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改革开放时代的文学经验”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1-04-16丛新强
丛新强 王 静
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联合主办、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承办的“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改革开放时代的文学经验”学术研讨会于5月8日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举行。来自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学术研究机构和山东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文学书写中的改革开放、作家的时代意识、文学现象与文学经验以及莫言研究等论题展开深入对话。
一 文学书写“时间”与“空间”研究
当代文学史的分期、新时期文学与新世纪文学等问题,一直是当下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与会者分别对其进行了再思考。
第一,时间维度的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王秀涛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当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进行了再思考。他认为当代文学史的下限,在充分考虑政治、社会和文学的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前提下,可以划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这个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是对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现实状况的新判断。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文学的大变革,以及变化合法性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有着密切关系。
改革开放是当代文学的重要转折,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张志忠教授以当下为新的转折点,通过“向后看”和“长时段”,回首改革开放时代的文学经验。他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历了1980年代的理想主义、1990年代的市场化以及2000年以后经济实力的壮大,为我们增添了文化自信。他以不同代际作家的写作为例,如徐怀中、李洱等,阐明作家们回望历史,一览众山小,更为从容坦荡地讲述长时段的中国故事,开出文学的新界面。中国现代文学馆计文君副研究员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提出中国故事的坐标系应以改革开放时代为前提,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包含世界与中国两种维度。同时,与改革开放相对应的是新中国历史以及百年来的文学经验,应从历史的角度考量当下的文学经验。
中国海洋大学温奉桥教授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以及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自信”,对于中国文学产生重要影响。在这样的语境下,如何处理全球化与本土化、世界性与中国性是每一个作家不能回避的问题。比如王蒙近作自觉向中国传统文学回归,显示了新的文学思考,也为“如何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经验。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汪雨萌从青年作家笔下的改革开放谈起,认为“80后”“90后”作家也是被改革开放时代所塑造的一代,超越了严肃文学的批评模式与场域。
扬州大学刘永春教授对新世纪长篇小说现实书写进行思考,他认为,新世纪长篇小说的苦难书写模式主要来自于余华1990年代的两部长篇小说,即《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小说在题材与书写手法方面具有典型性。新世纪长篇小说现实苦难的书写体现出命运悲剧意义与象征意义的强化、乡村与城市的命运共同体和外在化的叙事视角等特点。
山东大学诗学高等研究中心孙基林教授对中国当代诗歌中的时间经验提出新见。他认为时间经验不仅是生命体验与历史观的问题,更是哲学命题。《相信未来》《回答》以及《时间开始了》等作品代表了不同时代人的时间观和世界观。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沈闪探讨以非虚构切入中国现实的问题,视角聚焦于文学期刊与非虚构写作思潮的关系。其一,引领推动非虚构写作思潮的发展,如《人民文学》开设了非虚构阵地;其二,文学期刊矫正非虚构写作的方向,在其他期刊大量倡导非虚构之时,《人民文学》中的非虚构逐渐降温;其三,文学期刊与非虚构写作思潮的双向互动,非虚构写作思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文学期刊争夺话语权提供机会。
第二,空间维度的思考。南方、北方是文学史话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南方文坛》副主编曾攀从广西的三个城市(南宁、合浦、北海)对当代中国的南方写作进行考察。他认为南方写作有三个重要因素,其一,区域性的整合,新的区域性整合让我们的文学想象发生了新变化;其二,跨境的融合,合浦作为东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文化有待于挖掘;其三,地理性的衍生。杭州师范大学郭洪雷教授对曾攀做出回应并从自身经历出发,思考了中国故事的南方经验、南方写作等问题。从历史的维度看,南方经验的书写存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如《红楼梦》《金瓶梅》等作品与“南方”不无联系。郭洪雷指出南北书写并无清晰界限,“北人”的写作中也蕴含南方传统,就像贾平凹小说中的“《边城》图式”。
浙江师范大学王洪岳教授对改革开放时代作家“本土移民”的文学叙事进行考察。他认为《叶落大地》和《叶落长安》等作品是中国作家本土移民叙事的典型作品。
二 文学现象与文学经验研究
探讨“改革开放时代的文学经验”离不开具体的作家作品,与会学者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学术探讨。
第一,文学现象与问题。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樊星以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文学发展历程为切入点,结合当代历史小说和女性写作,提出了当代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文学有所超越。但他同时指出,当代文学很多方面或领域仍不成熟,尤其是网络文学。以《盗墓笔记》为例,他认为这部网络流行小说的文学审美价值与引发的关注度并不相配。他还关注到近年来玄幻、武侠等题材的网络小说兴起所引发的文学危机,这种刻意远离现实的创作态度正逐步侵蚀着当代文学的根基,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
暨南大学张丽军教授把“改革”作为21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叙事理念与精神内涵,认为近四十多年来中国文学的革新不仅是对西方现代性理念的借鉴与转化,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21世纪孕育了许多新的文学思潮,如基层写作、非虚构写作和科幻文学等。在21世纪,国家、个人所面临的种种现实在文学中有全方位、多层次的反映。同时张丽军注意到了21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的“抵抗者”形象,批判了人性的扭曲与堕落。
