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时期学生社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

2021-04-15康宗基

广西社会科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五四大众化社团

康宗基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迅速在众多的社会思潮中脱颖而出,迅速传播并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除了中国革命的急需这个客观原因外,学生社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五四”时期,广大青年学生由于有着探求真理、改造中国的共同理想追求,并认识到“个人能力有限,非合多数人之力不足有为,盖必先有组织而后始能奋斗”[1],因而纷纷集结起来,组建各式各样的文化社团,试图以群体的力量“为国家民族找出一条出路”[2]。这些社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成为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以及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当前,如何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建设,把更多优秀大学生凝聚到社团里来,培养一批信仰坚定的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3]。本文深入考察和总结“五四”时期学生社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分析这一经验对当代学生社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启示意义。

一、“五四”时期学生社团兴起的原因

“五四”时期,学生社团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产生于古今中外思想相交汇、社会出现重大变革的特殊历史阶段,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背景。

(一)日益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是学生社团兴起的社会基础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入军阀争权夺利的动荡时期,社会各阶层的矛盾错综复杂,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妄图恢复帝制,实行独裁统治。与封建专制统治相配合,统治阶级在思想文化上掀起一股股封建复古的反动逆流,企图用腐朽的封建文化来禁锢人们的思想。面对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中国先进分子陷入极度的苦闷和彷徨之中,摆在他们面前的历史重任是重新探索国家民族命运的出路。正如周太玄在回忆中说,当时“酝酿发起少年中国会的主要动因,就是都感到现状不能容忍……必须由自己联合同辈,杀出一条道路。把这个古老腐朽、呻吟垂绝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国家改变为一个青春年少、独立富强的国家”[4]。中国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探索国家民族命运的出路,志同道合者纷纷成立社团,而这也是“五四”时期学生社团大量涌现的最初动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是学生社团兴起的思想基础

面对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开始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进行痛切的思考与反省,并不约而同地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聚集,最终以陈独秀为旗手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中国式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新文化运动启发、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觉醒,打破了束缚在知识分子身上的枷锁,发出了要求独立人格和自由平等之人权的强烈呼声。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刻意识到,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已经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除了开展政治救亡运动外,还应努力开启民智,对人们输入先进的思想观念,只有通过启迪民智、振奋民意、统一民心,才能在政治上产生合力,团结各个阶级。在这种社会氛围中,有理想、有朝气的青年学生自发地组织起各种社团,积极投入到追求真理、改造社会、挽救社会危亡的革命大潮中。为了在新旧思想论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学生通过组建社团的方式,进一步组织起来。例如,1918年4月,毛泽东与蔡和森发起组织了“新民学会”;1919年9月,周恩来在天津组织了“觉悟社”;1920年2月,恽代英在武汉组织了“利群书社”;1920年3月,邓中夏等人发起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这些社团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载体,对团结与组织进步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北京大学蔡元培鼓励学术研究、倡导社团活动为学生社团的兴起提供直接的示范作用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大力改革与整顿北京大学的学风和工作作风。其中,积极提倡和扶植社团是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一项重要举措。蔡元培亲自参与社团的组建,鼓励学生组织学术研究团体,大力支持各类社团的建设、营造百花齐放的社团文化。在蔡元培的领导和助成下,北京大学青年学生也日渐意识到“合群”的重要性。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各种类型的社团如学术社团、文艺体育类社团、社会实践性社团等像雨后春笋般在北京大学不断涌现。时人曾对此评论道,“盖自蔡校长任事以来,集会一风,一时大盛……事业勃兴,不可遏抑”[5]。北京大学各类社团的成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大的反响,北京大学成为全国社团运动的重要中心。北京大学各类社团的发展对“五四”时期众多学生社团的组建起到了直接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二、“五四”时期学生社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五四”时期,学生社团通过组织理论学习和研究,通过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交流与辩论,以及创办刊物、经营书社等活动,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组织力量,一大批先进分子正是在社团组织的理论探索和实践锻炼中,自觉地转向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营。

(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中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五四”时期的学生社团通过阅读、翻译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以及开办讲座、举办讨论会等形式,引导社团成员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于“五四”时期的中国来说,传播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诸领袖,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他们的著作都是用欧洲文字发表的”[6]。此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前提是收集、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在这方面,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起到了表率作用。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搜集、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重要著作。同时,为了加强研究会成员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认识和理解,研究会定期组织成员进行研究讨论,并且明确规定讨论会的主题,主要涉及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史、俄国革命及其建设、布尔什维克党与第三国际共产党之研究、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各弱小民族掠夺之实况等十个方面,讨论的形式是“每星期六晚七时开一次,先由会员一人述释该题之内容及其要点,然后付诸讨论,一次讨论不完,下次续之”[7]。

