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文化遗产复兴的当代生态价值研究
——以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为例

2021-04-15罗康隆

贵州社会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贡米种养稻田

陈 茜 罗康隆

(吉首大学,湖南 吉首 416000)

2017年“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作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被正式立项保护。[1]130该系统是以“铺树造田”技术为核心,包括“稻鱼鸭鸟蛙”复合种养、育林蓄水、复合施用多种肥、分层灌溉等多个子系统的技术体系。有相关研究发现,该系统发源于明代、定型于清代,是当地群众历经数百年实践在适应和改造河谷深切地带的生态环境过程中,集体创造和长期积淀的智慧产物,是本土生态知识的集中体现和科学应用,对当地生态环境维护和生态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在外来文化影响和农业新技术冲击下,子腊村传统农业文化萎缩、种植规模减少的同时,环境污染等生态负效应逐渐显现。当下,复兴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重新树立传统生态种植理念,进一步传承并完善相关机制,可望实现在水土保持、碳汇积累、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的生态价值。

一、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受阻派生的生态负效应

“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核心区位于湖南省花垣县石栏镇子腊村。子腊村与油麻村、辽求村、夯彩村等接壤。2020年调查时,子腊村共有308户、1438人。全村耕地总面积约1202亩,其中水田841亩。

子腊村四面环山,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子腊河由西南向东北贯穿全村,为沿河大片良田提供灌溉。该地原有生态系统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自然与生态系统能为1200余亩耕地农作物提供生长的有利条件,也孕育了类型多样的茂密植被和种类繁多的生物物种。

但自20世纪中叶以来,虽然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仍在利用,却因曾长期被误判为陈旧老套做法,多年不受重视,甚至遭到摈弃。当地也因该农业遗产传承受阻,逐渐派生物种减少、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负效应。

子腊贡米系统相关生物种类减少主要体现在稻田物种方面。大红谷、小红谷、大麻谷、二麻谷等是几百年来当地广泛种植的老谷种,深得当地乡民喜爱,曾是上贡朝廷的主要品种。但当地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推广万利籼、胜利籼等,60年代推广珍珠矮、广陆矮、金钱稻等,以及1977年开始推广杂交水稻,在多轮冲击下,原有谷种种类锐减、种植面积日渐萎缩。2017年,全村仅种老谷种40亩,不足全村稻田面积的1/20。在传统谷种被置换的同时,稻田生态环境中的其他物种多样性水平也急剧减少。

据《花垣县志》记载,20世纪50年代以前,当地曾有一种名为“呆鱼”的绿背鲤鱼[2],因不随波逐流、很少流失,所以乡民常在田中放养。但在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外来技术推广下,近年田中成活的鲤鱼普遍不超过60尾/亩,“呆鱼”之类的鱼种也因污染严重、产量低而早已无人喂养。笔者在周边地区寻找多年未果。“呆鱼”只是一个较典型的例子,各种鱼类、蛙类、鸟类等相关物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因为子腊贡米系统不受重视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更多,除了稻田中的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工污染之外,还包括人畜粪便、草木灰等有机肥料被排除在农田耕作体系之外,从而导致资源退变为污染物的环境难题。子腊贡米系统是用“稻鱼鸭鸟蛙”等复合种养的生物食物链来减少害虫,通过马桑树枝叶、青蒿、社菜、路边菊等天然植物在田中的化感效应来抑制病害。而近年来,因省时、省力、杀虫效果强等诸多便利,农药已取代传统种植技术成为除虫病害的首选方案。又因早期对农药危害认识不足,以及可降解的生物提取农药价格很高,所以子腊村与中国绝大部分农耕地区一样,多年滥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学产品。同时,原本传统种植方法中,谷蔸、草木灰、人猪牛粪肥等都需大量使用,但在主要使用化肥的今天,这些原本极好的天然肥料却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随着子腊贡米系统的传承受阻,当地曾出现植被遭到破坏和水土流失等严峻的生态问题。自古以来,当地苗族认为水稻像人一样需要伙伴,习惯在稻田周边的山林中大量种植油茶、油桐等多种树木,注重保护森林植被。但在外来文化和市场观念作用下,不但以子腊贡米为核心的农耕生计受到影响,而且保护森林植被的观念和行为也悄然改变。据乡民回忆,2006年前后,排吾乡(1)子腊村原属于花垣县排吾乡辖区。花垣县政府于2015年12月将排吾乡和雅桥乡合并,改名为石栏镇,此后子腊村改由石栏镇人民政府管辖。及周边地区突然出现一股砍油茶林的风气。此前,子腊村一直有6000余亩油茶林,树龄上百的油茶树很多。乡民本来舍不得砍自家林中的树木,但偷砍树木者昼伏夜出、防不胜防,若自己不砍就会被别人偷盗。于是,怕吃亏的乡民几乎家家砍树。虽然县级相关部门多次出面制止但收效甚微,仅一年多时间,全村6000亩油茶林被砍得只剩大约1500亩。失去油茶林保护的山区地表裸露,导致当地水土流失情况严重。

