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花呈瑞
——南京博物院藏历代花鸟画迎春特展简说

2021-04-18万新华

中国书画 2021年1期
关键词:花鸟画

◇ 万新华

引子

在中国画中,凡以动植物为描绘对象的绘画,统称“花鸟画”,具体可细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鳞介等,画法则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等数种。花鸟画始于唐代,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20世纪亦多元并进。

作为传统的三大画科之一,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既重视真,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关注美与善的观念表达,更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创作与欣赏表达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尤其元、明以来,花鸟画不仅是自然景物的摹写,而且是人格化的象征,画家们往往利用比兴、题跋等手段自由地传达各种复杂丰富的情感。

就绘画史发展而言,所谓“黄家富贵、徐熙野逸”,所谓“墨花墨禽”,所谓“林良写意、吕纪妍丽”,所谓“勾花点叶”,所谓“青藤白阳”,又所谓“常州画派”“扬州八怪”“海派” 浓缩地勾勒起花鸟画发展之路,可谓浩浩荡荡,绚丽夺目。

有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又云“百花呈瑞,岁朝迎春”,大自然的花、鸟、草、虫等灵动生趣,中国花鸟画更是内容丰富,蕴含生意。

非常的2020年,即将过去。在辞旧迎新之际,南京博物院精心拣选丰富馆藏,特别策划历代花鸟画展,奉献“百花呈瑞”,以恭祝人们新年吉祥如意!

2020年12月26日,“百花呈瑞ü南京博物院藏历代花鸟画迎春特展”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馆第八展厅拉开帷幕,展期3个月,近百件精品,分“宋元:格物致知&翰墨游戏”“明:院体富贵&文人野逸”“清:南昌激越&毗陵优雅&维扬奇异&海上恬美”“二十世纪:写生之趣&写意之韵”四个单元,或双勾,或没骨,或水墨,或重彩,或工笔,或半工半写,或大写意,无论是宫廷院体,还是文人墨戏,各擅所长,精彩迭出,勾勒宋元以来中国花鸟画发展之路。

从宋徽宗到元代李衎、倪瓒,从明代早期林良、吕纪到沈周、文徵明,到陈淳、徐渭,再到明末蓝瑛、陈洪绶,从八大、石涛到“扬州八怪”,从恽寿平、吴历到蒋廷锡、邹一桂、钱维城,从王翚师徒到沈铨、余省,从海上“三熊”“三任”到虚谷、赵之谦、吴昌硕,从“二高一陈”到“三吴一冯”,从齐白石到徐悲鸿、张大千,到于非闇、陈之佛,再到唐云、陈大羽 名家辈出,灿若星辰,构成南博展览史上最强大的花鸟画阵容。

[元]倪瓒 古木丛篁图轴 102.9cm×43.9cm 纸本墨笔 1369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云林生为元晖都司写。玄晖五字为君休,今日元晖却姓刘。解道眼前无味句,丛篁古木思悠悠。己酉五月十二日。元晖君在良常高士家雅集,午过矣,坐客饥甚,元晖为沽红酒一罂,面筋二个,良常为具水饭酱蒜、苦卖,倘佯逐以永日,如享天厨醍醐也,复以余旧画竹树索诗因赋。王元举明仲、张德机咸在焉。瓒。

[南宋]佚名 桃花鸳鸯图轴 105.3cm×49cm 绢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第一单元“宋元:格物致知&翰墨游戏”部分,拣选画作5件,如北宋赵佶《鹆图》、南宋阎次平《四季牧牛图》、元李衎《修篁树石图》、倪瓒《古木丛篁图》、佚名《飞鸣宿食图》等。

宋代是花鸟画的成熟时期,在应物象形、营造意境、笔墨技巧等方面都臻于完美。“黄家富贵”,奠定了北宋花鸟画的总格局。特别是宋徽宗,重视画院,倡导写生,“重形似、尚理法、精密不苟”,花鸟画兴盛。至南宋中期,梁楷、牧溪的简笔花鸟画,开创了写意花鸟之先河,出现小品化的清新趣味。元代,文人思潮兴起,出现了墨花墨禽新风尚,尤其是梅兰竹菊“四君子”大肆流行。

