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在感性活动理论上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超越

2021-04-15王皓田

大庆社会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对象性费尔巴哈辩证法

王皓田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一、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对黑格尔“现实”的批判超越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成就毋庸置疑。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表现出了一种意图“包容万物”的倾向,他尝试将自然界、人类社会、历史与精神的世界表达为一种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并且试图揭示其中的内在联系。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在唯心主义的框架之下的,在黑格尔的哲学世界占据统治地位的始终是高高在上的绝对精神,历史在黑格尔眼中始终是抽象的、理性的历史。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辩证法是从属于他的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只是作为绝对精神的附庸而存在。马克思曾指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闷死了他的辩证法,以至于他的辩证法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出应该有的作用。因此,马克思将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改造,但在此之前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对辩证法所依附的哲学基础进行超越,并且相对于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这种在更深层次上的哲学内在超越也是更为重要的。

在黑格尔哲学中,现实是一个重要概念,但与以往哲学家们不同的是,黑格尔将现实理解为实存与本质的统一,在黑格尔哲学语境中现实既是实存又是本质,黑格尔对现实概念的界定可以说超越了之前的哲学家,黑格尔创造性的将当前的世界即现存世界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并借此架起了哲学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创造性的将历史性原则加入到了其中,认为“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这样就使得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十分完备且具有历史性高度,但由于黑格尔哲学中绝对精神的至高无上性,黑格尔哲学最终走向了神秘化。而马克思通过费尔巴哈明显地意识到了这点,并且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论断: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在黑格尔哲学中这种关系被明显的倒置了,为了将倒置的关系恢复过来,同时也为了解决黑格尔哲学中的问题,马克思也由此走向了一条与黑格尔截然相反的道路。虽然青年黑格尔派最终没有走出黑格尔,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让马克思看到了新的曙光。当然,马克思也发现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弊病,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明显的将黑格尔哲学的价值低估了,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缺陷直接让他将黑格尔的辩证法也一同批判掉了,这在马克思眼中是极为不明智的。并且费尔巴哈陷入感性的对象与直观中不能自拔以至于察觉不到真正的人的感性活动也让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产生了质疑,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开始了对以往哲学的批判的继承与超越,创立了自己的划时代的哲学体系。在黑格尔用辩证法将社会现实领域的本质归于绝对精神时,马克思则创造性地将这种本质根植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这就是马克思的感性活动。马克思以感性活动为基础的哲学实现了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所从事的感性活动才是人最原初的活动,包括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活动等等,这是人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而意识、人类社会的产生,都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并且“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在马克思这里,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存在的反应,而存在又同时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即感性活动,这就对黑格尔的哲学立场实现了翻转,在黑格尔那里最终被导向绝对精神的现实在马克思这里重新找到了坚实的基础——感性活动,而立足于这个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哲学也实现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超越,并且相对黑格尔哲学而言,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更加真切地立足于现实基础,这也使得哲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现实。在感性活动基础上的辩证法改造也使得辩证法重新发挥出了它应有的作用与生命力,马克思哲学也在融入了辩证法后真正地得到了完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辩证法的改造,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对黑格尔哲学这种更深层次的、内在的超越更加重要,因为辩证法不过是在依附于相应哲学根基之上产生的,脱离了哲学根基的辩证法就不能再称之为辩证法了。

