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共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审思*

2021-04-18蒋丽沙莎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医务医患医务人员

蒋丽,沙莎

(成都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和患者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特定的医疗救助关系,其不仅仅是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它还是整个社会关系在医患交往过程中的一个集中体现。和谐的医患关系对于维护医患双方的共同利益和社会和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紧张、冲突的医患关系伤害医患双方的情感,阻碍医疗水平的脚步[1-2]。中国近年来医患矛盾问题屡屡成为社会热点,常会有医护人员遭到患者辱骂、殴打乃至惨被杀害。2019年12月24日,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科杨文医生,被患者家属孙文斌故意杀害事件轰动全国[3],成为又一起既骇人听闻又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社会对医患关系产生从未有过的“冰点式”失望,严重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正常的医疗工作。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感染病例在国内外相继出现,随后COVID-19疫情在全球范围蔓延,严重威胁着世界各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全国各地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冲锋陷阵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营造了良好医患关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成为深层次医患关系的直接动因,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以新的视角去认识和反思如何才能更好的发展和谐医患关系。

1 疫情之下医患关系形势的整体分析

1.1 疫情的突发性、严峻性促进医患关系改善

面对来势汹汹的COVID-19疫情,在党中央的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抗击病毒,尤其是一线医护人员奋力拼搏,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广大医务人员奋不顾身、无所畏惧、不分白夜奋战在抗“疫”一线,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抗争,克服了救治任务重、感染风险高、休息时间有限、心理压力大的重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医治病人的过程中,以超常的体力智力以及高度强烈的责任感救死扶伤,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了中坚力量。在这次疫情中,武汉“方舱医院”大量接诊感染患者,为稳定疫情做出突出贡献。在方舱医院里,医护人员带领患者跳《火红的萨日朗》、唱《我和我的祖国》、做呼吸操锻炼肺功能、给病患策划生日会共同庆祝生日,在轻松愉悦、相互支持的氛围里高效进行抗疫治疗,这些场面令人感慨和感动。在这场抗击疫情的突发事件中,全体医务人员奋不顾身、舍身忘我的精神,打动了老百姓,让医务工作者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更加伟大,医护人员充分理解患者的焦虑、痛苦及家属的担心,患者和家属也对医护人员给予了高度信任和配合,此刻和谐尊重成为医患关系的“主旋律”。这一转变感动了社会大众,同时也激励了我们巩固当下和谐医患关系的动力,未来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值得我们期待[4]。

1.2 疫情的短暂性、特殊性不会改变医患关系的本质

医患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医患矛盾关系的产生也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所产生的,是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情况的客观真实反映[5],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仅靠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因此,基于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形成的良好医患关系并不稳固,缺乏长期存在的坚实基础,并不会改变我国当下医患关系的本质。抗击疫情期间,暴力伤医事情仍时有发生。2020年1月29日,武汉市第四医院两名医生被因患新型冠状病毒死亡患者家属殴打,防护服被撕[6];在疫情刚有成效之际,2020年3月2日内蒙古商都县医院发生车祸伤者动手殴打医护人事件[7]。可见,若医患矛盾最根本的原因没有消除,人们就此期望医患矛盾从此烟消云散 , 似乎并不实际。疫情来势汹汹让全社会处于危难之中,在这场危难之中医生和患者有着利益共同体,即共同抗击疫情,且结成了情感共同体,彼此更容易相互依赖和支持,这必然会促进医患关系的缓和。但在我国现有医疗体制下,医患毕竟是两个利益主体, 很容易产生矛盾。疫情过后, 若医患关系紧张根源不消除,随着医患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的消失以及人们对医护人员关注度的下降, 医患关系紧张、对立、冲突的局面势必再次出现[8]。

2 疫情之下改善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

疫情的突如其来,使我国卫生管理体制、应急防范、医疗资源、技术储备等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我国对待这次公共卫生突发疫情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为改善医患关系创造了客观条件,为和谐医患关系的营造提供了契机和新思路。作者从医患双方利益目标、医务工作者高尚医德、媒体正面作用三方面探讨疫情之下改善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

