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食气入胃”新解*

2021-04-17许凯凯田露

中医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浊气脂类糖类

许凯凯,田露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笔者认为,此段或许与现代医学中的糖类和脂类物质在人体内的部分代谢过程有关。本文分别就历版教材、诸家注释、现代医学及临床经验若干方面对此段经文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论述观点的合理性,同时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1 教材注释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内经选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内经选读》等诸版教材均认为,此段论述了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吸收的两种途径:一为“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认为与肝有关,并影响其主之筋;二为“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认为与心有关,并影响其主之脉。

2 古今诠释

2.1 “肝”的诠释对于“散精于肝”中“肝”的解释集中为两类:一者,指五脏之肝,如王冰注为“肝养筋,故胃散谷精之气入于肝,则浸淫滋养于筋络矣”[1]。二者,明正统道藏本《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认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的“肝”应做“肺”[2]。

2.2 “浊气”的诠释王冰认为:“浊气,谷气也。心居胃上,故谷气归心,淫溢精微入于脉也[1]。”即“浊气”应为谷食之气。《实用内经词句辞典》中将“浊气归心”之“浊气”更加具体化,解释为水谷精气中富有营养而浓厚的部分[3]。而杨上善则把“浊气”解释为血,认为:“胃气分二,清者为气,浊者为血,心主于血,故浊归于心也[4]。”刘方柏等[5]认为,第二个“食气入胃”是为了构成双排句而没有实在涵义的附加成分。此句意为化生于中焦的血气先输入肝,再由肝继续化生,分为清浊两部分。其中清稀之“气”淫于筋,浊稠之“浊气”归于心。国医大师任继学[6]提出,“浊气归心,淫精于脉”中的“浊”应为病气之毒。

由此可见,结合诸家及现代内经学者观点,“浊气”的注释大致可分为3种:①从生理角度阐释,指水谷精微,或强调“气”,或强调“血”,侧重不同;②从病理角度解释,认为“浊气”指病气;③从句式角度看,认为“浊气”是由肝在脾化生的基础上再次化生而成的浊稠之血。

2.3 “淫精”的诠释《说文解字》曰:“淫,从水淫声,浸淫随理。”可知“淫”的本义是“浸淫”。卫云英[7]、陈农[8]认为,“淫气于筋”“淫精于脉”中的“淫”在此处可引申为滋养、濡养之义,此处之“精”应与“浊气”相同,均为水谷精微中的浓稠部分。任继学[6]认为,“浊气归心,淫精于脉”中的“淫精”指脂液;“淫精于脉”指脂液浸入脉络,毒邪内伏,而致脉道瘀窄,血气不畅,阐明病理变化。

由上看出,“淫精”亦有两种解释:①将“淫”解为动词,即滋养之义,“精”指有益于人体的精微物质;②将“淫精”解为脂液,是毒邪的一种。

结合《黄帝内经》教材及诸家之解,古今医家对此句的注释主要为“肝”“浊气”和“淫精”,且观点略有分歧。综合各家观点,“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指食物到胃后化生为谷食之气,其中精纯部分布散于肝,借助肝的功能发挥作用;因肝主筋,一部分精气从肝满溢于筋而濡养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意为谷食之气中的浓稠之物归入于心而滋养心,心中精气满溢,输入于血脉中,发挥作用。

3 “散精于肝”“浊气归心”与现代糖脂代谢的关联

笔者认为,“散精于肝”之“精”指糖类,取义精纯;“浊气归心”之“浊气”指脂类,取义稠厚。此段抑或描述了糖类和脂类在体内的部分代谢过程。

3.1 “散精于肝,淫气于筋”与糖类的密切联系

3.1.1 散精于肝——肝脏是糖代谢的重要器官“散精于肝”言糖类运输至肝脏并进行主要代谢。肝脏在糖代谢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维持血糖水平相对稳定的重要器官。现代医学认为,人体摄入的糖类一部分会合成糖原,而肝脏和骨骼肌是合成和储存糖原的主要组织器官。当血糖浓度短期下降时,肝糖原可迅速分解产生葡萄糖,以维持血糖稳定。

此外,人体肝脏是糖异生最活跃的器官。当肝糖原几乎耗尽时,肝脏通过糖异生将氨基酸、乳酸等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补充血糖、维持血糖浓度稳定。当肝脏受损时,肝糖原合成和分解的能力以及转化糖的能力降低,可出现耐糖能力下降,餐后高血糖、饥饿低血糖等症状。

3.1.2 淫气于筋——肌肉收缩所需能量主要来自糖类分解“淫气于筋”言糖类代谢所产生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肌肉收缩运动。“淫气于筋”之“气”与“散精于肝”之“精”含义相似,均可理解为糖类物质。《说文解字》载:“筋,肉之力也。从力,从肉从竹。竹,物之多筋者。凡筋之属皆从筋。”不难看出,筋是肌肉的力量来源。当机体糖储备量不足时,骨骼肌收缩就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故人在低糖状态下就会出现全身无力的表现,中医将此表现概括为“筋”的病变。此句中“筋”是对人体骨骼肌及其附属组织的高度概括和总结[9-11]。因此,全句可理解为糖类物质在为骨骼肌运动提供能量中起重要作用。

3.2 “浊气归心,淫精于脉”与脂类的密切联系

3.2.1 “浊气归心”——心脏供能主要来源于脂类代谢过程释放的能量“浊气归心”,即生理状态下脂类对心脏有一定滋养作用,可为心脏提供能量。现代医学认为,心肌细胞优先利用脂肪酸氧化分解供能,心脏代谢所需的能量多达70%依赖游离脂肪酸产生[12]。一方面,脂肪酸氧化的过程即释放出能量;另一方面,脂肪酸氧化的产物乙酰辅酶A主要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生大量能量,在肝则部分转变为酮体,通过血液运送至心、脑等组织氧化利用。所以,适量脂质对滋养心脏有重要作用。

