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建设合力探析

2021-04-15

广西社会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内涵式理论课育人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要积极到学校去讲思政课”,还指出要“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1]。可见,调动课程内外、高校内外的一切有利要素,大力推进高校各方力量普遍参与课程建设,形成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好氛围,以促成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动力之和,是课程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选择。

一、加强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与支撑力

党的政治领导与国家的统一要求,推进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立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与科学化发展,是课程发展的最根本保证。一则,党的领导为课程发展树立政治导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体现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的课程,须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完成党和人民的重托。二则,党的领导为课程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的每一次调整与改革的关键期,党中央都会审时度势地提出指导性意见,然后由组织部、宣传部等职能部门下发、贯彻和落实相关精神与指导意见,并推进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具体意见与实施方案,形成课程改革的完整部署,切实地指导课程建设与发展。三则,党的领导为课程设立纪律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决定了课程教学必须遵循基本的政治规范与政治要求,这表现为在具体的教材内容编写与出版、科学理论研究与创新、理论知识传播的内容及教学话语的表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养要求等各个方面,都必须严格遵循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纪律与要求。“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党的宣传纪律,把讲政治作为第一位的要求。”[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既是课程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课程现实发展的重要原则。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3],实则指明了要切实发挥党和国家对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支撑力。

第一,发挥党和国家对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格局的支撑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需从总的方面做好基础格局的组织协调与保障工作,积极营造合理有效、互助配合的工作格局和良好氛围,这必然依赖党中央及各级党委的集中领导和大力部署,方可从全社会和整个高校进行人力与资源的统筹、协调、引导,有效推进各方力量的积极互动与配合。如各级党委可从总体上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包括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师大家和专业课骨干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八支队伍在内的队伍建设,协调多方力量共同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力推进“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4]的工作部署,推动形成各个部门、各门课程、各个环节的育人合力,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大格局,继而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支持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广大师生积极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好氛围。

第二,发挥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撑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直接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及其发展建设的主导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必然需要依靠教师队伍主体来实现。而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需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严把质量观,切实“配齐建强”这支教师队伍。从“配齐”的数量支撑方面看,国家在不同时期都强调要建立适当的师生比例关系,以确保整体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而关于教师队伍数量的“刚性缺口”又必须逐步去解决。为此,国家通过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与科研机构等方式,切实地支撑学科点的增建与扩建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不断扩充、汇聚和壮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当前,在国家部署中提出要按照不低于1∶350的师生比例要求逐步配齐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课程发展的基本要求,但从长远来看,还需国家继续大力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数量和编制建设,以达到“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整体目标。从“建强”的质量保障方面看,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模范践行高等学校教师师德规范,做到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同时提出高校要从“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三个层面严格把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职条件,实行不合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退出机制。只有通过国家的高标准、严要求与统一部署、规划和实施,才能从整体上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大力提升各级党委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与支持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各级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与支持,“严格落实地方党委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5],切实发挥党的领导保证作用,积极引导和推动课程的自觉性及科学化建设,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具体而言,党中央切实负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顶层设计与发展规划,为课程建设开篇布局、夯基立架;地方各级各层党委要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负责对中央意见的贯彻领会与发展部署,又要主动关心和帮助解决课程建设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性制约问题,包括推进当地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统一性和规范化建设,切实地承担起引导和扶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工作职责和主体责任;各高校党委则需组织推进形成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作机制,负责发展规划和政策部署的落地生根,统筹利用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全面领导本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迈出积极向上、科学稳健的发展步伐。

二、激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生动力

众所周知,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要素发展及其矛盾运动。由此而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固然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领导与扶持,但是在基础要素已充分积累且课程各方面要求日益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基础上,课程本体的自觉建设就成为课程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国家对课程强有力的政治规导和建设扶持,由此而显现出课程外在依赖性强、内生动力弱的发展特点,导致高校在理论认识上缺乏课程科学性和发展自觉性,在具体实践中忽视对课程潜力挖掘、资源融享、提质增效等方面的建设。由此,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激发课程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迫切要求。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条件也有必要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方面,课程已积累了空前的规模基础,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教育经验,组建了课程发展建设的各类基本要素,为课程内生动力的提升提供了主体条件。另一方面,高校意识形态面临各种风险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自身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建设,发挥自身在高校乃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体建设与维护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国家的大力领导和重点扶持下,逐步培育出课程自身的发展动力,而逐步走向规范化、自觉性的科学发展之路,以更加科学、规范、有效的课程教育去满足党和人民的需要,在国家导向下,实现以内因为主要动力的课程建设与发展之路。

