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今宜鉴古
——韶关历史文化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中的思考

2021-04-16李子昂LiZiang

华中建筑 2021年4期
关键词:滕王阁博物馆建筑

李子昂 | Li Zi'ang

程建军 | Cheng Jianjun

刘 聪 | Liu Cong

中国的城市在经历了粗犷快速的扩张发展后逐步归于理性。随着公众审美能力的提升,社会对于建筑品质的要求正在提高。在中国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建筑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如何体现“中国”?如何表达“传统”?如何继承“过往”?这些都是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界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所谓“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如果希望在建筑中体现“中国”,对于历史的研究必不可少。然而,遗憾的是,中国建筑历史之研究似乎很难直接指导建筑设计实践。中国传统建筑之材料、构造、工艺在今天可谓断无“生机”,片面之模仿名不副实,有如东施效颦,以至于怪胎频出。

图1 基地位置

图2 山顶地形图

在韶关历史文化博物馆的设计中,我们希望在建筑中体现传统和历史,但体现的途径不是片面的模仿“形式”,而是基于对历史和案例的研究,尝试吸收中国建筑文化之“精神”,最终的作品应是用今天的语言,展示传统之神韵。

图3 基地视野及与通天塔韶阳楼方位

图4 取得相等体量的不同方式:

图5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图6 越王楼

图7 远景楼

图8 滕王阁

图9 琉璃“新塔”

图12 1656年约翰·尼霍夫(荷)所绘的大报恩寺琉璃塔

图13 琉璃新塔立面演化示意

1 构思

韶关历史文化博物馆基地位于张九龄纪念公园内的回龙山顶,回龙山地处韶关老城、新城、曲江城区三区交汇之处(图1),海拔294m,山顶较为平坦,呈“^”形(图2),可俯瞰全城,视野开阔,有两山夹江之景(图3),故而博物馆考虑设计一个景观塔楼,以便游人可以登高望远。根据公园规划,未来基地南侧将有车行道连接博物馆和公园入口、基地北侧亦保留两条登山步道。山顶距通天塔(韶关老城中心)约10km,距韶关站(新区)及曲江城区中心亦在6km左右,由于相隔较远,博物馆之塔楼应有一定体量才能实现景观功能。

如何使建筑更明显地呈现给市民和游客,使其成为城市的景观节点是我们首先思考的问题。除了单纯增加体量,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众所周知,东西方建筑最本质之区别在于“量”与“数”(图4),西方建筑是集中式的,追求单体建筑之宏大体量;因受限于木材特性,东方建筑的单体很少向纵向维度发展,而多是独立分散的院落式布局,各建筑单体通过协调的色彩、统一的形式和空间节奏的韵律实现组群的整体性。

基于此,我们考虑可否将单一的体量“化整为零”?基地的形态也为这一想法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状地形恰好指向通天塔(北偏东24°)和韶阳楼(北偏东35°)方向(图3),因此,我们考虑将景观塔一分为三,设计为“一主两次”的三塔布局,这样布局契合地形,强化了指向性,展现给城市各方的景观面也都将大于单一塔楼。另外,三塔可指代其面向的三个城区——主塔(老城)居中,两个次塔(新区和曲江区)拱卫。这一布局是有先例可循的,始建于唐代,位于云南大理的崇圣寺三塔即是如此(图5)。

2 两个案例

在设计初期,我们收集了相关案例,国内近年重建或新修的仿古楼阁很多,但亮点较少,且有诸多问题,如绵阳重建的越王楼(图6)竟高达99m,其尺度显然有悖常理;眉山新建的高80m的远景楼(图7)立面未经收分,略显“呆滞”;更多问题在于材质,新建之仿古楼阁多以钢筋混凝土构筑,却建成了木构建筑的形式,可谓“名不正则言不顺”。

图10 重建南昌滕王阁计划草图

图11 宋画《滕王阁图》里的滕王阁建筑样式

图14 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唐楼阁图,均不超过两层

这些案例中,南昌的滕王阁重建工程和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新塔设计引起了我们的探讨。