除上述生态负效应外,还出现土地利用率低、生态文化弱化等现象。因子腊贡米系统日益衰落,为获得更多收入,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抛荒稻田逐年增多,不少田坎、沟渠等年久失修,而“稻鱼鸭鸟蛙”复合种养模式受到冷落。在当地土地利用率大幅下降的同时,与子腊贡米系统相关的生态观、具体知识和技能、传承机制都相应受到冲击,年轻一辈更少参与长辈的生产和生活,主要通过言传身教、代代相传的本土生态知识、技术和生态文化,其传承都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因此,在生态背景发生巨变的前提下,子腊贡米系统传承受阻导致生物种类减少、污染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土地利用率降低、生态文化弱化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在当地汇集为多层次、多方面的生态负效应。

二、“铺树造田”技术体系的操作简述及发掘验证

本土生态知识指特定民族或特定地域社群对所处自然与生态系统做出文化适应的知识总汇。[3]它是适应于特定自然与生态系统、经历超长时段积淀的产物,[4]主要凭借经验和教训积累去健全和完善人与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关系。[5]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也是由子腊村的先民们,为适应明廷屯田政策、上缴谷米等历史变迁,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积累、健全、传承的知识体系,是本土生态知识的集中体现。

“铺树造田”技术是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最核心和最有效的技术要领。简而言之,该技术是在深水沼泽底部铺垫大量圆木,然后按一定规律回填古生代砂粒、中生代石灰石碎屑和壤土的混合层,灌溉水源,最终造出在日照不足、水温偏低的峡谷区域也适宜生长优质水稻的大量稻田。

这种独特的造田方法和技术操作程序,是否符合当年的实情?笔者不敢轻率判定。为此,经多方查访,根据乡民提供的线索,找到了能为这一技术操作提供佐证的碑文抄件。在原碑已经毁损、无法找到原件的情况下,只能将该抄件原文进行抄录。调查得知,碑文原件为清末贡生麻阅芜在民国初期撰写,碑文题名为《子腊贡米序》,摘录部分内容如下:“子腊为湘西一拥有六百余年历史之古村落。宋末元初,麻大与麻二兄弟二人携妻儿……斩木结庐于半坡,砌石出岸,导水成溪,伐松木以填泥,代代繁衍相继。迄今,子腊木屋满山,良田满川。麻大麻二创制之松木填泥,大量松香琥珀浸淫,满川稻米馨香油腻。至明朝洪武年间,崇山卫游击都司始征子腊米进宫贽礼,延及乾嘉于兹为盛。”(2)2016年11月15日,笔者访谈子腊村麻其勇时获得该碑文。麻其勇,男,子腊村出生,20世纪90年代,他在花垣县雅桥乡当老师期间专门找到石碑碎块,抄录全文,保存至今。