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还有新民学会、觉悟社等学生社团。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湖南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社团。五四运动后,新民学会把湖南进步青年组织成各种社团,共同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其中,毛泽东在长沙组织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带领成员阅读《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书,研究俄国革命、第三国际状况等,并结合湖南的革命实际经常开会讨论[8]。毛泽东就是在阅读共产主义文献中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到自己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情况时,毛泽东曾深有感触地说:“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考茨基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9]1919年9月,天津的觉悟社成立之后,周恩来就多次提议邀请李大钊到天津作报告和指导觉悟社的工作。李大钊给觉悟社成员们讲“庶民的胜利”,向他们介绍了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时传播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启蒙知识,并嘱咐他们认真阅读《新青年》等刊物刊载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文章,同时建议他们在学术上进行分类研究。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是觉悟社的重要学习材料,觉悟社成员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中接触到布尔什维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并在与各种新思潮的比较中,多数趋向马克思主义[10]。

(二)在思想交锋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论战与争辩。尤其是五四运动后,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纷至沓来,除科学社会主义以外,还有流派庞杂的冒牌社会主义,如蒲鲁东的“社会无政府主义”、巴枯宁的“团体无政府主义”、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共产主义”和施蒂纳的“无政府个人主义”等。面对众说纷纭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五四”学生社团通过思想交流、辩论甚至论争,在交锋中比较,在比较中择舍,使社团成员的思想逐步成熟起来,一些社团成员正是在批判与辩论中摒弃了无政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和改良主义,坚定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曾以“社会主义是否适宜中国”为题,组织为期两天的辩论会。辩论会邀请李大钊担任评判员,参加者主要是北京大学及专门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在辩论中赞成派与反对派激烈交锋,李大钊作点评,他用唯物史观对辩论会论题进行解释,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转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相当多数的听众被李大钊的解释所征服。一位反对社会主义的学生指出李大钊的解释一针见血,发人深省。新民学会曾接连三天组织成员讨论关于“采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目的”的问题。成员展开激烈讨论、辩论,有人主张无政府主义,有人赞成社会民主主义。毛泽东在发言中说,“社会民主主义,借议会为改造工具,但事实上议会的立法总是保护有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否认权力,这种主义,恐怕永世都做不到……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11]。经过激烈辩论,在场的18人中有12人明确表示赞成布尔什维主义。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社会运动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2]马克思主义提供给我们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被广大群众所理解、掌握并与实际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五四”时期的学生社团积极倡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新民学会在毛泽东等人的带领下经常做各种社会调查。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民学会积极投身到火热的革命实践中,在湖南省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新民学会带头揭露了反动军阀张敬尧、军阀赵恒惕的暴行,组织参与驱赶张敬尧、赵恒惕的游行和示威运动。正是在这些革命活动中,毛泽东等新民学会成员逐步认识到在旧中国的专制制度下,向反动政府讲道理是行不通的,民主的“温和方法”无法疗救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同时在运动中他们也感受到民众大联合的伟大力量,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正如毛泽东所说,“我越来越相信只有依靠群众的行动确立起来的群众政治权力,才能保证有力的改革的实现”[13]。

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一方面注重组织会员研究、翻译、学习马克思学说;另一方面还在实践上带领广大社团成员致力于社会活动,在实践中践行与宣传马克思主义。在邓中夏、张太雷等人的带领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长辛店组织发起劳动补习学校,宣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斗争理论,在此基础上开辟工人运动的据点,搭建知识分子联系工人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形式。天津的觉悟社也非常重视组织成员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为了更好地了解工人劳动和生活情况,周恩来经常发动觉悟社成员深入工厂和工人居住区,通过到工厂发表演说、举办工人星期日学校、开展平民教育等活动,同工界联合会、工人罢工团等建立了广泛联系,走向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1919年七八月间,山东发生日本军警和亲日军阀政府镇压爱国运动的惨案,觉悟社号召天津的学生和各界爱国人士奋力支持山东人民的抗争,开展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促进了抵制日货运动的发展。觉悟社组织的一系列斗争实践,不仅使社团成员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也使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社团成员的思想信仰,明白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真理。

为了在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使工人真正懂得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1920年秋,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工人夜校、民众夜校和工农子弟补习学校,同时派新民学会的一些成员在安源、粤汉铁路等地也创办了许多工人夜校,在工人群众中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他们还常常利用各种条件接近工人群众,去到工人住处与他们促膝长谈,并深入铁路、纺织、印刷、造币、搬运等产业和行业中向工人灌输革命的基本思想与本阶级的基本常识,使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工人群众的思想武器[14]。

