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

2021-04-17王佳琦焦娇禄保平

中医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叶天士养胃胃气

王佳琦,焦娇,禄保平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指胃黏膜反复受到损伤,以致胃固有腺体减少,伴或不伴有纤维替代、肠腺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疾病[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老年人易感,男女患病无明显差异性[2-3]。其临床症状多不典型,以上腹部胀满、疼痛、嘈杂等为主要表现,可有乏力、消瘦、焦虑等症状。西医对CAG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治疗亦缺乏特异性药物,主要采用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服用促胃肠动力和保护胃黏膜等药物对症治疗。本病是WHO所列的胃癌相关高发因素之一[4]。因病程较长,常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导致生活质量下降[5]。

CAG可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呃逆”等范畴。其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二脏密切相关;病机以虚实夹杂为主,多见脾胃气虚证、阴虚证等[6]。日久易耗气伤津,气虚及阴,阴伤者十居八九,且CAG胃酸分泌量不足,可致胃阴虚证[7]。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剧增,作息不规律成为常态,加之饮食不节(洁),极易耗伤人体气阴,常常发生脾胃气阴亏损之证。“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出自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认为胃喜润恶燥,胃为阳土,以降为顺,胃阴下行则胃气得以下降,在治疗脾胃病时尤重养胃阴之法。本文基于叶天士之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析。

1 “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析义

1.1 阳明燥土——“胃气者,阳气也”阳明燥土是相对于太阴湿土而言。阳明太阴燥湿相济,则脾胃纳运、升降协调。胃为阳腑,主受纳腐熟水谷,主要依靠胃阴的滋润,也需要胃气的参与。《素问·五脏别论》云:“胃者水谷之海……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说明脾胃功能的充盛,尤其是胃气的充盛,能够化生水谷精微,以养五脏。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气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若脾胃升降失常,则会出现胃胀痛、反酸、呃逆、烧心、纳呆等症状。因此,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是整个消化系统的基础,胃气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李杲《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云:“胃气者,谷气也……卫气也,阳气也。”明确提出“胃气是阳气”这一概念。《素问·血气形志》提出:“阳明常多气多血。”《素问·太阴阳明论》提出:“阳道实,阴道虚。”其中“阳道”即指阳明胃经,“阳道实”即谓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经。《伤寒论》言:“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也体现了阳明病燥热实的特点。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强盛则不易受到邪气侵入,若邪气侵入至胃部,则易从阳化热、化燥,形成燥热之证。燥热易伤胃阴,胃阴亏虚致使五脏失于濡养,引起机体阴液不足。

1.2 得阴自安——胃喜润恶燥《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阳明之上,燥气主之。”胃正常的生理机能,不仅依赖于胃之阳气的蒸化,更需要胃之阴液的濡养滋润,从而维持通降下行之性以消食水谷。《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胃喜柔润也。”阐明了胃喜润恶燥的生理特性。叶天士喜用降胃之法,曰:“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津液来复,使之通降。”临证之时,过用辛开苦降、苦寒通下之法,每易损伤胃阴、胃气。而用甘凉濡润之法,则可使胃阴得滋,津液得复,气机随之通畅。叶天士常用麦冬、玉竹、桑叶、天花粉、石斛等药物滋养胃阴。《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到:“凡素体木火之体,患有燥热之症,或病后热伤肺胃津液。”表明胃阴虚的形成与肝密切联系,肝郁化热日久亦易损伤胃阴;久病之后服用温燥等药物仍可损伤胃阴,两者皆可用叶天士降胃之法,以滋养胃阴。

叶天士在李东垣“振奋脾阳”学说基础上,提出“养胃阴”思想。李东垣在总结《黄帝内经》《伤寒论》脾胃病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脾胃学说,创立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等方剂均以升发阳气、振奋脾阳为主,且善用辛甘药物协同发挥作用,以振阳气。因脾胃是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全身气机调畅需要脾胃的相互配合。因此脾阳应温,胃阴宜养。叶天士进而提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这一独到见解。若脾阳不足且胃有寒湿之证,应遵循东垣补中益气之法;若脾阳不足且胃中有燥火,则不可再行温补之法。

