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现实的创新精神
——《话说铁人精神》之十三
2021-04-15韩福魁
韩福魁
(中共大庆石油管理局委员会,黑龙江 大庆 163455)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主题词、主基调、主旋律,涉及面非常之广。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前进都离不开创新。不创新,事物就僵化了,历史就停步了。事物就是在创新中发展,历史就是在创新中前进的。当然,事物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不仅仅是创新,还需要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事物的来龙去脉,就没有历史的继往开来。今天源于昨天,未来基于现在。这是时空转换的铁律。因此,继承需要创新,不创新,继承也是停滞不前;创新离不开继承,不继承,创新也就失去了根基。继承是创新的根和魂。这个“根”,就是历史和现实;这个“魂”,就是初心和梦想。只有吸取历史的营养,植根于现实的沃土,不忘初心,实现梦想的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铁人王进喜是既善于继承,更善于创新的人。铁人的血管中蓬勃着华夏优秀文明的血脉,脑海中激荡着创造新世界的能量。铁人精神既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精神,更是新时代开拓创新的精神。特别是在如火如荼的石油大会战中,铁人那种立足于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开拓创新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一、针对艰难,实行开拓式创新
大庆石油大会战是在困难的时期、困难的地方、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当年的那种艰难程度,对于没有亲身参加过大会战的人们来说,是难以体会到和想象到的;对于今天的青年人来说,甚至是难以置信和难以理解的。由于国家陷入石油瓶颈,铁人心急如焚,恨不能一拳头砸出一口油井来,让原油咕嘟咕嘟冒出来……千盼万盼,1205 队的钻井设备终于运到了萨尔图火车站。可是,没有重型吊装设备,没有平板大卡,没有拖拉机,60 吨重的钻机整套设备,如何卸得了车?如何搬运到井场?如何来安装?眼睁睁地看着——只好等,等到哪一天?什么时候能开钻?简直急得人们两眼冒火!急得铁人摩拳擦掌!哪里等得了!一刻也不能等!铁人绝然以对,脱口而出:“有也上,没也上,天大困难也要上!”果断决定:用人拉肩扛的笨办法卸运钻机,安装设备。在铁人带领下,英雄的1205 钻井队的钢铁钻工们,齐心协力,人拉肩扛卸设备、运钻机、搞安装,包括破冰端水配泥浆,奋战了三天三夜,高质量地完成了一系列钻前准备工作,完全达到了开钻条件,而且高水平,高速度地打出了一口优质井,开创了石油大会战的崭新局面。这就是开拓——当时最需要的就是开拓!60 年过去了,铁人带领1205队到大庆打的第一口油井——萨55 井,至今还在喷油!铁人带领1205 队的钻工们在石油大会战中首开人拉肩扛的先河,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胆的创新,成功的开拓。这一气壮山河的创举受到了会战工委的肯定和高度赞扬,迅速地传遍了全战区。王进喜带领1205 队的这种创新精神极大地激励了整个会战大军,促进了会战各条战线,各行各业广大干部职工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奋发进取,使大会战高潮迭起,捷报频传。铁人和他的战友们的“人拉肩扛”成为佳话,成为大庆石油大会战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六个传家宝之一,成为亿万民众永远的记忆。什么叫创新?从方法的角度说,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我们用了,而且用成功了,这也不能不叫“创新”。不要以为“创新”都是高科技、“创新”都是高精尖,其实,无论生活、工作,很多领域都涉及“创新”。所以,王进喜带领1205 钻井队用“人拉肩扛”的方式,成功地打出了来大庆的第一口油井,这是没办法的“办法”——这在当时,也确属“创新”。别人没有这样干过,可能连想都没有这样想过,为什么王铁人能这样想、能这样干、而且干的如此成功呢?这就是铁人的过人之处、这就是铁人精神的不同凡响!“人拉肩扛”是王铁人和他的战友们困难面前“难”出来的!为国担当“担”出来的!爱国激情“激”出来的!也是形势和现实“逼”出来的!
