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引导学生积极探求生命“真知”

2021-04-16马庆荣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真知后疫情时代立德树人

马庆荣

摘   要:后疫情时代下的立德树人,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关系其终身发展的生命“真知”。学校应以防控疫情中的案例为鲜活的教育素材,激励学生深入思考与自觉提升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进一步强化“四个自信”,激发学生高度的家国情怀、责任感、使命感和追求生命卓越的行动自觉。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立德树人;生命“真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06-0010-04

庚子鼠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共同问题。在这次疫情之中,中国第一个走进“考场”,全国人民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从容应对,递交给世人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疫情之战,促使我们每个人进一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内涵与责任;思考当今社会应该怎样和谐有序、科学高效运转;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该如何协调发展,也由此思考学校教育应承担怎样的使命,重大疫情究竟给学校立德树人带来哪些新的启迪。多年来,秦皇岛市实验中学以“求真知,做栋梁”为核心理念,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探理,在验证中求真,努力实现自主发展,争做国家栋梁。抗击新冠疫情阻击战的开展及其取得的决定性成果,让我们进一步意识到,为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也为学生创造未来不平凡、有意义的人生,学校需积极引领学生透彻探求关系其终身发展的必备“真知”。

一、探求“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之“真知”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意味着国家以什么为指导思想,走什么样发展道路的问题。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解决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和关键。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看,透彻探求“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理论与实践依据,能让学生理想信念更坚定、道路选择更清晰、成长目标更明确。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由一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经过反复探索、比较而选择的。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走别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实现了一个个历史性的飞越,充分彰显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抗击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每个国人都深切体会到,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对疫情,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上下一条心”“全国一盘棋”,取得了抗疫阻击战的决定性胜利,顯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显著优势和无与伦比的中国力量,进一步增强了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价值认同,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英明以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这种优越、英明与正确,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组织力、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每个富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从内心升腾起强烈的信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作为这场战役的亲身经历者、参与者,教师要责无旁贷地引领学生探求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矢志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真知”。唯有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全面系统探明这些“真知”,做到学懂弄通、真学真信,增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深刻认知,才能激励学生始终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人生方向。

二、探求“承继哪些民族精神”“转化哪些红色基因”之“真知”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从自然性来讲,生命是承继遗传基因的自然生长过程;从社会性来讲,生命是通过教育和学习转化社会基因为个体素质的过程。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本质品性,从根本上讲是取决于社会性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是中国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承继中华民族精神,转化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有利于青年学生奠定“精神之钙”,健康成长,做栋梁之才。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高度凝练与清晰阐发: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涵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与“伟大梦想精神”。这四项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已然化为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的一次次苦难,总是推动着民族精神的一次次升华。在同这场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培育和铸造了一系列彰显党的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红色基因”。这些“红色基因”凝结着探索者的责任担当和艰辛付出,沉淀着无数奋斗者的赤胆忠诚与英勇牺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和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我们赓续光荣、走向未来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习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无不充满着对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期望。

经历沧桑和风雨的民族才能不断发展,战胜艰难和挫折的人民才会更加坚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承继包含抗疫精神在内的伟大民族精神,并将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内化为个人的综合素质,必将在学生内心筑成一道精神的钢铁长城。

三、探求“做什么人”“成什么事”之“真知”

“做什么人”“成什么事”是对自我应有的成长角色与发展成就的期待。青年人明确“做什么人”对将来“成什么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伟大领袖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阐述“做什么人”的问题时谈到,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明确了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这对于青年学生“做人成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青年学生的人生道路还很长,清晰厘定“做什么人”“成什么事”之“真知”,有助于激发自我成长的内生动力,从而更好地完善自我。

在疫情十万火急的关键时刻,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与看不见的敌人较量。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在疫情爆发之后,立即赶往武汉一线,科学研判疫情,准确做出新冠疫情存在“人传人”的警告;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院长,在妻子被病毒感染的情况下,毅然坚守岗位,拖着渐冻之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叙说着医者仁心;各地数不清的医护人员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做“最美逆行者”,感动亿万中国人;肩负抗疫任务的其他战线上的人们敢于啃最硬的骨头、挑最重的担子,成为祖国和人民最放心的力量。他们树立起国人战胜疫情的信心,激发民众不妥协、不放弃、不后退的坚强意志。

