用方面,目前中国农村居民“微信群”使用比例为65.86%,与城镇居民应用水平相差不大。在电子显示屏配备方面,40.78%的村庄拥有电子显示屏,极大地提升了基层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和农村三资管理的数字化水平。

1.2 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更加深入

以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向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广泛渗透,智能农业设施装备研发不断加快,遥感、物联网与大数据应用蓬勃发展,带动了传统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升级[22-24]。农业资源数据库建设不断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数据、农业自然资源大数据、重要农业生物资源大数据、重点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5]。物联网、大数据、3S、精准农业、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农业、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等方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26-28]。

北京先后实施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农业物联网试点示范工程、智慧农园建设等,通过在农业园区建设室外农业环境监测站、温室环境监控系统、智能采收入库系统、可视化追溯系统、拍照溯源摄像系统、农事管理记录终端、智控卷膜、智控喷滴灌系统等软硬件产品,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2019全国县域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市信息技术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率最高,达到67.73%,其次为设施园艺、水产养殖和大田种植。从课题组对经营主体的调研数据来看,节水灌溉和测土配方施肥等信息化技术和产品被广泛应用到大田作物的生产中,设施园艺作物的生产和畜牧畜禽的养殖则比较广泛的应用了视频监控技术、环境自动监测技术、质量追溯等信息化技术,而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在宣传推广、景点展示、预约服务方面应用数字化技术和产品。

1.3 农业经营网络化日趋完善

近年来,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29]。2018年,全国农村电商超过980万家,累计建设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县级物流配送中心1000多个,乡村服务站8万多个,快递网点已覆盖乡镇超过3万个,全国快递网点乡镇覆盖率达96.36%,形成了覆盖县、乡、村的三级物流配送体系[15]。2018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37万亿元,同比增长30.4%,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305亿元,同比增长33.8%,县域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品及农业生产资料网络零售额为4018亿元,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北京市涉农电商呈现出以服务本地为主、以农产品服务为主、以第三方合作为主、以服务郊区县为主的显著特点,并不断凸显其在高端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品牌打造、营销渠道建设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新型组织模式。全市85.19%的行政村建有电商服务站点,为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经营主体中有44.62%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55.17%自建网络销售平台,72.41%借助第三方平台开展网络销售,且高达72.41%的经营主体对网络销售效果表示满意。北京农村电商已迈入高质量快速发展阶段,目前需要通过发展农村电商,打造基于数字经济的农业运营新产业链,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农村业态,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1.4 乡村治理数字化初显成效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数字化是推动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手段[30]。不断完善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优化升级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推动农村“互联网+党建”发展。“雪亮工程”建设向农村延伸,逐步开展农村社会治理、农村养老、生态保护、精准扶贫等领域应用。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方式,实现“平安乡村”建设。“阳光村务工程”推动村务、财务网上公开,打通了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建成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农村集体资产大数据平台和农村宅基地数据库等,乡村治理的精细化、网络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2014年,北京市启动平谷区智慧西柏店村试点以来,持续开展美丽智慧乡村建设,重点围绕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经营、乡村治理、村庄公共服务信息化4个方面推进[18],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丰台“智慧村庄APP”、大兴“区级综合管理平台”、顺义“智慧乡村+物联网+合作社”、延庆“智慧沟域”、密云“智慧村务”、昌平“崔村智慧村镇”、平谷“一村一品+电商”等区域建设模式,涌现了黄山店村“互联网+乡村休闲旅游”[17]、蔡家洼村“互联网+”农村产业融合、小北关村生态农业智慧园区、智慧西柏店村、八家村益农信息社等典型智慧村建设模式,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北京南口镇通过构建覆盖公共服务、公共管理、乡村产业、公共安全等全方位的大数据平台,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

1.5 乡村信息服务新模式不断创新

涉农网站建设更加深入,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全面推进,移动互联网应用日益丰富。随着网络技术和智能终端的不断发展,网络、微信等新媒体已成为农村居民信息服务获取的主要渠道。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农户获取信息服务的主要渠道依次为网络、微信、电视、益农社、村委会等。其中,网络和微信两种渠道远高于其他渠道。此外,北京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依托益农信息社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建立服务团队,建设了北京益农信息网,极大地提高了农村信息服务水平。标准型益农信息社的建设有效带动了村民、大学生创业创新,并为农民提供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专业型益农信息社的建设旨在推动农业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农场云管理系统覆盖用户数和面积不断扩大,加快了农业生产的数字化进程。

2 数字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

当前,农村网络接入水平和宽带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但仍然面临巨大差距和挑战。根据CNNIC统计,2019年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46.2%,比城市低30.3个百分点,使用技能缺乏是非网民不上网的最主要原因。数据显示,因为“不懂电脑/网络”农村非网民占比为51.6%[31]。调研数据显示,北京市已经实现4G网络的全覆盖,但是部分地区依然存在移动通讯网络信号差的情况。在村委会、公共活动中心等人流量较大的重要活动场所仍未实现WIFI覆盖。部分村所建网站、微信公众号、物联网农事管理等新媒体、新功能虽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但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宣传推广效果欠佳等问题。对于智慧农业生产经营和休闲观光农业以及智慧乡村建设来说,网络基站少、信号差,无线网络覆盖率低、带宽低网速慢等高质量网络应用环境建设不足,无法满足数字乡村发展需要,严重制约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步伐。

