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江论治汗证临床经验探析
2021-04-17王悦周江
王悦,周江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南京 210029
汗液生成,张锡纯认为:“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天地阴阳合而后雨,人身阴阳合而后汗”,阴阳共同作用,方可生汗[1]。汗证,中医病名,是指机体在日常环境中出现全身或局部过度汗出的疾病,全手足、额头、胸背、手足等部位皆可出现。白昼时时汗出,动则尤甚的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西医主要与甲状腺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但若患者各项理化检查无异常时便无药可用,此时中医辨证论治常见奇效。
导师周江,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师从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唐蜀华教授,为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江苏省中医院首届名中医,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汗证等疑难杂症。本人有幸跟师学习,聆听教诲,受益匪浅,本人发现至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门诊就诊的汗证病人,多是经补气固表法治疗不效者,对于此类病人,吾师周江主任治以调和营卫、清化湿热、寒热平调及下而治,温通膀胱四法,取得佳效。现将诊治经验总结如下:
汗证之病机
1 营卫不和腠理疏
周江主任认为临床上不少患者大量汗出是由于营卫不和,导致卫阳不能固于外,营阴守于内,机体阴阳失调,汗液妄泄。营卫为“人身阴阳之道,分之则二,合之则一而已”,二者本应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调节人体阴阳,共同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营阴存于内,荣养全身,卫阳行于外,护卫肌表,调节腠理之开阖。当营卫调和,营气行于内,卫气固于外,则能汗出适当。仲景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若卫阳不足,无力调控腠理汗孔开阖或营阴耗伤,卫阳入里,蒸腾营阴,则营阴外泄,汗出失常。
2 湿热存内迫汗出
许多汗证患者治疗经年不愈,反复汗出,对于此种病人,周江主任认为可从湿热角度论治,“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湿邪粘滞导致病情缠绵,反复难愈,邪热存内,蒸腾体内津液致汗出增多。现代人因为生活压力过大、饮食不节及作息不调等因素,导致脾胃虚弱,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其强弱决定了是否易生疾病,脾胃强则病无从生,弱则百病丛生,脾胃虚弱无力运化水湿,导致湿邪存内,湿邪阻滞,导致内生郁热,又可使外感之邪无所出,“内外相引,而病湿热”。湿与热相互作用,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热为阳邪,其性猛烈,湿与热两者相合而作,致热愈盛,湿愈炽,汗出增加,胶着难解,缠绵难愈,易于反复[2]。
3 寒热错杂津难敛
临床上部分汗证患者,并非绝对或寒或热之象,在大量汗出的同时,既见口干口苦,又见畏寒肢冷,体虚易感,此类病人周江主任辨为寒热错杂之证。寒热错杂是指阴阳不相平衡,表里不相贯通,呈寒热交作之状,导致疾病的表现往往复杂,久治不愈。寒与热邪同时存于体内,使患者寒热之症兼具。此类病人病情反复难愈,正气多虚,无力护卫固表,调节腠理肌表,同时邪热存内,蒸津外泄,导致致汗出异常,阴津耗损,见口干口苦。
4 水液不畅汗外泄
对于汗证的治疗,周江主任还强调从下而治,通过利小便而减少汗出。汗由人体津液所化,人体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依靠肾、三焦、膀胱和腠理协同作用。《医碥·汗》云:“汗者水也,肾之所主也,内藏则为液,上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汗”,人体的水液经肺、脾、肾等脏腑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滋润濡养之功,代谢后的浊液经肾与膀胱的蒸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重回体内,浊者则为尿液,贮于膀胱,并由膀胱排出。