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在大学体育中的实践探究
2021-04-16丁伟胜
丁伟胜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教学的所有活动都应该围绕立德树人开展。高等教育是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和最后阶段,在此期间的“立德树人”对大学生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教育家蔡元培1912年就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可见,体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培养完全人格过程中处在首要地位。因此,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大学体育,理应在“立德树人”中起到应有作用。
一直以来,大众对大学体育在“立德树人”中所起作用认识不全面。他们认为体育只是教会学生体育技能,促使学生锻炼好身体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大都忽略了体育的育人功能。为改变大众对体育的看法,也为研究大学体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近几年体育学界围绕体育领域里的“立德树人”开展了较多研究。已有文献显示,现有研究多是从理论上论述体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少数学者从某一实践点研究体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学者们对于大学体育教育实践如何贯穿“立德树人”全程研究不够全面。因此有必要研究大学体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全程实践。本研究以大学体育实践为基点,探究由体育课、课外活动、运动竞赛三个环节组成的“立德树人”育人体系,查看大学体育在实践过程中“立德树人”的效果,为大学体育“立德树人”提供更好的理论和建议。
1 立德树人的内涵
1.1 “立德”的内涵
“德”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代表的是人们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和认知。“德”通常和道、品、行等词语连接起来用,来展现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要培养的“德”是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立德”表达的是人们对“真、善、美”向往和趋同,它强调的是实践过程,通过行为实践来达到目的,是动态的过程。
1.2 “树人”的内涵
哲学意义上的“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的人是指人的本体和本能。社会属性的人是指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树人”最早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际,某如树谷;十年之际,某如树林;终身之际,某如树人。”由于树人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发展过程,后人在此基础上演化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近代哲学家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里讲到,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树人”这一理念在现代最好的解释。
2 大学体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2.1 大学体育的立德
大学体育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会促使大学生形成自己的体育道德,其形成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立德的过程。大学体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大学生遵规守纪,维持稳定的课堂秩序。因为,体育课堂具有开放性,大学生在开放的课堂需遵守课堂纪律,不能做出格的事情。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形成的长期行为培养了他们遵守公德的意识。另外,大学体育课内外开展的体育竞赛活动要求参与者都要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要尊重对手、尊重裁判,不能为了己方获胜而使用超出体育范畴的手段。这些行为培养了大学生公平竞争的精神和契约精神。
2.2 大学体育的树人
2.2.1 大学体育在自然范畴下的树人
人在自然范畴下指的是人本体和本能。大学体育能够促使人的身体结构发生变化,使人变得更加强壮、结实,抵抗自然变化的能力更强。大学体育能够提高人体的本能,提升人的奔跑能力、跳跃能力、抛物能力、攀爬能力,增强人抵御自然危险的能力。大学体育能够改变人的外观形态,改善人的思维意识,提高人体自身免疫能力,改善人的睡眠,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2.2.2 大学体育在社会范畴下的树人
2.2.2.1 培养人的超越自我能力
体育竞争精神的实质是超越自我,目标是“更高、更快、更强”。人在社会中的发展进步,其本质是超越以前的自我。人们在练习运动技能或技术时,通过努力训练达到超越自我的目标。大学生持续进行的力量、速度、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训练,其实施过程就是成功超越自我的尝试。大学生在体育项目训练中刻苦练习、挑战自我、克服困难,这个过程既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也能培养其超越自我的能力。
2.2.2.2 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体育课内外开展的体育活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例如:在运动竞赛类项目中,竞赛结果难以把控,胜负乃常有之事。大学生参加运动竞赛,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持不懈,奋斗到底的坚强意志。众所周知,现在社会压力很大,小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会出现心理问题。有研究证明,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和比赛能够释放人心理上的压力,从而抑制心理问题产生和发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一些集体运动项目,还可以培养大学生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这些是将来大学生参加社会工作的必备素质。
2.2.2.3 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审美能够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体育运动拥有提高参与者自身审美能力的功能。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看到“身材健硕匀称”的人会觉得美,在自己参加体育活动中会体会到自身的美,运动结束后会感到自身舒适美。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获得的情感上的体验与人在审美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是相通的。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或者观赏体育比赛时获得的情感体验,就是一次提升自身审美能力的过程。大学生根据自身情感的体验提升审美能力,获得身心愉悦。所以有人说体育的审美可以——塑造人性,提升人格,净化心灵。
3 大学体育立德树人的实践
关于“立德”,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这充分说明实践在“立德”过程中的作用。大学体育教育形式主要以实践为主,通过课内外实践教育形成大学生的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体育教育实践包含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只有把三个环节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才能达到现代教育“立德树人”的要求。
3.1 “立德树人”应贯穿体育课始终
