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工程》课程思政元素双向挖掘与实践

2021-04-16唐仁华谭寅寅

长沙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基础工程内涵基础

唐仁华,雷 鸣,谭寅寅

(长沙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22)

自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学者们主要从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重要意义、实施路径、具体实践、教师挑战这五个方面开展了诸多研究,其中对某门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占比最多[1]。而在具体课程的思政教育研究中,多数以广泛的论述为主,只有少部分提出了适用于该课程、具有该课程特点的思政元素和课程构建体系。徐丹等针对化学课程,从课程思政的实践基础、专业课教师自身素养与有机化学课程的具体实践三方面进行阐述,并通过问卷调查对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行评价,探索如何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2]。殷勇、于小娟基于当前工科专业教师专业思政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从怎样提高教师思政意识和发掘课程思政元素两方面提出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并结合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于教学目标凝练、教学模块构建与实施、教学方法优化、实践环节融入等方面探讨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3]。孟素云等认为教学过程中渗透岩体力学蕴含的爱国精神、哲学逻辑思维、科学及其工程伦理思想等,不但会让单调的专业课变得生动有趣,还可形成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想引领的有机统一[4]。

以上文献[2-4]分别从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教师队伍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内容探讨等方面重点介绍了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然而它们要么从宏观上对问题研究得不够全面,要么从细节上对某一项问题研究得不够深入。因此,本文在已有政策与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课程思政内涵进行界定,然后创新研究思路,从正向逆向两方面对《基础工程》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5-6]。

1 课程思政的内涵界定

教育部2020年5月28日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7]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见,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一理想信念正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基础工程》这门课程,属于工学学科,涉及学科内容多,实践应用性强,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理应注重课程思政。其课程思政的内涵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

2 《基础工程》课程思政元素的正向挖掘

确定课程思政的理想信念后,对照表1与《基础工程》教学大纲,按照课程章节内容顺序挖掘思政元素,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在《基础工程》课程思政元素中涉及的核心内涵有多有少,可以选择与课程内容关联性较强的某条或几条核心内涵深入挖掘。

表2 《基础工程》课程思政元素正向挖掘结果

续表

这种基于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挖掘是一个持续过程,表2中的内容还不够全面,可在课程涉及的众多知识点中继续探寻切入点。例如,浅基础章节中确定基础底面积的知识点要用到“假设法”,可告诉学生“假设法”也能用到自己身上,即先树立梦想,然后为实现梦想去努力奋斗,梦想就会实现。再比如,针对基础工程的特点,明确专业应对措施的同时要提高思想认识,如表3所示。

3 《基础工程》课程思政元素的逆向挖掘

当下新工科建设注重交叉与融合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与时代的对接。根据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认证建设的要求中提到的社会需求适应度的要求,可确定《基础工程》课程的专业目标[8]。将专业目标升华为育人目标,即培养学生熟悉基础工程相关知识,会对建筑基础、挡土墙等相关结构体系进行设计计算,具备社会责任感与大局意识,具有使用现代工具、设计实验方案等创新创造能力。简而言之就是懂知识、会分析、有责任,能创新。

表3 基础工程特点与思政切入点

结合课程思政核心内涵与课程育人专业目标,可以选择性地挑选表1中核心内涵所包含及引申的一项或几项进行重点分析,如表4所示。

显然,表4中的内容是可以不断丰富扩充的。此外,还可以就表4中的某一项内容进一步发散拓展。以“系统观念”为例,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最近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了这个需要高度重视和广泛运用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系统观念在《基础工程》课程中的联动发散如表5所示。

表4 《基础工程》 课程思政元素逆向挖掘分析

综上所述,《基础工程》课程思政元素的双向挖掘途径已形成,即以表1中的核心内涵为依据,如表2所示进行正向挖掘,如表4所示进行逆向挖掘。而表3和表5则分别是正向挖掘和逆向挖掘的有效补充与扩展。

表5 系统观念与《基础工程》课程思政映射点

4 《基础工程》课程思政教育实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当前要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不管是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是交通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所有的建筑构造都离不开地基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显然《基础工程》课程思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意义。课程思政,不但要有丰富的思政元素,还需要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全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1)反面教学立责任。通过典型基础工程失败案例讲述让学生深刻领会工程技术人员责任重大,促使他们自觉形成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榜样教学强信念。以人物、工程、事迹等众多榜样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念。如介绍复合地基专家龚晓南院士的成功经历,相关经典成功建筑基础的设计建造过程,使学生们立志成为大国工匠,报效祖国。

(3)现场教学树品德。根据课程教学需要,部分课程内容现场教学效果更加立体形象,增强专业认识的同时提升思想认识。如带领同学们来到基坑开挖支护的工程施工现场,让同学们现场感受施工条件的艰苦,把工程技术人吃苦耐劳的品质内化于心。

(4)课堂讨论提认识。把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堂讨论中。如第一章绪论课中讲到基础工程的重要性的时候,给予一定时间让同学们互相讨论,并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内涵,强化理解。

5 结语

本文首先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界定了课程思政的内涵,然后对照内涵标准通过正向逆向两个方面对《基础工程》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双向挖掘,最后简要讨论了提高该门课程教育质量和培养效果的实践方式。本文研究思路可供其他课程思政老师参考,研究成果可供此课程任课教师直接借鉴运用。同时,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需要不断丰富与更新。

猜你喜欢

基础工程内涵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水利水电工程中基础工程施工技术探讨
变电站基础工程冬季施工经济技术性比较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