二、针对需要,实行完美式创新
会战之初,生产上重重困难,生活上是困难重重,国际上敌对势力联手围剿中华,我国在国际上也处境艰难。会战之难,难上加难。用铁人的话来说:没有困难,还要我们共产党员干什么!这困难,那困难,国家没有石油是最大的困难。铁人从不怕难、从不喊难、从不躲难,对于他来说,越是困难越有吸引力,越是困难越向前,越是困难越有干头,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无论什么困难,都不在铁人话下,被铁人克服的困难无计其数。比如,1961 年,铁人已经是钻井指挥部生产二大队的大队长。当时,职工家属的生活基地七零八落,既分散又偏远,交通车又少又不正点,职工家属买粮买油买菜买生活日用品,包括理发、洗澡、寄封信等生活琐事都要跑到几十里外的萨尔图,办起来太难了。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办?用当今的话来说叫“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想。”铁人是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众口皆碑的创新式答卷。铁人亲力亲为,迈开双脚,频繁出入于萨尔图粮食局、邮电局、银行、保险所、菜市场等各有关部门单位办公室,找到人家的领导或负责人,说明来意,恳请他们把分店办到生活基地,把服务送到前线,房屋、场所,包括水电气等一应生活办公条件,全部由生活基地免费提供……铁人不辞辛劳、多方洽谈、反复协商,很快见到成效。关系到职工家属日常生活所需的社会功能服务陆续挂牌开业,把职工家属生活基地办成了功能完善的小社会。后来很快推广到全战区。待到1962 年6 月21 日,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视察大庆油田时,视察到职工家属基地建设,非常满意、非常高兴,并且高度概括为“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新型矿区建设方针。这不能不说是完全从实际需要出发的战略性创新。铁人的创新,始终坚持从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是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导向的创新,是填补空白式的创新,是补齐短板式的创新,是有长远打算的创新,是有远见卓识的创新。这一切创新,都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创新。铁人针对“需要”的创新,都是追求美好的创新、追求完美的创新。诸如此类创新还很多,比如,关于快速打井的创新;关于打直井技术的创新;关于矿区基地自办学校的创新,等等。可想而知,铁人的人气能不高吗?铁人精神的魅力能不大吗?而且,其影响所及、其作用之大,远非如此——这何止是铁人个人的“人气”?他所代表的是中共党员的“党气”!同理,这何止是铁人精神自身的“魅力”?他所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魅力!毋庸置疑,人心如此、民心如此、党心如此!铁人的这种“完美式”创新并不复杂,但是非常重要。他回答了为什么创新、为谁创新、如何创新的重要问题。铁人的创新,体现的是铁人人格的磁力之所在、铁人精神的巨大魅力之所在。毫无疑问,铁人的创新,体现党的宗旨、体现“四个自信”、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这样的创新,使党的领导力更强、党群关系更亲密、干群关系更和谐、社会主义制度更优越。
三、针对习惯,实行变革式创新
所谓“习惯”,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所形成的一系列不易改变的各种方式。无论什么习惯,一旦形成,惯性十足,很难改变。习惯,有良莠之分,好坏之别。良好习惯,让人终生受益;不良习惯,则贻害无穷。而且,习惯往往是陈旧的、僵硬的、甚至是滞后的,难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要想与时俱进,必须对其加以改造——这就是创新。铁人从来不囿于习惯,从来不视习惯为禁区,从来不被习惯所束缚,对于明显的陈规陋习,铁人更是不屑一顾,有胆有识,说改就改、说破就破,弃旧图新,一鸣惊人。当然,铁人在工作中从来不会鲁莽行事、盲从蛮干,而是思想睿智、行动果敢、行为精细。