鉴于这篇碑文是后世追忆的产物,其间有诸多抵牾之处,不能视为信史资料。但其中“铺树造田”的工艺描述则与当地乡民记忆相符,可作旁证。只是碑文记载中的疑点,有必要在此一并澄清。首先是当地原生的生态系统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若无朝廷统治介入,当地不可能有巨型松木成活。伐松木铺填应是后人想象之词。其次,明初在子腊村不远处确实设立过崇山卫,但不久就撤废了,只留下一个千户所编制。而明代的卫所建制,属于军事编制,并无进贡之责。因而碑文中称是游击都司进贡子腊大米,似与明初史实不符。且碑文中提到的官衔和官名也与《明史·兵志》的记载相左。再次,将该米优越性归结为与松木所含物质有关,并不符合其间的理化原理,应为碑文撰写者的误判。当年铺树造田的圆木应当来自常绿阔叶树,如樟树、桂树等,而不可能是松树。所以,笔者认为,因松树有机化合物导致该米质量优良的推测也是撰写者的想象。最后,碑文撰写者的写作目的是要肯定子腊贡米优越和为地方增彩,但却缺乏生态背景有关知识,也缺乏相关的历史知识,导致“湘西”这一名称的使用,就违反了明代用词的实情,也与民国时期用词习惯相左。导致整个碑文所载内容都需进一步考辩论证。

鉴于碑文参考价值有限,笔者继续对乡民访询。乡民提示,当地凡是铺垫木材建造的水田,储水季节踩到田中都会冒出连串气泡,将腿拔出田泥后,气泡就很快消失。笔者按照乡民指引实地试验后,发现结果与乡民所言完全相符。在此后的深入访询中,笔者还找到几位亲历铺树造田历史或知道地点的老人。一位叫麻四华的老人(3)麻四华,男,子腊村6组,时年78岁,2017年1月13日在其家中采访。比较清楚铺树造田的做法,他指出儿时亲眼目睹自家长辈铺树造田的地点,并强调:“这个事情我记得到(意为记得清楚),因为从(深水沼泽地)旁边山上砍下来的树子(意为树木)不是我屋的(意为我家的)。应该是现在油麻村的(人家所有)。我屋砍他们树子铺田,他们晓得后找过来。(协商后)我屋赔了不少钱,还了好多年(砍树的债)才还完。”此外,石老道老人(4)石老道,女,子腊村11组,年约65岁,2017年1月13日在其家中采访。也提供线索说:“我们屋那个田底下就铺的有(圆木)。以前我摸泥鳅的时候就摸到有好多(圆木),一排排的,有好多根(圆木)。”笔者从进一步扩大范围的访问和调查还获知,类似的造田法不止子腊一地,在不远的怀化地区也有类似的稻田建构,乡民也有相似的经验可资佐证。

为获取更直接的物证,笔者与子腊村委会协商,由村委会召集多位乡民,于2017年1月14日首次组织实地挖掘。在对石老道家的田底的局部发掘中,轻易就发现十多根带皮圆木。圆木大小相似,最粗处的直径大约15厘米,都并排铺垫在稻田底部。2月25日,笔者和村委会再次组织十多人的发掘队,在麻四华等乡民家的稻田中开挖探方,挖到埋在田底的、仅轻度腐朽的圆木层,圆木直径大约40厘米。两次实地挖掘均证实确实“铺树造田”是当地村民传统的一种农业技术操作。

三、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的生态价值

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主要包括“铺树造田”“稻鱼鸭鸟蛙”复合种养、育林蓄水、复合施用多种肥等几个技术子系统,指导当地群众科学合理改造生态环境,长期发挥着生态维护等重要作用。

最核心的“铺树造田”技术系统,其独特之处在于稻田中层会形成隔热效果良好的砂土隔离层。稻田上方较高温度的田水和下方低温之水基本不相汇,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较稳定的水温条件。通过抬高稻田水面、减少林荫、增加日照面积和时间而提高温度的田水,更适合水稻生长。所以,“铺树造田”技术能较好弥补当地水温偏低、日照不足等多项不利于水稻种植的环境因素。这种适于低山丘陵沟壑环境的土地开垦利用技术,可为类似地区提供有益借鉴。

