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池塘养殖缢蛏病原研究
2021-04-16袁甜
袁 甜
(丹东市渔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丹东118000)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在辽宁省丹东地区俗称“小人仙”,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的沿海地区。缢蛏作为中国四大海水养殖贝类之一,养殖历史悠久。缢蛏营埋栖生活,具有生长快、产量高、味道鲜美且营养丰富的特点,深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因缢蛏的滤食性特点,在北方海水池塘养殖中常将缢蛏作为底层贝类与鱼、虾、海蜇等经济生物进行混养。随着缢蛏养殖规模的扩大、密度的增加,生长缓慢、死亡等现象日趋严重,这就直接导致了养殖户经济收入的下降甚至亏损。本文对海水池塘养殖缢蛏进行病原研究,旨在通过本研究查找死亡原因,“对症下药”尽早预防,提高缢蛏产量和减少养殖户经济损失。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材料
选取丹东东港缢蛏海水养殖池塘5口,池塘分布在4个沿海乡镇,平均面积为5.3公顷、水深1.8米,池底为泥沙底,含泥量为80%左右,利用池底10%面积做的蛏田进行缢蛏养殖,缢蛏放苗时间相同,苗种来源一致。养殖模式为缢蛏、中国对虾、海蜇混养。在缢蛏易发病季节即7-9月,平均每10天采集缢蛏样品1次,采集数量为150枚。感染试验用健康缢蛏取自东港某健康养殖场。
2.试验方法
(1)测量及解剖镜下观察。将采集回实验室的缢蛏称重、测量,并在解剖镜下观察,记录体重以及镜检状态。
(2)细菌分离。取有病症的活缢蛏,在无菌条件下用一次性无菌接种针取缢蛏鳃、外套膜和消化道,划线在TSC和TCBS培养基上培养,25℃恒温培养24小时,挑取优势单菌落在TSC平板上纯化培养后移入试管斜面中保存。
(3)细菌鉴定。生化鉴定选用法国梅里埃生物公司生产的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进行生化特征分析。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将分离菌扩增、16s rDNA基因序列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结果显示菌株与相应基因相似率达99%。
3.人工感染试验
选择健康的缢蛏供感染试验用。将培养约18小时的供试菌制成菌悬液,离心(3 000转/分)8分钟,弃上清液,用无菌生理盐水制成菌悬液。试验组和对照组水体均为10升,试验组和对照组缢蛏数量为50个,试验组水体中将菌稀释为约107CFU/毫升,温度控制在(23±0.5)℃,盐度20,连续充气,观察缢蛏发病症状及死亡情况。
4.水质理化指标的测定
用便携式水质分析仪检测水温、溶氧、盐度、pH,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检测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化学耗氧量。
二、结果与分析
1.缢蛏生长情况
根据3个月的生长跟踪,5口池塘缢蛏表现出不同的生长情况,9月30日取样测量情况(表1)可以看出,1号和5号池塘缢蛏长势良好,2、3、4号池塘缢蛏长势均表现不佳。并且在跟踪调查中发现2、3、4号池塘缢蛏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以及死亡现象。
表1 缢蛏生长情况
2.分离菌株的检定
从缢蛏鳃、外套膜、肠道分离得到24株菌株,用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对病原菌初步鉴定,结果分别为杀鲑气单胞菌、溶藻弧菌。将分离菌扩增、16s rDNA基因序列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结果显示菌株与相应基因相似率达99%。
3.人工感染试验
人工感染24小时后缢蛏开始出现死亡,感染48小时后,溶藻弧菌菌株感染缢蛏死亡率达到100%,杀鲑气单胞菌菌株感染缢蛏死亡率达到48.8%。感染缢蛏主要表现为闭壳肌松弛、开合无力、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对每组感染死亡的缢蛏解剖,取鳃、外套膜、肠道分离得到的细菌与感染菌株一致。对照组缢蛏无死亡。
4.水质指标和病原菌对缢蛏生长情况的影响
池塘水温22~28℃、溶氧4.7~5.6毫克/升,但是根据监测显示2、3、4号塘口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超标(表2),同时在2、3号塘口分别检测出杀鲑气单胞菌和溶藻弧菌。这一检测结果与缢蛏生长情况吻合,2、3、4号塘口生长不佳,2、3号塘口出现患病死亡缢蛏。
表2 水质指标和病原菌对缢蛏生长情况比对
三、讨论
缢蛏作为海水池塘底层养殖的主要品种,其产量的多少决定了池塘的经济效益,通过3个月的生长跟踪发现,水质指标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反映了池塘水质的好坏,同时也是造成缢蛏增减的原因之一,导致缢蛏发病以及死亡的主要病原菌为杀鲑气单胞菌和溶藻弧菌。在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应该始终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式,建议养殖户坚持每年翻新蛏田,利用冬季充分晒田,选择优质蛏苗,适时地进行水质调节、底质改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