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对策研究
2021-04-17郭启光
郭启光
产业数字化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我区能源、化工、冶金、新材料、装备制造、农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具备较好基础,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丰富应用场景,立足现有基础进行产业数字化转型,对于实现我区“十四五”规划“两个基地”建设目标,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蒙古产业数字化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农牧业数字化方面,呼和浩特市建成“三农三牧”信息平台,98%的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实现了智能化饲养。巴彦淖尔市安装3730套物联网设备打造智能化田园,实现了精准灌溉、施肥和智慧植保。蒙牛集团建成乳业数字化工厂,实现全产业链质量一键追溯。工业数字化方面,我区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体系,截至2020年,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行业平台1个、自治区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工业企业上云数超1.3万户。智能制造深入推进,累计建设智能工厂15个(其中国家级智能工厂6个),打造智能车间36个。能源行业数字化方面,我区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打造发、供、用数字化控制系统,建立电力多边交易数字化平台,近十年为用电企业降本300亿元。
二、当前内蒙古产业数字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区推进产业数字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依然较大,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亟待提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数据显示,2020年,我区产业数字化规模占GDP比重仅为20%,远低于全国31.2%的平均水平。此外,我区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数字化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农牧业数字化方面,农畜产品生产、销售、监管过程数字化程度有待提高,新型数字技术应用范围不够广泛,数字化发展及关键应用系统建设滞后,行业信息数据化、在线化程度不高,数据采集、治理、共享体系不健全。工业数字化方面,能源、化工、冶金、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优势特色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偏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各环节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不足,多数企业面对数字化转型存在“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等问题。因此,紧扣“两个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我区产业数字化转型形势紧迫、任务艰巨。
三、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主攻方向和对策建议
着眼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我区要紧扣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朝着传统优势特色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力争在产业数字化转型上取得新突破。
(一)紧扣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深化资源型产业数字化转型
一是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升级。能源数字化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推进数字矿山、数字油气田、数字新能源基地、数字化现代煤化工、数字电网、数字油气管网建设。重点开展以内蒙古“能源云”为总平台,“新能源云”“电力云”“煤炭云”“油气云”“现代煤化工云”等行业平台为支撑的“能源云大脑”体系建设。数字化典型示范方面,推动鄂尔多斯和巴彦淖尔能源数字化转型区域性综合示范建设,打造蒙西数字电网行业级综合示范。建设5G+智慧矿山试验场,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进井下无人钻机、无人矿卡、封闭厂区及短途运输等领域的无人驾驶车辆测试和场景应用,建设智慧煤矿大脑试验场,通过布设智能物联网终端设备及边缘计算节点,建立对煤矿设备运行状态监测和设备控制的物联网应用,提升矿山数字化远程管控和智能分析决策水平。积极探索能源数字化发展新模式,创新区块链技术在能源电力市场中的应用,探索能源数据的定价、交易机制和模式,逐步搭建能源数据交易平台,构建能源数据资产管理体系,推进能源行业数字化治理。
二是深化化工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强新型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的应用,提高基础化工生产温度、压力、液位、流量的计量精度和计量智能化水平。支持精馏、加氢、聚合、催化、氧化等制造单元数字化升级,加强生产调度中心建设,加强温度、压力、流量等生产参数和产品质量数据监测和采集,深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提升数字化生产运营管控水平。以鄂尔多斯、包头、通辽等地区为重点,建设一批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数字化改造项目;以乌海及周边、包头等地为重点,推动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硅化工产业链延伸和数字化转型;以乌兰察布、赤峰等地为重点,打造氟化工数字化产业基地。加强危化品数字化监管,综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建设完善危化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监管系统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大力推进数字化工园区建设,提高园区内上下游企业间原料、产品输送智能化水平,推动园区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园区冷热电综合利用水平,探索建设园区整体物流、能流管控平台,加强园区智慧安全生产体系建设。
三是推进冶金产业数字化改造。利用冶金大数据平台融合全工艺流程的生产和质量数据,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对冶金企业全流程质量分析管控、产品异常问题追溯、智能产品质量等级判定、钢轧智能调度排产、工序终点预测等工艺流程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铁合金等高危、高强度劳动环节开展“机器换人”,推动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和数字化制造工艺信息平台,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仿真、评估和优化。围绕煤电铝一体化—铝后加工、铅锌冶炼—金属加工、铜冶炼—金属加工、镁冶炼—金属加工等打造一批数字化特色冶金产业集群,重点提升鄂尔多斯、包头、通辽、巴彦淖尔冶金产业集聚区数字技术应用水平。
四是推动新材料产业数字化发展。通过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赋能稀土材料、石墨烯材料、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先进高分子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推动新材料产业以产业集聚、区域协作等多种形式补链延链。鼓励新材料研发生产企业加大数字技术应用,加快现有生产技术改造和能级提升,建设“智慧实验室”“数字车间”“数字工厂”“智慧新材料产业园”。结合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建立相关数据库,为新材料开发设计和生产测试互联网化等提供数据支撑。搭建新材料产业互联网平台,探索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销售新模式,开展新材料领域产学研用合作、高端技术研发、上下游产品对接、终端产品应用等活动。
五是促进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基于自身技术积累和行业应用经验,加大在工业传感器和控制器、工业操作系统、工业智能软件与解决方案等领域的研发应用。鼓励企业重点发展网络化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开放式控制系统等新一代主控系统装置,提升管理和控制环节数字化水平。加快应用数字化智能设备优化生产制造流程,支持企业升级应用智能机床、工业传感器、数控机器人、智能检测、智慧仓库等装备,研发应用一批柔性制造单元、工业机器人制造系统、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成套装备。鼓励我区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增强供应链的可视性和可塑性,提升供应链动态敏捷反应能力。
(二)围绕国家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牧业数字化转型
一是加快农牧业生产数字化转型。鼓励大型畜牧企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技术建设牛、羊、马等实时可定位、可追踪、可管理的家畜动物管理信息系统,推动现代农牧业生产实时监控、精准管理、远程控制和智能决策。推进智能化、自动化成套装备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饲草料精准投放、疫病快速诊断等智能化作业。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开展特色优势产业智能技术应用试点,优先选择马铃薯、水稻、玉米等产业,建设一批农牧业数字化基地,打造一批“数字原料车间”“智慧粮食车间”,培育和宣传推介一批主食加工、中央厨房、副产物综合利用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典型企业和运营模式,鼓励蒙牛、伊利等龙头企业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不断提升农畜产品加工创新能力,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不断提升我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二是推动农牧业服务与管理数字化转型。健全农牧业数据采集体系,提升数据准确性、实时性和连续性。持续深化大数据应用,提高农牧业政务管理、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等智能化水平。加快贫困户建档立卡数据与农牧业数据互联互通,打造基于大数据的产业惠农惠牧体系。推广应用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智慧监管与服务平台,把加强数字化监管与服务作为推动农牧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加快完成与国家追溯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三是积极培育农牧业电子商务新业态。推进“互联网+”农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新型农牧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合作,推进农畜产品网络销售。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送、综合服务网络及农畜产品电商配套体系,加强与龙头电商平台对接,发展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多方拓宽农畜产品销售渠道。
四是提升生态资源保护领域的数字化水平。围绕保障绿色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强化生态资源数字化保护治理,统筹推进全区自然资源监控网络建设,减少各部门在监测节点上的重复投入,完善配套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应用等方面的设备设施建设。推进高清遥感影像、生态环境感知系统等数字技术在生态资源保护领域的应用,统一技术标准,强化数据分析,丰富数据应用,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