周江主任认为:“凡人饮食之水,无不入于膀胱。……水入膀胱,化气上行,则为津液,其所剩余质,乃出而为溺”,若膀胱气化失职,则会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水液返逆于肺,大量水液无法从下而出,汗与尿液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两大途径,此时未能代谢的水液需要通过肺主宣发,使津液发而为汗,从玄府肌表而出,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导致患者汗出增多。因此治疗上温通膀胱,改善膀胱的气化功能,使机体水液代谢道路通畅,体内的水液从小便而出,对于改善汗证,减少汗出有重大意义。
治则治法
1 调节营卫和腠理
周江主任在汗证治疗中非常重视调节营卫,《张氏医通》中就提出“故凡欲疏汗而不知营卫之盛衰……吾知其不败不已也”。临床治疗上周主任选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随证加减。此方由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而来,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的基础方,方中桂枝一味通过对营卫的调节,使汗液得止,《本草备要》言:“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加入龙骨、牡蛎加强敛汗之功,二者具有摄阳敛阴的效果,既防止了卫阳浮越于外不能顾护营阴,又保证了营阴不会主动外泄,使得营阴与卫阳各归其位,从而保证汗出正常,不至妄泄,两者合用,正如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所说:“龙骨牡蛎……能摄纳飞越之阳气,能戢敛簸摇之阴气”[3-4],对于临床营卫不和,异常汗出增多的病人,周江主任常煅、生龙骨、牡蛎同用,敛汗之效倍增。同时周江主任将方中生姜改为干姜,干姜较生姜性更辛热,使桂枝得干姜之辛热,通阳之效加倍,使卫阳得复,能够司腠理,调节汗液排泄。
2 清热利湿收热汗
周江主任强调对于湿热内蕴的汗证病人,要注重清热与燥湿同用,避免“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腾而上熏,故愈横”,针对此证型的病人周江主任自创寒水石方随证加减论治,寒水石方由生石膏、知母、寒水石、茯苓、泽泻、苍术等组成,方中寒水石具有“收热汗”之功,与生石膏同用,清心胃之热,泄肝热,防止体内邪热过甚,蒸津外泄。患者临床多见口干口苦,渴欲饮水,知母既可助寒水石、生石膏清心胃之热,又可滋阴生津,以救久汗、汗出过多体内阴津耗伤;茯苓、泽泻和苍术燥湿健脾助运。若患者热象过甚,必要时可加葎草等以助清热;若邪扰心神,夜寐不安,加用柏子仁、合欢皮、红枣以助安神。
3 寒热并用助正气
寒热错杂之证,病机复杂,治疗上需寒热并用,周江主任选用乌梅丸随证加减以治之,乌梅丸“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通理气血”,其组成以寒热错杂为纲,君药乌梅收敛止汗,《本草逢原》言其能“止呕敛汗”,方中黄连、黄柏清内热,附子、干姜、肉桂、细辛、蜀椒温下寒,人参、当归具有补益气血之功以助扶益正气,使得患者寒得温,热得除,阴阳平衡,热邪不再迫津妄泄[5]。临床用药时需注意在此基础上加减,若患者汗出过多,可酌情加入浮小麦、麻黄根等敛汗之品以加强止汗之效。
4 温通膀胱利小便
五苓散方是周江主任温通膀胱,强化膀胱气化功能的常用方,此方温阳化气,利湿行水,方中术、苓为健脾利水常用组合,茯苓可利中焦之水,猪苓利下焦之水,与泽泻同用加强利水之功,桂枝助温阳化气利水之功,阳气振则气化利,温通膀胱,使膀胱腑气化功能得复,小便通利,津液从下焦膀胱而出,上焦腠理汗出减少[6-7]。以达从下而治汗出的目的,但此法乃间接治汗之法,周主任往往并不单独使用,常与调和营卫、清热利湿、寒热并用等法相联合,止汗与利水同用,标本兼治,以治汗证。
病案举隅
案1 薛某,男55岁,2018年7月4日初诊,主诉:自汗多年余。冬月体虚易感,鼻流黄涕不止;夏月怕热,动辄尤甚。平素口苦,胃纳可,大便正常,夜寐安。舌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数。西医诊断:多汗症。中医诊断:自汗,辨证:湿热内蕴,热重于湿。治法予以清热化湿收汗。方拟寒水石方加减。处方:寒水石20g,生石膏30g,知母10g,茯苓15g,泽泻15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皂角刺10g,炒苍术6g,法半夏10g,桂枝6g,炙甘草3g。14剂,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