对于老习惯,实行变革式创新。比如,铁人创造的钻机整体搬家。按照老传统,打完一口井后,要把钻机搬到下口井,那是一套复杂、麻烦、多工种、多环节、多台套设备、多人参加、密切配合、劳动量极大、风险极多的系统工程。单说那40 多米高的井架,首先要由井架工人爬到顶端,自上而下地、一个螺丝一个螺丝地拧下来、一根角铁一根角铁地拆下来,然后吊装到卡车上,运到新井场,由井架工再循规蹈矩地重新安装起来……劳动强度有多大、安全风险有多高、耗时耗力有多难?井井如此、天天如此、年年如此、辈辈如此——老祖宗传下来的。那种艰难、艰苦和艰辛,那种沉重、沉默和无奈——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难以体会得到的。铁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急在手里,下决心改变——改变老传统,创造新方法、新工艺!铁人经过缜密思考,集思广益,反复琢磨,多方论证,终于推出了石破天惊的钻井搬家新方案——钻机整体搬家。在组织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现场精心组织施工,钻机整体搬家试验,大获成功!人们欢欣鼓舞、惊喜万分。老实说,这一创新的成功,减轻了多大劳动强度、降低了多大安全风险、取消了多少施工环节、缩短了多少施工时间、提高了多少劳动效率?一下子还真是难以言说。这一变革式创新,深受欢迎,大受称赞,被广泛推广应用。特别是在大庆石油大会战中,井网密集,井架成排,施工现场无沟无坎、一马平川,钻机整体搬家大显身手,几十吨重的钻井设备,哨音一响,轰轰隆隆,如行云流水,转眼间就在新井场就位。为大会战时期钻井的“三个当天”“大三一”“小三一”等一系列快速钻井施工记录的创造提供了前提条件。大庆石油钻井的一系列高水平、高记录,与铁人的众多变革式创新是分不开的。
四、针对现状,实行突破式创新
所谓“现状”,是指当前的状况,也就是我们面临的基本情况。既包括客观方面,也包括主观方面。无论哪方面,都会有优劣好差之分。铁人的战友,包括了解他的人,都会知道,铁人无论对什么样的保守落后现状,他的态度就是两个字:改变,或曰:突破。深知王铁人的余秋里部长给铁人概括了三句话:“不安于现状,不拘于常规,奋发思变。”真是知遇之言,一语中的。在铁人的眼里和心里,对于不良现状,绝不容忍,要坚决改变、快速改变,甚至要大打翻身仗,变后进为先进;对于胜利的现状,绝不满足,要大找差距、乘胜前进,甚至要干出更高水平、创造更新记录,让事业的箭头永远朝上。这就是铁人的思想、铁人的逻辑、铁人的精神。可以想见,实现铁人的这一思想、逻辑、精神的方法只有创新,通过不断地创新,实现不断地突破,赢得不断的发展。周而复始,持续不断,使人生和事业并驾齐驱、充满生机,永不停顿地螺旋式发展和上升。这就是铁人对“两论”哲学的理解、把握和实践;这就是铁人超乎寻常的卓越定力——突破的定力、前进的定力、攀登的定力;也是铁人精神势不可当的非凡威力——崛起的威力、腾飞的威力、超越的威力。想一想,看一看,铁人创造的那些高水平,高速度,高记录;铁人的足迹,铁人的业绩;铁人的成长史、发展史,不就是不断地突破、前进、攀登,持续地崛起、腾飞、超越过来的吗?铁人一路都在创新中突破现状、加快发展;在发展中改变现状、创造辉煌,不歇脚、不停步,一往无前,永远走在前面——走在会战的前面,走在油田的前面,走在行业的前面,乃至走在世界的前面。进入新时代,特别是疫情突然来袭,战云密布,情势严峻,非常棘手。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面临着骤然降临的世纪大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倾全国之力,迅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疫”之战,很快使疫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勠力同心,围剿疫情,战果卓著,举世振动。答卷正在书写,战斗仍在继续。目前,我们同时面临着抗“疫”和复工两条战线,情况更为复杂,困难更为纷繁,矛盾更为突出,而且任务重、时间紧、战线长,必须时不我待地取得双赢双胜。此时此刻,更要向铁人学习,发扬铁人那种创新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务必夺取抗“疫”复工双胜利,如期交出圆满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