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土地整治问题
2021-04-16赵晨春
赵晨春
【摘 要】乡村振兴的核心目的是系统构建人口、土地、产业等多种发展要素的耦合格局。乡村振兴为农村土地整治转型与创新提供了驱动力,农村土地整治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着力点。农村土地整治需兼整治蕴含的社会功能与生态服务价值,实现乡村地域要素聚集、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本文基于影响乡村发展的关键要素阐释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土地整治的内涵及其互馈关系,剖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治的区域实施路径。最后,就未来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与讨论。
【关键词】乡村振兴;土地整治;结构
1.乡村振兴内涵
1.1乡村振兴的内涵
乡村振兴与乡村衰落相对。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乡村人口的大规模外流是导致乡村凋敝的根源。乡村人口流失引发“空心化”、“老弱化”,进而导致传统农业效益低下、非农产业薄弱、产业发展滞后以及耕地撂荒、宅基地空废闲置、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同时表现出景观破败、治理无序、基础设施破旧和乡土文化淡漠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乡村振兴是为应对乡村内部要素的流失与衰退,通过经济、政治及文化建设等手段激发内部动力和吸纳外部资源重新组合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发展要素,从而优化要素结构、提升地域功能、重塑乡村形态,实现乡村地域经济、社会及生态的全面复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1.2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的内涵拓展
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土地整治更多局限于工程技术属性,其核心目标主要集中在扩大农田规模、提高耕地质量、优化村庄布局等物质层面,甚至部分地区仅将土地整治视为为城市建设占用提供用地空间的一种手段。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振兴不仅表现于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等物质层面的提升,更体现于充满活力的产业、独特的文化、有序的治理体系等深层次复兴。实现乡村全面复兴应立足于城乡地域系统的差异和乡村地域的多功能价值,避免盲目地复制以往“乡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的线性转型过程,走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乡村振兴视角下赋予土地整治新的内涵和功能:
(1)激活人口、土地、产业等乡村发展关键要素。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切入点,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加强与现代农业、体验农业、民宿经营和旅游观光等乡村多元业态的有机融合,促进乡村人口非农转移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实现乡村“人口—土地—产业”的协调耦合。
(2)统筹物质空间振兴与精神内核提升。基于土地综合整治,改变耕地数量、质量和农村建设用地利用形态,盘活乡村土地资源,兼顾保护村庄传统风貌、传承乡土文化、延续聚落肌理,维护乡村独特的魅力,提升乡村地域生态、文化功能。
(3)对接空间重构与乡村治理体系重构。伴随乡村生活空间的聚集,探索管区、基层自治组织、社区等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加强与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的新型经营主体能人队伍建设,实现乡村空间体系与组织治理体系重构的有效衔接。
2.面向乡村振兴的农村土地整治创新思考
2.1倡导城乡统筹型土地整治
传统农村土地整治秉承以单个项目为载体的整治思路,局限于整治地块范围,缺乏全域规划和顶层设计,割裂了城乡人口、土地和产业的内在关联。新时期农村土地整治需要具有全局视角,需要聚焦农村土地整治在村镇、地块和农户不同层次的尺度效应,根据城乡的区域差异和人地关系,统筹各区域土地整治,防止重复建设,促进城乡人口、土地与产业协调发展,亟需倡导城乡统筹型土地整治。该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整治需求相结合。“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是指基于对城乡发展的全局认知,把握农村土地整治方向,对整治项目进行精准布局,做到科学选址(定点)、合理布局(定量);“自下而上”的整治需求是指以农户生产、生活与生态的现实需求为指引,有序安排各类土地整治项目建设。
2.2探索多功能导向型生产空间整治
坚持主导功能为本,提升农地生产功能,集中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显化生态功能,农地生态功能是生产功能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健康的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就不可能得以维持,土地整治需从守耕地红线向建生态良田转变。以土地整治为抓手,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等环境友好型农业,发挥农地生态涵养和休闲体验等生态功能。提升土地保障功能,挖掘土地整治在农民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功能。打造生态景观,与退耕还林和退耕还湖等项目结合,通过土地整治形成林道、林网和生态缓冲系统,与毗邻城市发展区有效分离,发挥农地空间识别和景观空间隔离的功能。
2.3助推土地整治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的协同发展
乡村地域系统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复合体,乡村振兴是系统内部多种要素的协调耦合和共生共荣。乡村地域的空间异质性和发展目标多元性等特征,要求不同层级的乡村地域应基于对区域问题的识别、承载能力的分析,科学制定乡村振兴规划,对区域内部的空间形态、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公共资源等做出总体设计与安排。作为土地利用的专项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应综合考虑自然及人文因素对区域内部土地整治潜力分区、整治重点区域安排、重大工程项目的布局等做出前瞻性设计。当前中国土地整治规划为国家、省、市和县四级规划体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刚刚出台。未来有必要基于顶层设计和体制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统一空间规划体系下,统筹土地整治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确保土地资源、产业布局、基础设施配置、环境保护等乡村发展要素的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此外,村级土地整治规划尚未被纳入规划体系,而村域作为乡村振兴的基本单元,规划设计的缺失势必会阻碍乡村各要素的统筹协调发展,因此,探索村级土地整治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的协同发展同样意义重大。
3.结论
乡村振兴视域下有必要基于对城乡关系和乡村地域功能的科学认知,重塑土地整治的价值取向,实现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融合,统筹“物质振兴”与“人文振兴”;未来有必要基于顶层设计和体制保障,在统一空间规划体系下统筹土地整治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确保乡村各发展要素的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多功能农业与土地整治的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视角,通过发挥农业的多功能价值来盘活乡村地区的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关键发展要素,使鄉村成为居业协同的有机体。
参考文献
[1]屠爽爽,龙花楼,刘永强,等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自然资源学报[J], 2015, 30 (11)
[2]刘彦随科学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整治战略[J],中国土地科学, 2011, 25
[3]王军,钟莉娜.景观生态学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 2017, 37
[4]王军,钟莉娜.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问题及发展建议[J],农业工程学报, 2017
[5]唐秀美,潘瑜春,刘玉,等基于全过程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18, 32
[6]王玉莹,金晓斌,范业婷等农村土地整治对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影响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 2017, 31
[7]郭贝贝,金晓斌,林忆南等.基于生态流方法的土地整治项目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J].生态学报, 2015, 35 (23) :7669-7681.
[8]谢向向,汪晗,张安录等.土地整治对中国粮食产出稳定性的贡献[J].中国土地科学,2018, 32
山西财经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山西太原 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