山东大学诗学高等研究中心张立群教授论析了近四十年来中国的新诗发展历程。他以市场化、世界化、技术化来概括这四十年中的前三十年中国新诗的发展特征。但在2010年后,随着诗歌先锋性的消退,诗歌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讲述方式来反映和表达这个时代。张立群称之为“新诗的无力感”。他尖锐地指出了目前诗歌发展的怪异状况,即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诗学派系斗争当中,诗歌界的大奖层出不穷,但很少有人对诗歌美学和诗学理论做出实质性的贡献。诗歌创作越发出现千人一面的状态。如何把近年来诗歌创作的“热潮”变为“高潮”是每个诗学从业者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崔春提出并论述了路也的自然诗学:路也将具有象征意味的各种意象融于诗中,寻求自然与灵魂的契合,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这在本质上属于爱默生提出的超验主义诗学范畴。
山东理工大学张艳梅教授以“70后”作家的中国叙事为主题,论述了“70后”作家共有的创作特点、思想困境。随着时间的推移,“70后”作家群体被称为最后一代具有乡愁与启蒙余韵的作家群体,他们在自我意识的迷茫与确认中,逐渐凝练思想,表现出对改革开放的独特群体认知。因此,“70后”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重要,其作品也越来越具经典的潜质。中国海洋大学李萌羽教授着重论述了福克纳对新时期中国作家的影响。
第二,文学经验与创作。中国海洋大学徐妍教授分析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如何成为曹文轩文学创作的资源。徐妍称曹文轩的作品是“中国人新世纪之后的情绪总和”。山东大学文学院张学军教授对李洱《应物兄》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应物兄不但起到连接小说中各个人物与事件的作用,而且构成叙述线索并推动小说情节。小说中人物众多,故事间关联较松散,构成了典型的“网状叙事结构”。
三 文学与时代关系研究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是研讨会另一重要议题。作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既具有改革开放时代文学经验的代表性,又体现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与接受的实绩,受到与会学者的关注。
第一,重返历史,思考文学创作与时代之间的关联。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马春花教授以“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研究的向度和限度”为题,提出重返1980年代文学研究具有历史化、社会学化、意识形态化三个向度;通过细致梳理与反思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她提醒研究者切忌走入新的封闭之中,而是应打开文学研究的新空间,让研究既具历史视野又不局限历史之中;还应在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相结合的同时摆正学科位置,注重文学的想象空间、创造性与独特性。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杰俊同样强调回到历史现场,从文学与历史相关联的角度提出“向前看”“向下看”与“向后看”三种视角,辩证探讨从现实出发如何处理历史与未来的关系问题;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于京一通过对“地方性”这一概念的历史梳理,提出认识地方性不能局限于传统,但在中国快速融入世界的进程中,中国当代文学的地方性书写正形成与呈现一种独特的地方精神;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王静以重庆地区为例,对1949年前后旧文艺的改造问题进行全景式的深入探讨,对新文艺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回溯。
第二,中国文学“走出去”。探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在海外产生的影响也是本次会议关注的重要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王西强教授谈“英语世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及晚近的文学史书写”,通过对“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世界的回应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出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与接受的两次转向:文学选择由意识形态为主向审美意味选择转变、译介中短篇向长篇小说转变。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李光贞教授考察了贾平凹文学创作在日本的传播情况。日本是贾平凹作品海外译介的第一站,无论是作品译介还是论文研究,均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之态势。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昊就中国文学在澳大利亚的传播途径、传播阶段与传播局限做了全面与细致的分析。
第三,莫言研究。对莫言研究的再思考,有助于补充与丰富改革开放时代文学经验的认识。通过对莫言作品的文本细读,许多与会学者提出新的思考、新的发现。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丛新强以莫言早期创作风格及其转变为关注点,提出1984年《黑沙滩》为莫言文学创作风格的转变之作,一改此前1981—1983年莫言清新向上、质朴昂扬的文学风格,亦显现出莫言此后文学观的雏形。高密莫言文学馆毛维杰馆长将莫言小说《澡堂与红床》和作家年轻时在棉花加工厂的个人经历进行对照,剖析了莫言这篇短篇小说的创作动机。这种现实与小说的对比研究,印证了莫言小说中的文学故乡与地理故乡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丰富了莫言文学方志体叙事的研究。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翟瑞青教授从死亡叙事这一角度出发,认为莫言小说所揭示的内核往往是形而下的思考,即凡夫俗子式的死亡。死亡往往无所谓善与恶,只代表了个体的解脱。曲阜师范大学张瑞英教授认为莫言作为中国极具个性的作家,其短篇小说很成功地讲述了“中国故事”,自然地将乡土叙事风格与神秘的民间鬼怪传说有机融合起来。潍坊学院王万顺副教授将关注焦点放在莫言作品中的“非遗”书写,指出对莫言乡土文学的研究与民间、民俗领域息息相关,大量零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茂腔、木版画、剪纸、泥塑和民间小调等夹杂在莫言的各个小说文本中,需要系统地梳理和研究。
山东女子学院副教授程春梅以“身份意识”和“成长”作为关键词探讨莫言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命运。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宁明教授从比较视域入手,通过《蛙》与《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平行文本研究,细致探讨二者罪感叙事的异同与中日两国在罪感文化上的差异。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董映雪就莫言中短篇小说中的人与动物关系提出讨论,认为动物是莫言乡土空间的重要构成,动物与人在对话评说、竞争与补位等关联中共构莫言对乡土中国的书写。
此外,与会学者还对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山东大学诗学高等研究中心博士后魏文文对新诗抒情主体与“我”的关系展开辨析,以“我”介入抒情主体的不同将抒情主体的表现形态分为公开的抒情人、半公开的抒情人与隐藏的抒情人三类;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鞠啸程以史铁生《致王朔的信》为题,通过文本与史料互证,观察他们的理念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