2.1 医患双方利益目标的契合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9]当前医患关系不和谐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各利益相关者没有得到其“所应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患者期望以合理且较低的费用恢复身体康健。但现实中人们发现对医疗的期望值经常超过现实:就诊预约难、排队等候时间长、医疗服务态度不好、治疗效果不佳、费用高昂至难以承受等,基于这些现实情况,一旦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接受的医疗服务与预期不相符合时,容易在情感上对医务人员或者医疗机构产生抱怨和不满。对于医生而言,救死扶伤是其天职,但我国当下的医疗体制下,医生有医生的辛苦,既要治病救人还要讲竞争讲效益;患者有病人的难处,在患者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长时间的等待常常引发患者的不满情绪;为了防范暴力冲突,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也是谨小慎微,以避责自保为主。在疫情的抗击过程中,党中央措施有力、行动高效,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了雷神山、火神山医院以及方舱医院,患者可在定点医院接受治疗,且治疗费不用自己掏腰包,均由医保支付和国家财政补助。由于政府财政支持、社会关注,患者不用担心医疗费用,也不用担心就诊环境中存在的不公平,患者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医生也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医治患者过程中,不用去考虑经济效益,也不用害怕因治疗效果不及预期而被患者攻击,国务院办公厅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一线医务人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可见,在这场共同抗击疫情的“战争”中,医患双方的利益冲突消失了,医患双方共同的敌人、共同利益认知的确立即抗击新冠病毒,为医患间关系有显著的改变提供了现实基础。

2.2 高尚医德的有力彰显和弘扬

明代裴一中《言医序》有言:“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一个具有崇高医德的医生只有以拯救苍生为己任,将患者生命放在第一位,才能得到患者的信赖,从而实现身为医者的职业理想与个人价值[10]。面对来袭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坚守岗位,成为抗击疫情当仁不让的主力军。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奔赴一线为抗疫奋战;隐瞒绝症病情不顾被病毒感染的妻子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先士卒,在抗疫最前线战斗;还有许许多多的白衣战士,舍小家顾大家,克服了救治任务重、感染风险高、休息时间有限、心理压力大的重重困难,全身心得投入到医治患者的过程中,不少医务人员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医务工作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展现了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和医疗的社会价值。正如习总书记指示的那样:“在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时,广大医务人员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赢得了全社会高度赞誉”。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医患关系明显好转,彼此尊重、信任、理解、配合、协调,让人感慨和感动,这种变化与医护人员舍身忘死、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医务人员为科学、为病人的献身精神和事迹赢得了患者的感动、社会的信任,为改善和谐医患关系营造了情感基础[11]。

2.3 媒体的正面宣传和价值引领

媒体作为社会的瞭望塔和温度计,它通过报道内容反映客观现实,受众通过接收信息形成观念现实,作为形成医患关系的一个依据。同时,媒体具有监测环境的功能,承担着引导舆论,推动社会进步的任务[12]。回顾近些年紧张的医患关系,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片面性的、误导性宣传报道,激化了医患矛盾,加剧了医患关系紧张。如“丢肾门”[13]“缝肛门”[14]事件等,这些事件经媒体的夸张失实的报道后导致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在疫情抗击过程中,新闻媒体在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安抚民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快速、权威、详实、准确的报道了全国医务工作者前赴后继、投身战斗的感人场景,让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前所未有地突显出来,让社会大众纷纷对医务工作者肃然起敬。除了聚焦医务工作者之外,媒体还更加关注疫情防控信息的多渠道深层次的开发,比如,关注疫情中的个体多角度提出良性建议、思考突发公共事件下处理好社会稳定与保护生命健康的关系等,通过信息的深入挖掘和报道,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媒体的客观报道、主导发声,帮助社会民众对医患关系形成更加理性的认知、判断与分析,为化解医患纠纷、缓和医患矛盾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15]。