2.2 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和应用体系不完善

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处理手段的落后,给农业信息采集带来巨大挑战。当前数字乡村建设面临数据资源分散、数据采集困难、整合不充分、开发应用不足以及集成应用不够等问题[32]。对基层组织来说,基层管理工作对口多个管理部门,不同管理部门的业务工作大多需要通过各自不同的系统进行数据报送。而这些业务系统之间又相互独立,给数据采集、整合和共享应用带来较大阻碍。对涉农生产企业来说,目前的数字农业系统与设备陈旧落后,新一代智能设备普及程度远远不足。数字农业技术应用场景单一,大部分应用还停留在生产环节,产业链其他环节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程度较低。

2.3 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融合不够

总体来说,目前中国数字农业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数字技术尚未实现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在农业中的占比远低于工业和服务业。在农业生产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和软硬件产品覆盖不全,信息系统和智能装备的使用在不同产业之间差异化较大。从农业内部产业来看,设施畜禽养殖的数字化水平相对较高,养殖环境监测技术、智能精准饲喂技术、自动化挤奶、拣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动物疫病智能监测等数字化技术和产品应用覆盖范围较广,应用效果较好,但大田生产的数字化水平较低,远没有发挥出数字对农业生产的催化作用。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偏低,与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2.4 数字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数字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不足。企业研发人员、信息技术服务人员的短缺,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应用能力有限和农民信息素养、信息意识的长期不足,给数字乡村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调研数据显示,在涉农政府部门管理人员中,有28.70%认为学习与使用信息化技术与设备存在困难,信息技术掌握程度较低。基层农技队伍知识严重老化,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梯次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推广新技术的人才尤其缺乏。农民信息意识薄弱、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偏低。大多数农民的信息化应用仅停留在新闻浏览、娱乐等层面,而将信息化技术、设备和服务用于促进农业生产和改善生活则严重不足。

3 对策建议

3.1 夯实数字乡村建设基础,提升农民网络素养

针对目前部分村庄存在的4G网络和无线网络覆盖不足、带宽不够、信号不稳等问题,巩固提升乡村宽带工程建设成果,持续推进提速降费和电信普遍服务,扩大4G网、光纤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快速高效的全光纤网络,进一步把网络服务延伸到户;推动基于数字电视、微信平台、移动APP、站点屏幕等智能终端和便民服务终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继续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等工程的全面覆盖,并在农村加大硬件投入,加强机房、服务器等基础设施设备条件建设,为对接数字乡村各类项目、融合资源搭建平台。除了夯实数字乡村发展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外,还要重点提升农村地区人们的信息素养、网络素养和互联网综合应用能力。针对农民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能手、大学生村官等群体,要实施农民数字化学习与培训计划,开展农村互联网产业网络培训、授课培训、田间培训和一线实训等,培育一批具备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应用能力强的“新农人”,让网络真正能为农民所用,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工具。

3.2 完善数字乡村资源体系建设

针对当前中国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资源分散、采集方式落后、采集标准不统一、数据利用不足等问题,从顶层架构角度,建立覆盖农业农村数据资源采集体系、仓储体系、处理体系、管理体系和应用体系的数字资源体系框架,搭建数字乡村大数据平台。完善农业农村数据资源采集方式和手段,创新遥感、物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数字资源采集中的应用模式,建立天空地一体化观测网络,制定数字资源标准体系,完善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数据资源的整合、挖掘和利用,真正发挥数字对农业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

3.3 构建数字乡村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提升数字乡村自主创新能力。优先布局战略性前沿性技术,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组织实施一批数字乡村科技攻关项目。加强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应用,重点攻克低功耗、高可靠、高精度、高品质农业生产环境和动植物生命体征探测专用传感器研发,突破农业信息智能分析决策技术、智能化信息服务技术、精准作业技术、无人机作业技术等,推进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研究与系统应用。不断强化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在数字乡村技术产品方面的研发力度,研发一批实用性强、低成本、适宜推广的数字农业产品和装备,集中转化一批引领带动性强、技术先进、成熟度好的优秀科技成果,提升农业产业数字化水平。

3.4 深化产业数字化示范应用

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数字化技术在现代种养业、休闲农业、农产品流通业、信息服务业等行业领域的应用,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示范引领作用强的农业产业园区、科技园区以及产业创新基地,率先启动一批数字乡村示范应用建设工程,建设一批数字田园、数字菜园、数字果园、数字牧场等,推动农业农村产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大田种植、设施园艺、集约化养殖、现代种业和电子商务等产业,大力发展数字化、智慧化生产、网络化经营,开展在线租赁托管、食品短链、社区支农、电子商务、体验经济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试点示范。

3.5 完善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

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为契机,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中间扁平化”的思路,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移动应用等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农村基层信息平台,推动乡村党务、政务、财务等信息公开,提高村民参与度;推动智慧社区向农村延伸,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信息发布、民情收集、议事协商、公共服务等村级事务网上运行;推进移动互联网在乡村医疗、养老、教育、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支持发展智慧交通、远程教育、远程诊疗、远程监护,着力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加快实施农村“雪亮工程”,深化平安乡村建设。

4 结论

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是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突破期和应用期,也是中国数字乡村取得重要进展的关键时期,亟需加快构建“基础支撑、技术创新、数据驱动、高效协同”的数字乡村建设体系。以信息化、数字化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释放数字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夯实数字乡村发展基础,不断提升数字乡村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数字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智慧乡村旅游、乡村大数据信息服务等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新产业新业态,建设乡村数字治理体系,加快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推进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