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剑川县石宝山佛寺园林空间特征探析

2021-04-16段秀明DuanXiuming

华中建筑 2021年4期
关键词:佛寺宝山寺院

段秀明 | Duan Xiuming

许耘红 | Xu Yunhong

佛寺园林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作为佛教思想、文化的信息载体,是传统佛教文化的物化表达。并且在佛寺园林中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文化是值得借鉴和传承的,深入了解中国佛寺园林的空间特征,取其精髓,并加以合理应用,有助于提升园林设计作品的品位,并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中体现和传播中国古典园林的佛寺园林空间艺术文化。

滇西素来就有大理因三塔寺而有名,剑川县因石宝山而有名的说法,石宝山是剑川白族地区的佛教临济宗、佛教密宗阿吒力教和朵兮薄教等宗教活动中心[1]。石宝山开拓的时间较早,远在唐代,就有朵兮薄教祭司、阿吒力教师僧在石宝山奇岩异石间修建寺庙、挖掘石窟并雕刻石像,使其成为南诏大理国时期非常重要的院外道场[2]。目前山中主要留存着的佛寺有宝相寺、石钟寺、海云居、金顶寺、通明阁、灵泉庵,史载有名的佛寺还有宝岩居、近天庵、梅溪室等。此外,山中石窟共有16窟,石钟寺区域有8窟、狮子关区域有3窟、沙登箐区域有5窟,这些石窟的造像以佛教和南诏的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每一座雕像都栩栩如生,独具地方民族特色,被誉为“南天瑰宝”[3]。同时,由于石宝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影响,使此地的佛寺园林空间别具一格。

1 石宝山佛寺园林的园林选址

在我国名著《园冶》中开篇就对园林选址进行了详细论述,并且在文章结尾归纳出选址的原则,即“相地合宜,构园得体”[4]。石宝山为丹霞地貌,地势起伏较大,景区主要由海云居、宝相寺、石钟寺等三大景区所组成,山中古树荫浓,溪水流淌,风景清幽。目前山中仍然保留着完整的古树名木以及古树群,在这些密林灌木包围下,山内的佛寺均能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空间。佛寺的空间布局结合山势地形,根据地势起伏变化,在不同的地段布置佛寺景观空间,并且与山中的自然景色相融合,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5](图1)。

(1)海云居

海云居是石宝山进山后的第一个寺宇,由于此地四季都弥漫着云雾,因此有“雾海云烟”之意,称其为“海云居”,又名“茶花寺”。海云居是佛教密宗阿吒力寺院,寺院坐西南朝东北,背面倚靠崇岗,正前方面对着剑湖,玉龙雪山列于东北天际,犹如画屏,寺院的景观位置得天独厚[6]。

(2)宝相寺

宝相寺,又名慈云寺,其佛寺建筑群最初建于元末明初。寺院建在山体的山腰,坐西朝东,依崖而建,利用地形地貌特点,“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形成收放自如,且开且合的佛寺园林环境。寺院的主体建筑以悬崖为屏障,随机应变,独具特色,可谓是人工与自然的完美结合[7]。

(3)石钟寺

石钟寺始建于大理国时期,该寺的风水以中轴线照应石钟山主峰,石窟位于主轴侧后,石钟山主峰略在右后方,形成一种巧妙的藏风聚气环境。寺内主体建筑按地形分为三阶,处理为两个平台,山门前有一小院为地形过渡所需,后主院,一殿两厢,院内有石山与大殿对景并成为庭院的前方围护,即以石山为“照壁”,巧妙地突出“石宝”的主题。

石宝山的这些寺院均得天然的山林之势,巧妙地利用山体的地势地貌条件依山而建,以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使寺院不仅有内部的佛寺园林景观空间,也有丰富的外在佛寺园林景观空间,内外的佛寺园林景观相结合构成了更为丰富的佛寺园林景观空间(图2)。

