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2021-04-17孙敬鑫
孙敬鑫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付出艰辛努力和巨大牺牲,有力扭转了疫情局势,维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成为世界上率先控制住疫情的国家之一,为全球抗疫赢得了宝贵时间、积累了宝贵经验、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向世界阐释中国方案、传递中国信心,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密集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工作部门、国内媒体和广大民众纷纷讲述抗疫故事。但整体来看,我们仍面临较为严峻的国际舆论环境,持续对外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坚持重要思想指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指引着前行的方向。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二十多次主持召开重要会议,密集作出指示和部署。这些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不仅是我们抗疫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我们讲好抗疫故事的重要指引。特别是围绕抗疫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出了“运用多种形式在国际舆论场及时发声,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等要求。我们要在全面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对外宣介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并以此为契机,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示好总书记心系人民、胸怀天下、情系苍生的大国领袖形象。
坚持深入挖掘实践。真实是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前提,雄辩的事实是最好的中国抗疫宣言书。这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这次史无前例的“危机”和“大考”,我们以实践作答,书写了无数的好故事。比如,我们坚持“国内一盘棋”,最精锐的力量向“风暴之眼”驰援,最优质的资源向决战之地汇聚,19个省区市对口支援湖北除武汉外的16个市州,山东的蔬菜、东北的大米、海南的水果……源源不断向武汉输送。如此人类抗疫救灾史上绝无仅有的壮观场面,彰显的是九州一统的大局精神。再比如,我们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20余次致信、回信海内外人士,就疫情防控等话题与外国政要和国际组织负责人通电话,先后出席G20特别峰会和世界卫生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主持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并发出重要倡议;中国同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10多个国际组织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等多份技术文件,先后派出数十支医疗专家组,向超过15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急需的抗疫物资援助,向世卫组织捐款5000万美元,并将在两年内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立足于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我们要展示好故事背后蕴含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讲清楚“病毒才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歧视是人类最大的病毒”,阐述好“中外合作抗疫论”。
坚持全民共同参与。“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赢。”14亿人民用“心往一处想”的家国大爱,用“劲往一处使”的民族大义,开启了全民抗疫模式,这是中国与很多国家的不同之处。正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感叹的:“我一生从未见过这样的动员。”鉴于此,我们应多讲普通中国人的故事,也应让更多的普通人讲故事。2020年3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武汉举行记者见面会,请在防控一线的巾帼奋斗者代表讲述她们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抗疫故事。2020年3月19日,美国《时代周刊》发布抗疫群像,中国外卖骑手高治晓作为唯一华人面孔登上封面。这启示我们,可以多鼓励普通民众发声,从普通民众视角展现中国抗疫中的真实面貌。当然,我们也应鼓励更多专业人士走向国际舆论场,特别是医疗卫生、公共管理、全球治理、世界经济等领域的中方专家学者,引导他们以多种形式主动对外发声,摆事实、列数据、讲道理,不断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努力打造全党投入、全民参与、优势互补、能量强大的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新局面。
坚持用好社交媒体。现在,全球已有超过45亿人使用互联网,这意味着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在使用社交媒体。在这样的全媒体时代,我们应适应公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加快提升主流媒体网络传播能力,特别是应利用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把移动化智能化融媒体技术融入故事发掘、故事讲述、故事呈现等各环节,注重全媒化传播、可视化呈现、艺术化展示。多用市场化渠道、民间力量发声,牢牢把握抖音、快手、秒拍等国内社交平台与YouTube等境外社交媒体的联动态势,汇聚动员更多外宣主力军赴主阵地、上主战场,巩固拓展新媒体特别是海外社交媒体的舆论阵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流账号,用好用活微视频、“动新闻”等新的传播形态,把中国抗疫故事讲得更精彩、更有吸引力。
坚持深入研究舆论。“知彼知己,胜乃不殆。”我们应动态把握国际社会关于抗疫的研究兴趣点、利益交汇点、议题聚焦点、情感共鸣点,把别人“想听的”和我们“想讲的”结合得更紧密。应做好国际舆论监测这项基础工作,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信息,对善意的批评、意见、建议认真听取,对借机恶意攻击的要及时处置应对。特别是当前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试图将疫情政治化、把病毒标签化、对中国污名化,对此,要加强细致研究和精准监测。国际舆论乃至西方舆论或者一国国内舆论,并非铁板一块。我们可通过民意调查、舆论分析等多种方式,对海外民众关于中国抗疫故事的需求特点和信息接收偏好进行充分调研,区分差异、精准策划,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同时也应注意,加强研究并非为了简单迎合,更不能矫揉造作,避免犯“低级红”“高级黑”等错误。
坚持提升策略技巧。“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讲对方听得懂的故事,用受众可参照、可比较、听得懂的有情感、有情节的内容,用国外受众习惯的方式介绍中国的抗疫实践。既讲优势和成就,也不回避不足和问题,不要自吹自擂、草率定论,否则容易降低故事的真实性和可读性。努力“轻声讲故事”,坚持理直气和、以柔克刚,不能颐指气使、高高在上,更不能以己之长揭人之短。善于“一起讲故事”,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做好合作传播这篇文章。善于讲“小故事”,以“小触点”引发“大情怀”,以“小切口”呈现“大气象”,以“小人物”展现“大场景”。少一些抽象概念、宏大道理,多一些具体事例、情感互动。
总之,面对疫情这道“加试题”,我们既要持续答好,也要继续讲好。特别是面对疫情暴露出来的治理短板,面对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艰巨要求,我们更需要不断提高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意识和能力,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