激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生动力,要从课程内部建设的重要环节着手,抓关键、厚基础、保动力、强弱项,推进各要素的大力发展及发挥各要素间的支持与配合作用。

第一,以锻造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为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课程内生发展动力中的根本力量,“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教师队伍是开展课程科学研究、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善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引领课程发展走势的主体要素。作为课程建设和教育实施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使用实践力量的人”[7],建设一支乐为、敢为、能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课程发展的“引擎动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要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发展需求与不足,遵循“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8]规律,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规范、支持、激励和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发展,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成长与身心健康,建设一支符合“六个要”标准的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第二,夯实课堂教学建设的基础环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建设与发展中,要不断激发课堂教学活力、增强发展动力、推进现实效力,以此牵动其他诸要素的高效支持、配合与协调发展。从课堂教学活力来看,要大力提升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论关注点,积极营建“主动参与、思想流淌、生动活泼、严肃热烈”的课堂氛围;从发展动力来看,以党的理论创新发展和学生对先进思想理论渴求的现实为依据,大胆引入创新元素,激发课程内生动力,不断推进先进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从现实效力来看,课堂教学要紧抓大学生“三观”教育,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大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三,增强科学研究的动力支撑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亟须发挥科学研究对课程的反哺支撑作用。201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指出,要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努力探索攻克教学难关,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尤其是《〈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印发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建立到发展壮大,为课程的科学化发展与自觉性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与前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理论支撑与发展动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不断推进,教学与科研机构的组织保障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科意识日益明确,并促使教师理论研究与教学研究能力持续提升,不断推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与基本规律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和武装力日益增强,不断激发并释放课程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课程价值与功能的最大化实现。

第四,善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需立足时代发展趋势与潮流进行积极的技术革新,善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努力在虚拟空间创造可利用的资源、平台,探索可行的教育教学方式与管理方法,与传统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彰显课程发展的时代化新样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要在遵循“三因”规律的基础上,探索积极有效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方式,如“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9]等。虽然未知现代信息技术将会以怎样的速度、在多大的范围内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但是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已是课程发展的内在需求。依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我们要深入研究网络教学的内容设计和功能发挥,不断创新网络教学形式,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

第五,弥补科学评价的发展不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是追求科学化的课程建设过程,需通过评价环节对课程建设效果进行总结和反馈,并由此继续优化、完善和改进课程建设。但是课程评价体系的不成熟及其发展“短板”效应也是不争的事实。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必须从弥补内部发展的弱项出发,化“弱势”为“强势”。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并有效地发挥课程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发挥其对课程建设的导向和激励、鉴定和诊断、调节和监督的作用。通过对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评价与总结、吸收与规避,切实推进课程质量的提升与课程建设的科学化发展。

当然,除了上述课程内部建设的重要环节与要素外,还需继续强化课程内部其他要素与环节建设,从整体上激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内生动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究其根本依赖于自身,内涵式发展即是凭借课程要素本身的自觉性和科学化来实现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围绕着课程要素自觉性、科学化发展的课程内生动力提升,成为当下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发展要求。

三、整合高校丰富的育人之力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属地,蕴含强大的教育力量与丰富的教育资源。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需立足“十大”体系的育人要素,汇聚以课程体系为核心,各大体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同向同行、协同发展的育人合力,从全员、全程、全方位多个维度系统地推进高校育人体系的深度融合性发展,盘活高校育人体系的教育存量,凝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建设合力。

第一,盘活高校其他课程的育人之力,推进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其他专业课程、通识教育类课程的教育合力。当前在高校持续而普遍开展的“课程思政”,意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引领力的同时,积极推进其他各类课程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合力,有效盘活高校其他课程的育人之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具有通识教育的基础性、广博性,还具有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特色和意识形态属性,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处于思想引领的地位,通过“大思政”建设,可以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到高等教育的庞大课程体系之中,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0]。要想“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就必须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调动师生参与“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在高校常规课程的构成比例中,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比远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比。在专业课程中应广泛地挖掘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加以有效的教育引导和输出,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样,共同推进立德树人任务与目标的达成。需要指出的是,“课程思政”没有统一模式,需要结合各种专业、各门课程的具体实际去探索适应,更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向性引领。因此,必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如此才能充分体现出“课程思政”隐性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教育所具有的目标一致性、教育教学方式接近性和教育教学效果互补性,构建起同向同行的课程生态共同体,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更好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式发展。在这方面,复旦大学推出的“中国系列课程”、同济大学的“中国道路”课等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总之,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下,大力发挥各门课程的积极作用,共同推进高等教育事业不断进步。