南宋画院祗候阎次平《四季牧牛图》卷分四段:第一段春牧图,风柳平坡,二牛相间啮草,一牧童左手执绳,右手握鞭,坐牛背作欲策势;第二段夏牧图,丛木葱郁,清流汪澈,二童子各跨一牛,先后渡水;第三段秋牧图,碧水疏林,满堤落叶,一牛低头趺坐戏蟾,母子二牛卧树荫,一牛散羁闲行;第四段冬牧图,古树槎牙,漫空风雪,二牛相去暮归,一童披蓑伏牛背。画卷以阔笔墨点之树,侧笔偏锋“大斧劈皴”刷扫坡岸塘堤,显得十分协调,而牛作细细晕染与碎笔小擦,细致入微,从与画面大块面捷速皴擦形成鲜明对比。

元代画竹名家李衎(1244ü 1320)《修篁树石图》写坡石修竹三株,以浓淡之墨满布竹叶,配以枯枝、萱草点缀,对比强烈,用笔中的藏露、顿挫,竹叶的穿插组合,萱草的随意挥写,都与书法如出一辙。坡石的勾勒、皴擦、渲染,更是周到细致,又与竹子的挥写形成对比,回味无穷。

“元四家”之一倪瓒(1301ü 1374)《古木丛篁图》水墨清华,平坡上大石一堵,枯树矗立,两旁幽篁细竹相衬。淡墨写枯树,干挺枝疏,无故意的交错与盘曲,转折主次,左揖右让,丝丝分明,上攒若干扁圆点子,或疏或密,在有意无意之间,呈现出岁寒荒率之意境。竹子纯以中锋湿笔点画,细枝阔叶,或“个”字,或“介”字,浓淡相间,挺劲洒脱,在空寂萧瑟的气氛中增添了一份活跃。拳石用干笔侧锋飞白勾皴,浓墨点醒,层次向背分明,坡陀呈地道的折带皴,疏而不简,颇具质感。一切皆出以简笔疏朗,自有一种空阔高旷的境界。

[元]李衎 修篁树石图轴 151.5cm×100cm 绢本墨笔 1319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延祐己未正月廿有五日,息斋道人笔。钤印:息斋(朱)

[明]文徵明 冰姿倩影图轴76.9cm×24.5cm 纸本墨笔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徵明笔。钤印:徵仲父印(白)悟言室印(朱)

第二单元“明:院体富贵&文人野逸”部分,拣选画作19件,如明初宫廷派林良《秋坡集禽图》、吕纪《榴花双莺图》、殷偕《鹰击天鹅图》、浙派张路《苍鹰逐兔图》和吴门画派先驱夏昶《满林春雨图》,明代中期吴门文人花鸟沈周《玉楼牡丹图》、文徵明《冰姿倩影图》、陈淳《松石萱花图》、周天球《兰花图》、周之冕《桂子图》、大写意画派徐渭《三友图》、蓝瑛《古木文禽图》,晚明装饰主义陈洪绶《花卉图册》、胡士昆《兰石图卷》等。

明代初期,宫廷花鸟画大致延续宋代院体工笔风格,艳丽典雅者如边文进,没骨野逸者如孙隆,水墨洗练者如林良,精丽粗健者如吕纪。明代中期,吴门画派崛起,兼顾文人趣味与民众审美,文人写意花鸟画日益成为花鸟画坛主流。特别是“白阳青藤”的水墨大写意,标志着大写意花鸟画的滥觞。陈淳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徐渭吸收宋元文人画及林良、沈周、陈淳之长,又融民间绘画之趣味,并以狂草笔法入画,从而发挥了大写意花鸟托物言志、浇胸中之块垒的激情澎湃,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的新体派。

