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纯教授中医整脊疗法适应证浅谈
2021-04-17屈留新
屈留新
中医整脊疗法治疗脊柱及相关性疾病疗效肯定,张朝纯教授在临床中不断探索和总结,认为中医整脊疗法对各个脊柱节段的适应证就是不同脊椎节段的脊神经受刺激或损伤后的临床表现、椎体或椎间盘移位致血管受压的临床表现和同一脊椎节段脊神经支配区域的督脉腧穴和督脉旁开1.5寸的膀胱经腧穴的主治疾病或症状[1-3],现将其学术经验总结如下。
1 颈段中医整脊手法适应证[1,4-13]
中医整脊寰枕关节(C0-1,以下简称脊椎节段)适应证[13-15],寰枕关节移位会刺激到枕下神经和椎动脉,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1)颈源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目珠胀痛、枕部疼痛;2)失眠、烦躁、记忆力减退;3)颈源性高血压。
寰枢关节(C1-2)[14-19],寰枢关节移位会刺激到枕大神经、椎动脉、颈上交感神经节,出现相应的刺激症状:1)颈部疼痛、斜颈;2)颈源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枕部及面颊疼痛、麻木;3)视物模糊;4)唇舌发麻;5)耳鸣、耳聋。
颈2-3(C2-3)[15],颈2、3移位可以刺激到第3颈神经后支、椎动脉、颈上交感神经节出现相应的刺激症状:1)颈部疼痛、斜颈;2)颈源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枕部及面颊疼痛、麻木;3)视物模糊;4)唇舌发麻;5)耳鸣、耳聋。
颈3-4(C3-4),第4颈神经刺激症状:1)颈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胸前疼痛(约胸大肌处),上胸部及肩部感觉异常;2)咽部异物感;3)膈肌痉挛。
颈4-5(C4-5),第5颈神经刺激症状:1)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2)上臂外侧无力、酸麻胀痛;3)肩胛背疼痛。
颈5-6(C5-6),第6颈神经刺激症状:上臂前外侧、前臂前外侧,拇指疼痛、麻木、无力。
颈6-7(C6-7),第7颈神经刺激症状:颈后、肩背痛,上臂外侧、前臂外侧、示指、中指疼痛、麻木、无力。
颈7-胸1(C7-T1),第7颈椎棘突下有大椎穴(GV 14),大椎穴旁开0.5寸为定喘穴(EX-B1)。大椎穴(GV 14)和定喘穴(EX-B1)均隶属于第8颈神经后支的支配区。中医整脊手法作用于颈7、胸1之间,可以缓解第8颈神经的刺激和压迫,也必然会作用于大椎穴(GV 14)和定喘穴(EX-B1),起到大椎穴(GV 14)和定喘穴(EX-B1)的主治作用。所以,中医整脊颈7-胸1(C7-T1)手法适应证包括:1)第8颈神经刺激症状:肩背痛,上臂后外、前臂后外、无名指、小指疼痛、麻木、无力。2)大椎穴(GV 14)和定喘穴(EX-B1)的主治症状:咳嗽、哮喘;荨麻疹。3)发热、疟疾、乏力。
2 胸段中医整脊手法适应证[1,4-13]
在胸段,中医整脊手法对胸椎关节错位进行复位,可以减缓胸段脊神经的刺激和压迫;同时,中医整脊手法作用于督脉在胸椎上的穴位和膀胱经在督脉旁1.5寸的穴位(同一脊柱节段神经支配区),可以起到这些穴位的主治作用。
胸1-2(T1-2):1)第1胸神经后支支配区域的颈项、肩背疼痛。2)隶属于第1胸神经后支的支配区位于第1胸椎棘突下的陶道穴(GV 13)和其旁开1.5寸为大杼穴(骨会,BL 11):癫狂等神志疾病;骨蒸潮热;热病、疟疾,头痛,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症。
胸2-3(T2-3):1)第2胸神经后支支配区域的颈项强痛、肩背痛。2)隶属于第2胸神经后支支配区位于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风门(BL 12):发热、头痛、咳嗽、气喘等。
胸3-4(T3-4)[20]:1)第3胸神经后支支配区域的项强、胸背痛、肩胛痛。2)隶属于第3胸神经后支支配区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的身柱穴(GV 12) 和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俞(背俞穴,BL13):身热、头痛、咳嗽、气喘、咳血等;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虚劳诸疾。
胸4-5(T4-5)[21-24]:1)第4胸神经后支支配区域的项强、胸背痛。2)隶属于第4胸神经后支支配区位于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厥阴俞(背俞穴,BL 14):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心悸;呕吐。
胸5-6(T5-6)[20-24]:1)第5胸神经后支支配区域的胸背痛、肩背痛。2)隶属于第5胸神经后支支配区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神道穴(GV 11)和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心俞穴(背俞穴,BL15):咳嗽、气喘、吐血、胸闷;心痛、心悸、失眠、健忘、癫痫等心与神志病证;盗汗、遗精。
胸6-7(T6-7)[20]:1)第6胸神经后支支配区域的胸背痛。2)隶属于第6 胸神经后支支配区位于第6胸椎棘突下的灵台穴(GV 10)和位于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督俞穴(BL16):咳嗽、气喘,心痛、胸闷;腹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等胃肠病证。
胸7-8(T7-8)[20]:1)第7胸神经后支支配区域的胸背痛。2)隶属于第7 胸神经后支支配区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的至阳穴(GV 9)和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膈俞穴(血会,BL 17):血瘀诸证;呕吐、呃逆、咳嗽、气喘、吐血等;瘾疹、皮肤瘙痒;贫血;黄疸、胸胁胀满等肝胆病证。
胸8-9(T8-9):1)第8胸神经后支支配区域的上腹痛、胸胁痛。2)隶属于第8 胸神经后支支配区位于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胃管下俞穴(EX-B3):胃痛、呕吐、腹泻、消渴;咳嗽;胰腺炎。