二诊:2018年7月18日,药后汗出较前减少,额头仍有汗出,舌淡紫,苔薄白,脉弦数。上方加太子参15g,白芷10g。14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18年8月2日,汗出较前减少,近日咽痛,不发热,舌淡紫,苔微黄腻,脉细沉。上方去煅龙骨、煅牡蛎,加淡豆豉10g。14剂,煎服法同前。
四诊:2018年8月16日,药后汗出较前减少,头面为主,溲少,舌淡,苔薄白,脉细沉。上方去法半夏、淡豆豉,加淮山药30g,炙附子6g。14剂,煎服法同前。治疗2月后回访病人诉停药后症情平稳,较前明显改善,仅偶见额头汗出,未见反复。
按:患者流黄涕,平素口苦,苔黄微腻等症状示其邪热内盛,虽患者湿象不显,但因本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治,仍认为其湿邪存内,但热重于湿,“湿热熏蒸,迫液外泄,汗出过多”。因此在治疗上选择了治疗湿热的寒水石方进行加减。加入煅龙骨、煅牡蛎以助敛汗,法半夏与茯苓、泽泻和苍术同用加强燥湿,桂枝与茯苓、泽泻取五苓散之意,温通膀胱,使湿从小便走。因患者体虚易感,加入皂角刺,现代药理学证明皂角刺具有免疫调节之功,对免疫系统有促进作用[8]。二诊根据患者舌脉,湿热之象中热象较前明显改善,湿邪存内,阻滞气血运行,舌色转淡紫,患者体虚易感加入太子参、白芷加强扶正祛风。后继续以寒水石方为基础化裁治疗1月,湿热尽去。
案2 娄某,女,65岁,2018年3月7日初诊,主诉:患者夜寐盗汗2年余,逐渐加重。现汗出以上身为甚,沾衣湿被。患者平素咳嗽气喘,动辄尤甚,神疲乏力,畏寒,下肢寒凉,多食腹胀,夜不能寐不喘,可以平卧。舌紫,边有齿痕,苔薄,脉细。西医诊断:多汗症。中医诊断:盗汗,辨证:营卫不和,阳虚血瘀。治法:调和营卫,温阳活血。方拟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五苓散加减。用药:桂枝10g,干姜20g,煅牡蛎20g,生龙骨20g,猪苓15g,茯苓30g,麸炒白术30g,肉桂5g,泽兰15g,制附子10g,柴胡10g,薤白10g,姜厚朴10g,苏梗10g,三七粉5g,丹参15g。7剂,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
二诊:2018年3月14日:药后症情改善,汗出减少,夜寐较前转安。自觉胸闷,动则气促,腹胀仍作,口苦,小便色深,舌紫,齿痕明显,苔薄白,脉细。上方去苏梗,干姜减至10g,猪苓减至15g,肉桂减至3g。14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18年4月4日:药后病情好转,汗出减少,性情焦虑,入寐困难,大便溏结不调,苔脉同前。上方去猪苓,加牛膝15g,红参片5g,郁金15g,煅磁石15g,肉桂增至5g。14剂,煎服法同前。
四诊:2018年4月18日:药后症情改善,晨起汗出,神疲乏力。苔脉同前。14剂,煎服法同前。上方去薤白、厚朴、牛膝、泽兰、煅磁石,加黄芪50g,醋五味子10g,皂角刺10g,炙甘草5g,炒鸡内金6g。14剂,煎服法同前。患者治疗近二月诸症较前均显著改善。
按:《内经》中说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营阴和卫阳协调作用,才能使得汗液排泄有度,而患者年逾六旬,正气渐衰,“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因此极易出现营卫失和,同时患者畏寒,脉细,舌紫等症状皆反映其阳气亏虚,瘀血存内,所以治疗时选择了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五苓散加减以调和营卫,温阳化气,又用柴胡、苏梗、三七粉、丹参活血行气,同时,其气喘动辄尤甚,选用薤白以宽胸中之气,正如《本草备要》中说其能“治肺气喘急”,并选用姜厚朴健胃消食以消腹胀。二诊时患者汗出、夜寐较前均改善,因此减少干姜、猪苓、肉桂之量,使温阳利水之功缓。后继续在上方基础上加减治疗1月,患者营卫不和、阳虚血瘀之象较前明显改善,未再复诊。
结 语
汗证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其虽不危及生命,却因大量汗出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与社交,临床常有益气固表不效之患者,周江主任认为辨治不可套用固有之法,对待患者需认真询问病史,结合四诊,即营卫不和者当调营卫和腠理;湿热内蕴者当清心胃之热,同时健脾祛湿防复发;寒热错杂者当平调寒热助正气;同时强调从下以治汗出,注重温通膀胱,恢复膀胱气化功能,使体内津液从下而出,有助于顽固汗证患者的治疗。在处方用药上,周江主任对证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寒水石方、乌梅丸随证加减,并常与五苓散合用,在改善机体尿液排泄的同时减少汗出,此外,也可以辨证基础上酌情加浮小麦、麻黄根等确有敛汗之效的药物以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