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养
2021-04-15林媛红张君辉
林媛红,张君辉
(1.浙江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 杭州 310000)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认真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和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等三个总要求,“六个要”和“八个统一”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素养,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上好思政课。
一、具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守土人”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三个总要求”中,首先强调的是信仰坚定;“六个要”中,排在首位的是“政治要强 ”;“八个统一”要求中,第一个便是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显而易见,在思政课教师各类素养中,过硬的政治素养占据第一位。过硬的政治素养体现在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等方面,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坚定政治站位、坚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一)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系着青年大学生能否形成坚定而正确的政治信仰,这就要求站上思政课讲台的教师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一是要坚信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且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坚信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和为人类求解放的终极追求;坚信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二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将教育事业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三是要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坚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以坚定的‘四个自信’、鲜明的人民立场、强烈的责任担当、过硬的能力本领,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2]。“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3]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牢牢扎根在思想中,筑牢信仰之基,使之成为“征服我们心智的、支配我们信念的、我们的良心通过理智与之紧紧相连的思想”[4],才能坚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方向,才能理直气壮地在思政课堂上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照耀学生,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影响学生,让思政课堂真正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主战场,做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守土人”。
(二)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
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是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政治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5]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在政治立场坚定的基础上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思维,善于从政治角度发现、观察和分析世界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所面对的复杂环境,以及各种具体问题和现象,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尤为重要。在教育活动中将这些问题、现象放在我国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大局中,结合世情、国情、党情和青年学子自身思想情况,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政治理论为大学生解惑答疑、厘清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他们开阔国际视野,强化国情意识和问题意识,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正确的方法论。
(三)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
在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的多样化、价值观的多元化一方面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思想文化潮流的相互激荡和相互碰撞。形形色色的“主义”“学说”“观念”在人类思想原野上铺满了岔道,缺乏政治素养的“盲目”探索往往容易因政治敏锐性差、政治鉴别力不强而误入歧途。要帮助大学生走正道,教师首先要能明辨是非,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的政治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一要不断涵养政治定力,对党忠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对党忠诚作政治上的‘定海神针’,就很可能在各种考验面前败下阵来”[6]。在教育活动中,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问题时,保持政治定力是思政课教师理直气壮讲原理、分析问题和进行思想引领的“定盘星”,是思政课教师站稳讲台的“压舱石”。二要具备高超的政治鉴别力,炼就政治慧眼。思政课教师在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问题时,要自觉与党中央的政治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对党忠诚。思政课就是帮助青年大学生踏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征程,在奋斗道路上顺利通过各种“考试”,向祖国、党、人民交出合格答卷的“沃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沃土”中最重要的养分,而思政课教师则是起着关键作用的“养花人”。只有守好“沃土”,认真“施肥浇水”,才能培养好祖国的花朵。
(四)坚定政治站位、坚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这里的“纪律”指的就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如果思政课教师政治纪律观念淡薄、政治规矩意识不强,在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出现有损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这一方面会从思想政治上误导学生,导致他们政治信仰缺失、政治敏锐性不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能保持清醒头脑,容易被引入歪道、邪道,不爱国或不能正确表达爱国热情;另一方面使教师自身很难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同和尊重,降低思政课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思政课是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特殊性和重要作用,都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理所当然地成为坚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典范。
二、具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做学生授业解惑的传道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任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真用”,思政课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一)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胜任传道授业解惑职责,首先应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深厚的理论功底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楚、讲透彻的需要;是科学解读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的需要;是消除大学生思想上的理论疑惑和认识上的偏差的需要;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的需要。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加深加厚理论功底。一是要夯实理论基石。夯实理论基石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二是深入学习和研究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以“史”为基,史论结合,提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共产党发展实践、新中国建设实践、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三是紧跟时代步伐和理论创新步伐,常学常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完成好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任务,必须通过认真学习和研究理论,自己先弄清弄懂理论“是什么”“为什么”“怎样践行”。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多学科相融合,融会贯通,从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必然性”。思政课面对着所有学科的学生,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做到结合学生所属学科实际,生动贴切地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坚持理论思维的守正创新
理论思维是源于实践又引领实践的强大思想力量,任何国家、民族、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的理论思维,首先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思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7]。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立足世情、国情、党情和学情守正创新,不断进行以提升青年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第一,教学理念要守正创新。“守正”是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创新”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认识和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实际相结合,找到难点、抓住重点、讲清道理、传递正确的思想,训练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哲学辩证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坚持“八个统一”为思政课教学理念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第二,教学内容要守正创新。“守正”是指坚持理论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创新”指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既是在不断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不竭的源泉,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和理论创新步伐,以创新思维“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第三,育人方式要守正创新。“守正”是指坚持思政课的初心与使命。“创新”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育人过程中,既要不断地探索新手段新方法,也要针对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调整教育方式。