2 “养胃阴”之理论渊源

养阴之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体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燥者濡之。”为后来“养胃阴”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阴阳形气俱不足……调以甘药。”则说明养阴对机体的重要性。《伤寒论》第397条云:“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曹颖甫《伤寒发微》释曰:“伤寒解后,无论从汗解与从下解,其为伤胃阴则一……师用竹叶、石膏以清热,人参、甘草以和胃,生半夏以止吐,粳米、麦冬以生津,但得津液渐复,则胃热去而中气和矣。”即体现了养胃阴的思想。《金匮要略》中记载治疗肺胃阴虚、虚火上炎证的麦门冬汤,方中麦冬用量独大亦取“培土生金”之意。至清代,滋阴法的运用更加广泛。吴鞠通《温病条辨》云:“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复其阴”指的就是胃阴,由于“欲复其阴,非甘凉不可”,所以用沙参、玉竹、麦冬、生地黄等甘凉滋润之品。林佩琴《类证治裁》云:“胃喜凉,脾喜燥。”提出胃喜凉润,并用清补之法滋养胃阴。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则谓:“胃津亡,水不济火,当以甘寒生津。”运用甘寒养胃、养阴生津的药物来恢复胃气。王孟英言:“凡是治胃者,须审胃汁之盛衰,斯为善治。”从侧面反映了滋养胃阴对于脾胃病治疗的重要性。

3 胃阴亏虚在CAG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CAG是由慢性胃炎发展而来,病程较长,“阳明燥土”易从阳化热,受到肝郁、湿热、瘀热等病理因素影响,皆可灼伤胃阴,引起胃阴亏虚证候,影响脾胃之气,进一步加重CAG的发生、发展。

从CAG患者胃镜下黏膜表现分析,胃黏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皱襞变平或者消失,血管显露,胃液量少、黏稠等表现,多由胃阴不足所致。胃阴亏虚致使胃液缺乏,胃体失于濡养,使得胃黏膜萎缩,胃肠不能正常蠕动,难以运化和腐熟水谷,在临床上易出现纳呆、胃部胀满、嗳气、呃逆等表现。程若东等[8]在讨论证型规律时指出,胃阴不足证虽多发生于CAG的晚期阶段,在临床所有证型中占比较小,但胃失濡养,可致胃腺体萎缩、增生及化生等病理反应。黄雅慧等[9]在研究 CAG癌前病变与各证型的关系时发现,当胃中阴液不足时,易导致胃腺体萎缩。

从现代医家对CAG病机的认识分析,国医大师路志正认为,气阴两虚证是CAG的主要证型,因病程长,易形成虚实夹杂之证,临床上常采用健脾益气、酸甘生津之法,药以太子参、山药等健脾益气,白芍、乌梅等酸甘生津之品,使津液复来,胃阴乃生[10]。国医大师周仲瑛认为,CAG 多因胃阴耗伤,胃气失和所致[11]。全国名老中医甘爱萍认为,CAG的病机为本虚标实。由于久病多虚多瘀,故以胃阴虚为根本,并贯穿CAG始终,治疗应健脾益气养阴,兼以疏肝,用药则偏于甘寒性平之品,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胃镜下黏膜萎缩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12]。单兆伟认为,CAG在临床上的分型以胃阴不足证多见,因当代人压力大,情志因素为多,肝郁化火,易灼伤胃阴;或因喜食肥甘厚味,助湿热之邪内生,化火灼伤胃阴,症见口干、烧心、便干尿赤、舌红、苔薄黄少、脉细等胃阴虚证[13]。王邦才认为,CAG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胃阴不足,胃阴是否充盈对于疾病的预后起着关键作用[14]。

