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新宇论治汗证临床经验*

2021-04-17杨成昊彭清华彭艳斌陈新宇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自汗汗液桂枝汤

杨成昊,彭清华,彭艳斌,陈新宇

1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长沙 410208

2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7

陈新宇教授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名中医,首批全国优秀临床人才,从医30 余年,具有深厚的中医药修为与临床功力,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肺系疾病、脾胃疾病及意疑难危急重症等。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卫表不固,营阴失守而导致人体汗液异常外泄的一类病症,《三因极一病证方·自汗论治》提出“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将汗证分成自汗与盗汗两种,然而无论自汗、盗汗,均离不开阴阳失衡这一重要病机。西医学认为,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围绝经期综合征等都会引起人体的汗出异常,但主要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因此西医在对汗证的治疗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单纯西医内科治疗疗效往往有限。所以中医在治疗汗证方面也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现将陈新宇教授治疗汗证经验介绍如下。

汗证的认识

历代医家对汗证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1]。《黄帝内经》从五脏论汗有载“汗为心之液”,心的功能失常必然影响汗的代谢,心血充、心气旺,汗液方可固;《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脏真高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卫气宣发于肺,以此输布津液于全身,肺的输布功能直接影响汗液的代谢;津血皆化生于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故知脾胃为汗之生化之源;“卫气出下焦”,肾主封藏,肾之阴阳平衡与否直接决定汗液固摄是否有力;《灵枢·营卫生会》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津血同源之说,肝藏血,主输泄,肝不作贼则汗出有道。简而言之,脾胃为汗液之源、肾为汗之化、肝为汗之调、肺为汗之出,只有营卫和调、心血充、阳气密,汗出方能有节[2]。《伤寒杂病论》承《内经》之旨,认为汗证多因外感所致,且尤为重视风、热、湿三邪。巢元方之《诸病源候论》将诸汗皆归于虚劳候下,至此后世多认为自汗当属阳虚,盗汗则为阴虚。明代张景岳提出“自汗盗汗亦各自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清·王清任有云“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一两付而汗止”,补充了汗证的瘀血理论。

陈新宇教授认为,临证之时唯从阴阳层次上进行分辨、熟悉、把握方能做到《内经》所说“谨熟阴阳,无与众谋”的境界[3]。《素问·阴阳别论》有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明代医家张景岳对其有注“阳言脉体,阴言脉位,汗液属阴而阳加于阴,阴气泄矣,故阳者多汗。”《内经讲义》解释为“阳脉之象倍受盛于阴脉之象,当有汗出”。陈教授认为,汗液的生成与阴阳二者密切相关,阳气维系着人体正常津液的贮存及其生理功能,阳守则阴藏,阳气动而加于津液,津液受气取汁变化而出,此为生理性的汗出,是人体阴平阳秘的标志之一,但是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时,阳气失守,阴津不藏,白昼人身阳气自升,阳脉倍盛,稍动则溱溱汗出,动辄益盛;夜寐表阳入于里,卫阳内扰营阴,故见汗液浸浸自出,此二者即自汗、盗汗均为病理性汗出,是阴阳失和的产物。汗证的病因病机虽繁杂,总不越阴阳二纲,即有阴虚火旺、迫津外泄,又有阳虚失守,卫表不固,不可拘泥于单以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以辨汗证,总而言之,汗证的形成责之于营卫失和,阴阳不调,阳失所守,阴不内藏,故而汗出。临证之时,辨证之法虽多,但仍应谨守整体观念谨熟阴阳,审机立法,方能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切不可见实泻实、见虚补虚,无犯虚虚实实之戒。

重视阳气,妙用桂枝

清代医家郑钦安结合五行八卦以坎卦解释“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突出坎中一阳的重要性,乃人生立命之根。更有主张“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4]。亦如《类经·疾病类》云“人而无阳,犹天之无日,欲保天年,其可得乎?”。陈教授在治病过程中尤其注重顾护人体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所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此,陈教授主张“阳主阴从”“阳统阴随”的指导思想,十分强调阳气的重要性,且因今时之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存在许多伤阳因素,譬如平素姿嗜生冷、简装薄衣、贪凉玩水等均极大的损伤人体的阳气。故此,陈教授在治疗汗证的过程中也极其重视人体阳气,遣方用药多不忘扶助元阳。