3 疫情之下巩固和改善医患关系的建议

3.1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制度基础

邓小平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16]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监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亟须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近年来虽然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快公正医疗卫生制度的建立,但改革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比较多。国务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中记录了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历程,白皮书指出我国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应收尽收、免费检测、统一隔离、免费救治、分类救治、分级管理、专家会诊、加强复诊复检和康复、关注病患身心等,这些措施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患者的利益,为今后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从中寻找促进制度变革、引发制度向善的动力。具体而言,政府要从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兼顾医疗公益性、完善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为解决医患关系问题提供制度支撑。以战功赫赫的方舱医院管理模式为例,轻症患者先到方舱医院治疗,若患者病情加重则转入火神山等医院进一步治疗,其管理模式充分遵循了分级诊疗的原则。我国多地现有的分级诊疗模式存在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基层服务能力不足,双向转诊不畅通等问题[17]。未来在医疗体制改革中,应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为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奠定基础。

3.2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为谐医患关系的提供有力保障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其理论来源是卡尔·雅斯贝尔斯的医生开业的哲学,体现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且以中医的人文精神作为文化底蕴[18]。医患关系是一种典型针对疾病的合作关系,医患双方的奋斗目标显然是共同的,医患之间也不存在根本性的竞争,社会上对良性医患关系的期待也已形成共识[19]。因此,医患命运共同体对医患矛盾的解决具有建设性、针对性、理论性,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患者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生命观,客观且理性的看待医患之间的关系;要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在医疗过程中要信任并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培育对医护人员的感恩之心;要提高自身修养,理性认知疾病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医务人员的社会责任和角色的有限性,对疾病的治疗有正确的期望值[20]。另一方面,医务工作者要加强医患沟通,正视和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给病人施以更多的关怀,开展优质服务,改善患者就医感受,用心打造有温度的服务。此次疫情是医德与能力的考场,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实际行动中用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深刻践行了医务工作者的誓言,赢得了患者的信任,要使战疫过程中的医患信任关系能长久维系,广大医务工作者要继续加强仁心仁术的修炼。此外,政府和医院也要通过多种措施切实增强广大医务人员的获得感和职业荣誉感,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具体可以从提高工资待遇、职业发展空间、提升社会地位、优化医疗执业环境等方面入手,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21]。全社会都期待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形成,让医生和患者成为一个利益相关、情感相系的命运共同体,这是医患双方共同的心声。

3.3 借助网络媒体,为和谐医患关系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在此次疫情期间,媒体真实客观的报道了医务工作者抗击疫情的情况,特别是方舱医院里温馨感人的医患相处场面深深打动了社会大众,也让医生感慨和谐的医患关系又回来了,引发了人们对和谐医患关系的期盼和思考。不难看出,网络媒体对于促进医患关系转变的重要作用,这也提醒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为和谐医患关系创造良好环境。第一,抓住抗击新冠疫情的特殊契机, 借助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大力宣传和弘扬医务工作者救死扶和伤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展现医学的高风险性和医务人员的专业性,提倡社会尊医重教的社会风气;客观、全面、深人地看待和分析疫情背景下医患关系好转的现象,增强人们对医务工作者和医患关系的信心。在涉及医患关系的报道中,媒体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客观、公正、理性的报道,帮助公众认识事实真相。社会公众则应当坚持理性思维,不信谣、不传谣,传递正能量。第二,医院要主动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常见疾病的科普、服务信息的发布、医德医风建设的宣传等,增加人们对疾病的认知, 降低对于医疗技术的过高期望,减少人们对医务工作的艰辛和风险的不了解、不理解,赢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从而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22]。在涉及医疗事情报道时,医院应主动与媒体加强沟通,帮助其了解事实,正确理解医学专业知识,促进其客观公正的报道,这样才能消除医患双方的不信任,促进医患关系的进一步转变[23]。

4 结语

总而言之,此次疫情为改善医患关系提供了新契机,应对疫情的过程中有不少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疫情结束之后,我们仍需持续为缓解医患矛盾,改善医患关系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医患关系一定会更加和谐。

猜你喜欢

医务医患医务人员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