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结构新需求下营养主导型农业的对策研究
2021-04-17周小理马思佳欧阳博雅张志国周一鸣
周小理,马思佳,欧阳博雅,张志国,周一鸣
1.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上海 201418);2.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上海 201418);3.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上海 201418)
面对当今居民膳食结构的新需求,如何以“平衡膳食、均衡营养”的理念,加快开展农产品营养标准体系建设,探索和实践营养主导型农业的新模式,从源头上保障市民膳食结构的转型升级,是实现“2030健康中国战略”各项目标、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1 合理的营养膳食结构是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基石
现代医学和营养学最新研究表明:人体的免疫力受诸多因素影响,良好的睡眠、营养、运动、疾病治疗方式等都是保证人体免疫系统正常运作和有效发挥其功能的保障[1]。其中合理膳食是免疫系统强大的根本,目前尚无任何一种补品或药品可以预防疾病并持续有效,而长期规律的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2]。为此,随着《国民营养计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不断深入落实,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纳入健康中国建设主要指标体系。人们在经历了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之后更加认识到“合理膳食、营养健康”的重要性,“提升免疫力”已成为备受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话题。合理的平衡膳食模式是根据人体必需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食物资源和饮食特点所设计的理想膳食模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所推荐的食物种类和比例,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健康成年人群每日的生理和营养健康需要。指南明确指出[3]:每日三餐要保证充足的能量和优质蛋白,要多吃水果和绿叶蔬菜,每日应摄入10种以上、每周摄入25种以上不同的食物。人体只有在食物种类丰富、摄入量充足的前提下,才能拥有良好的营养基础与能量储备,才能在免疫系统运行时快速反应,及时应对。
2 农业种植模式应与上海居民营养膳食新需求同步转型发展
根据上海卫计委2020年5月18日最新发布的对上海市成年居民膳食营养监测和分析结果发现,上海市成年居民食物摄入不够合理,未达到膳食指南要求。为此上海市疾控中心提出五点建议:①每人每天需食用250 g(半斤)水果和500 g(一斤)菜(目前上海人每天只能吃到推荐量的一半);②每天喝300 mL牛奶(上海人只喝到了推荐量的1/3);③将部分精制谷物替换为全谷物和杂豆类,达到每天100 g左右;④适当减少红肉的摄入;⑤建议将烟熏、煎炸的烹饪方式改为蒸、炖、煮。并建议每人每日平均需摄入不少于12种食物,每周不少于25种,且要荤素搭配。
科学研究表明:营养与免疫系统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关系,营养有利于免疫功能的发挥,因为人体所有细胞包括免疫系统中的细胞,都需要充足和合理的营养才能达到最佳功能。如地中海饮食富含蔬菜、水果、坚果、豆类、鱼类,可以降低患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任向楠等[4]研究表明连续两周摄取低含量类胡萝卜素食物后,人体免疫功能明显降低;而连续两周摄取番茄汁后,体内番茄红素会明显增加,同时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得到增强[5-6]。大蒜素对机体抗疲劳作用效果明显,可以有效提高机体免疫[7-8]。膳食纤维、寡糖和多聚体等,可诱导产生肠道有益菌群,益生菌可以直接进入人体内发挥作用[9]。如人体补充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在体内产生细菌素,同时可以刺激宿主产生防御素,也可以激活巨噬细胞,增加免疫球蛋白水平,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10-11]。
与上海居民营养膳食结构变化的新需求相比,上海近郊在建立新型农业生产及加工物流体系,在由追求产量向主要追求色香味形、追求质量安全、追求营养价值转变过程中,食物生产供给结构调整尚相对滞后,初级农产品的主栽品种及生产模式等环节的营养型技术供给不足,与上海市居民营养膳食消费新需求间的不平衡日益凸显[12]。目前上海市水稻面积近933 km2,但具有特色功能性的新稻米品种种植面积还不足33.33 km2;居民杂粮杂豆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但质量好、受青睐的产品供给不足;近年来菠菜、刀豆、茼蒿、油菜、白菜、番茄、卷心菜等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大幅度下降,分别下降20%~60%不等;快餐店中色拉菜的大部分新鲜蔬菜尚需由山东、江苏等地供应。
3 以营养为主导优化食物种植模式,实现多元化发展
研究表明:世界级大城市的农业强调农业和城市共生的发展理念,大多采用都市农业的种植模式,即除传统的生产功能外,还具有美化城市环境、科技示范、生态保障等都市农业的特征和社会服务功能[13]。从产品供给角度上看,世界大都市农业生产大多以鲜活农产品和净菜加工食品消费市场为目标,主要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新鲜的时令蔬菜、瓜果,并提供独具特色的功能性主食原粮,以满足市民对精细农产品的多样化、精致化的需求[14]。