陈教授认为,经方治疗内科杂病具有极大的优势,临床上治疗汗证多以桂枝汤为基础[5]。桂枝汤是《伤寒论》的代表方之一,历代医家赞誉此方为张仲景“群方之冠”,桂枝汤本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其病机为“荣弱卫强”。卫行脉外,司固外开阖之权,营行脉中,濡养五脏六腑,营卫运行,密切配合,即营卫调和[6],若卫气失其固密之责,营不内守,疏泄于外,而发为汗证。其卫气失固、营不内守实为阳气失用,营阴外越。卫阳虽行脉外,却是从内所发,若卫气由内向外而发过于太阳经本位,则可成为郁表之风邪,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故见汗出,汗出多必泄脉内之阳,故郁表之阳愈盛,脉外风邪愈盛,则脉内之阳愈泄,汗出则愈不止,故用陈教授多用桂枝汤中桂枝助阳化气,合白芍一散一收,解肌发表而透邪外出,使表邪得解,里气安和,白芍、大枣收涩脉外之阳,陈教授多改生姜为干姜,合桂枝扶助脉内之阳,甘草得桂枝辛甘化阳,以增透邪之功,得白芍酸甘化阴,使益阴敛汗作用得以增强,桂枝、白芍一阳一阴以调营卫、交通阴阳而守中。观桂枝汤之功用效益,但凡证有营卫不和,阳气失用,或中风表虚,无论自汗、盗汗,遵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并强调“有是证用是方,方证相应”的遣方之道,皆可用桂枝汤。

遣方用药,随证治之

桂枝原方仅桂、芍、姜、草、枣五药而已,陈新宇教授在临床治疗汗证过程中并不仅局限于这五药,而是根据患者的病情随证治之,证症结合,合并经方、验方、经验药对等,同时注重“天人相应”指导处方用药而有不同的药量。

陈新宇教授认为,中医治病应讲究“因时因地因人”,中医的优势在于个体化的精准医疗模式。对汗证患者而言,若其人就诊于夏秋,陈教授多用桂枝3 ~5g,干姜3 ~5g,以防温燥太过,壮火食气。若诊于冬春,则桂枝10g,干姜10g。湖湘之地多湿,故患者舌苔多可见腻,可加用陈皮5 ~10g 或白术10 ~15g,稍稍理气燥湿,或补中焦脾土以运水湿。若其人汗出多而气虚无力,配合黄芪15 ~30g,取黄芪味甘,性微温,是《神农本草经》之上品,能补肺益脾、实卫敛汗,可补五脏诸虚,以彰补气扶阳之意,故用量可稍大。若其人汗出多而未见其他不适,可加糯稻根或麻黄根15 ~30g 收涩敛汗。若其人汗出多而神不宁,阴阳皆有不足,可加用煅龙骨、煅牡蛎15 ~25g,《神农本草经》称龙骨可“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其性平味涩可敛,而牡蛎性微寒味咸,与龙骨相须为用,皆为“血肉有情之品”,能摄纳飞越之阳气,收敛簸摇之阴气,若患者阴虚偏盛,则舍二者煅制收涩固脱之功,而取其生者滋阴潜阳之效。若汗出而寐不安,可加用酸枣仁15 ~25g,柏子仁10 ~15g,茯神10 ~15g,《本草经疏》记“酸枣仁得木之气而兼土化……母子之气相通,故亦主虚烦,烦心不得眠。”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能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益脾胃,盖上品药也。茯神抱木心而生,其性温补,补可去弱,三者皆有宁心神之用,是治疗汗证失眠之佳品[7]。若汗出而畏寒肢冷,多加用细辛1 ~3g,桂枝可用至10 ~15g。干姜用至10g,寒厥甚者可再加附子10g[8],《本草汇言》有云:细辛佐姜、桂能驱脏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若汗出而焦虑急躁,可加柴胡、黄芩、法半夏开少阳微结[9];若汗出而心烦心悸,加用浮小麦15g,以其归于心经,气微凉,既能敛汗,又可养心。若汗出而精神恍惚,可合百合地黄汤养阴清热,补益心肺;若汗出而体虚易感,可合玉屏风散益气固表。若其人汗出而口干、五心烦热,可合当归六黄汤,滋阴泻火、固表止汗而不忘顾阳气。若汗出而咽干口渴、体倦乏力,可合生脉散,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守阴所以留阳,留阳而汗 自止。

