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联动: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探索
2021-04-16杨静芝刘华
杨静芝 刘华
摘 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离不开“课程”这一核心要素,良好的课程获得的关键在于开发适合的课程,让改革落到实处。当下校本课程开发均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致使课程开发良莠不齐。实行城乡联动开发校本课程,实现先进学校带动后进学校,实现资源共享,优质校课程开发辐射影响薄弱校,逐步实现区域内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城乡联动;校本课程;课程开发;优质均衡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06-0022-05
课程是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获得,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校本课程主要指学校为达成教育目标,整合国家课程,在学校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的指导下,形成富有学校办学特色、具有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为改善学校的教育品质所开发的富于个性化的课程。据此,校本课程应当以本校的实际为基础,构建符合本校的特点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地方、学校、社区资源条件,科学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编制课程纲要,加强课程实施和管理。”可见,学校必须依据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计划,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科学灵活地制定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本土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近年来,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本土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浪潮也在不断向前推进。随着开发和实践的深入,校本课程呈现出诸多问题和挑战,如“课程乡土气息浓但科学性不强,什么都往课程里装但看不见教育实质”等现象。尽管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不遗余力,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单打独斗”
长期以来,学校的发展均为单打独斗型,各校均是摸索前进,缺少合作交流。另外,乡村学校普遍缺少特色发展,仅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开展,造成校本课程开发单一、孤立、无体系。每所学校只拥有一套所谓的“校本教材”,学校之间不沟通交流,各自为阵,校本教材质量良莠不齐,看上去百花齐放,拿得出手的却屈指可数。有的校本教材质量高,已经结集出版,有的校本教材就是网络资料的整合,有的甚至只有教材的名称,根本就没有正式的校本教材。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江郎才尽”
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处于极其关键的地位,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主要负责人和核心力量。但一线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意识,更谈不上课程开发能力,虽然他们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却不会利用。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一般选择一至两名骨干教师或相关特长教师,借助网络等平台与本校一些特色基础相拼凑整合,造成校本教材质量不高。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畸重畸轻”
当前,城乡学校发展非常不均衡,城区和乡村学校在资源配备、课程开发水平、经费等方面均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城区学校在各种条件上大大优于乡村小学。城区学校有能力、有条件开发校本课程,而乡村学校因师资、资金等问题无力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一般城区学校校本课程有规模、成体系,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而乡村小学的校本课程基本上是流于表面,缺乏内涵,有使用价值的不多。
二、城乡联动在开发校本课程中的内涵及价值意蕴
(一)城乡联动的内涵
城乡联动指利用城市学校优质资源,通过以城带乡,以优质资源促农村学校发展,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优质资源与地方资源互补性与协作性功能,利用双向、动态地联动,推进城乡协调联动发展。
(二)城乡联动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意蕴
《国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城市学校有着乡村学校不可相比的优质资源,通过开展城乡联动开发校本课程,可以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1.共享优质的开发经验。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城市学校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思想、方法,都可以通过城乡联动的形式与乡村学校共享,让乡村学校快速、直接地接触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乡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2.共享优秀的师资资源。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资源丰富,通过城乡联动,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为城乡教师搭建了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平台,促进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带动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3.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手段等都可以通过城乡联动的方式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构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资源平台,真正实现了“以城带乡,城乡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4.共享丰富的区域资源。乡村学校也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地方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名胜古迹等均可作为城乡联动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充分利用城市的优质资源,合理地依托乡村丰富的课程资源,两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会让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多彩。