2 石宝山佛寺园林空间的总体布局

石宝山佛寺园林空间的总体布局主轴明确,并且园林空间都是由建筑或墙体围合而形成院落的空间组合。这样的布局不仅有利于组织游览线路,而且具有民居化的空间尺度,充满了人性化和亲和力。

(1)海云居布局

海云居的布局形式为井院式布局,一进三院,每一层均逐渐升高,寺院内的殿宇起三重,迥环起落,规整雅朴,禅房虽然不多却曲折迂回,布局严谨[8]。寺院内的主要建筑沿轴线纵向延伸,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望海楼)、中殿、大雄宝殿,中殿两侧对称分布着中堂和厢房,大殿两侧对称分布着厢房和客堂,此外还在大殿两侧建有财神殿和厨房(图3)。

(2)宝相寺布局

图1 石宝山佛寺园林全景图

图2 石宝山佛寺分布示意图

图3 海云居平面图

图4 宝相寺平面图

图5 石钟寺平面图

图6 石钟寺依山而建示意图

图7 宝相寺依山而建示意图

纵览宝相寺的整个园林环境,气势宏伟的殿宇和佛像借助独特地形地貌高高地立于悬崖峭壁中,寺院内的建筑与植物也均与周围环境完美地融为一体。整体看来,寺院坐西朝东,大门、观音殿、大雄宝殿沿中轴线对称布置。山门、天王殿以及大雄宝殿之间均层层升高,寺内庙宇构筑在悬崖绝壁之上。悬崖的下层建有大殿、二殿,建筑安排得体,空间结构严谨;上层的建筑则凌空建造在深凹崖窟内,凿石抬梁,别具一格。寺后壁立万仞,有飞瀑、九十九台、天梯、石塔等景观、佛寺下临幽谷、古木森森、小桥流水,富有山林野趣。寺内建筑群采用线性布局的方式,这种布局方式不仅适应了地形,建筑正前方的风景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将建筑的构景作用完全发挥出来,突破了传统佛寺的陈规格局[9](图4)。

(3)石钟寺布局

石钟寺的布局方式是井院式,寺院后方的石钟山石窟为线性布局,寺院依山而建,曲折迂回,掩映在松柏竹林之中。寺内的主体建筑沿主轴线对称布置,主轴上的建筑有大殿和山门,大殿两侧是厢房。大殿和山门之间分为三阶,处理为两个平台,山门前有一个小院为地形过渡所需,进入山门,正前方是石壁,从两侧拾阶而上能看到有一巨石,形如倒扣的巨钟,石钟寺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石钟”在阳光下高高屹立,寂静、清幽,在石头上方建有一个小亭子,为甘露亭,供奉着雨神,祈求风调雨顺。大殿正后方有一块巨大的石头,看上去像是一只乌龟的背部,称之为“千年老龟”。从大殿左侧的小庭院拾阶而上则可以通向石钟寺石窟区域,这是石钟寺的精华区域,石窟内的石像造型生动,千姿百态(图5)。

3 石宝山佛寺园林的空间组成

石宝山佛寺园林的空间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宗教活动空间,二是庭院及绿化空间,三是佛寺外环境空间,除此之外,还具有前导空间、生活空间。

(1)海云居空间构成

海云居由前导空间、宗教活动空间、生活空间、庭院及绿化空间、佛寺外环境空间共同组成。前导空间由一条幽长的小道和山门前的高台共同组成,寺院位于山坡上,四周被茂密的植物包围,根据山坡高低变化修建台阶步道,配合牌坊从山下一直延伸向山门,在山门前筑高台,以眺望远方的景观,高台上放置着石桌和石凳,四周种植着几棵高大的古柏。宗教空间主要由主轴线上的三座殿宇组成,山门(望海楼)内一楼主要供奉的是弥勒佛,二楼主要供奉的是观音三姊妹和地藏王菩萨等,中殿(天王殿)内塑有四大天王,从中殿中的佛后屏风沿台阶向上就来到海云居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内的佛龛中目前塑有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10]。生活空间则主要集中分布在大殿的两侧。对于庭院及绿化空间,海云居没有开辟新的场所建设庭院,而是利用寺院内的建筑和构筑物之间围合而成,并在其中进行绿化和艺术加工,使之形成充满艺术化的庭院空间。外环境空间主要是一座高大的观景台,高台上放置着石桌和石凳,四周种植着几棵参天的古柏。参天古柏掩映着庄严的高僧墓塔,与古朴典雅的海云居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景致[11]。