当前,我国食物生产正在迈入营养主导型发展的新阶段。农业生产模式正在从生存型食物供给保障,向健康型满足营养需求转型;产品加工正在从适应人民吃饱吃得安全,向吃出健康吃出愉悦转型;食物供给正在从满足一般性大众型食物消费需求为主,向满足个性化定制型食品消费需求转型。为此,针对上海居民最新营养膳食需求,为推进上海市郊营养导向型的食物种植和生产物流产业链的发展进程,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大力推广功能性稻米及杂粮杂豆优良品种的种植。在继续提高各区优质稻米良种覆盖率的基础上,①加大推广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已利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富含抗性淀粉的功能水稻新品种——优糖稻2号,其抗性淀粉含量高达13.1%,是普通水稻品种的20倍以上,经临床实验表明其具有控制糖尿病人餐后血糖、改善血脂、饱腹耐饥饿和防治肠道疾病等功效[15]。建议尝试推广种植高赖氨酸含量水稻、富含Ύ-氨基丁酸水稻、富硒水稻、铁和锌强化的水稻、维生素改良、能降血压的转基因水稻以及富含多种花青素的有色水稻等。②加强引种国内特色杂粮和杂豆新品种,如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藜麦、荞麦、燕麦等谷物;富含多种膳食纤维和矿物质元素的芸豆、鹰嘴豆、红腰豆等杂豆,以满足人们特别是中老年人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人群对全谷物和杂豆类的膳食需求。
第二,大力推广多品种特色新鲜蔬菜的种植。在继续大量种植绿色蔬菜(菠菜、青菜、鸡毛菜、米苋、杭白菜、芹菜、油麦菜、生菜、蕹菜、茼蒿菜、荠菜、草头、豆苗)基础上,①充分利用上海近郊水面面积,种植药食同源的水生类蔬菜,如芦笋、芡实、菱角、莲藕、芋头、慈姑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力。②种植更多的适宜鲜食的蔬菜品种。据调查数据表明:上海全市快餐店多达两万余家,大多数年轻人特别是白领人群由于快捷便利的饮食需求,常常光顾快餐店,并非常喜欢点购由芝麻叶、罗莎生菜、菊苣、苦苣等十余种各式各样的新鲜蔬菜组成的色拉菜肴。
第三,大力推广特色新鲜水果及观赏可食用花卉的种植。在继续发展休闲农庄、休闲生态园、文化体验园等观光农业项目中,①加大营养及功能价值高的水果产量。如蓝莓果实中富含花青素,具有消除眼睛疲劳、延缓脑神经衰老、强心、抗癌、软化血管等功能,是世界粮农组织推荐的21世纪五大保健水果之一[15]。②加大观赏和食药两用的花卉种植。如菊花、莲子心、百合花、金银花、萱草、玫瑰花、荷叶、决明子、山楂、薄荷、山桃花、苦丁茶、胖大海等,既美化环境又有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4 以互联网+为主导优化食物加工物流模式,实现智能化发展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新的转变,已跨入了新生活时代。目前,选择网络购物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对生鲜产品品类丰富程度、产品新鲜度、消费场景便捷度等要求也全面提升,京东生鲜、天猫生鲜、盒马鲜生、美团买菜、永辉生活等生鲜电商已成为近些年发展较迅猛的电商产业之一。生鲜品牌通过互联网的融合,不仅使产品扩大了销售渠道,而且扩大了产品的知名度[17]。随着互联网+为主的食品物流新业态持续迭代、进化、优化和升级,国家通过加大生鲜农产品产业联合、网络数据化以及流量整合,不断提高农产品采后保鲜技术,构建智能化生鲜产品绿色供应链,以实现优质、安全的生鲜产品从源头到餐桌一路领“鲜”[18-19]。
上海及长三角区域拥有良好的数字经济产业基础和服务体系,如何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力量,整合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加强校地、校企合作,高点站位、高位谋划、高位推动,用数字赋能建设数字农业高地和创新农业示范基地[20],对推动实现上海近郊农业种植模式向营养导向型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大部分涉农数据大多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各个部门信息化系统数量较多,数据融合共享程度不足;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尚未形成长期稳定的利益关系;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营养化建设以及监管力度均有待加强。为此,必须充分把握5G时代的历史机遇,加强与数字农业相匹配的组织保障和政策制度建设。加大“互联网+乡村”产业政策导向,尽快构建食品企业+基地农户的联产联包合作方式,加大力度扶持涉农食品企业直接投建农产品生产基地,扶持居民社区+基地农户的家庭农场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合作和物流体系。
调查问卷数据表明: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认知中认为农产品作为即食产品,一定要新鲜,“新”就要求建立订单后,到货时间要短;“鲜”就是要保持农产品的鲜活品质,因为农产品的腐败率极高。为此,要进一步推进各类主体在生产、经营、消费、服务四大维度的信息化能力,采用O2O模式,利用新生的网络支付平台,例如微信支付平台、支付宝互联平台,提高农产品的物流速度[21]。同时,要利用互联网信息共享的特点建设网络管理平台,在平台上对食品企业经营者下达食品安全工作,监管人员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将监管巡查过程形成一环扣一环的网络化监管系统,实现食品电子监管的新模式,保证食品原料的来源可靠。并通过建立三级质量安全信息溯源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推进农产品认证工作,开展有机养殖、生态种植,促进绿色创新发展,从源头上提升营养导向型食物的质量安全,为人民提供更多品种、更加放心的农产品[22]。
为推动营养导向型食物的供给,还要将农产品的感官品质、加工品质、营养品质纳入育种目标,尽快研究出台农产品营养标准通用技术准则与规范,推动政府部门制定农产品营养标准。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官方网站发布活动信息,组织消费者参观农场基地,了解生鲜产品的生产流程、培育过程,以及参加新鲜产品品尝会、厨艺进修班、养生大讲堂等活动,着力推进食物营养和健康知识的全面普及,使居民真正意识到均衡膳食营养消费和科学饮食的重要性,最终实现食物营养可持续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各项目标。
5 结语
以实施“2030健康中国”战略为契机,以人民的生命健康为中心,创新营养主导型农业的新模式,提升市民膳食结构和质量,是满足市民个性多元化、营养精准化、有机安全化、购买便捷化的膳食新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农业向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使农民通过提升产业能级而享受发展红利、享有美好生活,进而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