院体绘画方面,林良(约1428ü 1494)《秋坡集禽图》绘天趣盎然之象,坡石草丛,禽鸟四对,嬉闹枝头石上,一鹊翔停半空,一鹦鸽藏于坡后,一对锦鸡扑沙舒翅,嬉戏于坡上,鸽唱鹊噪,热闹非凡,笔墨简练,风格奔放,写意而形具。吕纪(1477——?)《榴花双莺图》写榴树一枝,繁花盛开,一对黄鹂栖于枝头,一上一下,鸣啼相应,神态活泼。工笔重彩,勾勒填色,绚丽多彩。殷偕(生卒年不详)《鹰击天鹅图》画风承五代、北宋脉系,以“勾勒填彩”法描绘鹰击天鹅的瞬间,顿失平衡,翻滚下坠,犹作挣扎。构图新颖,画面背景是茫茫湖水,但见芦荻隐约,更显高远凌虚之致和雄鹰搏击天外之势。天鹅和雄鹰均以线条双勾,再敷以白粉,分剔出羽毛,法度严谨,作风细腻。

吴门文人花 鸟方面,沈周《玉楼牡丹图》以没骨法写成,枝叶穿插带有写生意味,以洗练的用笔、清润的用墨、素雅的设色,画出规整、简逸、质朴、拙趣的花鸟。文徵明(1470ü 1559)《冰姿倩影图》绘老梅一株,盘折虬曲、苍劲清凛,看似毫不着意,实则笔墨遒劲粗率,老辣之甚。先以淡墨双勾枝干,后用浓墨皴染写勒,墨色层次丰富,笔法简拙质朴。陈淳(1483ü 1544)《松石萱花图》绘松树一株,湖石一丛,萱花一茎,一花半叶,淡墨敧毫,而疏斜历乱,偏其反而、咄咄逼真。松树用笔苍劲,湖石皴染结合,萱花勾写兼用,画法丰富,构图饱满、意韵自足。周天球(1514ü 1595)《兰花图》尤得郑思肖法,兰花姿态婀娜,兰叶潇洒舒展,穿插有致,花瓣随意点簇,俏丽秀美,叶用重墨为之,花之墨色稍淡,融入书意,笔势一波三折,有粗有细,有挺有转,有断有续,有收有放,变化多端,生意盎然。周之冕(生卒年不详)《桂子图》以勾花点叶法绘吉祥题材画,简率而富有神韵,花鸟生动传神,融陆治的设色工致和陈道复水墨写意画法于一体,颇有神韵。

浙派写意花鸟方面,徐渭(1521ü 1593)《三友图》将松、竹、梅“岁寒三友”绘于一图,相互交织,相互映衬。浓墨勾勒山石线条,草草几笔皴擦出层次,树枝枯老,但形态生动,双勾出竹叶,与旁边的树、石相映衬。运笔大胆,中锋侧锋互用,行笔迅捷,有刀砍斧劈之势;用墨浓淡之间节奏强烈相宜,细节处尤彰显功力。蓝瑛(1585ü 1664)《古木文禽图》即兴为之,痛快淋漓,参差错落之中,求得疏密有致,一只鵅子鸟悠栖于枝上,笔墨工写相间,翎毛造型严谨,花木点染随意,枝叶饱含水墨,丰腴而沉厚,将体态轻盈的小鸟烘托得更加凸显,中锋秃笔写成枝干,糅合了山水的笔意,清刚老硬,情趣天然,给人以不加雕饰、质朴天真的美感。陈洪绶(1599ü 1652)《花卉图》册精丽现于毫端,不落前人窠套。花鸟七开,分别为新梨飘香、丛仙吐萼、蝶恋花、绶带樱桃、老梅探春、凌霄花发、荷花柱石,无论在行枝、布干、点萼、生花,还是主从、疏密、虚实等方面,自有章法。所绘花卉往往以淡墨线勾轮廓,以色傅染,色不掩墨,形姿生动而清丽文雅,虽多平铺直叙而无匠心独运的对比,但注重技巧的展示,丝丝叶脉、点点花蕊等惟妙惟肖。

