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物流发展趋势下的供应链管理探讨

2021-04-18娜仁格日乐

科技研究·理论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供应链效率体系

娜仁格日乐

摘要:复杂的供应链体系在提升国际经济效率的同时,也为外部冲击的蔓延提供了更大的“表面区域”,供应链安全问题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疫情对现有的供应链体系形成了剧烈冲击,引发了国际供应链布局的新一轮调整,增加供应链备份、“邻近生产”等做法逐渐在跨国企业中形成共识,国际供应链呈现“分散化”“区域化”和“扁平化”趋势。中国要充分完善供应链风险应对机制,推进“点式”“链式”协同,打造更具韧性的国际供应链;警惕跨国企业短期内大规模改变生产的物理位置,避免落入国际供应链重组的“去中国化”陷阱;以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现有的区域合作为突破口,构筑互利共赢的国际供应链合作体系。

关键词:供应链安全互利共赢供应链韧性自主可控

引言

改革开放多年来,中国依托劳动力成本优势嵌入国际分工体系,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与国际合作中,实现生产要素的内引外连,促进本国经济融入国际供应链体系,开放发展成为解读“中国奇迹”的关键词。然而,供应链的“扁平化”和“多元化”趋势压缩了国际供应链链条,降低了各国的国际供应链参与度;特别是欧美国家通过增加中国以外的采购来源地,“备份”多个供应链渠道,客观上产生了国际供应链布局调整的“去中国化”现象。后疫情时代,如何应对供应链不断收缩的紧迫形势,赢得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如何提高供应链韧性,防范供应链风险,实现供应链效率与安全的携手并进?如何在新一轮国际供应链布局调整中,继续稳固我国在国际供应链制造中心的地位?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都是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的问题。

1.效率与安全并重

1.1传统供应链视阈下的效率目标,生产呈现出非一体化特征,各国基于比较优势纵向分割生产链条,通过“资源重配效应”削减交易成本以提高经济的配置效率和动态效率,从而实现福利效应最大化。其中,为实现国际分工效率最优的基准状态,发达国家往往专注于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研发、设计以及核心零部件生产的高附加值环节,而发展中国家则基于劳动要素充裕的比较优势通过加工、组装、外包等环节融入传统供应链体系中。此外,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以及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驱动了国际供应链效率空间的进一步拓展。一方面,国际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降低了跨国公司的冰山成本,提高了供应网络的通达性,并进一步弱化了物理障碍对提高国际供应链效率的梗阻。另一方面,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能够深化供应链内部分工、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进而内化至国际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以实现效率的提升。

1.2复杂供应链视阈下的安全管理,供应链安全主要是反映对供应链遭受损害或破坏的抵抗力,其受到的外部风险主要包括供给风险、需求风险、监管法律和体制风险、基础设施风险和灾难性风险。随着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国际经贸摩擦等外部扰动不断加剧,国际供应链遭受外部冲击越来越频繁。传统的供应链体系中,企业为了提高效率通常会引入“准时制生产”模式,这种模式优先考虑“精益生产”和零库存,企业内部缺乏缓冲机制,容易放大外部冲击。与此同时,复杂供应链体系中的上下游关联、区域互联互通、分工高度细化等特点为外部冲击的渗透与破坏的传播提供了更大的“表面区域”,使得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受到外部冲击后大面积受阻甚至断裂。其中,逆国际化浪潮叠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国际供应链的可持续安全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一方面破坏了供应链中间品贸易分工环节的协调机制,另一方面破坏了国际供应链体系中的及时交货系统,从而加剧了国际供应链的“脱钩”。在此背景下,复杂供应链视阈下的强化供应链的安全管理已成为国际供应链布局转型的重要目标。供应链安全管理可分解为事前预防与事后应急,前者通常包括风险识别、设定安全库存、多来源供应模式等,后者则主要包括使用后备供应源、开展需求管理等。