第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中心,协同高校其他部门的组织人员,汇集高校育人体系的人员力量。“十大”育人体系涵盖了多个责任主体,在多个责任主体中,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外,还包括高校其他专业课教师、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咨询教师以及科研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教职员工,可以将他们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力量,通过他们的讲授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激发课程教育的活力。《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就规定,“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每学期讲授思政课不少于2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每学期讲授思政课不少于1次”。或者凭借他们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作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全员性地开展灵活多样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构建全员育人的整体格局时,要注重厘清责任清单,压实具体职责,划定职责范围,构筑不同责任主体协调交流的工作机制,真正实现全员育人的合力汇聚。

第三,将育人理念全方位地渗透到“十大”育人体系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切实发挥高校不同部门、环节与领域的育人合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育人体系的核心,“教育、宣传、文化、网信等相关部门应加强信息沟通,实现政策协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11]。其他育人环节与体系要发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配合与支持作用。尤其要注重从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整体出发,追踪学生在课期间、在校期间与毕业离校后的思想状况、道德修养、价值取向与行为动态,弥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在时空境遇上的局限性,为检验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提供现实基础,也为及时调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安排,规避教学盲区提供现实指引。此外,还要统筹利用高校的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实践、文化等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拓展课程的育人格局,推进“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等无缝对接和同向同行”[12],统筹网络课堂、校园文化、第二课堂等途径,拓展课堂教学空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切实激发各个环节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合力。

四、营造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支持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离不开课程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基础与有利氛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尤其要积极利用其中的精神文化资源,大力营造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环境氛围。要通过主流价值宣传与公众的思想认同,营造全社会包容、关心与支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利氛围,以此推动课程建设,增强课程发展的信心,促进教师职业自豪感与工作积极性的提升,推进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和力量的有效整合。

第一,推进社会对主流价值的宣传与认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积累正能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就主流意识形态而开展的理论教育活动,全社会对主流价值的思想态度与行为选择会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感召力、说服力和引导力。因此,要把正舆论导向,在全社会积极推进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主流价值的思想宣传,“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13]。坚决抵制和避免各种错误思想观念与多元社会思潮对主流价值的否定及消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第二,大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关心和支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舆论氛围。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针对大学生而开展的教育工作,但是其建设不是闭门造车,高校也不是封闭的“孤岛”,社会思想舆论导向、文化氛围,以及公众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会对课程发展建设产生正、负方面的重大影响。因此,一方面,需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和支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环境氛围。既要在业内进行大力的舆论宣传,还要在社会领域广泛地运用电视、报纸、微信和微博等载体,大力传播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标兵人物和先进事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表率事例等,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公众思想观念和理论议题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各单位系统形成支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思想观念,继而主动支持、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尤其那些体现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文物保护单位,走在改革开放前列、体现时代创新精神的企事业单位,要以其独特的教育素材和资源大力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和丰富资源,形成全社会支持课程建设的合力。

第三,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而言,还需发挥家风家教的影响力。习近平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14]。因此,要积极利用家庭环境蕴藏的丰富资源,将我国家风家教中所沿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思想文化资源发扬光大,在家庭教育中前置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念的思想启蒙与教育渗透。将家庭环境中潜在的教育影响力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显性的教育影响力相结合,推进家庭、学校和社会各场域的有机融合,以形成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水平和理论素养的影响合力,共同助力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合力的形成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不无裨益,如以色列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且“形成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多渠道联合互动的典型模式”,“形成了价值观教育的合力机制”[15],这点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在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方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需不断推进形成家风家教、社会环境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教育合力,让大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发展都浸染在社会主旋律与核心价值理念的文化氛围中,实现内外兼修、家国一体、有为而担当的时代新人培育工程。

猜你喜欢

内涵式理论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内涵式发展:“育新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预设与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如何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