三、城乡联动,开发校本课程的新路径
回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探求有效的课程开发路径,以城市和乡村资源共融为目标,给予校本课程开发以活力,激发学校、教师开发课程的原动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高质发展。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型建构
城乡联动开发校本课程的路径主要有名优示范、区域联动、资源共享、结对组合,充分发挥城市优秀师资、理念、设施等优势,融合地方的地理、风俗、历史、文化等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实施校本课程开发。
城乡联动开发校本课程最终是实现“课程的融合”,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碰撞”,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灵感,从而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路径
城乡联动开发校本课程把名优示范、区域联动、资源共享、组合结对作为基本路径,它们从不同角度搭建开发平台。城乡联动在这里实践着有效的途径。
1.名优示范,发挥“领带”作用。古罗马时代哲学家塞内加说过:“教诲是条漫长的路,而榜样是条捷径!”名优学校多数集中在城市,乡村更多的是普通学校。城乡联动采取多种形式、多种平台促进学校相互交流,最大化彰显名优学校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
(1)构建城乡联动共同体。名优学校和若干乡村学校结对共建,通过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开展教师交流、管理人员交流、联片教研,从学校的课程开发、内涵发展等方面提升乡村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如借助名师工作室、特色文化联盟校、课改联盟校、幸福教育联盟、足球发展联盟、无线电测向学校联盟、科技创新教育学校联盟、版画特色教学建设工程联盟等为载体,开展城乡校际合作,极大地促进校本教材的开发深度和使用的广度。
(2)实施城乡联动包干责任制。课程开发的决定权以学校为中心,课程开发因校而异,因地制宜。借助城市学习优质资源,由城市学校牵头,包干帮扶薄弱乡村学校,指导乡村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城市学校组建最优质的团队,乡村学校负责提供校本课程开发的场所、资源等,通过师资互助、资源共享等进行城乡联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结对子,开展以“校本教材”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学校联动发展活动。城市学校把校本教材开发成果带到农村去,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引领农村学校开展以提高农村校本教材开发质量为研究,共同开发研制校本教材。
(3)共建信息化资源平台。信息教育课程是适用社会变革、与时俱进的产物。随着教育的信息化,学校的课程开发和建设使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将信息技术利用到资源平台建设上,设计、开发和管理各种教学资源,建构信息化教学环境,共享课程开发成果。
运用信息化手段搭建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交流平台,将优质资源全覆盖进行校际资源共享。重点打造“校本课程资源”“名师在线”等应用,联动学校直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积极探索推行城乡校本课程一体化、片区资源共享实践,整体提升城乡学校校本课程质量,缩小差距,逐步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
2.区域联动,发挥名师“传帮”作用。目前,基础教育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普遍较低,农村绝大多数教师没有研究过课题,没有参加过县级及以上比赛,这严重制约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提升。城乡联动开发校本课程恰好可以促进师资培养,尤其是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案例研究能力等。
(1)送教下乡,送培到校。“送教下乡,送培到校”是最接地气的培训,在调研的基础上,送教团队还可以针对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校本课程,切实解决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帮助农村学校改进教学,做到学以致用。
运用城乡联动的方式派遣城区示范学校的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并根据当地实际的需求,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还可以通过名师送培的方式,邀请专家进行课程开发方面的指导,为教师综合能力发展提供最大的支持平台,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2)“名师工作室”引领辐射。“名师工作室”汇聚着一批能力强的名师,利用“名师工作室”开展骨干教师培训,辐射带动教师专业发展。可采取城乡联动培训的方式,让城乡联动区域内的骨干教师、名优教师与普通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开展专业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如东海县利用“晶都名师工作室”扩大吸纳乡镇的学校骨干教师,定期开展校本课程相关业务培训、学习,广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助推师资培养。
3.资源共享,发挥“融汇”作用。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资源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多处于缺位状态,缺少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造成校本课程开发的局限性。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过程中,忽略了农村当地很多宝贵的课程资源,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1)整合地方资源。地方资源具有丰富的营养,充分开发地方特色资源、文化教育资源、历史优势资源、科学技术资源等,努力形成学校的课程资源体系,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搭建平台,为学生的个性形成、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乡村课程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内容单一,基础薄弱,缺乏提炼整合。城乡联动,对资源进一步进行开发挖掘,综合利用地方资源,将本地的自然风光、历史名胜、人文古迹以及地域特点、学校特色等教育资源,围绕一定的教育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和有效整合,最大限度的提高地方资源教育效果,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价值。