做一个像他们一样顶天立地的中国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体格健壮的人、精神高大的人、灵魂高雅的人、思想丰富的人、善于创造的人、乐于奉献的人,投身于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成就富国为民之事业,这应该是青年学生所要追求的做人成事之“真知”。尽管每个人的人生目标有所不同,职业选择会有差距,但只有把自己的成长目标融入祖国的发展、人民的幸福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四、探求“实现怎样人生”“成就怎样价值”之“真知”

“实现怎样人生”“成就怎样价值”与“做什么人”“成什么事”密切相关,是对自我应有的生命样态与价值意义的期待。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生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层次是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这一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实现自我生命应有的样态和价值意义是自己潜质的充分释放。明确“实现怎样人生”“成就怎样价值”,对追求自我生命应有的样态和价值意义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抗击疫情的经历和体验,让我们每个人对生命样态和人生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疫情面前无私无畏,为国为民倾力奉献的人生,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获得了生命的充实和丰满。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生、民警,前往疫区采访的新闻工作者,大雪中坚持派送物品的普通快递员,为疫区提供急救服务的志愿者,保证公共交通运转的公车司机,加班加点生产医疗物资的普通工人,还有各行各业的无名英雄们……他们都像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那样负重前行,如同生命之光,照亮战胜疫情的前进之路,他们的人生价值在抗击疫情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这些在社会危难之时身赴一線,冲在最前线去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呈现和精神依托,也是年轻一代最应该敬佩和效仿的榜样。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正确的人生目标,锤炼坚强的意志品格,培养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始终以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困难和挫折,有利于他们在波澜壮阔的奋斗中成就卓越人生,实现辉煌的人生价值。

五、探求“修怎样德”“为怎样己”之“真知”

修德,修养德行;为己,修为自己。兴学施教关乎国家兴衰,有什么样的学生,国家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引导学生主动“修德为己”,促进他们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担当,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与病毒贴身肉搏的医护人员、投身战疫前线的党员干部、默默奉献的广大志愿者,在理想信念与道德品格的考验面前,他们选择抛弃个人安危逆行而上,奔赴战疫第一线,用生命筑成了防疫的钢铁长城,挺起了中华民族的铮铮脊梁。自觉居家隔离的广大民众,他们用各自的方式为疫情防控努力付出,不给病毒传播的机会。抗疫中人们表现出来的德行,是每个人特别是青年学生的一面镜子。人们总是讴歌那些为他人牺牲自己、为社会奉献热血、为国家舍生取义的人,这样的人是国家和社会的栋梁。

“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主动引导青年学生探寻“修为”之“真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学会敬畏,学会尊重,学会担当,学会感恩,做到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在灾难中淬炼、在实践中丰富、在经历中成长,学习“逆行者”的无畏与奉献、责任与担当,有利于促进学生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六、探求“怎样增长知识见识”“怎样增强本领”之“真知”

过硬的知识见识是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牢固根基,高强的本领是青少年学生立足社会的利器。习近平总书记殷殷期许青少年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增长知识见识,增强将来干事创业、服务生活、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类的真本领,能更好地提升核心素养,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在这场“战疫”中,现代科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就是利器”得到了很好的诠释。疫情阻击战的胜利,让人们更加相信科学的力量,科技是挽救生命的关键。人们尊敬钟南山、张文宏这样的医生,正是尊重他们在专业领域内渊博的知识见识、攻克难题的本领和由此升华的职业使命、忘我的献身精神,以及与专业相关的精湛修养。

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青少年学生不仅需要注重知识见识的积累,而且要注重实践的锤炼,在知行合一中发展自己、成就自己。学校要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的自觉,把读书内化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既要多读“有字之书”,更要善读“无字之书”,行万里路,注重积累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在学思践悟的行动中增强干事创业的本领。

总之,后疫情时代,学校应充分把握“抗疫资源”,将“抗疫资源”转化为育人素材,强化爱党、爱国、爱民族、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应注重增进学生对人生发展目标、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高远期望以及如何修为自己、如何增长本领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提升学生追求生命走向卓越的自觉;应利用好开学第一课、思想政治课、班团队会、国旗下讲话、学习抗疫英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等思想教育主阵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主流声音”;应创新后疫情时代教学范式,各学科要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积极渗透,坚持把探求关系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真知”问题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让课堂教学更具科学性、人文性、时代性。

猜你喜欢

真知后疫情时代立德树人
实验出真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实践出真知
分类求难题 讨论得真知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