第三单元“清:南昌激越&毗陵优雅&维扬奇异&海上恬美”部分,拣选画作47件,以风格初步列出四个侧面,充分展示清代花鸟画多元化发展的蓬勃之貌。如清初“四僧”之朱耷《古椿双鹿图》、石涛《芳兰图》,常州画派之恽寿平《残荷芦草图》、蒋廷锡《海棠牵牛图》、邹一桂《梅花水仙图》、钱维城《紫藤罂粟图》以及宫廷花鸟之沈铨《绶天有禄图》、余省《八百长春图》,扬州本土职业画家之虞沅《榴葵双鹂图》、张杰《富贵长春图》、颜岳《桃花双禽图》等;又如“扬州八怪”之华嵒《花鸟图屏》、陈撰《荷香十里图》、李鱓《石畔秋英图》、黄慎《双鸭图》、金农《玉壶春色图》、高凤翰《松节莲房图》、边寿民《歪瓶依菊图》、郑燮《托根乱岩图》、李方膺《百花呈瑞图》等和“京江画派”之蔡嘉《岁朝图》、潘思牧《仿古花卉图》、顾鹤庆《朱竹图》、潘恭寿《柏萱竹石图》等;再如“海上画派”之朱熊《菊石图》、张熊《芝仙供寿图》、任熊《花卉图册》、王礼《秋花游鸭图》、赵之谦《岁朝图》、虚谷《枇杷图》、任薰《花石锦鸡图》、任颐《新秋鹅浴图》、吴昌硕《荷花图》、任预《花卉鸟兽图屏》等。还有女画家李因《荷花鸳鸯图》、周淑禧《鸠雀先春图》、马荃《牡丹锦鸡图》、指画大师高其佩《水中八事图册》等。

清代是花鸟画家张扬个性的时代,从初期的八大、石涛到中期的“扬州八怪”,从早期的恽寿平及“常州画派”到晚期的海上画派,无不个性彰显,独树一帜。八大、石涛将花鸟画“缘物抒情”的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以书入画的方式塑造抽象形象,横涂竖抹,抒发胸臆。恽寿平擅长没骨写生,与花传神,创立“色染水晕”法,风格秀丽雅致,一时学者云集。而在宫廷,随着翰林画家蒋廷锡、邹一桂供奉,一改富丽堂皇之格,丰丽清雅之风呈绵延之势,而沈铨、余省等人体现了毗陵风韵与内府趣味的合流。至中后期,随着盐业经济的繁荣,扬州画业兴盛,华喦、闵贞、高凤翰、边寿民、汪士慎、李鱓、郑燮、李方膺、罗聘等人纷纷聚集,标新立异,在取材、立意和审美追求方面表现出雄肆狂放、乱奇怪异的特点,重意境,讲究真性情,强调自我,“目无古人,不求形似,出乎町畦之外也”,号称“扬州八怪”。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开埠,逐渐成为东南沿海最为繁华富庶的城市,吸引了各地画坛精英聚集,朱熊、张熊、王礼、任熊、任薰、任颐、赵之谦、虚谷、蒲华、吴昌硕等人蜂拥踏至。他们远师徐渭、陈洪绶,近承“扬州八怪”,主张“以碑入画、以印入画”,一改柔丽单薄之弊,同时大胆吸收外来艺术与民间绘画的色彩,以鲜艳的颜色对比、配合,营造出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开创了没骨设色花鸟的新风格。

[元]佚名 飞鸣宿食图轴 154.8cm×68cm 绢本墨笔 南京博物院藏

[明]林良 秋坡集禽图轴155.4cm×82.3cm 绢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题识:林良。钤印:以善图书(朱)

朱耷(1626ü 约1705)《水木清华图》以一花片叶耐人寻味,左侧伸出几片荷叶,大笔重捺,或泼墨大写,荷茎圆转苍劲,曲折舒张,荷花轻柔婉转。与之相对写一倒悬危石,只略加勾皴,石顶一丛芙蓉,墨韵盎然。荷石在上相接,下方留白,中似无物却有空潆幽远之意,墨气纵横,用笔似游龙盘旋。石涛(约1642ü 1705)《灵谷探梅图》以干湿浓淡的水墨写竹梅二君于风中飘扬舞动情形,用墨色的变化烘托出满卷的氤氲之气。云弥雾漫之中,竹叶飞扬,似簌簌有声,将无形之风描绘尽致。风随雾动,雾就风涌,风雾之中的翠竹疏梅,意韵洒落。构图简洁明快,纵横宕逸。