从证候研究中分析,代二庆等[15]对64例CAG患者中医证型进行相关性研究发现,镜下轻度胃黏膜萎缩多见于胃阴不足证。陈润花等[16]对非萎缩性胃炎发展为CAG的证候变化研究发现,胃阴不足证与CAG发生的相关性较高。晁俊等[17]在CAG证候研究中发现,萎缩性胃炎多胃阴不足证,而且萎缩程度越重、肠上皮化生级别越高,胃阴不足证越明显。

4 凉润通降法治疗CAG的临床应用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关于“养胃阴”的思想颇多,凉润通降法可作为治疗胃阴亏虚证的方法。根据不同病因病机所致的CAG胃阴亏虚证可从不同方面进行辨证论治。凉润通降法最常用的方剂是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在治疗胃阴亏虚方面起到良好的临床疗效。方中麦冬、沙参、玉竹等,甘凉滋润生胃津,是治疗胃阴不足的基本方。若肝郁日久,机体长期处于气滞的病理状态,中焦郁滞不通,气郁化火灼伤胃阴,可形成肝胃阴虚证。治疗时应用一贯煎加减,方中生地黄、沙参、麦冬皆可滋养胃阴,川楝子疏肝泻热不伤阴,津液来复,胃气通降、肝气得舒。气与津液相互滋生,胃气不足,难以化生津液;津液不生,胃气无力推动。因此,临床上气阴亏虚证需以益气养阴为主,可在沙参麦冬汤或益胃汤基础之上加入益气健脾的药物,如黄芪、党参、白术等。湿热内蕴,日久热灼胃阴,致使胃阴不足,此时证候为虚实夹杂,应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给予滋阴养胃的药物,如麦冬、石斛、玉竹、乌梅等,先祛除湿热之邪,再促进胃阴的恢复。并根据临床不同症状,可加入不同的药物,若兼见口中异味,加藿香、佩兰以芳香醒脾化湿;兼见嗳气、呃逆,加旋覆花、刀豆、竹茹以降气止呃;兼见反酸,加萸黄连、煅瓦楞子、浙贝母、海螵蛸以制酸和胃;兼见大便秘结,加生白术、火麻仁、生决明子以润肠通便;兼见食欲不振、纳差,加焦三仙、鸡内金以消食和胃。“阳土喜柔,偏恶刚燥”,对于阴虚内热的患者,避免使用大苦大寒之品,以免更伤胃阴。

5 思考

疾病的产生归根结底是气血津液的变化,气滞、血瘀、阴虚、湿热等内邪的产生,使CAG在中医辨证论治中产生不同证型。纵观《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喜用清补之药,治胃宜凉润通降,如麦冬、白扁豆、石斛、葳蕤、桑叶、沙参等以滋养胃阴,药性以甘、寒、凉、润为主。

虽然运用中医药治疗CAG具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中医临床不注重病理学检查,很少开展深入的病理研究,有些医者只在乎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否缓解,殊不知在疾病进展期,症状和体征这两项指标仅可作为参考,若不重视病理学检查,常会使病情延误,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其次,相关研究人员不擅于应用现代前沿技术,使得此类研究往往缺乏规范的大数据资料做支撑;再次,传统中药汤剂存在诸多不足,患者接受度不高,依从性较差,也使得相关临床研究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第四,在辨证论治、选方用药时,患者个体差异较大,故用药标准不统一,药物机制不明确。

基于此,在临床诊治CAG过程中,应重视凉润通降法的应用,同时不断探索中医药治疗CAG的相关机制并深入开展病理、药理等方面的研究,寻求统一、可靠、有效的用药思路与方法,并加强药物剂型研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基于大数据开展重点研究,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叶天士养胃胃气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养胃六法 缺一不可
早餐这么吃,健康又养胃
叶天士棋子治病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春季养生六个字 春捂 养胃 护肝
粗粮养生不养胃
叶天士拜师谦学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