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历史原则和美学原则并重
——“严家炎学术思想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2021-04-16张明慧孙慈姗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严先生严家现代文学

张明慧 孙慈姗

2021年8月,《严家炎全集》十卷本由新星出版社出版。10月16日,严家炎学术思想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合主办,新星出版社协办,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思想与文学研究平台承办,与会代表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新星出版社等。

大会第一场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贺桂梅主持。中文系系主任杜晓勤教授致开幕词,他首先感谢严家炎先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卓越贡献,认为严先生坚持“求实求创,独立不迁”,具有“全科在胸”和“沟通古今中西”的气象,希望北大中文系的学科建设能从中汲取智慧。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高度肯定并感谢了严先生对学科发展的重要贡献,特别是严先生打造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自觉意识,希望北大中文系以严先生为榜样。

谢冕教授追忆1964年唐弢先生突发心脏病后,严家炎先生作为助手接力六十万字《中国现代文学史》初稿,并在艰难环境中先后写出《关于梁生宝形象》《梁生宝形象和新英雄人物创造问题》等重要论文。严家炎长期担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和北大中文系主任,“引领了一门学科的发展”。在治学风范上,严先生可谓“严上还要再加‘严’”,故苦心将《考辩》列为全集的十卷之首。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李自成》研究等问题上,严先生在众人不疑处开掘,坚持让材料说话。严先生在1960年代的特殊氛围中坚持“学术”和“审美”精神,在1990年代将金庸小说引入学院,无不体现着他作为学者的勇气。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先生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向严老师致敬,高度肯定他在学科建设和批评实践上的双重贡献,特别感谢严老师将书信、书籍与手稿捐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随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为严家炎先生颁发“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贡献荣誉奖”奖杯,严家炎先生是首次获此殊荣的学者。中国现代文学馆为严家炎先生捐赠图书颁发证书。

最后,严家炎先生发表致谢词。严先生回忆,自1956年入读北京大学后,六十多年来他在教学与研究上的每一种成果,都与宽松的人文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密不可分。时代催生了文学的现代性,这套《严家炎全集》是他对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探索与思考的记录,已经进入历史,而新一代研究者需要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还要做哪些开拓”的问题。严先生为此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可或缺;二是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来推动学术研究创新;三是“文学是人学”的理念尚待更深入人心,文学史研究的历史原则和美学原则应该并重,这是值得新一代研究者们重视和警惕的问题。

第二场学术研讨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主持。钱理群教授回忆自己在北大求学和工作期间严家炎先生给予的四次保护。追忆那一代学者,钱理群认为他们具备纯粹的学术公心与正气,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开路者,更是学术后人的培育者和保护者,而严老师的学术为人对当下更具有特殊意义。钱理群教授在最后衷心地说道:“谢谢你,严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勇首先赞扬严老师作为学科领军人物延续着现代文学研究“持重”的品格和追求,强调扎实的材料,为学科打下了坚实基础,并以敏锐的学术观察力在重要问题节点上提出新的认识,具有方向性意义。严先生不仅继承了老一辈学者严谨沉稳的风格,还善于开拓创新,在“京派”与西方现代派、鲁迅与“复调小说”、金庸武侠小说、社团流派等方面的研究中,他显示了一个成熟学者的开阔心胸。

上海大学王晓明教授向严家炎先生致敬,祝贺十卷本全集的出版。他怀念那一代学者们正直而开放,尽管前辈学者与年轻人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等讨论中看法不一,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给予年轻人很大支持,不仅留下了现代文学研究会、现代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有形的东西,更留下无形的精神感召。严老师对建立和维系这一学术共同体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王晓明教授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新一代的研究者要独自面对体制、职称等的考验,而前辈学者们把学术工作和人民的文化进步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种学术传统在今天该如何传承。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认为《知春集》和《求实集》是现代文学研究在转折关头的代表性文献,是第二代学者在1980年代初期最早出版的著作,应该保持历史原貌,提出“严老师的贡献大于《全集》”,因为在《全集》的专著之外,严老师还对编写文学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早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后来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这些凝聚着大量心血的教材对一代代学子和中文系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由高远东教授主持的第三场讨论中,温儒敏教授指出严家炎的治学风格具备“清正宏放”的特质。所谓“清正”,是指严家炎在从事文学研究时能够深入文本缝隙并寻找充足的史料依据。在遇到可疑的问题时,他的基本方法就是搜集原始材料或者对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严老师的一些学术观点,例如对丁玲《在医院中》的解读、对于新文化人是否提出过“打倒孔家店”的辨析,是反潮流的。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事实,并非为了追求标新立异而言谈无根。因此,严老师做的乃是“正本清源”的学问。而所谓宏放,则是以小见大,从小问题中引发出重大的学术生长点,带动整个学界的思考。此外,严家炎还擅长“跨界研究”,一直尝试打通现当代文学、雅俗文学等绝对分界,并在方法论上做到理论与历史的完善统一。“清正宏放”正是文学史家境界的高格。