恽寿平(1633ü 1690)《国香春霁图》画五朵烘日的牡丹花,或欹或正,或侧或仰,有盛开绽放,亦有含苞待放,深得北宋徐崇嗣没骨法精髓,富丽堂皇又不失清雅气象。花瓣、花蕊点染、渲晕、赋色温雅明丽,枝干花叶以色笔一势而成,后再以色勾勒,极态尽妍,逼真而妙。坡石的点苔、杂草铺陈草草,收放有致,触笔爽利,野逸趣味跃然于画面。蒋廷锡(1669ü 1732),《海棠牵牛图》以临摹元人画法为主,参以宋人的画法,运用多种技巧,竹叶枝干与牵牛花均用双勾法,竹叶及海棠花瓣则以极淡的设色稍作晕染,牵牛花叶和海棠花叶均以没骨,绘有阴阳向背,曲折其妙。坡石则以写意画出,皴搽点染,一气呵成。邹一桂(1686ü 1772)《梅花水仙图》设色明净,笔墨秀雅,梅花、水仙以双勾画出,再晕染赋彩,树干曲折其妙,以墨笔写意其形,更衬托出早春花卉的明艳。

高其佩(1660ü 1734),《水中八事图》册写江南水边生物情趣,如渡水的牛、三三两两爬行的螃蟹、聚集草丛的鱼虾、瞬间跃向莲塘的青蛙以及游动、飞翔的水虫等,无不逼真,活灵活现,构图凝练,技巧纯熟,意境新奇,神完意足,呈现出节奏的变化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沈铨(1682ü 1760)《梅花绶带图》从明代院体脱胎而出,写寒梅怒放,雄绶带鸟栖于枝上,雌绶带鸟在其下方啾啾鸣叫。梅枝曲折,由墨笔勾出,淡墨皴染,梅花由铅白点染,晶莹剔透。绶带鸟及小雀刻画细致入微,一丝不苟,有黄筌之韵。余省(1692ü 1768)《八百长春图》画乌鹊鸣集,一鸟独留坡石仰看古木柏树上刚刚栖定的同伴,互有呼应,以写意的意象,疏朗的笔墨,草草画出山泉的奔流,点缀雁来红、月季等花卉,气势壮观,寓意吉祥。

华喦(1682ü 1762或1756)《桃花鸳鸯图》画桃花流水、鸳鸯嬉戏,鸟羽用破笔散锋分披丝皴,再以淡淡的水色去浸润渲染,羽毛轻蓬松绒的质感,表现得十分生动。勾石染形,无一废笔,萱草数叶,桃树斜出,花作浅描,染以白粉,是一种很鲜亮,但不艳俗的色彩关系。高凤翰(1683ü 1749)《松节莲房图》写松树、荷花,笔墨稚拙圆润,章法烂漫生动,设色淡雅清纯,兼有宋人雄浑之神和元人静逸之气,题云“松能抱节峥嵘大,莲到成房辛苦多”,提升了画面的精神内涵。李鱓(1686ü 1762)《石畔秋英图》为早年供职于宫廷期间工细风格的仅有作品,石畔秋菊,修竹陪衬,湖石笔墨取法明人小写意,但双勾设色的五色菊和淡墨入苍绿写成的竹枝却工丽清妍。金农(1687ü 1763)《玉壶春色图》绘画老梅,顶天立地,粗干直立,疏株如棘,细枝密蕊,繁花盛开,骨秀神寒,精湛异常。郑燮(1693ü 1765)《托根乱岩图》右侧以中锋拖线,侧锋横皴之涩笔画一岩石拔地而起,坚挺劲健,风骨棱棱,正气凛然,下边以淡墨画一块小石头自右向左斜出,与右边竖立之石形成一个夹缝。夹缝中,以较流畅的线条画两根秀竹泠然直上,一短一长,一低一高,一浓一淡,风神俊朗。