该技术的生态维护价值主要包括:第一,该技术将原本的深水沼泽地改造为近千亩良田,随着水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可在调节大气、固定碳汇、水土保持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收获的稻米能基本满足当地人的主粮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传统生计中狩猎的次数,还为减少乱砍滥伐和保护森林植被夯实了经济基础。第二,子腊村特殊稻田以砂土层为隔离层,在上下方形成两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的蓄水层,相当于两层各自循环流动的灌溉水源。雨水丰沛时节,砂土田上方的水会渗透到下层中储存起来;当缺水少雨的干旱时节,砂土田下方的水流会有部分逐渐上浸,一定程度上为水稻生长补充水分。所以,子腊村稻田在暴雨季节具有较强的蓄洪和储养水源功效,在持续干旱季节又能为子腊河下游提供补给。上下两个小型“水库”有较好的蓄洪储水和调节旱涝的生态功能。第三,这种特殊稻田上下两方的水温、日照、营养物质的含量各不相同,因而,在单位面积内可以包容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和动物生长,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的生物物种多样化水平。第四,铺垫在淤泥底部的圆木,即使经过了几百年的浸泡大多仍未腐烂,这不失为一种较为长久的、富积碳汇的技术对策。第五,先民们在稻田周围开挖沟渠、稳固河道,因此,在有限的稻田耕作空间范围内,喜温的动植物和耐寒的动植物可以密集并存,从而有效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就实质而论,这样的稻田本身就发挥了物种保护区的作用,无需另外增加投资、占用土地资源,上文提到的“呆鱼”等物种也可以在这个保护区中生存繁衍。

“稻鱼鸭鸟蛙”复合种养技术体现了对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利用。人们认识到,只要注重对稻田中的物种搭配和种养时机控制得法,就能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和高产高效的经济收益。如插秧间距要为鱼、鸭留下足够空间,再如,插秧半月后再放鱼苗,此时要圈养鸭鹅,禁止下田;收稻后半月再捕鱼,让鱼吃遗落田中的稻谷等。这种共生共荣、互惠互利的复合种养方法,蕴含了丰富的绿色循环智慧。

该种养技术的生态价值包括:第一,保护生物多样性。仅稻田相关物种就有老谷种、鱼、鸭、鹅、田螺、蚌、蛙、黄鳝、泥鳅、莲藕等十余种。为保护鸟类,还需保护四面山上鸟类的栖息环境,由此也保护了更多树种和动植物。第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食品。使用该技术时,让鱼、鸭、鸟、蛙、鹅等在田中捕食和活动,靠不同生物属性来抑制病虫草害,基本不用农药、除草剂等化学产品。长期来看,可起到避免土壤、水质污染,优化生态环境等作用。因传统种养技术对污染源做出了有效规避,这里出产的大米、鱼、鸭、鳝、鳅、蚌、螺等都属于生态产品,对食用者的健康更有益。第三,保护水土资源。为了养鱼、鸭、鳝等多种生物,当地会相应地加高、加固田埂并挖深沟道。于是,当地稻田比一般稻田的蓄水能力更强,大面积稻田还可发挥调节洪涝等积极作用。[6]

育林蓄水技术体现了对生态植被的可持续利用。该系统是一个农林生态综合系统,当地群众非常注重在稻田周围种植多种树木并严格保护。据《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记载:“苗疆山多,自然宜林。除去能耕常年之地外,培植各种经济之林,苗人亦有经验。于新开荒地第一年,即随之种油桐、种油茶。粮林并进,油桐三、四年时长成,开花结果。油茶五、六年时亦可成林。编者遍行辖区苗境,所观油茶一项,永绥、古丈特多。油茶成林,绵延数十里……”[7]72-73当地还流传大量教育后人保护林木的歌谣,甚至有通过恐吓来禁止砍树的《砍树谣》。[7]326在子腊贡米种养系统兴盛时期,护树的村规民约有效运行,田边山坡基本维持丛林密布、植被繁茂、物种丰富的良好状态。

