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包虫病的诊断和防治研究
2021-04-16姬海莲朱文浩
姬海莲,朱文浩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谢家滩乡兽医站,青海海东 810900
牛包虫病为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犬是本病主要的传播媒介,出现牛包虫病不仅干扰我国畜牧业持续发展进程,还可能对我国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故而提升本病早期诊断的正确率及实施有效防治方法具有很大现实意义。
1 临床症状
牛包虫病有急、慢性之分,虫卵寄生的部分决定了机体发病症状,急性期过去后方会出现慢性牛包虫病,前期病牛无明显症状,历经一段时间后因多头蚴虫卵持续发育而出现相应症状。病牛普遍表现为食欲减退、体重骤然下降、丧失平衡杆、高热及呼吸急促等,后期有精神倦怠、喜独自卧地等。
2 诊断
在具体兽医临床诊断中,由于感染体症状表现不显著,早期准确诊断难度较高,只有在感染牛病死、解剖检查后方能作出相关诊断。近些年,兽医诊断技术及仪器均有很大发展,对牛包虫病了解深度也有很大拓展,出现了多种诊断方法,当下可供选择的有10 种左右,其中,ELISA、I-HA 及内皮变态反应法均是常用的诊断手段,其有益于提升对疾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3 防治方法
3.1 做好日常消毒工作、构建防疫体系
养殖户应自觉确立加强日常消毒管理工作的意识,针对牛、猪、羊等牲畜的生存环境,要严格执行3 次/d 的消毒机制。且饲养员是和牛、猪、羊等密切接触的群体,很可能携带牛包虫病病原,故而要求他们在进出养殖场时一定要穿专门的防护服,针对饲养员接触的所有物件均要进行彻底消毒。加大对先进简易仪器设备的引进力度,借此方式提高疫病中心监测技能水平。政府机关应联合医疗机构、卫生等部门建设动物免疫防疫机制建设工作,发挥联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对牛包虫病的防控水平。
3.2 药物治疗
吡喹酮、甘露醇等是当下治疗牛包虫病的常用药物,前者用药途径可以是口服或皮下注射,其中皮下注射时需采用吡喹酮10%注射液进行配置,口服时加强用药比例的控制,通常为10:1。采用医治本病时,常规做法是肌肉注射20%甘露醇250 ~1 000 mL/次[1]。
3.3 手术治疗
采用手术疗法治疗本病时,剪毛剪、缝合针、缝合线等是常用工具,需准备好麻醉、消毒药物。手术操作时需整体固定病牛,针刺仓囊法是常用的手术方法,可通过触诊确定手术具体部位,手术阶段认真做好消毒、病情恶化的救治工作等。
利用针刺仓囊法治疗时结合确定的仓囊部位使病牛取侧卧位,剪除仓囊周围的牛毛,而后对病牛的软骨处进行按压,并把针缓缓刺激病牛颅骨2 ㎝,直至观察到仓囊处有囊液流出为止,最后按照相反的方向安置病牛的脑部,对仓囊内的囊液进行引流处理。在以上过程中如果多头蚴的头节堵住针孔,则会直接影响囊液正常引流过程,操作者可采用铁丝消毒进行疏通。当观察到囊液流出携带气泡时,则预示着仓囊内囊液流干净,而后可以扶正病牛头部,用消毒好的针头输注适量消毒液,通常是碘液。在消毒液注射结束后快速拔出,使用消毒棉按压针刺部位,固定头部一定时间后就可以释放病牛。
4 结束语
包虫病是当下牛养殖过程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类型,对牛健康生产及人健康安全均构成一定危害。在牛养殖实践中,养殖户及本地防疫部门应给予本病一定重视,从多个方面着手落实日常防治工作,若确定有牛只发病时,则要在了解病牛症状表现后,准确判断出寄生部位,进而采用适宜的方法治疗,历经将牛包虫病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