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对抗抑郁症:心理治疗可改变大脑的神经可塑性

2021-04-16朱丽

科研成果与传播 2021年3期
关键词:神经递质抗抑郁障碍

朱丽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0年,抑郁症将高居全球疾病负担第一位。“我国精神疾病的流行调查显示,大概五分之一的人一生中可能会碰到失眠、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岳伟华教授表示,抑郁症患病率很高,“三低”——情绪低落、情绪下降、精力下降,是抑郁症的核心症 状。

在北京神经科学学会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共同举办的神经科学科普公益大讲堂——抑郁障碍专场上,多位专家强调,抑郁症可防可治,提倡早诊早治。除了药物治疗,还可通过情绪管理、行为管理、运动等多种方式调节。

抑郁症的典型症状

抑郁症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包括(重度)抑郁症、持续性抑郁障碍、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经前期心境不良障碍等。“临床上常说的重度障碍抑郁症,是抑郁障碍最为典型的一种状况。”岳伟华说,“无趣、无欲、无望、无助、无能、无价值感是抑郁症的临床特点。”

除了“三低六无”核心症状,抑郁症患者还会存在睡眠障碍(早醒)、食欲下降(体重变化)、性欲下降、躯体不适症状(检查不出器质性病变)、病情节律(晨重夜轻)、精神运动性迟滞等生物症状,以及伴随症状,包括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自杀、无望无助无能等。

“焦虑症状常常掩盖抑郁核心症状。抑郁和焦虑是共生的,焦虑会出现担心、害怕、恐惧、烦躁等感觉。抑郁则是过分的担心和恐惧。”岳伟华提醒,“躯体疾病也会伴发抑郁焦虑症状。如过度换气、血糖波动、皮肤瘙痒、吞咽梗阻感、不明原因疼痛,等 等。”

此外,抑郁症还可能跟其他疾病共病。研究显示,22%?33%的躯体疾病住院患者、15%?30%的急性冠心病患者、9%?27%的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同时患有抑郁障碍。

抑郁症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岳伟华表示,三分之二的抑郁症患者曾有自杀的想法与行为,自杀死亡者中90%?93%死前至少符合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诊断,抑郁症占50%?70%。

为什么易患抑郁症

人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岳伟华表示,生物学因素与抑郁症关联很大,40%?70%的抑郁症有家族史,一级亲属罹患抑郁症的概率高出一般人群2?4倍。此外,抑郁症患者中有性别差异,女性与男性的患病率之比是2:1,女性患病有三个高危时期:围月经期、围产期、围绝经期。

一些应激性生活事件、童年生长发育环境等心理因素也跟抑郁症有关。“应激性生活事件是抑郁症的‘触发器,导致抑郁症进行性发展。”岳伟华说,随着抑郁症发作次数的增加,抑郁症的复发风险升高,与应激性生活事件关联性降低。

还有一类研究认为,患抑郁症是因为“快乐速递”的3个神经递质减少,从而让人失去了快乐的能力。

“大脑依靠神经细胞传递各种指令,而在神经细胞之间充当传令兵的,就叫作神经递质。与心境、情绪、认知有关的递质包括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任艳萍说,“专门负责传递开心、兴奋指令的神经递质一旦含量减少,开心的指令就没办法完整传递了,人就容易不开心。”

也有人从神经内分泌研究角度给出了回答:雌激素、生长抑素、褪黑素等跟抑郁症有关。研究认为,雌激素无论是升高还是降低,都能让人情绪低落;生长抑素是分泌“快乐速递”的开关,生长抑素降低,直接导致抑郁;褪黑素缺失则会导致失眠,成为抑郁症的诱因。

当然,关于抑郁症的病因还有很多种说法,有待科学研究进一步给出更确切的解答。

对抗抑郁药的误解

“抗抑郁药的副作用,会让我变傻吗?”  “抗抑郁药会上瘾吗?”“需要终身服药吗?”对于这些患者比较担心的问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司天梅给出了答案。

“抑郁症实际上是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功能发生紊乱,药物可以帮助调剂神经递质的活动,并不会损坏大脑。如果不吃药持续有症状,海马体其他脑区会发生退行性病变。”司天梅建议早诊早治。