胸9-10(T9-10):1)第9胸神经后支支配区域的胸背胁肋疼痛,脊强。2)隶属于第9 胸神经后支支配区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的筋缩穴(GV 8)和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肝俞穴(背俞穴,BL 18):腹痛、腹泻、胃痛、胁痛、黄疸、消渴等;目赤、目视不明、夜盲、迎风流泪等目疾;癫狂痫;四肢不收、筋挛拘急等筋病。
胸10-11(T10-11)[2]:1)第10胸神经后支支配区域的胸胁痛、背痛。2)隶属于第10胸神经后支支配区位于第10胸椎棘突下的中枢穴(GV 7)和位于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胆俞穴(背俞穴,BL 19):胃痛、呕吐、腹胀、食欲不振、肠鸣、腹泻等胃肠病证;黄疸、口苦等肝胆病证;肺痨、潮热。
胸11-12(T11-12)[2]:1)第11胸神经后支支配区域的胸背部、腹壁部疼痛。2)隶属于第11胸神经后支支配区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的脊中穴(GV 6)和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脾俞穴(背俞穴,BL 20):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痔疮、脱肛、便血、水肿等脾胃脏腑病证;黄疸;癫痫。
3 腰段中医整脊手法适应证[1,4-13]
在腰段,中医整脊手法对腰椎间盘移位进行手法复位,可以减缓腰段脊神经的刺激和压迫,同时,中医整脊手法作用于督脉在腰椎棘突间的穴位和膀胱经在督脉旁1.5寸的穴位(同一脊柱节段神经支配区),可以起到这些穴位的主治作用。
胸12-腰1(T12L1)[2],胸12、腰1椎体间移位(椎间盘移位,椎间盘突出),可以刺激和压迫到第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出现第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的刺激症状:1)第12胸神经后支和第1腰神经后支受损引起的腰痛,臀前外、腹股沟、小腹疼痛,睾丸胀痛,睾丸(阴唇)感觉异常。抬腿无力且抬腿时臀部前外侧、腹股沟处疼痛加重。2)隶属于第12胸神经后支支配区位于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胃俞穴(背俞穴,BL 21):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小儿食积等脾胃病证。
腰1-2(L1-2)[2,25-28],腰1、腰2椎体间移位(椎间盘移位,椎间盘突出),可以刺激和压迫到第1腰神经和第2腰神经,出现第1腰神经和第2腰神经的刺激症状:1)第1要神经和第2腰神经后支受损引起的腰痛,股前内侧疼痛无力,屈髋无力或屈髋时疼痛加重,膝关节疼痛无力,睾丸胀痛,睾丸(阴唇)感觉异常。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2)隶属于第1腰神经后支支配区位于第1腰椎棘突下悬枢穴(GV 5)、位于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三焦俞穴(背俞穴,BL 22)和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肾俞(BL 23):呕吐、腹泻、腹胀、腹痛、肠鸣、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小便不利、水肿等三焦气化不利病证;遗精、阳痿、遗尿、小便频数、月经不调、白带、腰膝痠痛、目昏、耳鸣、耳聋。
腰2-3(L2-3)[28-29]:第3腰神经受损症状:1)下腰部、臀外、股前、膝关节疼痛,股前麻木和感觉改变,膝关节无力、易“打软腿”。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2)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的命门穴(GV 4):尿频、遗尿;赤白带下、胎屡堕;遗精、阳痿、早泄等男科病证;五劳七伤、头晕耳鸣、手足逆冷。
腰3-4(L3-4)[30]:即腰3、4椎间盘突出症(第4腰神经受压迫和刺激)的临床表现:疼痛在骶臀部、大腿外侧并向大腿前方及小腿及足前内侧放射;小腿及足前内侧麻木;伸膝肌力减弱;膝反射减弱或消失;髋关节过伸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腰4-5(L4-5)[29-31]:1)腰4、腰5椎体间移位(椎间盘移位,椎间盘突出)导致的第5腰神经受损的临床表现:骶臀部及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大趾疼痛,小腿外侧、足背包括足大趾麻木和感觉改变,足大趾背伸力减弱,偶有足下垂。2)隶属于第5腰神经后支支配区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的腰阳关(GV 3)和位于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关元俞(BL 26):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遗尿;腹胀、泄泻。
4 结语
中医整脊手法是脊柱及脊柱相关性疾病常用的中医外治方法,临床治疗效果明确,治疗很多疾病的疗效常常是立竿见影。目前中医整脊学已成为许多高等中医院校独立设置的一门学科,但中医整脊手法治疗各个脊椎节段的适应证仅仅散落在一些书籍和文献中,为便于临床应用和专业发展的需要,笔者参阅相关书籍和文献并根据张朝纯教授的临床经验对中医整脊手法治疗脊柱及脊柱相关性疾病的适应证进行了整理,相信仍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此抛砖以引玉。
张朝纯教授是江苏省名中医,主任医师,全国颈肩腰腿痛研究会理事长、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和疼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中医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中医骨伤临床40余年。他在中医整脊手法诊治疾病时常常结合患者主诉症状、影像检查、神经系统检查以及中医脊柱触诊来综合判断,进行精确诊断定位,重视中医“整体观念”和“脊柱阴阳平衡”理念,临床经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