当前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突出教授大学生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突出体育的“育体”功能,忽视体育的“育人”功能,这会导致大学体育教育不完整。再加上教育部对大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有明确规定,因此,部分学校甚至把提高学生体质测试成绩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目的。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立德树人”的功效。现阶段,需要扭转上述问题,把“立德树人”思想贯穿体育课始终。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时,体育课程一般是每周2节课90分钟。多数学生只有在体育课堂上参加体育活动,课余时间大都在玩游戏忽略了体育锻炼。因此,体育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90分钟,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在课堂上不仅传授大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品德,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
3.2 把跑步作为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
古希腊有一段格言“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这段格言向人们传递了跑步能够给人带来强壮的身体,能够给人带来美感,能够给人带来智慧。村上春树从自己跑步中获得的感悟是“跑步可以帮助你追求完美生活”。从古至今,跑步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依据“立德树人”内涵,跑步给人们带来的良好影响正是现代教育立德树人的目的。由此可见,跑步对大学体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跑步受客观环境影响比较小,是一项方便、经济、简单的体育活动。在高校现有师资和场地相对缺乏的情况下,跑步是大学体育课外活动的最好选择。
国内最早把跑步作为大学生“立德树人”教育手段的是清华大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14年的强迫运动。当时,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富国强种”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1957年,蒋南翔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号召清华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蒋南翔把体育锻炼和为祖国做贡献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了大学生的爱国精神。清华大学把长跑作为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身体、意志、情怀,并达到了良好效果。据统计,从2001年起,清华学生开始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最多时候有6000人报名参加,占到清华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清华校友们在清华校园感受最深的除了清华的学习氛围,就是长跑对自己身体和意志的锻炼。清华学子靠着自身的坚强意志和爱国情怀为国家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充分说明跑步作为大学体育教育“立德树人”实践的成功。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借助跑步育人不仅能够在高水平大学成功,在一般高校也行之有效。随着运动APP的兴起,很多高校尝试利用跑步软件引导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跑步,提高身体素质。这种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跟踪调查了某一高职院校使用APP跑步软件提高学生跑步的成效(如表1所示)。该校从2016年开始采用半强迫的课内外跑步,随后该校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体测数据显示,该校学生的耐力素质提高明显,身体素质下降趋势有所遏制。该校利用APP跑步软件引导学生跑步的具体实践是:学生除正常的体育课以外,每学期至少要完成90公里的跑步,且90公里至少要分30次完成。这项规定既保证了学生的锻炼时间和锻炼次数,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笔者还注意到,采用APP跑步软件增加学生课外的跑步量,并没有增加体育教师太多工作量,教师易于接受。但是,也要清楚认识到高职院校学生与清华大学的学生在自控能力和自我要求等方面差距比较大,高职体育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比较困难。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更为贴切的政策和方法,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跑步。
表1 某高职院校2015—2017级学生入校和毕业时体测数据
3.3 重点组织团队性运动竞赛
运动竞赛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团队性运动竞赛包含丰富的人际关系,在竞赛过程中伴有深刻的道德体验,它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体质,更能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不仅能立德,更能树人。运动竞赛在“立德树人”的作用具有多方面的体现(见表2)
表2 运动竞赛在“立德树人”中的体现
从表2可以看出,身体对抗越是激烈的团队性运动竞赛项目,对大学生“立德树人”作用也越大。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校应尽可能增加团队性的运动竞赛。
实践表明,增加运动竞赛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三支队伍。组建一支较高水平的学生裁判员队伍。这支队伍既要保证学生裁判员在场上能够熟练执法、正确执法,又能够从数量上满足多场次的执法需求。裁判员培训可以由体育教师担任,或邀请当地篮球协会代为培训。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赛事组织者队伍,这需要团委和体育部门通力合作,招募体育爱好者为竞赛做好服务。良好的赛事组织管理会增加学生参与的动力,给学生带来审美感受。耐心培养一支运动员队伍,通过有吸引力的比赛,有趣的尝试,把学生从游戏里解放出来。运动竞赛的举办能够增加学校体育氛围,增强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体育“立德树人”有重要促进作用。
在举办运动竞赛时,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需要考虑。一是举行运动竞赛将耗费指导教师较多精力。据调查现在大学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缺口比较大,正常的体育课和运动队训练已经占用他们很多精力,如果再增加工作量,无疑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而且组织运动竞赛持续时间长,多利用工作外时间完成,工作量较难认定,多数时候指导都是义务或免费的,这势必打消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二是直接对抗的运动竞赛容易出现伤病,学生一旦出现受伤,会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严重的伤病会导致家校纠纷。因此,学校在组织学生运动竞赛时有很大的顾虑,鉴于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把学校组织活动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到位,尽早立法立规打消高校的顾虑。
4 结语
大学教育“立德树人”是一个动态的教育实践过程。体育在“立德树人”中有自身独特的优势,理应发挥其应有功能。大学教育需要利用体育教育的独特优势,培养学生的“德行”,塑造社会主义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虽然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阵地,但是由于体育的独特性,大学体育的“立德树人”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大学体育除正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以外,需要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以课外跑步为抓手,让大学生在跑步实践中树立价值观,强健身体,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超越自我的能力;增加团队性的运动竞赛,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拥有英勇顽强、团结协作、强烈的责任心等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