但在病理状态下,有研究发现,脂肪累积可能加速心肌细胞凋亡,主要通过游离脂肪酸有毒代谢中间体的累积、对葡萄糖利用的抑制和氧化代谢的解偶联等机制实现[13-14]。此外,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如血脂异常能够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和心力衰竭发生的风险,其中冠心病被认为是房颤的危险因素[15-16]。

3.2.2 “淫精于脉”——脉道是脂质运输的重要通道“淫精于脉”,即脂质通过血液循环被运往全身。一方面,脂质的运输依赖血液中的脂蛋白;另一方面,血液中有游离脂肪酸存在。由此可见,“脉道”对于脂质的运输意义重大,即所谓“淫精于脉”。

同样从病理角度看,血脂异常之病位在血脉[17]。现代医学认为,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18]。机体摄入的脂质超过生理所需或对脂类的代谢不足,心主血脉的功能失调,就会损伤脉道,使浊气停聚、痰瘀互结,表现为动脉内膜脂质沉积,而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19]。冠状动脉的解剖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发的“必然性”[20],在此基础上,损及心脏,则发为冠心病。

4 临床应用

4.1 从肝论治糖代谢紊乱疾病在临床上,因糖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疾病如糖尿病,从肝论治可取得良好疗效。糖尿病是一种身心疾病,其病因病机并不十分明确,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不良情绪有一定内在联系,而不良情绪与“肝调畅情志”密切相关[21-23]。消渴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属“气血津液病”[24],而全身气血的正常运行又离不开肝的疏泄功能。由此可见,肝与糖代谢密不可分。

在糖尿病的中医治疗上,李敬林教授注重疏肝解郁药物的加减应用[25]。冯兴中教授主张以疏肝调气为治疗大法,同时配合清肝、平肝、补肝等法,以调养肝体、恢复肝用[26]。还有不少医家从肝论治亦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27-30]。此外,经临床实践或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部分中药如黄连、金银花、夏枯草等同时具有治疗肝病和降低血糖的双重作用,这对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有着重要作用[31]。

4.2 从心脉调节脂类代谢紊乱王肯堂曰:“夫气,阳也,血,阴也,阳动而阴随,气运而血行,阳滞而阴凝。”王清任《医林改错》又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而留瘀。”因此,心之阴阳气血平衡对血中痰湿瘀浊之邪的产生起决定作用。平衡失调,则易引起脂代谢紊乱,导致高脂血症。林带等[32]认为,从心论治高脂血症可有效弥补单纯补肾、健脾或疏肝所致的不足。李联社等[33]通过临床病例研究也证实,具有宽胸化痰、活血化瘀作用的心复宁Ⅴ号对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有较好的调脂作用。

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对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13,34]。有学者从心-脉-血3方面入手,提出健脾化浊、补肾护脉和育心的治疗法则,以缓解患者症状[13]。现代药理学研究和临床试验观察显示,使用他汀类降脂药降低冠心病患者脉道内的血脂水平能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34-36]。此外,他汀类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延缓心力衰竭的进展[37]。

5 解剖与生活经验推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所引起的冠心病与血脂过高关系密切。远在商周或以前,中国医学家就已积累了一定的人体解剖知识[38]。由此可以推断:先秦时代的古人很有可能是通过解剖观察到了心脏和血管内附有大量脂肪样稠浊物质的相关情形,所以古人将其称为“浊气”,绝不是没有依据的臆想,相较而言,肝脏和骨骼肌的脂质堆积远不及心与脉。

另外,中国西周的《诗经·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说明此时已有糖浆制作。故而我们有理由推测,古人常有因饥饿而肌肉无力,而食用糖水后有所缓解的现象。因此,古人将食气中的糖类物质视为“精气”,而糖类对肝的保护作用和对筋的支持作用也被古人了解,所以得出了“散精于肝”和“淫气于筋”的结论。

6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食气入胃”一段或可作为现代医学糖脂代谢的早期文献记载。“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指饮食物通过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变为营养物质,其中的精纯部分即糖类主要布达于肝,在肝脏进行合成、转化,再发挥作用;肝脏通过肝糖原分解或糖异生补充血糖,血糖再通过血液运输至骨骼肌为之收缩供能,即所谓“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意为营养物质中的浓稠之物即脂质一部分归于心脏为之供能,维持其生理功能;在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下,心脏通过搏动维持脂质在血管中循行,通过血液循环将其运往全身,即所谓“淫精于脉”。

《黄帝内经》文字古朴,辞义深奥,医理精邃,概念抽象。作为后学,在研读《黄帝内经》时不免常有疑惑不解之处,若欲窥其奥,端其貌,得其要,吾辈定要旁求博考,结合诸家注释之精华与现代临床,将中医原创的经典理论进行现代诠释,剖析其科学内涵,并以此开拓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思路,推动中医学术创新和发展。

猜你喜欢

浊气脂类糖类
调脂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研究进展
曹丕文气说的清浊之论
绿茶粉对清远麻鸡血液脂类代谢的影响研究
两城镇陶器的脂类残留物分析
不同品种葡萄干中糖类成分分析
液-质联用法测定蒙药制剂中非法添加降糖类化学药品
氟啶脲对甜菜夜蛾蛋白质和糖类代谢的影响
心顺万病难生
心顺万病难生
成军:从HCV入手,探索脂类代谢分子生物学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