育林蓄水技术具有复杂性,涉及农、林、牧、渔、猎等多方面。因此,乡民保护生态植被和相关生物时不遗余力,当地山林长期具有较强的生态维护功能。第一,具有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8]当地山高谷深,原本重力和流水侵蚀的隐患大。但因子腊村乡民注重保护森林植被,地表植物群落层次结构较多,从上至下大体可分为高大乔木、竹类、灌木群、蕨草和林地枯枝落叶层。并且,这些植被对地表几乎全覆盖,动植物的年生长量比较大,外加动物粪便和落叶枯枝经过长时间的堆积与降解,就形成厚约10-20厘米、富含腐殖质的肥沃土壤。在这样的条件下,乔木、竹类、灌木等植物的地上部分枝繁叶茂,地下部分根系发达,在固坡防冲﹑缓流挂淤、减滑防塌等方面具有明显作用。而蕨草和林地枯枝落叶层可以吸收林地降水,在增加地表粗糙度的同时削弱地表径流,并能降低径流对泥沙的携带数量,土壤也不易流失。第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9]在先民们的刻意栽种和保护下,稻田周边森林植被茂密。当地除盛产生漆、茶油、香椿、杉木、板栗、杜仲等林业名优特产外,三尖杉、毛红椿、银杏、红豆杉、楠木等名贵珍稀树种也有分布。良好的森林环境又为各种动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绝佳场所。除麻雀、白鹭、野兔、野猪、野鸡、竹鼠等较为常见的动物外,穿山甲、红腹锦鸡、红嘴相思鸟、五步蛇等野生动物也时有出没。因此,子腊村的“林稻一体”生态环境,构成了当地生物链完整的自然生物圈和丰富多样的物种基因库。第三,调节大气和储存碳汇的生态功能。广袤的森林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换为生物能和生命物质,在此过程中大量吸收CO2,释放O2,还可以净化SO2等有害气体,也就发挥了储存碳汇、净化空气、降低污染、消纳废气、改善小范围气候等生态作用。

除上述技术外,该系统还有施多种天然肥等内容。《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记载:“苗乡山多地硗,谷米出产不饶,唯以稻田精耕……秧前踩青肥泥,秧后勤中耕、送肥……”[7]71为进一步提高土地肥力、争取多产,先民们形成“施多次肥、施多种肥、施有机肥”的农耕智慧。古训有“哪脚不打务门,哪谷不打斗个”,汉意为“九月水初凉,十月已下霜”,就是把谷蔸踩入田中沤烂做肥料的“九金十银”农谚。[10]此外,当地常用人猪牛等粪肥做堆肥,撒草木灰提高钾肥,砍下树枝杂草放入田中沤烂作肥,以及铺撒含有鸟粪、蝙蝠粪的岩洞肥和以鸭鹅粪便补充氮肥等做法。经过长年精心耕耘,终于形成富含磷、钾、氮等多种元素的良田,不用化肥也能丰产。

该施肥技术是循环利用生态资源的集中体现,也对保护生态环境发挥积极作用。第一,用天然肥料即可满足水稻所需,可杜绝化工品滥用导致的污染源。第二,用人、猪、牛等动物粪便和草木灰作肥料,可减轻村寨的固体废物污染,有利于提高地下水和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村寨卫生状况。第三,投放的嫩枝鲜草等是鱼、鸭的美食,促进稻田生态良性循环。第四,稻、鱼、鸭等农产品更生态环保,益于食用者的健康。第五,增加肥力能有效提高稻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综上可知,该农业文化遗产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利于水土保持、提高土地利用率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该农业文化遗产所隐含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当地错综复杂的地质、地理结构中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通过抬高稻田耕作面的方法,将其人为地隔离开来,从而实现全方位的趋利避害。不但不会对周边生态环境构成实质性冲击,更能为山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多样性添加全新内容。