张熊(1803ü 1886)《芝仙供寿图》乃博古图,拓印青铜古簠,加绘水仙、灵芝、寿石,组成芝仙拱寿,双勾的水仙,叶子摇曳,花朵绽放,仪态万千,线条飘逸,晕染也颇为细腻,点缀的灵芝则小巧玲珑。湖石以淡墨中锋勾出轮廓,后加皴擦、渲染、点苔,阴阳向背交代准确,古器、仙芝、寿石,清供之图,古意盎然。任熊(1823ü 1857)《花卉图》册绘花鸟、草虫、瓜果、鱼介,或仿古,或写生,皆自家面目。虽构图、造型并无创新之处,而形象的描绘上显示出基本的功力,但笔墨过于放纵,缺乏变化,时而过于草率,时而过于颓放,呈现了近乎平面化的效果。虚谷(1824ü 1896)《枇杷图》写枇杷枝干一丛,一派峥嵘之气,以逆笔和枯笔粗细有致地画出了鲜明的节奏感,足足四分之一的画面以虚而淡的笔法和色调,衬托出上部鲜艳的果实无比鲜嫩可人,使枇杷树在无形之中有了蓬勃向上的生姿,顿生明媚而祥瑞的意境。画家在造型中参用了西洋法,虚实相生,主次分明,行笔快捷,随意点染,绝无急躁之感。任颐(1840ü 1896)《仙鹤寿柏图》淡墨写古柏一株,屈干虬枝,老辣苍劲。柏根下一丛水仙绽放,设色艳丽。旁立丹顶鹤,细笔勾勒,笔致萧逸,形象生动。笔墨浓畅,构图新巧,主题突出。吴昌硕(1844ü 1927)《荷花图》以大块的荷叶占去画面的大半,从浓淡相间的墨色中依稀分辨出荷叶的向背、偃仰,再以寥寥数笔勾出花、枝的形态,意到笔随,气度有失稳重,上方补录旧作,诗书画相得益彰。

第四单元“二十世纪:写生之趣&写意之韵”部分,拣选画作20件,如京津之齐白石《群虾图》、金城《柱石石榴图》、于非闇《幽兰竹石图》、马晋《立马图》,岭南之高剑父《松鹰图》、陈树人《柳蝉图》、高奇峰《游鲤图》,上海之吴徵《竹石芭蕉图》、冯超然《花石猫蝶图》、吴湖帆《墨竹图》、汪亚尘《九如图》、朱屺瞻《竹石图》、唐云《荷花飞蜓图》等,江苏之徐悲鸿《立马图》、陈之佛《梅鹤迎春》、钱松喦《菊石图》、傅抱石《天竹图》、陈大羽《残荷鸳鸯图》、罗尗子《江南春早图》等。

[明]吕纪 榴花双莺图轴 120.4cm×40.2cm 绢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明]杜大绶 幽兰秀石图轴 110.3cm×32.8cm 纸本设色 1615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幽兰赋。维幽兰之芳草,禀天地之淳精,抱青紫之奇色,挺龙虎之嘉名,不起林而独秀,必固本而丛生,尔乃丰茸,十步绵连,九畹茎受露而将低,香从风而自远,当此之时,丛兰正滋美,庭帏之孝子,循南陔而采之,楚襄王兰台之宫,零落无丛,汉武帝猗兰之殿,荒凉几变,闻昔日之芳菲,恨今人之不见,至若桃李水上,佩兰若而续魂,竹箭山阴,坐兰亭而开宴,江南则兰泽为洲,东海则兰陵为县,隰有兰兮兰有枝,恻远别兮交新知,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及夫东山月出,西轩日晚,授燕女于春闺,降陈王于秋坂,乃有送客金谷,林塘生曛,鹤琴末罢,龙剑将分,兰缸烛耀,兰麝氛氲,舞袖回雪,歌声遏云,度清夜之末艾,酌兰英以奉君,若夫灵均放逐,离群散侣,辞鄢郢之南都,下潇湘之北渚,步迟迟而适越,心郁郁而怀楚,徒眷恋于君王,敛精神于帝女,汀洲兮极目,芳菲兮袭汝,思公子兮不言,结芳兰兮延伫,借如君章有德,通神感灵,悬车旧馆,请老山庭,白露下而惊鹤,秋风高而乱萤,循阶除而下望,见秋兰之青青,重曰:若有人兮山之阿,纫秋兰兮岁月多,思握之兮尤末得,空佩之兮欲如何,乃抽琴操为幽兰之歌歌曰:幽兰之生兮于彼,朝阳含雨露之津润,吸日月之体光,美人愁思兮,采芙蓉于南浦,公子忘忧兮,树萱草于北堂,虽处幽林与穷谷,不以无人而不芳,赵元叔闻而和之曰:昔闻兰叶掘龙图,复道兰林引凤雏。香袭玉池牵杜若,影摇湘泽集蘼芜,光风转兮幽芬泛,湛露悬兮丹颖敷,生君兮之庭阶,腾芳声于清都,右赋唐盈川令杨炯撰,万历乙卯春二月望日,杜大绶画并书。钤印:大绶之印(朱)杜氏子纾(朱)大绶之印(白)子纾氏(白)