“医生会根据每个人的患病情况针对性治疗,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司天梅强调,“并非因为抑郁症严重才要接受药物治疗,抗抑郁药适合所有抑郁症患者。”

在临床上,一个疗程分为三个过程:第一个是急性期治疗(6?12周);第二个是巩固期治疗(3?6个月);第三个是维持期治疗(约1年)。

“所有抗抑郁药都不具有成瘾性,”但司天梅提醒,抑郁症需要足疗程治疗,遗憾的是,临床上经常可见患者疗程不够。“病人急性期治疗后就停药或减药,会出现症状反复,其实是病还没彻底好,不是成瘾性。个别抗抑郁药治疗痊愈后停药会有反应,但跟个人身体素质也有关联。抗抑郁药物需要缓慢减药,并到门诊定期随访。”

“能否摆脱药物,还需要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司天梅说,“抗抑郁药是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尤其遇到负面事件的时候,患者要配合医生做好情绪、行为的管理。”

抑郁症可防可治

抑郁症还有一个隐晦的名字——心灵感冒。这是因为,抑郁症的发生就像普通感冒一样常见。但两者也有差异,感冒症状随着时间推移可以消失,但抑郁症状大部分不能自行消失,会逐渐加重导致患者出现消极行为。“一些研究发现,有些抑郁症如果不治疗,有症状且持续发展,治疗难度会增大。”司天梅强调,“抑郁症是可防可治的。”

要注意的是,抑郁症很容易复发。研究发现,抑郁症首次发作在未来5年复发风险是50%,第二次发作未来5年复发风险是70%,第三次发作未来5年复发风险是90%。

然而,与高患病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抑郁症识别率、就诊率及治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司天梅坦言:“未诊、未治率高,忌医讳药现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抑郁症的病耻感、缺乏了解、对治疗药物的恐惧和误解等。”

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除了抗抑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也是抑郁症的常见疗法,多作为轻度患者和中重度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的增效治疗。此外,还可采用电极、磁场等物理疗法来改善大脑功能。医生在临床上则通常会选择药物联合心理、物理的综合治疗方法。

“神经影像学的研究充分证实,心理治疗可以影响大脑的功能,从而改变大脑的神经可塑性。”任艳萍解释说,“心理治疗倾向影响上游的额叶皮质等脑区,减少信息处理过程的脑功能失调,而药物治疗主要是调节下游的边缘系统及腹侧区,调节情绪以及对环境侧的关注。”

费思汀格法则提出,生活中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决定,而另外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锁定。

除了做好情绪、行為管理,司天梅还建议通过以下方式来缓解不良情绪:运动可以有效提高脑啡肽/多巴胺(被称为快乐素),培养积极主动、乐观向前的行为方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分散注意力,找回自己的价值感;生物节律紊乱是抑郁症患者的显著特征,因此要进行自我调整,规律生活,如健康饮食、规律睡眠、适度休息、运动健身等。

任艳萍建议,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办法调节抑郁情绪:第一,接纳烦恼和痛苦。记住该记住的东西,忘记该忘记的东西,努力改变能改变的东西,接受不能改变的东西。第二,向朋友适度倾诉,内向者可以把想说的话写进日记。第三,别把自己逼太狠。第四,增加自我悦纳,多想自己的优点。第五,听音乐。音乐可以激活大脑的“奖赏通路”,人中脑边缘的多巴胺系统是大脑的“奖赏通路”,它是给人带来愉悦感的始发地。第六,运动。运动可同时改善身心健康。一周锻炼三次可使患抑郁症的几率降低约16%,若每周运动次数增加,风险还会进一步下降。第七,晒太阳。失眠很容易诱发抑郁。白天阳光的照射,会抑制头脑中一种重要激素“褪黑素”的分泌,而到了夜晚,褪黑素的充分分泌则会促进人的睡眠。

猜你喜欢

神经递质抗抑郁障碍
度洛西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神经递质及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
Unable to read as a teen, now a PhD student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解读抑郁症的认知与治疗误区
快乐不快乐神经递质说了算
跟踪导练(四)2
阿萨伊对虚热证大鼠神经递质、三长轴激素及环核苷酸的影响
安神类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神经递质镇静催眠机制的研究进展
孕妇服用抗抑郁药后代患孤独症概率翻倍
抗抑郁药与自闭症
选择障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