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内容制作 做优新闻报道
2021-04-17武文玲
武文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数字信息处理技术的更新,当前的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媒介环境赋予了媒体人新的职责和使命。在融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固有的传播模式被打破,记者成为复合型的新闻产品生产者,传统的“撒网”式传播转变为精准的互动式传播。新闻报道不再是单一的信息采编,而是集内容采编、渠道运营、用户体验为一体的全流程生产模式。新闻媒体人员要全力抓好新闻质量、创新新闻表现形式,加快深度融合,主动服务读者,做优新闻报道,更好地提升新闻的服务功能和社会价值,实现新闻的“有效供给”。
始终坚守“内容为王”。不论载体发生怎样的变化,传播的核心要素仍是内容。媒体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优质的新闻产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不断强化原创内容、优质创意与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是适应新媒体智能化、移动化、个性化、数据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作品不再限于文字或视频的单一化呈现手段,而要依托H5 应用、VR/AR、直播云平台等技术,实现多元化传播。尽管内容生产由独立采制转向了技术协同,但内容建设始终是根本。不管传统媒体作品还是新媒体作品,优质内容永远是用户的最佳选择。
融媒体新闻产品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内容创新是根本。新闻记者要从内容选材入手,加强重大主题报道的组织策划。要有大局意识和策划意识,找到民众关注的焦点,把笔触和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群众,聚焦民生,深度挖掘,对新闻内容精耕细作,用生动的笔触、精彩的镜头,采制出“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积极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方式,强化报道的时效性、鲜活性和可读性,进行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内容生产。紧紧围绕优质原创内容,进行二次创新策划,推出受众喜闻乐见的优质新闻产品,让新闻报道更加独到、宣传策划更加精准,做到内容的“精准推送”。努力拓展“新闻+产品”,打造全新内容服务空间,提升用户的互动体验。同时,根据用户的反馈改善内容生产,改变过去新闻信息生产的“供需错位”,让作品具有差异性,让服务更具个性化。
强化团队协作。新闻工作者的个人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固然重要,但新闻的时效性与交互性更需要采编各环节的合作,强化协作互助,发挥团队精神的凝聚力。在移动化场景中,用户接受信息的方式呈现出动态、开放、碎片化等特征。要提供与不同场景适配的信息或服务,对不同的内容选择最佳载体,构建全方位的信息呈现。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流行新媒体软件,如微信、微博、抖音、客户端等,一个内容,多个出口,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形成互通互补、相互配合的立体报道模式,形成全媒体、全天候、全覆盖的发展格局,达到深度快捷方便互动的传播效果。图文、音频、视频、H5等形式的广泛运用,对新闻采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记者一专多能,在现场最大限度地掌握新闻信息、采集图片和视频,更要求记者有协作精神、采访团队有凝聚力。文字采集、图片视频采集等各个环节各就各位,同步进行,高效运转,随时入厨“烹饪”,尽快“出锅上桌”,在速度和信息容量上取胜。仅靠“记者+编辑”完成报道的方式将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集技术、内容、运营为一体的复合型团队。全媒体采编更需要团结协作,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
突发事件最是考验媒体的新闻敏锐性、社会责任感和采编综合能力。一个突发事件,媒体间的竞争着力点往往会落在速度上。指挥中心快速研判,记者分路出击,编辑统筹发布,随时商议调整报道方向,是突发事件中采编团队合作的要点和路径。团队精神、互助协作可谓是在突发事件“考场”中,能否交出满意答卷的决定性因素。新闻事件经媒体首发后,后续发展及其派生出的相关话题成为媒体新一轮角逐的发力点,往往会涉及多个采访对象、多个新闻现场,单个记者逐个去跑,显然不如多路记者分头采集来得快。网络直播等手段也对新闻的时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是单兵作战能够胜任的。对于媒体来说,靠一个名记者单打独斗显然已经不合时宜,积极发挥团队作用,将每个个体作为制作链条上的一环,使其在团队中发挥更大作用,才是当下媒体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
心系受众精准服务。从“新闻作品”到“新闻产品”,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是质的转变。以往,传统媒体的新闻作品主要以创作者为主,完成创作是直接目的;如今,新闻产品则是以受众为主,满足受众需求才是重要目标。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自主收集、选择信息。产品的更深层次内涵是要站在用户的角度,从用户的需求出发,研究市场的需要进而研发产品。当下的新闻报道应该有产品意识,要改变过去的思维,树立受众至上的理念,以服务受众为终极目标,把新闻阅读的选择权交给受众,提升新闻投放的精准度和服务水平。既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又要正确引导舆论、促进社会发展。
受众是新闻报道的最终消费者。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效率更加快捷、内容更加丰富,这就要求媒体推出适配阅读场景、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的报道,让供给的新闻产品更生动具体、更及时新鲜、更意味悠长。新媒体时代下,记者主角地位开始弱化,受众拥有更多的主动权。记者要换位思考,站在受众的角度去思考和表达内容,充分分析受众需求,对多种渠道采集来的信息进行分类加工,根据受众的浏览特点、喜好、年龄、性别进行精准推送。只有满足受众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才能增强读者对媒体的忠诚度。如今,受众在信息需求方面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主动选择实用信息,需要快速获取最新信息,需要精确接近深度信息,从而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丰富技术表达、传播技巧和话语体系,广泛运用图片、音频、视频、VR、H5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点击率、阅读率、点赞率、转发率,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要善于选择互动内容,灵活与受众进行交流,增强媒体的黏合性。通过互动,编辑可以及时了解读者的观点、体验,改进产品,甚至延伸出更多的新闻,让读者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信息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总之,媒体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引导主流思想的前提下,优化内容策划、包装、制作体系,把内容生产与先进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生产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并且适应融媒体传播规律的新闻产品,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