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历史意蕴与时代价值
2021-04-15韩泊尧徐思宇
韩泊尧,徐思宇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2.中共绥化市委党校,黑龙江 绥化 152000)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的确立有力推动了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成为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使之成为全党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得以确立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1],意指河间献王刘德凡事追求事实真相,以求得正确的结论。此处“实事求是”更主要倾向于强调一种学术态度和治学品格,此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与传统文化中“求真”学风的基础,实事求是不仅成为一种治学方法,更逐渐成为一种认识世界、探索问题的思想方法。古代学者在开展理论研究的时候,推崇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探究文献的真实性与文本的严谨性,追求理论的文本依托和思想根源,最终达到正本清源、求得正解的目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以科学治学为中心,认为一切学习研究必须基于事物的本源,强调只有基于本源才能找到真正的结论。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实事求是”这一中华传统治学方法和思想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赋予其全新的内涵,在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1938 年10 月14 日,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2]522。毛泽东在此特别强调实事求是是做好革命工作、完成各项任务的前提基础。1940 年1 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更进一步指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绝不能解决问题的”[2]662-663。想要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不能靠主观的臆想,而必须依靠客观的实践,实现主观、客观与实践的高度统一。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已经开始探索将实事求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严谨治学态度,转变为科学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更加侧重将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分析革命形势、探索革命道路时的认识方法、思想方法、实践方法的方法论原则。此后,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出了进一步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3]801。这成为毛泽东将中华传统文化语境中作为一种治学方法的“实事求是”上升为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的重要标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用中国成语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作的高度概括。”[4]
实事求是本质上就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去看待研究问题,最终通过合理方法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进而把握客观真理。想要做到实事求是,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科学地预测了人类社会的未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强大的思想武器。只有正确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真正做到“实事”;只有科学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科学地分析事物,真正做到正确地“求”;只有自觉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分析视角,才能有效地掌握事物发展规律,认识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才能“求”得真正的“是”。另一方面,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篇章写在中国大地上,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现实化”“中国化”“与时俱进化”的理论发展导向,这就意味着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式地生搬硬套到中国问题上,而是要以中国现实实践发展情况为根基,使马克思主义能在各方条件的变化下因时而变、在基本原则的坚持下因势而变。正如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所言,我们所要的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早期领导革命斗争的过程中,犯“左”和右的错误,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相对发展不成熟、不完善,更没有完全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导向、路径、方法的思想共识,因而容易机械教条地将马克思主义套用在中国革命中,对中国革命的背景、形势、力量对比、发展前景、前进道路产生了错误的分析,以至于走了弯路、产生了危害,也有了许多经验教训。而只有当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事”的时候,革命才逐渐跳脱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误区、窠臼,进而逐渐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与理论典范。1961 年,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党是有实事求是传统的,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5]这一方面说明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指导同中国具体实践、基本国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的区别——实事求是不单纯是一种治学方法,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现实化、具象化、适应化,内涵着深刻、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而“有实事求是的传统”也明确表明,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靠的是实事求是,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胜利也必须继续坚持实事求是。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走向胜利
近代以来,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开展了一次次的求亡图存运动和革命斗争,他们为国家富强、民族独立而浴血奋斗,但最终结果都失败了。纵观中国近代革命史,便可发觉其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没有认清中国的实际国情,不知道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是谁,革命对象是谁,革命的路径又该如何选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成功,一方面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认识社会革命的历史进程、规律与方法,另一方面是又借助革命的阶段性成果与经验教训来丰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而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分析了革命的任务、对象、动力、前途、道路、策略,真正做到了实事求是。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逐渐探索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问题、指导中国革命。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深刻分析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科学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倾向、革命意志,分清了中国革命的敌我力量,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事”求得了中国革命对象、动力、依靠力量的“是”。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无论是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是农民阶级,都无法使其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而只有适应社会化大生产、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才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真正领导阶级。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基于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撰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批判了过去党内存在的“左”倾冒进错误和教条主义,更加明确地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6]。过去导致“左”的错误和右的错误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中国革命敌我力量对比的正确认识与对中国革命前景、道路的正确分析,没有认识到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革命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斗争过程,过分乐观地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反而很容易在斗争中产生极端的盲动和悲观。毛泽东在马列主义指导下,通过对大革命失败经验教训的总结,逐渐摆脱并转而批判经验主义等错误的思想、方法、路线,凝聚全党智慧,群策群力,最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所撰写的《论持久战》《改造我们的学习》《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正确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正确地认识了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前途,正确地把握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革命战略的变化和中国未来的前途命运,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这些文章中,毛泽东正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方法,才使其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的分析符合客观事实,做到了主观符合客观,进而分析出中国社会各阶级在反侵略战争中革命态度的变化,并通过分析敌我力量的对比,明确指出了中国革命的艰苦性、斗争的长期性与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最终,在党的七大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结晶——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指引了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走出了一条区别于苏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就阐述了一个有别于苏联模式的、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途径,主张在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即“以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3]1056。