(2)宝相寺空间构成

宝相寺由前导空间、宗教活动空间、生活空间、庭院及绿化空间、佛寺外环境空间共同组成。前导空间为石坊到山门的区域,是一条狭长的林荫道,修有台阶,道路两侧为树林。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在1998年,石宝山宝相寺至灵泉庵一带的树林中,迁徙来了两群印度猕猴,它们在林中栖歇嬉戏,不畏游人,因此在上山途中还能观看猴群,为游人香客增添了一份乐趣。宗教空间主要由雄伟壮观的“一步望三殿”组成,“三殿”指的是山门带天王殿、观音殿和大雄宝殿[12]。宝相寺最具特色的雕塑是观音殿左边的厢房内反映白族原生文化的“十子十妹”群组雕塑,雕塑取材于石宝山歌会传说《金鸡斗恶龙》的故事。宝相寺的庭院及绿化空间是根据地形的起伏变化,结合寺院外围的景观环境,将自然与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生活空间主要集中分布在大殿右侧,因地势起伏较大,建筑高低错落又相互连接的布置在右边山体上。宝相寺处于石宝山森林十分繁茂、风景优美的地段,此处还有猴群,为寺院的外围环境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息。

(3)石钟寺空间构成

石钟寺由前导空间、庭院及绿化空间、宗教活动空间、生活空间共同组成。石钟寺的前导空间是停车场至山门前的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入口处建有石坊,进入后分为两条小道,一条是幽密的林荫道,通向石钟寺;另一条则可以通向狮子关石窟区。主要的庭院及绿化空间有大殿前和大殿左上方以及大殿后侧,庭院内都进行了铺装,并种植着各种和佛教教义有关的植物,植物旁设置有石桌石凳,供游人香客休息乘凉。生活空间分布在山门的两侧,目前没有僧人住在此处,主要是供石钟寺管理人员休息。宗教空间则集中在寺院后面的石窟中,大殿内目前未供有佛像,大殿两侧的厢房用于进行文物管理保护,因此石钟寺的主要佛像都在石窟内。石窟有“西南敦煌”之称,其开凿于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目前已经有 1100 多年的历史[13]。石钟寺石窟区域一共有八座石窟,每一座石窟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处雕刻都是精湛的烙印,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是古代白族人民创造的艺术珍品,是研究南诏、大理国社会历史和宗教文化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14]。

4 石宝山佛寺园林的空间特征

石宝山佛寺园林空间的特征独具特色,透过对石宝山佛寺园林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剑川县沙溪古镇的佛教发展,也可以了解该地区佛寺园林在文化融合和佛寺园林发展的进程,还可以了解石宝山佛寺园林空间特征形成的缘由。通过对石宝山内的佛寺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资料分析,笔者认为石宝山的佛寺园林空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4.1 依山而建,尊重自然

“依山而建,尊重自然”是石宝山佛寺园林空间的一个典型特征,石宝山内的诸多佛寺在很大程度上均受到了山体地形地貌和山体具体地段形态的影响。因此石宝山的诸多佛寺均在空间布局上与地形相互结合,其中宝相寺和石钟寺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图6~7)。山内的佛寺园林景观空间布局均是以地形为基础的,根据山体具体地段的地势布置不同的景观空间,每个景观空间亦随着地势起伏变化相互组合在一起,根据山体地势的起伏变化,将石坊、山门、佛寺园林景观、寺内主体建筑等重要的空间串联在一条线上,利用天然的山体营造佛寺园林景观空间。

