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必须正确把握“四个关系”

2021-04-17杨兴猛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民族意识共同性民族团结

杨兴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正确把握“四个关系”。

一、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

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增进共同性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方向。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千百年来,各民族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相互认同,使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和统一的整体逐步走向强大、巩固和成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价值取向上强调的是增进各民族的共同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民族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向此聚焦。

二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民族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民族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其特定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强调尊重差异,是为了包容多样,但不能强化或固化民族差异,不能用差异性消减或取代共同性。

三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 两者辩证统一。强调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就是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要着力增进共性、促进一体,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二、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

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各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有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面向世界的政治归属感,是在对各民族意识有效规制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的、更大范围的身份认同意识,是公民个体对国家认同意识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不是平行并列的,各民族意识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二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利益的一致性。中华民族利益与各民族利益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两者辩证统一。一方面,各民族始终要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历史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百业凋敝,人民遭殃。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始终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推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要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三、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

二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主干与枝叶的关系。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是并育不悖的。一棵大树只有主干健硕,才能枝叶繁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主干与枝叶的关系表明,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依托,各民族文化只能依存于中华文化,而不能脱离中华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准确把握住繁荣和发展各民族文化,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来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这里强调的文化认同是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能片面地把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域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不能用枝叶代替主干,不能本末倒置。

三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辩证统一。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是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共生共荣的文化共同体。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并非此消彼长、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四、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被赋予的重大意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要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但并不是靠这一条就够了。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民心。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凝聚人心的基础。只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会有牢固的物质基础。紧扣民生抓发展,改善民生争人心,既很好地诠释了物质和精神两种手段在处理民族问题中的综合运用,也鲜明体现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在新时代民族工作中被赋予的重大政治意义。

猜你喜欢

民族意识共同性民族团结
“共同性扩大”: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演进规律再认识
民族团结之歌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形成的共同性、差异性原因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共同性
思想、图像与风格——略论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意识”问题研究综述
中华民族追逐“复兴之路”的历史足迹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根植民族 与时俱进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