现有的滕王阁是在1989年重建的,为仿宋样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图8)。这是滕王阁历史上第29次重建。重建建筑之形式有几个设计依据:一是1942年梁思成先生与助手莫宗江先生以中国营造学社之名绘制的《重建南昌滕王阁计划草图》(图10);二是项子京(明)“天籁阁”旧藏宋画《滕王阁图》(图11);三是有李诫(宋)所著的《营造法式》。建成后滕王阁净高57. 5m,其下部有象征古城墙的基座,高12m,内设有展厅和商业,其设计缘由是1957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为新阁设计致函征求梁思成先生意见而得到的梁先生回复:“滕王阁原是建在城墙上,因此,重建时也应当为它建一个高约十公尺左右的高台,以代原来的城墙”。

如果说创新是建筑的灵魂,滕王阁的重建无疑是没有灵魂的。在建筑技术更发达,亦有更多中外案例可循的20世纪末,还依照四十多年前战乱时期梁思成先生绘制的草图足见彼时设计师想象力之匮乏;滕王阁基座内的展厅陈列了历朝历代重建的滕王阁模型,各个时期均有不同,唯有能实现更多可能的今时今日却要从宋画里照搬样式,建筑师们似有些过于妄自菲薄了;至于以宋朝政府为了规范木构建筑施工而编纂的“建筑规范”《营造法式》去“指导”混凝土建筑的施工,无疑是文不对题。另外,仅为了“形式”而新建的12m基座内部空间难以使用,商业经营惨淡,以至游客寥寥。对于城市而言,这样的滕王阁并无过错,而对于建筑师来说,则是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创作机会,无疑是一大憾事。

与之对比的是2015年建成的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新塔设计(图9)。大报恩寺为皇家敕造,规模宏大,其中的琉璃宝塔更是远近闻名(图12),在近代毁于兵燹后,经过历次考古发掘,确定了原有塔殿之布局,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现历史,东南大学的设计团队主持设计了遗址博物馆,其中的琉璃塔新塔设计极为关键,也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讨论。最终的新塔方案是极富创意的,构思非常大胆,采用熔色塑形叠合玻璃的新技术展示了古塔的轮廓和韵律。在前期考古过程中,潘谷西先生曾完成了琉璃塔复原图,但设计师并没有依样画葫芦,而是尝试推陈出新(图13),正如程泰宁院士所说的:“原有的塔没有了,再去复原一个就没有意思了”。新塔的设计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这个时代的建筑师应有自己的担当,需要更多这样的设计,行业也需要这样的进步。

图15 法王寺塔

图16 崇圣寺千寻塔

图17 荐福寺塔

图18 本方案主塔立面

图19 采用“起翘” 和“出翘” 手法设计的博物馆屋面出檐深远

图20 博物馆“如翚斯飞”的屋面造型营造出展翅欲飞的形体意向,暗合“南朱雀”之象

图21 南立面融入“莲座”之形,夜景效果将得到提升

图22 基地周边流线图

图23 南、北人流于中庭汇集

图24 建筑流线图

图25 两个次塔顶层的“中庭”

图26 建筑效果图

当然,将三十年前建成的滕王阁与近年完工的琉璃塔比较并不公平,但两者之对比却给我们带来了启迪,在这块基地里,并不需要一个“滕王阁”,而是需要一些新的尝试。

3 概念提取

3.1 唐韵古风

由于基地位于张九龄纪念公园内,因此建筑形式应与公园主题相契合。张九龄(678年—740年)是盛唐时期的诗人、政治家,祖籍为今韶关曲江,其主政时期正值“开元盛世”。因此,业主提出建筑宜为仿唐风格。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张九龄所处的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盛之时,那么,大唐盛世的建筑应是怎样的?遗憾的是,建筑史的研究很难对这一问题做出准确的答案,众所周知的几处唐代木构遗存均地处偏远,且屡经后世修缮,恐难代表大唐盛世之象。除此之外,我们对盛唐建筑的印象只能从出土的明器和壁画的“残影”里找寻了。更为重要的是,即使在壁画里,也几无高层楼阁的影像(图14),因此,无论如何设计恐都于史无凭。

值得庆幸的是,唐代的砖石塔尚有较多遗存,其中尤以密檐塔形态最为优美,如登封法王寺塔(图15)、西安荐福寺塔、以及上文提到的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图16)。他们通过“卷杀”的手法形成立面轮廓的曲线,使建筑极为灵动。更重要的是,建塔费用高昂,上述的几座砖塔均是同时期当地乃至全国极为重要的建筑——法王寺乃佛门祖庭,崇圣寺为南诏王室庙宇,荐福寺塔更是唐都长安之标志,相较于几座木构遗存,它们更能代表唐盛世之风。本次设计的三塔立面之曲线均源于西安荐福寺塔(图17~18)。