而具体到新出版的《严家炎全集》,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认为,十卷本《严家炎全集》体现出严家炎广博、睿智、宽厚、有创新力的学术论文写作风格,严家炎的学术研究在第二代现代文学研究队伍中,具有“承上启下”之功,既承接了王瑶、唐弢等先生开创的传统,又开启了第三代学人的研究。严家炎既是严谨的文学史家,又是关心时事的文学批评家。正是由于从当代文学批评的立场出发,严家炎治文学史具有特殊的敏锐性、前沿性,能够及时注意到被以往文学史书写偏见排除在外的生动活泼的文学现场,同样也因为具备文学史家深邃的学术功力,他对当下文学创作的研究和批评也都有理有据,发人深省。

中国人民大学孙郁教授指出在新文学出现后,由于新文学家们的论述策略,很多学者常常以决断的方式谈论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断裂关系。通过大量的文学文献阅读,严家炎对当时流行的文学理论和观念提出了质疑,并再度发现了现代文学生态的复杂性。准此,严家炎致力于在文学史领域移动那些单一的坐标,建构一种能够透视文学复杂性的思维和研究模式,并特别强调对于差异性的发现。严家炎真切地意识到,文学判断与文学史观念诞生于鲜活的文本海洋,它们处于不断涌动的状态,刺激我们对于历史的想象,对于思想的凝视。从僵化的逻辑中走出,才会发现世界的不同色彩。

曾在北京大学进修期间成为严家炎学生的南京师范大学朱晓进教授则进一步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归纳了新时期以来严家炎对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贡献,指出严家炎是新时期以来现代文学学科的开拓者与守护者。严家炎在现当代文学批评研究中所做的一系列“翻案文章”以及主持编写的几部文学史著作,都体现出一种开拓思路、打破壁垒的自觉意识与严谨朴实的学风,堪称现代文学学科建设和完善的标志与榜样。

作为与严家炎相处多年的弟子,清华大学解志熙教授概括了严家炎“善用比较优势”的学术特质,并回忆了与严老师的几件旧事,当发现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学术研究工作缺乏严肃虔诚的态度时,严家炎会格外严正地指出现代文学研究事关文学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不可局限于书斋,不只是一门职业。

在由王风副教授主持的第四场讨论中,中国人民大学李今教授指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过程是严家炎学术研究始终关注的核心问题。比如,以鲁迅、金庸为线索,严家炎建立了一雅一俗两条文学现代化的线索,并关注其交汇互动。再如对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的研究,其实质就是关注在现代中国的文学史上有哪些小说流派产生了“现代”的特质,以及它们的异同。严家炎的一个重要观念是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始终内在于世界文学现代化潮流,这在当时的语境中意义重大。严家炎将中国现代文学定义为“与世界各国取得共同的思想语言的新文学”,这一观念尤为引人深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赵稀方研究员从严家炎文学史撰写的角度进一步关注了严家炎学术研究所体现出的多元文学意识。赵稀方归纳道,在现代文学学科中,文学史书写模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民族国家模式,关注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中国之建立的关系,另一种则是从语言语种的角度出发,提出“汉语新文学”或者“华文文学”的概念。严家炎曾专门做过香港当代小说研究,对台湾诗人洛夫的诗歌也有较为全面深入的评论。此外,严家炎还关注着加拿大华裔文学的发展情况,多次参加了加拿大华裔文学协会的活动,并撰写了许多相关评论,这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华文文学范畴。与之相关的是严家炎对中国现代文学起点的重新定位,赵稀方认为,虽然这一定位遭到了诸多反对,但这一起点的发现启示研究者翻译文学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研究者而言,学风与其经历、性情密不可分。在学术论文之外,福建师范大学郑家建教授就关注到《严家炎全集》中所收录的有关杨晦、李何林、王瑶诸师长和学友们的回忆文章。与恩师挚友相处的这些“长长的瞬间”构成了严家炎学术生命的底色,也与其精微、精细、精道的文学研究风格交相辉映。严家炎对徐志摩诗歌的分析,以及对1960年代一些阿拉伯诗歌的评论,都有独到之处。这充分体现出严家炎学术研究中历史批评与审美批评的高度结合。

中国人民大学杨联芬教授进一步总结了严家炎学术研究在历史语境中所具备的“拨乱反正、开疆拓土”的重大意义。杨联芬追忆了她个人学术成长过程中严家炎老师所给予的鼓励和帮助,在“许多问题需要重新探讨,许多旧说需要重新考察,许多经验需要认真总结,许多荒地需要努力开垦”之时,严家炎的一系列学术文章帮助人文学科重返正轨,对一代学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严家炎与同代学人之间的交谊也令人感动,从中可见真正的君子之风。

会议第五场是自由讨论环节。在孔庆东教授的主持下,方锡德、商金林等严家炎的学生们一同追忆了师生间的趣事,北京大学青年学者张丽华也就严家炎现代文学起点讨论背后翻译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关系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会议最后,北京大学现代思想与文学研究平台主任吴晓东教授为会议致闭幕词。吴晓东指出,从严家炎的学术生涯及诸多参会者的讨论与追忆中,不难见出几代学人间浓厚的师友情,以及现代文学学科传统的薪火相传。值得庆幸的是,直到今天,这样一种传统和“有生命热度的学术”还鲜活地存在于我们身边。

猜你喜欢

严先生严家现代文学
严先生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严上加严”的“真相”与“假象”
残荷
天边飞来严家河
傲慢的苹果,你要逼我给骗子送钱?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
讲授到接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再思考——兼及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新路径的探析
如何使用冠心病保健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