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问题研究

2021-04-16岳慧诗邹新阳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问题对策农村

岳慧诗 邹新阳

摘要 建立完善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是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和有效途径。在现实层面,农村经济得不到有效信贷资金支持仍然是农村金融亟待解决的问题。据此,通过考察农村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从供需双方和基础设备建设两个方面揭示了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创新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健全普惠金融业务支持体系、加强农村普惠金融宣传与教育等针对性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 农村;普惠金融业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05-0225-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5.06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clusive Finance

YUE Hui-shi, ZOU Xin-y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rural 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 is the necessary premise and effective way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promoting rural economic growth. In reality, it is still an urgent problem for rural finance that rural economy can not get effective credit fund support.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clusive finance in rural areas, reveals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inclusive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from both supply and demand sides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polici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innovating rural inclusive financi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improving inclusive financial business support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rural inclusive financ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Key words Rural area;Inclusive financial service;Problem;Countermeasure

2016年以來,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要求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体,二元金融长期困扰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多层次、全方位、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还未建成,农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制约农村健康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农村人口收入水平和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阻碍了政府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脱贫的实现。要破解这个难题,调整农村金融结构是一个有效手段,特别是在当前扶贫攻坚阶段。普惠金融从2005年正式提出,已经发展了15个年头,在支农助农、扶助弱小方面已经体现了一定的优势[1]。随着农村普惠金融的不断创新,各涉农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业务涉及存贷款、保险、理财等越来越多的业务类型[2],能够以更合理的成本将被传统金融业务排斥在外的弱势群体纳入服务范围。但农村普惠金融业务自身发展中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尽早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3]。

1 农村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普惠金融的不断推进,各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均根据自身性质、涉农特点,开办适合本机构发展的普惠金融业务。

1.1 农村普惠金融业务构成

普惠金融强调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业务设计强调多维度和包容性,从当前金融实业和学界的共识来看,农村普惠金融业务涉及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小额信贷[4],发展到保险、汇兑、转账、代理、理财和养老金等业务。从当前主要农村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业务拓展来看,农村普惠金融业务是以信贷为主,担保和保险为辅,为更多的农民、农村低收入者提供包容性金融服务。信贷业务仍然是普惠金融的典型,如中国农业银行的惠农e贷、金穗惠农卡、农户小额贷款和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传统农户贷款,生产合作社贷款等;各农村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中涉农的各类易贷产品,各农村信用社的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5]。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互联网+普惠金融”是农村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积极开发和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创新突破。如中国农业银行的“农银惠农e通”平台,为涉农产业链“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客户群体提供全流程的供销经营服务、线上线下支付服务以及网络融资服务,平台客户规模约267万户,交易金额达5 863亿元,增长幅度分别为71%和135%。

1.2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态势

我国普惠金融自2005年提出以来,发展力度持续增强,政府积极引导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年末的6.1万亿元增加至2018年末的32.7万亿元,平均年增速为16.46%,与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从22%提高至24%(表1)[6],农业、农村、农户贷款余额与涉农贷款余额同向变动,但增长速度却逐年下降。随着农村普惠金融业务的不斷创新,“两权”抵押贷款和农业保险成为新的普惠金融业务增长点。截至2018年末,232个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县贷款余额520亿元,59个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县贷款余额292亿元。农村普惠金融业务除了信贷外,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保险,普惠效果也在逐年增加。2007—2018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53.3亿元增长到571.4亿元,参保农户从4 981万户次增长到1.95亿户次,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农业保险风险保障金额从1 720亿元增长到3.46万亿元[7]。除传统农业保险外,成本保险、收入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新型产品逐步推向市场,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地区于2016年末覆盖至全国,试点品种有生猪、蔬菜、粮食作物和地方特色农产品共四大类50多种。

2.3 农村普惠金融业务支持体系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业务,需要农村基础设施、支付结算设备等硬件和征信体系、金融法律及监管制度等软件的支撑[8]。在基础设施方面,交通便利度和互联网普及率是影响农村普惠金融业务发展重要指标。截至2018年末,全国农村公路里程404万km,基本覆盖全部乡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8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59.6%,农村网民数量逐年增加,由2014年的1.78亿人增长到2018年的2.22亿人,但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相对城市仍较低,仅有38.4%(图1)[9]。为了弥补互联网普及的不足和充分利用智能移动终端的优势,2017年“普惠通”APP上线,推出“普惠金融,服务三农和惠农惠民”的战略理念。农村地区是金融服务覆盖的“最后一公里”,也是金融供求双方结构失衡问题在区域层面的表现。截至2018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全国3.08万个乡镇,覆盖率达到95.7%;基础金融服务覆盖53.85万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9.2%,基本实现村村有服务。保险服务覆盖3.07万个乡镇,覆盖率达到95.5%,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共有82.3万个[10],降低了农村居民因存取现金不便需频繁奔波银行网点和乡镇所带来高昂的交通成本,农村人群获得金融服务进一步得到提高。