执行此项农业文化遗产时,由于“铺树造田”工艺仅改变地质、地理结构的空间配置格局就达到趋吉避凶的目标,所以当地原生的各种生物多样性水平不会因“铺树造田”大面积推广而受损。因此到20世纪下半叶,当地生物多样性水平依然很高。但此后,随着机械化耕作的逐步推广和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大量使用,耕地生态系统和周边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遭到损害,导致很多珍稀物种逐渐消失。若想恢复这些物种,则投资、投劳、投智的规模将大得惊人。但如果能有计划地复兴子腊贡米复合种养遗产,最多只是稻米的产量略微下降,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恢复方面却能收效明显。

该农业文化遗产执行期间,无需对地质、地貌、生态系统实施人为改性,只需改变其空间配置,因而生态灾变在历史上从未见记载。但当地改种杂交水稻并毁林开荒、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后,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经常发生,水、旱灾常有季节性爆发。各级政府深受防灾救灾所困,很难腾出手做生态建设。笔者认为若能推动此项遗产尽快复兴,则以上各种生态灾害就能坐收垂拱而治之效。并且,复兴该农业文化遗产后,由于产出的子腊贡米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又有农业文化遗产“金字招牌”,即令单位面积产量略有下降,但市场总值却能不降反升。因不需花钱购置农药、化肥、除草剂等,既能节约生产成本,又有杜绝环境次生污染的生态功效,也将有力地推动当地生态建设。

四、结论与前瞻

“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本土生态知识内涵丰富,观念统一,传承有序,价值巨大,是高度适应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本土生态知识结晶,数百年来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完全称得上做到了高产、稳产与可持续利用的完美结合。其核心价值在于能针对当地所处的地质、地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认知,去实现因地制宜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构的总原则。子腊贡米种养系统对当地的生态维护发挥了良好作用。若能抓住成功申报农业文化遗产和乡村振兴等机遇,大力复兴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那么经过长期历史检验的生态功能,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减少污染、水土保持、土地利用率增加等方面,就能逐步恢复和常态延续。

只要明白其间所隐含的核心价值,相关知识和技术即令到了今天还不失其创新利用的广阔空间。若能结合当代材料、知识和技术,其间的精华还可以得到符合当代要求的创新利用和推广前景。在花垣子腊贡米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功后,已陆续收到武陵山区多县各族民众的回应,他们反复强调类似“铺树造田”的做法在其家乡早已有之,这就足以说明该技术在武陵山区日照不足、水温偏低的河谷深切地带具有较为广泛的实用性,并早被各族乡民所掌握。这一传统技术在当代还可以创新与提升。例如,以这一本土技术的核心价值为依据,引进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装备,选择合适的地方建构与地表隔离的“干栏式”耕地,利用现代的有机固体废弃物替代圆木垫底,还能发挥控制固体污染的生态维护实效。那么,由此建构出来的农田不仅能实现单位面积的高产和稳产,不但对当地原有生态系统不会造成任何干扰,而且这样修整的新型农田,耕作面能保持较高水平的平坦和规整,就更容易开展机械化耕作。只要我们勇于接受遗产精华,正确选用现代知识、技术和材料,那么以上思路就可做到举一反三,在其他地区尝试,大面积推广使用。当然,这些目前还是未经实践检验的想像,其实现尚需大量论证与研究。如果真能实现,则子腊贡米的遗产保护就会转化为一种示范性的创新尝试和有益借鉴,一种能大面积推广、创新利用的指导性思想和做法,其实际价值将远超遗产本身。

猜你喜欢

贡米种养稻田
宜昌分乡镇南垭贡米喜获丰收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稻田摸鱼记
“共享稻田”助力 收获多种“果实”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酉阳县“花田贡米”有机生产技术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