20世纪是中国画风格的大转折时期,“美术革命”不绝于耳,吴昌硕承古开今,完全走向成熟,齐白石完成由民间艺人到著名画家的身份转换。于是,花鸟画迈入了一个雅俗共赏的繁荣时代,画家众多,风格多元,大致有延续传统与中西结合之分,在此之下又因审美的不同而有细微的区别。传统延续型花鸟画家工笔多师法宋人,写意多远师明清写意大家,近承海派吴昌硕,两者都在承袭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自成一家。中西结合型画家大多在延续传统绘画笔墨、意境的前提之下,兼采西画写实与用色、构成之长,创新立派。

齐白石(1864ü 1957)《群虾图》完全来自生活,画慈姑、游虾。十三只虾形态各异,用淡墨掷笔,绘成躯体,浸润之色,玲珑透体,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细笔写须、爪、大螯,刚柔并济,栩栩如生,堪称妙笔一绝。马晋(1900ü 1970)《立马图》绘设色立马,造型准确,法度严谨,刻画精工,以细密的短线描绘马匹的外形、皮毛的皱褶等,也利用色泽的深浅来表现马匹的凹凸肌肉,富于体感和质感,工而不拘,细而不碎,干净漂亮,雅俗共赏。

高剑父(1879ü 1951)《松鹰图》绘暴雨倾注之势,双鹰立于松干,一展翅,一静视,造型生动传神,着墨敷彩不多,笔墨放纵尤似徐渭,骨力兼备。高奇峰(1889ü 1933)《游鲤图》绘四条鲤鱼寓意“四方来财”,颇见民俗风情,波磔漫写水草,三五彩墨点浮萍,或深或浅,或清淡无痕,得涟漪之意。鲤鱼摆尾游弋,形态准确,法度谨严,先勾勒后晕染,勾鳞点睛,髻鬣鳞刺分明,而淡色渲染精到,丝丝入微,不求浓腻,只求生趣。陈树人(1883ü 1948)《柳蝉图》绘杨柳知了,粗大的树干斜跨画面,柳条吹拂,风姿轻盈,而知了栩栩如生,清新烂漫成趣。

吴徵(1878ü 1949)《竹石芭蕉图》满构图绘庭院景物怪石、芭蕉、朱竹,合为三友图。芭蕉以粗笔挥洒而就,浓淡相间,彩墨淋漓,极具气势,但不失规矩;竹子用朱砂为之,笔法灵活,与芭蕉对比中愈显多姿;而柱石则粗勾轮廓,皴法老辣,以映衬前后的蕉竹。画面落笔率意而见匠心,设色凝重而不浊闷,苍中带秀,刚中间柔。冯超然(1882ü 1954)《花石猫蝶图》从恽寿平画法入手,绘湖石、芭蕉、芍药、梅枝、猫、蝴蝶等,细丽的形象与清劲秀润的没骨设色结合组成吉祥图景,笔触轻快自然,色彩淡雅明丽,妩媚之中寓刚劲,于婀娜之中见遒逸,令人赏心悦目。

汪亚尘(1894ü 1983)《九如图》绘金鱼九尾,分一、五、三组合,寓意“九如”,浮萍和水草则用淡彩碎点,红鳞碧藻、水光尾影,着色淡雅,行笔轻盈,清趣动人。张大千(1899ü 1983)《荷花通景屏》纯以水墨,全是豪放笔势,以浓墨为主、干湿浓淡变化丰富的破笔画荷叶,间以抑扬有致的白荷花,随衬以淡墨荷叶 用墨自近而远,由浓至淡,浓淡相间,光怪陆离,墨彩飞扬,臻于化境。