伴随着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银行卡、第三方支付平台等非现金支付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广,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19年上半年,农村地区发生网银支付业务63.54亿笔,金额达74.27万亿元;发生移动支付业务47.35亿笔,金额为31.17亿元;银行机构办理农村电商支付业务3.57亿笔,金额4 030.33亿元;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发生支付业务(含取款、汇款、代理缴费)2.14亿笔,金额为1 713.24亿元[10]。

为了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在征信体系、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也在逐步推进。在征信方面,建立农村地区信用等级评价机制,建设“信用村”“信用乡”和“信用镇”,在现有农户信用评价基础上,为农村贫困农户量身定做评价授信标准,以提高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意识。截至2018年末,通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已为1.84亿农户建立信用档案(图2)[7]。在金融法律法规方面,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增强农村贫困人群的幸福感。在监管层面,强调建立“比例”监管体系,政策向中西部落后地区倾斜,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优惠的税率,长期化、制度化普惠金融政策,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11]。

3 农村普惠金融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从农村普惠金融业务现状来看,我国当前农村普惠金融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普惠金融的关键点是“普惠”,是以可负担的成本为农村发展、农民群体提供适当和有效的金融服务,受到供需双方和基础设施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适当和有效”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农村普惠金融业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农村普惠金融业务创新不足

从农村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涉及的相关政府层面、金融行业层面的相关政策法规来看,各级各类农村金融机构都属于农村普惠金融业务供给方,包括商业性质的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合作性质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资金互助社,也包括政策性质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银行类金融机构,还包括开展传统农业保险、农产品价格保险等的保险公司、从事涉农担保的信用担保机构[12]。随着普惠金融的深入发展,未来开办农村普惠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还将继续增加。但各级各类开办普惠金融业务的农村金融机构在普惠业务创新上,整体表现为能力不足。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县域的分支机构自主决策权有限,只能被动地按照总行统一设计的标准产品,“三农”产品主要包括传统的农户小额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等,贷款金额仅够维持日常生活开销,无法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金融需求的农村居民推出特色化、差异化的服务,缺乏对个人金融业务的创新[13]。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农户提供的联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主要集中于高收入农户,其获得贷款的比重远远高于贫困和低收入农户,并未针对贫困和低收入农户设计一套既有利于改善其信贷约束、又能保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金融业务[14],普惠金融业务没有普及不同收入阶层的农户。此外,农业企业所获得的信贷资金在产品和期限上与农业经营不相匹配,并且申请贷款业务中,各种条件限制、审批流程大大增加了农民的交易成本,变相提高了“三农”业务的准入门槛[15]。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的险种较为单一,以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为主,对茶叶、生猪、牛、羊等特色农业产品的保险业务开展甚少[16],并且多数特色农业产品并未列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价格保险、成本保险、收入保险、基于区域产量与天气指数制定的指数保险等创新型业务的试点工作进展缓慢。信用担保机构由于没有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从事涉农业务的积极性不高,普惠金融业务支持力度不足[17]。

3.2 配套设施仍不完善

普惠金融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地理排斥,在人口密集度较低的农村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来设立营业网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经营成本和维修成本较高,如何合理布设物理网点,兼顾公平与效率,在实践层面仍然存在很多困难[18]。再次,由于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远远低于城市,通信手段、网络设备工具相对落后,在农村地区利用和开发数字信息技術条件还不够成熟,制约了“互联网+普惠金融”的发展。最后,目前各地的信用体系建设基本上是在区县内展开,没有客观、标准的科学信用等级评价,采集的信息较分散,难以形成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也没有专门的机构领导农户信息采集工作,数据难以统筹流通[19]。建立信用档案的农户中获得信贷资金的农户占比仍然未得到明显提升,农户信用意识薄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市场中征信体系所需提供的个人信息是对隐私的泄露,不配合信用数据采集,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征信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

3.3 普惠服务宣传有待增强

普惠金融主要的目标客户是被传统金融排斥在外的偏远地区、弱势低收入群体,该类群体受教育程度低,自身金融知识匮乏,这就导致普惠金融的有效需求不足且层次较低,制约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由于农村金融机构花费人力、物力、财力来宣传普惠金融服务的力度不强,致使大部分农村弱势群体无法深入了解普惠金融业务,产生了“普惠金融等同于银行贷款”的错误思想,造成农户仅通过贷款衡量普惠金融服务发展[20]。除了基本的存取贷业务外,农村居民对其他金融服务的了解、接触过少,主动寻求不熟悉、程序烦琐的非信贷等金融服务的意愿不强,甚至出现排斥心理。加之,农村地区居民自身金融风险意识较弱,缺乏抵御风险能力,遭受诈骗现象屡见不鲜,造成自身无法承受的经济损失。

