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的防控
2021-04-16李庆勇
李庆勇
四川省中江县东北镇畜牧兽医站,四川中江 618000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是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各种日龄和品种的猪都易感的特点,仔猪感染后发病最为严重,可导致呕吐、腹泻和高死亡率[1]。
1 本病简介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属成员,最早在上世纪40 年代的美国报道,之后英国、日本、朝鲜、菲律宾以及美洲的多个国家也都开始流行,我国首次报道是在1956 年的广东潮汕地区,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流行。除了猪之外,病毒还能够被犬、狐狸、鸟类、鼠以及苍蝇等携带而扩散,使得疾病从一个猪群跳跃式传播至另一个猪群。饲养密度越大的猪场本病越高发,冬季猪舍保温措施未做到位时也容易导致该病的发生[2]。近些年该病呈上升趋势,且容易和流行性腹泻、伪狂犬病等发生混淆。对于仔猪来讲,如果继发大肠杆菌感染死亡率会更高。
2 流行特点
传染性胃肠炎的流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暴发式流行,一种是地方流行。当病毒侵入一个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易感猪的养殖场时,由于猪群普遍没有抵抗力,疾病会很快传播,并导致大部分猪感染发病,有些猪场刚出生不足1 周龄的猪死亡率甚至在90%以上,造成的损失非常大。如果为疫区猪场,病毒侵入后通常传播较缓。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寒冷的季节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尤其是每年的11 月份至第二年的3 月份,各地报道的病例均较多。消化道是病毒入侵的主要门户,当饮水、饲料或母猪乳房被含有病毒的粪便污染时,很容易暴发疾病。另外,病毒也可附着在车辆或其它无生命物体表面,运输饲料或动物期间病毒可从一个场被带到另一个场。
3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和感染日龄关系较大,日龄越小症状表现越严重,性成熟的猪或育肥后期的猪感染后一般表现一过性,死亡率很低[3]。出生仔猪感染后潜伏期短则数小时,长的也不到2 d,主要表现严重腹泻,粪便呈水样,里面含有未消化完全的奶瓣,随后吮乳行为消失,不断呕吐,机体衰竭,体重减轻,严重的甚至低于出生重,发病后的24 ~72 h 之间多数猪会死亡。3 周龄以上的仔猪感染后多数能存活,但生长发育缓慢,体质虚弱,很容易形成僵猪,后期饲养价值低。哺乳期的母猪感染后可导致泌乳量减少,使得仔猪营养不良,水样拉稀,病毒可经母乳、环境介质等感染仔猪。育肥猪感染后表现水样腹泻,或呈喷射状,偶尔有厌食和呕吐现象,大多数猪在经过1 ~2 周后能自行康复。
4 本病的预防
本病发病后治疗难度较大,很多时候效果还不理想,故一定要以预防为主,对易感猪群进行科学免疫,加强环境消毒,提升猪场管理水平。
4.1 科学免疫
有发病史的猪场或疫区猪场,在冬季到来之前一定要全场统一免疫传染性胃肠炎疫苗,目前市售商品疫苗有活疫苗和灭活苗两种。建议活疫苗用于免疫机体抵抗力较强的育肥猪或母猪,免疫后半个月之内可在体内产生有效含量抗体,这些抗体也可通过母乳进入到仔猪体内,从而以母源抗体形式保护仔猪。妊娠母猪建议在产前1 个月左右免疫1 次,以防仔猪感染。灭活苗使用相对安全,主要用于免疫抵抗力较差的仔猪群,一般在3 ~7 日龄首免一次,断奶后一周加强一次即可。
4.2 加强环境消毒和猪场管理
本病主要经过消化道传播,一定要注意猪场环境卫生和母猪局部卫生。饲喂方式采用定时定量式,不建议自由采食,防止粪便污染。舍内环境每天带猪消毒一次,消毒剂可选择稀碘溶液、过硫酸氢钾溶液、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等,以雾化消毒为主,走廊、产床、仔猪恒温箱、地面等是重点区域。饲养员每次进入猪舍前鞋底需用2%火碱溶液浸泡,衣物更换为本舍专用衣物。母猪产后用0.1%温高锰酸钾水对乳房局部进行清洗,尤其是靠近乳头部位的粪污、泥土等要清洗干净,之后再让仔猪吮乳。产床要经常清洗,尤其是漏粪板表面残留的粪污,一定要保持干净。
5 本病的治疗
本病目前没有特效药物能够治疗,对于成年猪及育肥猪感染,建议对症治疗以缩短病程,可在饲料中加入腐殖酸钠、蒙脱石等吸附剂来减轻腹泻症状,同时,适当提高饲料中矿物微量元素含量,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防止病猪因腹泻而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失衡。仔猪发病多因脱水而死,治疗时可腹腔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同时灌服白头翁口服液,以起到收敛肠道的作用。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可在饲料加入广谱抗生素,如恩诺沙星、林可霉素、硫酸黏菌素、庆大霉素、新霉素以及氟苯尼考等。建议用药前先断料4 h,让猪产生饥饿感,之后将药物拌入少量饲料中,猪在短时间内可很快将料吃完,这样集中给药方式能确保较高的血药浓度,效果更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