3.2 如翚斯飞

有人说“中国古建筑就是一种屋顶设计的艺术”,相较于屋身和台基,屋顶在立面所占之比重更多,屋顶也决定了建筑之等级,呈曲面的坡屋顶是中国建筑有别于西方建筑的坡屋顶之处。《诗经·小雅》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之言,用以形容古建筑飞檐曲线之曼妙。实现这一曲线的途径是“起翘”和“出翘”,分别从纵向和水平两个维度确定了这条三维空间的优美线条。本方案三塔之下的“基座”为历史文化博物馆展厅,宽大的屋面被设计为一个完整的曲面,几处端部用“起翘”和“出翘”的手法将传统建筑屋顶最富美感之处描绘出来。此外,唐代建筑较后世其屋面出檐深远,从而有舒展大气之感,如此设计亦能使建筑有着更为深远的出檐,从而展现盛唐建筑的神韵(图19)。

3.3 在地成形

《周易·系辞》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言。古人把星空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四象”即“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本方案基地位于城市之南,博物馆屋顶“如翚斯飞”的飞檐形象营造出展翅欲飞的形体意向(图20),暗合“南朱雀”之象。另外,博物馆形体设计应考虑加强建筑的景观效果,在其南立面设计中融入“莲座”之形,虚实分明,夜景展示效果会得到很大提升,与三塔共同构成面积更大的景观面(图21)。

4 流线与功能

根据景区总体规划,南侧为车行流线,连接公园主入口,因此主要人流将来自这一侧,建筑入口也应朝南(图22)。然而,作为一个有景观作用的建筑,北立面由于面向城区,也应是建筑的主要立面,且北侧也有两条登山步道连接,也会带来人流。如何汇集一南一北的人流成为流线设计的难点。

中国古建筑院落空间会形成天井,雨天时可“四水归堂”。受此启发,在展厅完整的屋面上也设置一个天井,将其下的展厅一分为三,北侧两条登山步道的人流可通过三个展厅之间的通道与南侧人流在天井下汇合(图23),从而进入各个展厅。三个展厅均为两层,将设置不同的展陈主题。三个塔楼的使用是本方案设计的重点,主塔高15层,单层面积在320m2至170m2。主塔将为游客提供登高望远的功能,因此在第4、7、15层设置观景层,其余各层分别布置展厅和办公区(图24)。两个次塔高7层,其中7层以上为20m的通高空间,能形成两个极富趣味的“中庭”空间,成为本建筑内部空间的重要节点(图25~26)。

结语

在此次韶关历史文化博物馆的设计中,无论是布局、造型或功能,我们都尝试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寻找答案。对于找到的答案,并未原样照搬,而是希望能以创新的思路进行表达,但这样的创新应是有道理、有节制,是基于对历史和传统深入的理解。因此,最终的成果应是中国的,是能表达传统的,也是属于我们当下这个时代的。本文希望展示在建筑方案创作过程中吸收传统建筑文化之“精神”所进行的思考,为中国建筑设计业“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增加一些有益的经验。

资料来源:

图4:李允 著. 华夏意匠 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4. 133;

图6~7,12:来自网络;

图10~11:作者摄于滕王阁内部陈展;

图13:韩冬青,陈薇,马晓东,孟媛. 在地脉和时态的关联中传承和创新——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设计[J]. 建筑学报,2017(01):14;

图14:摄于敦煌莫高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

图15~16:傅熹年主编.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二卷[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603;

图17:侯幼彬,李婉贞编.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 61;

图20~21:中的朱雀、莲花图来自网络;

图22:韶关市自然资源局、韶关市城乡规划市政设计研究院编《韶州张九龄纪念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或自摄。

猜你喜欢

滕王阁博物馆建筑
第三届“滕王阁杯”童谣大赛获奖名单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经典吟诵第七期《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经典吟诵第八期《滕王阁序》(节选)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博物馆
滕王阁
屡毁屡建,你猜滕王阁重建了几次
露天博物馆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