4 对策建议

4.1 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

针对普通农户、农业新型主体等不同需求主体,应不断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对于贫困人群和低收入等弱势群体,应以政策扶持为主,提供扶贫贴息贷款;对于不同类型的农民自主创业,提供差别农村创业贷款;对于农村企业,需要创新科技贷款、短期周转贷款、价格保险等。另外,金融机构应盘活农户手中的金融资产,对信用评价良好的农户放宽产权抵押品的限制,变相降低了农户的准入门槛;还结合当地农村金融需求,考虑自身资产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筹集的资金应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匹配,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才能实现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基于金融机制的角度,推广非银行金融机构下乡入村,与担保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加强联动,创新更多可行的金融方式,如“信贷+保险”“信贷+担保+保险”“信贷+期货+保险”等,综合发挥各种金融机制的优势,实现金融机构之间的良性循环,推动“三农”现代化可持续发展。鼓励其他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重心向“三农”倾斜,如加大中国建设银行开发的“科技助农贷”“裕农易贷”“供销支农贷”等创新产品的投入,平安银行的“i贷款”“万商贷”的贷款用户延伸到信用良好的农户以及经营稳定的农业企业。除了维持农民人群基础的金融服务外,还应该适当提供理财、基金等其他金融服务,让农户真正受益于普惠金融。

4.2 健全普惠业务支持体系

金融服务覆盖面和可得性是衡量普惠金融的关键标准。首先,优化乡镇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在人口稀疏的地区设置银行卡助农服务点,满足农户小额提现转账、余额查询等基础的金融服务需求;在人口密集的乡镇把银行卡助农服务点升级成综合服务站。其次,积极开发和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提高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普及程度,依托互联网、手机、大数据等现代信息通讯手段,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建立农村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既有利于降低农户的交通成本,还有助于增进金融服务供求双方的沟通,防范信息不对称引致的道德风险。全国应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地方农村金融机构应建起当地的信用评价体系,整合农户的交易信息,建立信用档案,划分信用等级,为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加大对失信农户的惩罚机制,农户一旦出现违约失信状况,很难从其他渠道获得信用支持。此外,建立政府扶持、市场主导的普惠金融担保体制,完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进一步推广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推出“智能终端+银行APP”的服务模式,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开通线上扫码收付款、生活缴费、线上线下采购等功能,加大互联网的辐射范围,加速农村信贷技术创新。

4.3 加强农村普惠金融的宣传与教育

农村整体金融知识落后于城市,不仅仅是农户,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金融知识也很有限,这给农村普惠金融业务的推进带来很大的阻力,加强农村普惠金融的宣传和教育显得非常重要。首先,政府、金融机构和媒体应组织专人对包括普惠金融在内的金融知识进行普及,特别是应对偏远乡镇、经济落后地区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使得更多的农业经营者了解可以通过金融手段改变生产状态。同时,进行金融知识宣传,还可以增强农户抵御风险能力,树立收益与风险共存的意识,指引农村人群根据自身资产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理性消费和投资,避免因不理性的金融行为产生无法承担的经济损失。其次,政府应设立普惠金融知识普及与教育资金。政府对进行普惠金融知识普及的金融机构划拨一定的资金,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并做好风险监控工作。最后,运用各种媒介手段拓宽金融知识获取途径。在人工入村入户宣传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电视、微信、微博等网络通讯工具的作用,对金融知识进行推广和宣传,逐步提升农村居民整体金融素养。

参考文献

[1] SHARMA A.Challenges:For building financial inclusive India[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9,24:436-437.

[2] 杜晓山.建立普惠金融体系[J].中国金融家,2009(1):140-142.

[3] 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J].中国金融,2010(10):12-13.

[4] 马会,何广文.建立普惠金融体系应搞活小额信贷[N].中国经济时报,2010-01-12.

[5] 王曙光,王东宾.金融减贫:中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的掌政模式[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6]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金融年鉴2009-2018[M].北京:中国金融年鉴杂志社有限公司,2009-2018.

[7] 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8[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9.

[8] 林秋萍,谢元态.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金融发展与改革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4,27(6):26-33.

[9]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中国科技信息,2018(5):6-7.

[10] 银保监会,人民银行.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R].2019.

[11] 焦瑾璞.普惠金融的國际经验[J].中国金融,2014(10):68-70.

[12] 杜晓山.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十大建言[J].中国银行业,2015(9):30-33.

[13] 曲小刚,罗剑朝.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和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2):137-146.

[14] 吴国华.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4):32-45.

[15] 刘萍萍,钟秋波.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困境及转型路径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6):33-40.

[16] 韩俊.加快建立普惠型的农村金融体系[J].教学与研究,2008(12):10-14.

[17] 周孟亮,张国政.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新方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6):37-42.

[18] 潘晓健,杜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纵深发展[J].经济纵横,2017(2):17-21.

[19] 董晓林,朱敏杰.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6):14-18,152.

[20] 罗剑朝,曹瓅,罗博文.西部地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困境、障碍与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9,40(8):94-107.

猜你喜欢

问题对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