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建设现状、问题及思考

2021-04-17震,王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老中医整理中医药

武 震,王 磊

(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为了解黑龙江省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建设情况,笔者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批公布、建设期满3年的黑龙江省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以下简称“基层工作室”)建设状况和建设成效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分析,总结如下。

1 基层工作室建设情况

1.1 总体情况 共调研了黑龙江省28 个县(市)的31 个基层工作室,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听取负责人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硬件设施建设、传承经验整理、人才培养和工作室制度建设等情况进行了调研,深入了解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对现行的传承培养方式进行了分析,明确了优势及不足并探讨研究了针对性解决办法。

1.2 硬件设施建设情况 各基层工作室的示诊室、示教室、资料库均达到标准要求,可满足培养需求。工作室配备的仪器设备等也均可满足在培养学习、资料收集、经验总结留存等方面的需求。其中,龙江县中医医院、甘南县中医医院、讷河市中医医院基层工作室中医文化特色突出。

1.3 传承经验整理情况 基层工作室在传承经验整理工作中,主要通过收集医案、教案、跟师笔记等原始资料及临床资料,在继承人带领下提炼总结基层名老中医的临床思想及诊疗方案并整理为论文、著作等,使名老中医的诊疗思想得以传承。建设期内,31个工作室共总结形成临床诊疗方案84个,经验方167个,技术方案54个,开展各级学术经验传承相关课题共62个,搜集、整理专家资料两万余篇,提炼学术经验并发表论文83篇。部分基层工作室如北安市中医医院在整理提炼老专家原始资料方面,成果突出,整理的资料内容丰富、分类清晰,学术价值较高。

1.4 人才培养情况 各基层工作室均建立了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确保了基层工作室教学体系科学、秩序稳定、管理规范。各基层工作室积极发扬“传、帮、带”精神,以继承人为核心、年轻医师为主体,围绕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进行深入学习探讨。同时鼓励工作室人员参加各项学术会议及进修活动,力求在课程安排上科学高效,理论学习上内容丰富。

建设期内,各基层工作室共与41个乡镇卫生院、60个村卫生室建立对口指导联系,共培养乡村医生57人,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56人,举办巡诊活动共216次,累计338个工作日,扩充了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后备力量,并让更多基层群众了解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与魅力。其中肇源县中医医院基层工作室继承人培养数量较多,传承工作开展值得肯定。

1.5 制度建设情况 各基层工作室均有详实的发展规划及管理措施,且实行情况良好。大部分基层工作室在制度实行工作上都有详细的日程及内容安排。在资料管理制度上,各基层工作室均能很好的确保手稿、批注、医案、处方等珍贵资料不遗漏、不丢失。

2 基层工作室建设经验总结

各单位均建成了有中医特色的工作室,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及资料收集提炼模式,充分发挥了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优势,为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各基层工作室系统收集整理了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并将其提炼成易于普及的论文著作和规范有效的诊疗方案。同时,部分工作室充分利用了网络技术的优势,通过网站、公众号等途径,发表形式多样的科普及中医药知识宣传,同时以此为平台与其他单位及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为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诊疗思想的传承创造了有利条件。

基层工作室的建立为中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基层中医人才队伍的扩充使中医药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而服务面的扩展、服务质量的提升,可以让中医药文化更好的在群众中推广,从而为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传承事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3 现存问题

各基层工作室的建设工作虽逐步步入正轨,但仍存在因缺少建设经验导致的制度不完善及管理力度不一致的问题。基层工作室虽然有了各自的体系建设,但不同工作室的建设标准达不到相近水平。

在跟师学习过程中,跟师笔记是整理总结的重要部分,但大多数跟师笔记都存在记录过于模式化的问题,内容单一,缺乏引申思考部分。偏重于客观病症、用药的单纯记录,缺乏在记录过程中及时对诊疗思路,诊治方法及切入点的整理与总结。而这一部分,即中医学习中因主观性较强所以还无法完全整理在书本中的“隐性知识”,恰恰是跟师学习的精髓所在。同时,又因为诊疗思路等知识过于主观化,因而难以简单的将其整理为客观知识并进行量化。所以,如何在主观隐性知识与客观显性知识中找到平衡,如何将更多的隐性知识有效的外显化仍需要不断探索。

因为基层工作室结构的特殊性,工作室成员往往在学习同时又有各自的工作,其跟诊时间难以保证,而部分名老中医因年龄及健康问题,不能长时间高强度工作与教学,所以传统的“口传心授”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基层工作室成员学习需要。如何创新学习方式,在保证学习质量的同时提高效率,增强学习时间的机动性仍需进一步探索。

基层工作室因其地理位置、发展环境及成员工作性质的限制,存在高层次专家缺乏、继承人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如果不能保证继承人梯队不断档、不流失,基层工作室的传承工作将很难取得实质性、持续性的进展。

4 思考与展望

在体系建设方面,要进一步细化管理方案,对建设标准进一步细化,以求各基层工作室发展水准相对一致,以利于各单位间的交流学习及共同发展。

在知识传承方面,在尝试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同时,也要最大程度保证基层工作室人员的跟师时间,以求传承人在文化传承、中医思维等方面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在人才培养方面,基层工作室,由于工资待遇、发展前景等问题,不仅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困难,同时也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想要发展壮大中医传承队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及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满足各基层单位引进人才的实际需要,在保证基层中医人员的工作待遇和生活待遇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吸引更多人才。对于名老中医可给予发放特殊津贴、生活补助等激励措施。二是增加人才交流项目数量,让基层人员有更多机会到上级单位及高层次专家工作室学习,带动基层单位学习及工作质量的提升。为解决基层人员因地理环境限制及工作时间限制而无法保证跟诊学习的问题,可以利用现代化仪器以及互联网平台整合资源,用影像、音频等方式记录专家诊疗过程,尽可能还原诊疗过程,以利于基层学习人员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学习。给基层人才营造更为良好的学习提升条件,创造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也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又一方式。三是在继承人选择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增加数量和扩大范围,培养全科医生的同时,保障专科人才数量,为中医传承工作储备更多人才资源。四是促进跨学科交流合作,培养中医综合人才,进一步完善中医传承人才梯队。让中医传承在传统医学诊疗、现代医学研究、数据资源整合分析等多方面同步推进发展。

在成果转化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以促进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积极推广成熟的诊疗方案和技术,同时优化院内制剂审批、应用条件,将学术成果真正应用于实际,将更有利于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传承发展。

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凝聚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名老中医药专家是中医药学的宝贵财富,传承他们的经验思想,是使中医药永葆活力的根本手段。基层工作室是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思想传承学习的重要平台,我们应充分利用,并继续完善这一模式,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进步。

猜你喜欢

老中医整理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老中医教你睡眠养生
老中医坐诊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老中医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归纳中渐次坚实
周来兴老中医治疗疑难杂症的思路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