(四)通过经营书社、创办刊物等形式,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

为了更好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时期的学生社团通过创办刊物、经营书社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宣传阵地。利群书社创办了《互助》《我们的》等进步刊物,觉悟社编辑出版了《觉悟》杂志,新民学会出版创办了《湘江评论》。其中,《湘江评论》刊发的文章大都是毛泽东亲自执笔的。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积极地倡导民主和科学思想,宣传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讴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探求中国社会改造问题,得出了许多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结论。《湘江评论》歌颂俄国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当时国内最有影响力、见解最新的刊物之一”[15]。

为了进一步扩大宣传阵地,新民学会还组织成立了文化书社。文化书社通过创设分社和代销处的方式来积极经营各种革命进步书刊,并积极购销各种革命进步书刊,其中既有《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史》《马克思经济学说》《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等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书刊,也有《劳农政府与中国》《新俄国之研究》《过激党真相》等介绍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书刊,还有《新青年》《新生活》《新教育》《劳动界》等杂志。文化书社成为湖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湖南全省的传播。恽代英等人在整合互助社等社团力量的基础上创办了利群书社,书社以“书”为媒,通过经销书籍、报刊等方式宣传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其中,利群书社销售的《新青年》《晨报》《湘江评论》等进步刊物起到了开启明智、提高觉悟的作用,而利群书社直接销售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书籍,则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经营利群书社期间,恽代英翻译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部分章节和考茨基的《阶级斗争》等书。而利群书社直接经销的《共产党宣言》《社会发展史》《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无疑对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16]。

三、对当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五四”时期学生社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在纷繁的思想流派中脱颖而出,成为先进分子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理论武器。总结“五四”时期学生社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对当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启示。

(一)提高社团成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奠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区别于一般学生社团的本质属性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成员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积极、广泛的思想引领作用。“五四”时期学生社团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从而奠定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必要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基础。当今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高校学生社团成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离不开导师的指导与帮助。高校党团部门应当重视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理论学习,为社团配备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学术素养深厚、年龄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应遴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他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以及校外专家学者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从专业知识角度为社团活动提供权威且深入的理论指导[17]。应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学术报告、课题研讨等活动,引导、帮助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积极主动地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学生社团成员,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地植根于社团成员的脑中和心中。应通过立项资助、学分奖励等形式,不断建立健全支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要引导社团成员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当今中国和外部世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一步确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志向和理想信念。

(二)加强社团骨干力量的培养,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队伍

发展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批素质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的社团骨干。由于理论社团是由学生自愿组成,组织结构一般比较松散,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因此发挥社团骨干成员的凝聚作用非常重要。“素质较高、能力较强、具有奉献精神的学生骨干,是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发展和建设的关键要素”[18]。作为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宗旨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其骨干成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而且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帮助社团成员协调好理论学习、业务学习和社会工作三者之间的关系。“五四”时期学生社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显著,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这些学生社团拥有一批时代精英作为社团创建者或骨干力量。在他们的组织和领导下,社团目标明确,方向坚定,成绩显著。在百年后的今天,社团骨干力量的培养仍然是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党团部门应当建立科学的理论社团负责人选拔任用制度,把社团骨干纳入学生干部的培养、考核和管理制度中,造就一批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社团骨干,发挥社团骨干的模范带动作用,扎实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鼓励社团成员开展社会活动,搭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平台

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学习、传播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这是“五四”时期学生社团能够发挥重大影响力和不断进步的关键因素,也是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应当坚持和发扬的历史经验。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应当重视实践环节,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与社会亲密接触,在社会实践中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使大学生善于观察社会、思考理论,从而在社会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社团可以从自身特点出发,组织社团成员到乡村振兴大舞台、脱贫攻坚第一线、社会建设新领域去观察和体验社会,使社团成员在接触社会、贴近群众的实践过程中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同时,还可以鼓励社团成员走出校园、到军营、企业、社区等中去开展社会调查、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使社团成员在调查研究、宣讲理论等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对自己的使命担当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够不断提高社团成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

(四)积极利用广播校刊互联网等媒体,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形式

“五四”时期学生社团通过经营书社、创办刊物等多种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一经验启示我们,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应当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不断增强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当前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保证。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一方面应当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刊、杂志等载体,通过制作图片、展板和板报等形式,积极营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浓厚氛围,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熏陶;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理论社团还可以通过开展经典原著诵读活动、经典原著书法比赛、征文比赛、辩论赛以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此外,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形态的传播媒介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提供了丰富而便捷的载体,为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0]。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博客、论坛、QQ群、聊天室等虚拟空间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对此,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要与时俱进,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信息平台的建设,借助动漫、微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技术,把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猜你喜欢

五四大众化社团
缤纷社团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怒江州纪念“五四”运动97周年暨“怒江青年五四奖章”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共青团曲靖市委成功举办纪念“五四”运动97周年表彰座谈会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习朱会确定“五四”登台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