如东海县县域内有着“水晶之都”“华东第一温泉”“殛鲧泉”“房山试刀石”“双店苗坦之”等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虽然资源丰富,但是要将资源融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就需要整合利用,才能使资源最大化地开发使用。例如,县城初级中学和水晶主要原产地曲阳乡的中小学携手,整合开发相关的水晶文化校本课程,既有文化内涵的高度,也有质朴的育人功能。二者相得益彰,充分展示了资源整合的魅力。
(2)综合利用家庭、社区资源。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一直以来,课程开发缺乏社会广泛而有力地支持。家庭、社区资源的利用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同样,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需要家庭和社区积极参与的活动。然而,当前许多学校在课程开发中,多数是闭门造车,很少利用到家庭和社区资源;另一方面,家庭和社区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也比较淡薄,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利用乡土资源,创设特色环境,如双店镇花卉基地、黄川镇草莓之乡、石梁河葡萄园地等资源,深入挖掘其教育价值,并将其与课程有机结合,构建实施了低成本、高质量、彰显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还可以挖掘片区民间游戏,丰富校本游戏课程内容,如滚铁环、推小车、踩高跷、跳绳、踢毽子、投沙包、跳皮筋、玩泥巴、跳格子等,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課程资源。
(3)融合校本特色资源。一些富有文化历史积淀、特色鲜明、办学水平高的学校,资源比较丰富,借助城乡联片校本课程开发,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也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如有绘本特色校本课程的学校,通过城乡联动,充分开发和利用绘本资源,形成绘本课程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完成绘本课程升级。城区学校负责绘本课程的研发,乡村学校负责课程实践反馈,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这样更有利于优质资源的开发和使用。
东海县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少儿版画》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为了发挥优质资源作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将实验小学教集团几个校区分别与县城东西南北几家乡村小学结对联动,每个校区承担《少儿版画·传统》《少儿版画·自然》《少儿版画·趣境》《少儿版画·节日》其中一项,并与划片结对小学互动开发实践校本课程,跑马灯、房山景、马陵情等地方资源也通过联动进入校本课程,极大地促进了城乡联动发展,也促进了优质资源辐射带动。
4.结对组合,共享共生。在城乡联动工作中,要注意遵循平等、合作、互惠的原则,加强交流互动,在牵头单位引领下,所有联片单位均应毫无保留,形成合力,共享共生。通过区域之间联动开发校本课程,各单位互惠互利,共谋发展。
(1)城乡结对,成立区域协作共同体。区域协作共同体通过发挥共同体学校的力量,整合优质资源,以强带弱,积极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的城乡联片开发校本课程的模式,努力实现共建、共赢的目标。同时,共同体各单位根据协作精神,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口交流,实现共赢。针对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牵头组织解决。本着“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原则,组建区域协作共同体。共同体设立“片长”单位,“片长”由城区优质学校担任,“片长”单位负责统籌规划,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拟定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实施方案,组建校本课程开发团队,落实课程开发的过程和内容。
例如,以版画特色校本课程联盟、课改联盟校、教育共同体、无线电测向学校联盟、科技创新教育学校联盟等为载体开展城乡校际合作,极大地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优质、和谐发展。
(2)优化组合,优质资源共享。除了城乡结对成立区域协作共同体,在城乡联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还要注意优化组合,做到优质资源共享。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区域文化,甚至有不同的人文文化,在实施城乡联动的过程中,关注区域文化统一的组合更有利于区域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一是兼顾办学特色的优化组合。将办学特色相近的学校进行组合,这样可以做到优质资源共享,短时间内即可有成效,也利于优质资源的做大做强。二是兼顾综合实力的优化组合。做到“强弱组合”,尽量避免“强强组合”“弱弱组合”的现象,通过以强带弱,以强促弱,以强扶弱,实现区域内共同发展。三是兼顾区域文化统一的组合。以地方文化——“朱自清文化”为主的特色办学学校,当地的中小学学校和高级中学优化组合,汲取了高级中学研究的教学成果,开设了经典作品诵读、主题创作展示、朱自清课题研究课等,更加深入了解家乡名人,感受文化名人的精神风采。
城乡联动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专业引领的实践策略,聘请教育专家、学科带头人和教学一线骨干教师组成专业的指导团队,组建“城乡校本课程”开发联盟,负责定期对课程开发、教研活动、实施情况等进行指导检查,通过召开座谈会、专题研讨会,进行课程开发典型案例检查研究与指导。建立质量评价机制,遵循阶段性和长期性结合、个性化和普遍性结合、激励性和引导性结合等原则,通过阶段性评价、多元化评价促进课程开发长效开展,有效提升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水平。总之,城乡联动开发校本课程是一种实现自觉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具有发展意义的教育实践。各级管理部门,应适切地引领,结合实际制定科学的开发策略,力求城乡联动校本课程开发“校本化、生活化、行动化、过程化”,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骆玲芳,崔允漷.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弗雷斯特·W·帕克,埃里克·J·安科蒂尔,戈兰·哈斯.当代课程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282.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28.
[4]徐观林.枫叶片片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11,13.
[5]江苏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Z].2016.
[6]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Z].2012.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8]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通知(教基〔2017〕9号)[Z].2017.
[9]刘加宽.用乡土资源滋养有根的地方课程[J].江苏教育研究,2016,(0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