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区别于苏联苏维埃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最广泛的利益代表和国家认同。而对待小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也依据其在中国革命中的实际贡献,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政治协商制度。在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引导而非强制的模式,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也照顾到现实落后生产力下社会各阶层的接受度,这些都鲜明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作风。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进而作出了我国处于“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正确判断,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发展生产、提升社会主义生产力上。
由于背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曾经也走过弯路。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率先对思想路线进行了拨乱反正,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从而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全党全国才能够解放思想、开放思维,纠正一系列“左”倾错误,拨乱反正,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点,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探索、分析、推进实事求是方法原则在新的时代背景、时代精神下的发展运用,科学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的现实国情,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重大论断,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矛盾背景、矛盾环境、矛盾差异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在新时代继续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都是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而作出的新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不单纯是经济上的富裕,更从和谐的社会环境、公平公正的司法、绿水青山的生态文明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党中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依法治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些都是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诉求的回应,是实事求是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
三、新时代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价值旨归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我们党就能在困难中找到出路,从而走向胜利,背离实事求是,就容易走弯路,甚至是走错路,使党和国家的事业遭遇挫折。因此,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一以贯之、毫不动摇地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深入溯源,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只有采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我们才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科学认识中国实际国情,进而自觉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现阶段,既要正确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非其他的歪路邪路,又要清晰地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能盲目地开展超越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激进改革,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任何超越现实、超越阶段的认识都是错误的。同样,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观点也必须纠正。只有科学地认清了社会属性和发展阶段,才能作出既照顾到当下生产力发展现状,又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科学决策。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新时代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要把改革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在新常态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解决好城乡差距、分配差距、贫富分化的问题,注重把握主要矛盾,更要把握好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社会主义总体性质原则下的效率与公平相统一。
(二)坚持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政党、检验共产党员的试金石。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必须坚持唯物史观和群众路线,必须敢于为人民利益而坚持真理、改正错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考验着我们的政治立场,考验着我们的道德品质,始终是领导干部党性纯不纯、强不强的一个重要体现。”[4]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是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阅卷人”。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深入基层一线,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了解群众的痛点难点,才能在工作中制定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而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在深化改革中自觉以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从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伟业和探索的丰富实践中汲取经验。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不断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才能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及时发现和纠正思想、决策上存在的偏差与工作中存在的失误,及时发现和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正确把握客观规律、科学预见发展方向、全心全意地满足人民愿望的根本前提。
(三)反对各种形式主义,推动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4]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总结出的教训之一,就是必须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实际问题出发,有的放矢,用马克思主义的“矢”求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的”。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不断克服、纠正、避免“左”和右的错误,科学分析中国的实际国情,找到正确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只有自觉运用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才能及时纠正实践中所犯的错误,避免走偏道路。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形式主义。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威胁着党的执政根基,部分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意识不强,推进改革发展的能力不足,应对风险挑战的信心不够;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背离了群众路线,不讲求实事求是,出现了严重的作风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背离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危害,力推八项规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就是为了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所带来的严重危害,改进学风文风会风,使实事求是方法原则不仅体现在党对总体宏观格局的把握,更体现在党员干部的先进性上、体现在各方面的具体小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指出:“40 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7]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现实情况,辩证地看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及时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思并纠正“文革”错误,依据实际情况调整各项方针、政策、决策主张,实行改革开放,并在中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篇章。进入新时代,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义,将其“活的灵魂”贯彻到具体政策工作中,把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的国情相结合,形成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总结凝练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伟大实践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为其注入更加丰富的理论与时代活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加崭新的面貌与更加鲜明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