验案举隅

唐某,男,37 岁,湖南湘潭人,2019 年4 月12 日初诊,因汗出增多6 月余就诊。患者6 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汗出增多,无分昼夜,稍动则汗,汗量多质清稀而冷,神疲乏力,不欲言语,伴胸闷气促,密闭环境中尤甚,平素稍感畏寒肢冷,纳寐差,二便调,性格急躁易怒,舌稍红,苔薄白,脉弦细略数。诊断为“汗证”,辨为阴阳两虚,虚火亢盛,治以益气扶阳、养阴清火,方用桂枝汤合当归六黄汤加减:黄芪25g,桂枝10g,白芍10g,黄柏10g,黄连3g,当归10g,黄芩10g,熟地黄25g,生地黄25g,党参15g,菟丝子15g,煅龙骨25g,煅牡蛎25g,酸枣仁15g,瓜蒌仁10g,法半夏10g,干姜5g,甘草10g,大枣15g。15 付,水煎服,1 日1 付,分早晚2 次温服。2019 年5 月11 日二诊,诉出汗症状较前稍有改善,全身乏力感明显缓解,无胸闷不适感,仍稍感畏寒,舌稍红,苔薄白,脉弦。继服上方,去黄连、瓜蒌仁、半夏,加糯稻根15g,继服15 付,配合院内制剂温阳振衰颗粒,每日半包,晨起服。2019 年7月3 日三诊,诉出汗症状已基本缓解,自取上方15 付巩固疗效。

按:患者为中年男性,已汗出不止6 月有余,病情迁延日久,耗伤阴阳,“汗为精气也”,汗不止则阴更亏,阴亏则阳无所依附,故见阴阳两伤。“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主一身之阳,肾阳不足则封藏失司,卫气不能固密腠理,卫阳无以温煦肌表,故汗出而畏寒。方以桂枝汤为底,一可平冲降逆、调和脾胃,使气血冲和、心神得养;二可使阴阳相济、气血同补,使营卫和调,三则温中补虚,振奋中阳。且因患者平素性急易怒,脉弦略数,可见虚阳易浮易亢,故再合当归六黄汤,张景岳言“阳证自汗或盗汗者,但察其脉证有火,或夜热烦渴,或便热喜冷之类,皆阳盛阴虚也,当归六黄汤为第一。”方中芩、连、柏合生地黄清泻外浮之虚火,同用桂枝汤则使清热不伤本、温阳不助火。黄芪意在“一以完已虚之表,一以固未定之阴”。当归、熟地养血以生津,又防苦寒伤阴。用煅龙骨、煅牡蛎取其收涩敛汗之功。随症加用夏、蒌宽胸理气,党参益气补虚,酸枣仁养心安神。二诊患者阳气有所恢复,加用糯稻根固表止汗,方证相应,随症化裁,效如桴鼓。

结 语

陈教授认为,汗证的主要病因病机不外乎阴阳失衡、营卫不和、阳不外守、阴失内使。任何影响阳气推动、腠理开阖、津液充盈及输布的因素均能导致汗证的发生。治疗过程中陈教授十分重视阴阳虚实,尤其注重阳气,阳气蒸化津液,出于腠理而为汗,阳气是否司其守之职直接影响到汗液能否正常代谢。选方用药上,陈新宇教授善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使阳气固密而阴自内守而汗自止,临床审因查证,机圆法活。《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陈新宇教授临证谨熟阴阳,本于阴阳,重推经方,知守善变,故治疗汗证收效甚卓。

猜你喜欢

自汗汗液桂枝汤
汗臭从何而来
告别自汗用牡蛎,四季都轻松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汗臭从何而来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项颗教授治疗汗病经验研究
神厥穴敷药对自汗、盗汗患者的疗效分析
汗液的味道
关于汗液你所不知的20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