徐悲鸿(1895ü 1953)《立马图》背立造型,身形矫健俊美,以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浓淡干湿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寥寥数笔勾勒出马的精神状态,既有写实主义的格调又有传统笔墨的韵味。陈之佛(1896ü 1962)《梅鹤迎春图》以梅鹤为题,表达了吉祥的意趣。优雅雍容的画面,细腻的工笔手法,将审美意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除线条和色彩的组合以外,又将图案的装饰手法融于画面,使作品平添了更多的审美趣味。钱松喦(1899ü 1985)《菊石图》兼工带写,绘山花、菊石,构图平稳,以细笔勾勒,或烂漫恣肆,或幽静自芳,与坡石的大笔平涂相映衬,笔墨颜彩古朴精妙,意境优美缱绻,富有吉庆气氛。陈大羽(1912ü 2001)《秋风残荷图》斗方布局以金石气入画,浓墨重彩,讲究荷花与自然的飘香气势,风格刚健豪放。

[明]沈周 玉楼牡丹图轴 纸本设色150.4cm×47cm 1507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正德改元三月二十八日,江阴薛君尧卿见过,适西轩玉楼牡丹已向衰落,余香剩瓣犹可把酒留恋。尧卿索赋惜余春慢小词,遂从而填缉一阙,以邀尧卿和篇词田。院没余桃,园无剩李,断送青春在地。临轩国艳,留取迟开,香色信无双美。何事香消色衰,不用埋冤,是他风雨。管厌厌抱病佳人,支倦骨酸难起。尽满眼、弱瓣残须,倾台侧当,嫣红烂紫。令人可惜。十二阑干,更向黄昏孤倚。只见东西乱飞,随例忙忙,何曾因子。漫劳渠吊蝶寻蜂,知得断魂何许。念九日复引小酌,时花遽为风雨净尽,感慨无已,仍倚韵一阙,以既余怀,尧卿宁无再答云。艳比妃杨,仙疑白李,岂称贫家贱地。东君顾恤,开及茅堂,依旧之才之美。应是书生分悭,故故先飘,纷然红雨。悄西阑堕者难拈,倾者亦难扶起。想昨日、羯鼓豪门,山殽池酒,宾朋金紫。今番今日,一体无聊,富贵怅何堪倚。打筭荣枯盛衰,了自有时,何消筹子。漫填愁且赋新词,命作惜春还许。二年二月念九日,与京口陶公辅复对残花以修,昨者故事,填临江仙词,仍为澄江缪复端录于纸尾,复端虽未及燕游,亦不敢孤其远意。昨日把杯今日懒,可堪残酒残枝。埋冤风当玉离披,顿无娇态度,全有病容姿。恼得吾侬搔白发,带花落地垂垂。此花虽落有开期,不教人不惜,人老少无时。三月二十四日,八十一翁长洲沈周。钤印:有竹居(白)沈氏启南(朱)白石翁(白)

回响

正月梅花凌寒开,二月杏花满枝来,三月桃花映绿水,四月蔷薇满篱台,五月榴花火似红,六月荷花洒池台,七月凤仙展奇葩,八月桂花遍地开,九月菊花竞怒放,十月芙蓉携春来,十一月水仙凌波开,十二月蜡梅报春来。

百花呈瑞,百鸟朝凤;岁寒知松柏,岁朝乃迎春。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百花呈瑞:南京博物院藏历代花鸟画迎春特展”是近30年来首次大规模地在本馆推出的花鸟画特展,集聚着众多名作,而且五分之二以上作品乃第一次公开展出,十分难得。

[明]殷偕 鹰击天鹅图轴 158cm×89.6cm 绢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明]张路 苍鹰逐兔图轴 158.3cm×97.3cm 绢本墨笔 南京博物院藏题识:平山。钤印:张路(朱)

猜你喜欢

花鸟画
吴思颖工笔花鸟画作品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浅论中国写意花鸟画的笔墨情趣
因材出新写华容 尚古生意传神韵——品读曹暇的花鸟画
品若梅花香在骨——张思淮花鸟画艺术思想探析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工笔花鸟画
简析宋代花鸟画对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影响
卓尔不群——顾光明花鸟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