1.3效率与安全并重下,主要经济体供应链布局的战略考量在传统供应链视阈下,国际供应链的发展和布局主要基于效率考量,但随着供应链生产网络越来越复杂化以及外生冲击的起伏反复,复杂供应链面临风险增大的问题。对于一国而言,如果供应链布局外国依赖性低、多元化发展以及数字化固链则有利于效率与安全并存。为此,未来的国际供应链生产布局将会兼顾效率和安全。

(1)鼓励制造业产业回流,促进关键环节本土化出于供应链的安全考虑,发达国家试图将核心零部件、供应链关键性关节回流本土,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税制改革、产业补贴、基础设施投入等优惠政策。2021年美国宣布对半导体芯片、电动汽车大容量电池、稀土金属、药品的供应链进行为期100天的审查,并向各州芯片制造业、国防芯片制造业投入巨额资金支持,以提高供应链多元化;欧盟也随之宣布供应链多元化计划,扶持本土企业、摆脱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对外依赖。疫情暴发后,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提议将企业的回流支出100%直接費用化,政府全部为供应链本土化买单;日本经济产业省也推出了“改革供应链”项目,拟投入2435亿日元以资助日本制造商将生产线回流本土。

(2)调整国际供应链结构,推动多元化采购模式逆国际化浪潮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等不确定事件的蔓延引发供应震荡与需求回落,过度集中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产业链容易遭受破坏而断链,并进一步影响国际供应链的效率与安全。为此,跨国公司采用多元化采购模式以缓解不确定性带来的供应链风险。具体而言,中国作为货物贸易和制造业大国已成为国际供应网络供需枢纽之一,在国际供应链的生产网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各国供应链布局对其依赖性愈来愈强。但在外生冲击下,各国逐步调整国际供应链结构,扩大邻近国家的多元化采购,降低从中国集中采购的风险。其中,美国将电力机械、装备及零部件、塑料及塑料制品、服装及服装配件等产品采购和生产逐渐转向墨西哥以及巴西等拉美国家;德国将汽车零部件的采购和生产转移至东欧和东南欧地区;欧洲国家则将化学材料、医疗设备和化妆品等产品采购和生产逐渐转移至土耳其。

(3)打造供应链的数字化,提高国际供应链韧性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赋能实体企业,形成“链—图—策”全景动态的供应链模式。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重点打造“智能工厂”,构建嵌入式制造系统,借助动态业务和工程流程来灵活应对生产故障;英国在2013年发布的《制造业未来:英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制定了“柔性制造”计划,推动制造业供应链上下游协同研发;美国也正在积极培养一个准备应对且能承受不断变化的威胁和危害,并可以从中断中迅速恢复的国际供应链系统。依托“智能+制造”,有助于打破传统供应链的运行模式,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和信息共享,供应链运营从“串联”模式升级为“并联”模式。当线下需求受到外部冲击时,“数字化”供应链可以将需求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加快响应时间,催生供应链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场景,进一步提高国际供应链的韧性和灵活性。

2.中国应对国际供应链安全的政策建议

疫情对现有的供应链体系形成了剧烈的冲击,企业容易产生过度反应,大规模改变生产的物理位置,导致国际供应链中的“去中国化”现象。本文认为,中国需要充分完善供应链的风险应对机制,畅通经济循环构建发展新格局,增强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推进“点链”协同发展,提高供应链韧性;积极构建本地化供应链体系,构筑互利共赢的国际供应链体系。具体建议有如下四点:

(1)完善供应链风险应对机制,实现效率和安全的携手并进垂直化分工模式使得国际供应链在空间布局上更加广泛,效率更高;然而,纵横交错的供应链网络使得企业面临更多的外部风险,特别是供应链中的龙头企业一旦受到外部冲击而停产,就会沿着供应链链条传递至整个供应链网络中。因此,企业层面可以选择多供应商策略,一旦特定供应商不能正常供货,可以寻求其他的供货渠道,从而减少对单一供应商的过度依赖。国家层面,需要将供应链安全上升到战略高度,强化供应链安全的风险预警机制,牢牢抓住供应链体系的关键链条,控制关键环节,努力破解产业链、供应链的“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堵点,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2)畅通经济循环促产业链升级,增强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中国作为国际供应链的分工网络的重要节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其重要举措就在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中国全产业链升级。一方面,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应聚焦支撑国内大循环的重点行业领域,保障其在外生冲击条件下的安全与稳定。要充分依托国内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整合国内资源,利用国内市场的增量降低国际供应链调整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在发展国内供应链的同时,也要夯实“体外循环”的基础。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应覆盖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关键环节,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进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高效发展。

(3)推进“点式”“链式”协同,打造更具韧性的国际供應链现有供应链体系下,我国产业“点式”技术有所突破,但“链式”协同较为薄弱,导致国际供应链体系中,我国产业链的核心技术高度依赖国外,一旦某个环节出现故障,就可能导致国内产业链面临断链的风险。一方面,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重塑国际供应链的“游戏规则”,聚焦新一轮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点式突破”,能够实现产品的数字化、生产的智能化以及数字流程的可视化;另一方面,要利用产业链条中不同环节基于技术关联而形成的链式关系,不断向上下游延伸,从供应链链条中的“被俘获者”向“链主”转变,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强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打造更具韧性的国际供应链体系。

(4)促进供应链开放发展,构筑互利共赢的国际供应链合作体系当前,经济国际化进入下半场,供应链“周边化”“本地化”“多元化”成为大势所趋。第一,要以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现有的区域合作为突破口,巩固并扩大亚欧等传统的投资目的地,绕过贸易壁垒,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第二,鼓励企业设立境外物流配送中心、海外仓等,打造“中国+配套国家”供应链,建立本地化的供应链体系;第三,要顺应形势,将高水平“引进来”与大踏步“走出去”相结合,变隔离式发展为交互式发展,通过参股控股、收购兼并、股权置换、资源开发等多种方式开展境外投资,扩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空间,进而构筑互利共赢的国际供应链体系。

结语

国际供应链体系是指跨国企业基于成本考虑, 将研发设计、 原材料采购、 中间品制造和制成品组 装等环节进行解构, 结合供应链的需求特性以及地 理空间优势, 将复杂的流程布局于国际各个区位, 以便最大程度地节约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葛琛,葛顺奇,陈江滢.疫情事件:从跨国公司国际价值链效率转向国家供应链安全[J]. 国际经济评论,2020(04):67-83.

[2]贺俊.从效率到安全:疫情冲击下的国际供应链调整及应对[J]. 学习与探索,2020(05):79-89.

[3]黄群慧,倪红福.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产业基础能力与产业链水平提升研究[J]. 经济体制改革,2020(05):11-21.

[4] 王东生,郑宽明. 物流服务供应链整合对物流绩效的影响测度[J]. 商业经济研究,2020(23):103-106.

[5] 刘伟华,季建华,包兴,等. 物流服务供应链两级能力合作的协调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2):149-153.

[6] 崔爱平. 基于供应链契约的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优化与协调研究[D]. 上海:上海海事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2009.

[7] 王彩霞. 考虑双边可靠性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协调契约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2020(26):103-104.

[8] 林强,秦星红. 基于利他偏好的电商供应链最优决策与契约协调[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21,51(4):287-299.

[9] 桂云苗,龚本刚,张廷龙. 考虑供应能力不确定性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协调[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11(2):27-31.

[10] 张建军,赵启兰. 基于“互联网+”的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联动发展的演化机理研究———从“去中间化”到“去中 心化”[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5):5-15.

猜你喜欢

供应链效率体系
“慢”过程 “高”效率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解答选择题的效率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跟踪导练(一)2
产品可靠性与供应链集成优化设计研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