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助推产 学研融合发展

2021-04-18依米袁雯竹罗颖娟倪妮

科研成果与传播 2021年4期
关键词:参赛者赛道赛事

依米 袁雯竹 罗颖娟 倪妮

2021年10月16—17日,2021国际自主智能机器人大赛于北京科学中心举办,各大高校的人形机器人“驯服”高手聚集于此,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大赛为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发现并培育优秀人才提供了渠道,也为国内外产学研交流搭建了桥梁,助力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赛事生机勃勃,引领科技和产业发展

国际自主智能机器人大赛从2019年开始举办,如今已是第三届,参赛队伍也从2019年的35支中外团队扩大到2020年的78支,以及2021年的110支团队。此外,参赛队伍来自欧洲、亚洲、非洲等,赛事的国际性也十分显著。“三年来我们的组织形式日益规范,赛事活动日益丰富,参赛队伍越来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本届大赛执行主席、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王志华表示,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机器人产业的研究与发展,不仅仅是社会的热点话题,还是引领当前世界科技与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引领社会变革,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在机器人领域的众多全球赛事中,有些注重展示性,有些注重科普性,国际自主智能机器人大赛是凭借什么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团队参赛?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产学研各方参与到赛事中来?王志华总结为四方面:第一是自主,机器人提前完成学习,但在比赛时完全自主;第二是开源性,获奖选手在竞赛结束后需要把软硬件提交开源平台,供后来者学习改进;第三是学术性,大赛后续还会举办相关国际会议和竞赛擂台,营造学术研究氛围;第四是客观性,以竞赛标准为依据,不人为评判输赢。

在王志华看来,连续几年举办机器人国际赛事,其实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时代背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是大势所趋。在这场革新中,人工智能无疑成为引领变革、推动发展的重要引擎,并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的关键环节,也成为国内外竞技的重要赛道,举办自主智能机器人大赛成为推动全行业自主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2021年的大赛还特别设置创业论坛,让机器人领域的创业者与参赛选手畅谈。

“通过举办大赛,搭建起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软件、机器人领域的产学研用相结合。”展望未来,王志华希望:“我们的赛事成为‘学者’(这个学者是今天的学者以及未来的学者)展示学术成果、交流学术思想、启发创新思维、积累实战经验、发现创业机会的平台。”

增加新赛道,提升竞技宽度和深度

本届大赛技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生导师张春介绍,本届大赛在延续往届标准赛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更新了3项新赛道,包括宫格赛、夺宝赛、竞速赛。这些赛道的设置为大赛增添了更多趣味性,也对参赛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针对疫情特殊性,本届大赛增设了线上赛环节,包括标准赛和5乘5足球对抗赛。

标准赛对机器人的运动性能要求较高,在一个类似于U字形的赛道上,机器人需要避开坑洞、障碍物,还需要跨过栏杆门洞、走过独木桥,完成踢球进洞、上下台阶等一系列复杂任务。宫格赛设置成九宫格,更多强化机器人在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方面的能力,考察机器人对不规则物体的识别,赛道中设置一些小型玩具和障碍物,机器人需要通过深度学习规划行进路线,在既定时间内根据任务要求抓取给定的物品并放到出口。与其他几项赛道使用30厘米高的小型机器人不同,夺宝赛需要使用65厘米高的中型机器人。尺寸变大,意味着可以执行更复杂的运算,能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中的视觉定位导航技术等,夺宝赛的机器人是真正具备自主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竞速赛设置10米长赛道,单纯考察机器人的跑步速度,希望选手在这个赛项中对机器人做更多的改造,大幅度提升机器人的行走、运动性能。“机器人发明数十年以来,一直希冀于其能跑起来,对机器人软件和算法等有很多要求,目前只有很少的机器人实现了跑起来。”张春说,希望将10米竞速赛做成机器人标准赛,成为业内标杆。

“近年来,国内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展现出蓬勃之势,在与日韩等国的较量中迎头赶上,但在高端机器人的研发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某些细分领域,国内机器人可与国外媲美,甚至超越。”在张春看来,通过一系列机器人大赛和开源平台,可以促进行业快速发展。

学以致用,拒绝纸上谈兵

屏息、注目、凝眉……在人形机器人行进过程中,参赛者的心情,紧张又忐忑,生怕机器人走错一步。经过两天激烈的角逐,南方科技大学Robot Never Get Tired队(现场赛)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THU-bot队(虚拟赛)获得一等奖。南方科技大学Thank you for spending so much time reading our team name队、东莞理工学院Uranus队等13支队伍获得二等奖,清华大学World One Big队、中山大学SYSU-Dynamics队等15支队伍获得三等奖,南方科技大学SUSTC kunkun队、德国汉堡大学Hamburg Bit-Bots队等14支队伍获得优秀奖。

“我们从赛制刚公布就开始为大赛做准备了,并在暑期进行了大量的练习,即便大赛推迟举办,我们也丝毫不敢松懈。” 南方科技大学Robot Never Get Tired队的队长谭雍昊坦言,这也是他们获得好成绩的一大原因。在他们看来,每个人各司其职、团结合作,才能将所有人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感受机器人大赛真正的魅力。

机器人大赛中还体现着“传帮带”精神。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专业的胡澳,曾是往届大赛的参赛选手,2021年的他则成为了两个本科生团队的带队老师。“比赛对算法和编程能力要求较高,要熟悉机器人舵机控制等”,胡澳坦言这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挺难的”,但参赛的过程收获更多——遇见了学界大咖,也在与其他高校参赛者的交流中了解技术应用情况。还有多位参赛者都表示,参赛可以锻炼动手和探索能力,对学业和未来就业都非常有帮助。

拿到宫格赛冠军的伍超杰,看上去淡定又轻松。他是清华大学电子系一名大四学生,这场比赛他最大的收获是“训练了抗压能力”,在面对各种现场的突发状况时,他学会了沉稳应对。2021年春季学期,伍超杰选修了一门校内机器人课程,“学以致用”就是他的参赛初衷。而这门课的主讲老师也是本次大赛的技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张沕琳。

“清华大学电子系在大三会开设大量软硬件相关课程,让学生亲手把算法落地到硬件场景上。”在张沕琳看来,学生学习不能是纸上谈兵,还要能够撸起袖子干工程。张沕琳认为,企业想要的不是招进来还要二次培养的学生。参赛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对复杂软硬件系统协同调试的能力,更接地气,就业更具优势。

机器人技术涉及多个细分学科,在清华计算机系、自动化系、精仪系、电子系、集成电路学院等都有机器人相关专业课程,考查学生多学科交叉应用能力。“参赛团队可以使用官方提供的机器人,也可以自己DIY機器人,参赛者需要具备机械结构、电子控制、图像处理、深度学习、人工智能、运动规划、基于视觉的导航和定位等多学科交叉知识。”张春表示,机器人比赛是一项综合能力比赛,重点培养和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借此筛选出优秀的机器人领域相关人才,打通高校与企业的就业渠道。

猜你喜欢

参赛者赛道赛事
本月赛事
彩珠赛道大迷宫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海岛上的立体赛道
草坪上的迷宫赛道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劝退马拉松参赛者
害我受伤的小石头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