二、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对费尔巴哈感性的批判超越

对于马克思哲学的认识不同时期也曾出现不同倾向。20 世纪初期,第二国际的普列汉诺夫就曾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倒退回斯宾诺莎,并且认为马克思在哲学上始终没有超出费尔巴哈。不可否认马克思哲学的创立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其中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尤为深刻。马克思在还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时候结识费尔巴哈,并且随着对青年黑格尔派认识的逐渐深刻,马克思的哲学立场也一度倒向费尔巴哈。这个时期的马克思一度认为,费尔巴哈已经完成了对黑格尔哲学的主要批判,但是随着对费尔巴哈哲学理解的不断深入,马克思逐渐发现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问题。首先,费尔巴哈的哲学虽然与以往唯物主义相比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他还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对象、感性的直观上面,费尔巴哈的唯物还仅仅是直观的唯物,仍然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不曾真正碰触那个导致众多问题产生的现实基础。其次,马克思发现费尔巴哈在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同时,将黑格尔哲学中合理的部分也一同批判掉了,费尔巴哈没有看到黑格尔哲学中积极的进步的部分,而仅仅将黑格尔哲学看作是“神学的恢复”,这直接的抹杀了黑格尔哲学的真正价值。针对第一个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立场鲜明地表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2]费尔巴哈在考虑人、人类社会、自然界的时候没有看到那个使人能够维持生存、使人类社会能够发展的重要原因:感性活动,他看不到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他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缺陷使他无法注意到感性活动的重要作用。费尔巴哈眼中的人的本质是情感、意志和心,费尔巴哈对现实的批判也只能参照他那个以“爱”为原则的“理想国度”,这决定了费尔巴哈只能是一个抽象的人本主义者。费尔巴哈虽然把人异化了的本质即宗教的本质还给了人,以为这样就能真正彻底的消灭宗教了。但是,他并没有找到这个异化的最终源头即现实,只有实现现实世界的解放才真正的能够将人从异化中解救出来,费尔巴哈的批判也仅仅是完成于理论中的,在费尔巴哈的观念中,于理论中的批判完成了,问题就解决了,因此他的批判也仍旧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没有走出由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关键的一步,而马克思恰恰迈出了这一步。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哲学中看到了费尔巴哈的闪光点,即费尔巴哈已经从感性的视角来看待人,虽然费尔巴哈最终也没有走出传统唯物主义的藩篱,马克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费尔巴哈的感性,提出了他哲学的重要基础:感性活动。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至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的感性活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人能够生存下去,而人能生存下去的前提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只有以此为基础人类才能不断生存发展。马克思将哲学的视角拉回到了现实的人,现实的人从事感性的活动,人的本质通过感性对象性关系表达出来,人不再只是思维中的人、抽象了的人,而是现实的从事感性活动的人,人的本质也不再是从人中抽象出来的某种东西,而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由此,马克思为他的哲学基础寻找到了现实的根据。而站在这个哲学基础上,马克思所面临的不再是抽象的思维而是活生生的人,在此基础上所展开的哲学批判不再是思维世界的金戈铁马,而是面向人的生存的批判。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仍然没有脱离传统知识论路径,虽然他看到了黑格尔哲学的弊病,因此而走向感性道路,但费尔巴哈依然没有走出形而上学,没有走出将全部形而上学完成了的黑格尔。而马克思哲学作为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超越,感性活动已经脱离了形而上学的范围之内,脱离了传统知识论路向,因为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是前逻辑、前概念、前反思的。如果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之处不仅仅在于感性活动对感性直观的超越,更深层的意义在于,终于又使得哲学这个给人智慧,指导人生活的学科重新面对活生生的人的这个主体,哲学的倾向也由之前对于世界的讨论转而开始对人的生存境遇的讨论,哲学不再只面向少数人而是面对每个现实的人,这也正是马克思哲学真正的伟大变革。

三、马克思感性活动的深刻内涵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是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突破口。对于马克思的感性活动的理解,应该明确的是,我们不能以传统的认知方式去理解,不能用传统认识论的思维去理解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因为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已经打破了这个范围。

传统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想在我们的思维中根深蒂固,以至我们习惯性的以传统认识论的思想去认识事物,但是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并不是传统认识论范畴的,在马克思那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已经被明显的淡化了,马克思已经不再拘泥于主客体了,这种关系在他的话语体系中已经转化为感性对象性关系了,感性对象性关系寓于感性活动之中,对象不再与主体相对立,而是主体本质力量的体现与确证,对象同样也是主体的一种表现形式。马克思曾明确地表达“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他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定是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的活动,如果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进行对象性活动。它所以创造或设定对象,只是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3]主客二分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逻辑前提,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包括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都包含着这样一个明显前提,即存在一个人的本质这样一个预设的主体,只不过不同哲学派别的预设也有很大差异,但是相通的是这些都是抽象的人的本质,都是先验的。而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思想则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先验的,不是从人中抽象出来的某个东西,人的本质应该是在感性活动中形成的,人首要从事的应该是维持生存的感性活动,人在感性活动中创造生活生产资料的同时也在创造自己,创造自己的本质,所以在马克思的感性活动中以往那些预设的前提条件已经消失,自然也就打破了主观思维的先入为主,因而从这方面看,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已经超越了传统认识论思维,如果再以传统认识论的思维方式来理解马克思哲学就不能真正的进入马克思哲学所讨论的视野内,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应有之义,因为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已经将原来认识论的问题转化为了存在论的问题,并且实现从认识论立场向存在论立场的转变,这也正是马克思哲学所开启的全新视阈,而在这个视阈之下哲学所面临的问题已经改变。

猜你喜欢

对象性费尔巴哈辩证法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论马克思的对象性意识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回到给予性与现象本身——论马里翁对对象性和成已的回应与批评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对象性存在”的三重规定性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