4.2 前导空间曲折丰富

图8 宝相寺后引导空间示意图

图9 石宝山佛寺主轴对称示意图

图10 石钟寺庭院剖面示意图

图11 海云居剖面示意图

石宝山佛寺园林的前导空间蜿蜒曲折,这样的前导空间不仅可以避免人们到达佛寺的时间过短或过快将佛寺的整体环境一览而尽,还可以使人们在到达佛寺前逐渐褪去心里的浮躁,逐渐沉静下来。因此石宝山内的佛寺均会在通向佛寺的路上设置亭、桥、石坊等,路上的景观随着地势起伏不断发生改变,最后达到佛寺主体区域,这样的环境让空间氛围逐层渲染,使得宗教氛围逐渐提升,让人印象深刻。宝相寺的前导空间特征比较具有特色,分为前引导空间和后引导空间。前引导空间需要经过石坊,一路拾阶而上,到达高处的一个休息平台,道路一侧设有休闲亭,另外一侧则是一个小水池,在此休息后继续向上前行方可到达宝相寺的山门区域,进入山门后是宝相寺的后引导空间,沿着台阶向上,一侧建有亭廊供人们休息以及观赏寺院外的景色,一侧则根据山地起伏变化设置花台及挡土墙,花台内种植着各色植物,高低不一,各具特色(图8)。

4.3 主轴明确

石宝山内的佛寺园林在总体布局上均具有主轴明确的特征,寺院内的主要建筑沿轴线纵向延伸,没有横轴,其余的建筑对称地布置在主轴两侧(图9)。并且石宝山中每个佛寺的宗教活动空间布局十分严谨,但是佛寺内的生活空间相对比较灵活,因此,石宝山内的佛寺园林空间的总体布局是“正”与“变”的相互结合。例如宝相寺内的主体建筑都是沿轴线对称分布,而生活空间无法在主轴上继续扩建时,则在主轴外平行于主轴的一侧进行修建。

4.4 院落式的空间组合

石宝山佛寺园林空间均是院落的形式。每个院落均是由建筑的屋瓦相互衔接而成,因此,很难单独观赏到寺院内建筑与庭院的全貌,需要以较远的视距和较广的观赏视角,才能将整个佛寺的庭院与建筑合为一个整体进行观赏,从而能看到佛寺园林的整体风貌[15](图10)。

此外,佛寺内的院落空间大小相对比较灵活,每个佛寺均因地制宜,在场地较为开阔、地势相对平缓的地方,或者是在建筑之间院落空间较开敞之处,形成“庭院”,并在 “庭院”中进行丰富的绿化及美化。

4.5 内外空间相互融合

石宝山佛寺园林的内环境和外环境相互融合,并且达到了极度和谐的状态。石宝山内的自然环境良好,山内目前也保存有完好的古树群落,佛寺内也保留着原生的古树名木,其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寺外茂密的丛林里,与寺外的环境和谐统一。同时,寺院内外的高大树木和绿化使佛寺建筑的外轮廓得到了弱化,使得佛寺的围墙隐形起来,从而让佛寺的内外空间得到整合(图11)。

结语

石宝山内独特的地貌条件为佛寺园林的选址创造了丰富的条件,山内的佛寺园林因其所处的风景地貌和功能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佛寺内的空间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变化,产生了独具特色的佛寺园林空间。对剑川县石宝山佛寺园林空间特征的研究,将充实云南佛寺园林的相关研究。

资料来源:

图1:改绘自《大理丛书·建筑篇·卷三》;

图2:改绘自石宝山景区游览图;

其余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佛寺宝山寺院
诗家与僧家的因缘——唐诗中佛寺上人房(院)书写
黑太阳
程宝山书法作品选
Fantasy and reality
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概念展示馆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宽恕
马宝山小小说欣赏
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