(三)具有广阔的视野
“视野要广”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六个要”中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要求,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在纵横比较中讲清原理、讲清道理。具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就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多学科相融合,通过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将理论观点讲清讲透。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就能通过“放眼世界”的广度和宽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具有深邃的历史视野,就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以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紧密结合,融会贯通,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党的历史方位与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从而更好地认清前进的方向。
三、充满家国情怀,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弘扬和培育家国情怀,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他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8]。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他又特别强调,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9]。
(一)有浓厚的国家情怀和民族情怀
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发展变迁而绵延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在历经苦难后能够再次崛起,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伟大复兴”的理想和实现这一理想的坚定决心,正是因为根植在中华儿女血脉中浓厚的国家情怀和民族情怀。思政课的教育对象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将爱国爱民族的种子播种到每一名青年大学生的心田中,将浓厚的国家情怀和民族情怀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以天下为己任,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实际行动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第一,坚守对国家的认同。国家认同是指国民对自己所属国家的归属感和爱国情怀。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对国家的认同的,“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如《礼记·礼运》中强调的“天下为家”。古人也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视为核心问题,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国家的认同落实到当下,就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的认同、对台湾地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认同,等等。第二,坚守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民族认同指个体对其所属民族的归属情感。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各民族之间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在中国,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是统一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第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蕴含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纽带和力量,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文化力量。
(二)有浓厚的人民情怀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是人民组成了“家”与“国”,并将“家”与“国”紧密联系在一起。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满以人民为中心的家国情怀,并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之中,引导学生爱国、爱党、爱家、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浓厚的人民情怀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教学中,还要对学生充满爱。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也强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10]。教师对待学生要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心里装着他们,脑子里想着他们,用尊重、用信任、用理解、用宽容、用真情实意和学生做朋友,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用“爱”温暖学生、用“情”感化学生、用“理”说服学生的教师,才是在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真正合格的引路人。
四、具有高尚的道德涵养,做“人格正”的示范者
“德高为师,无德无以为师”。教师属于“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特殊职业,这对教师的道德品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建立良好道德情操的引领者,自身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涵养。
(一)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
“师者,人之模范也”。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对教师不仅“听其言”,而且“观其行”。教师的政治思想品德、法纪意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道德情操都会有意无意地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之中,传导到学生眼里、心里,给他们带来影响。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的教师能够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塑造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而缺失良好道德情操的教师,则会给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错误的道德示范,影响他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陶行知在谈到道德时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的根本坏了,纵然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当然也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在教育活动中,良好的道德情操主要体现在师德修养上。师德是教师的重要素质,其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真理、坦诚大度、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宽厚仁爱,自觉遵守师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为大学生做好表率,为大学生所喜爱和信赖。
(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思政课教师是“引路人”“守土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影响着青年大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因此,职业使命决定了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一是必须具备崇高的职业情感。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信自身职业的崇高性,激发从事职业的崇高感,坚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线,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作为最高的理想信念。二是切实担当起职业责任。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青年大学生的引路人和人生导师,要真正担当起“立德树人”使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要切实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遵照“三个”总要求、“六个要”和“八个统一”要求,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三是要热爱和忠诚思政教育工作。所谓“干一行爱一行”,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应该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扎根三尺讲台,献身思政教育事业,忠诚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只有热爱本职工作的思政课教师,才能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与使命,在敬业爱生中不断进步,在用爱为青年学子筑梦中成就自己。
(三)做到严于律己、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要”中,强调思政课教师“自律要严”。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是“立德铸魂”,要做好这项工作,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严于律己”非常重要。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著作《学记》中就提出“亲其师信其道”,强调学生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会更相信和积极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更需要得到学生信任和尊敬。因此,必须坚持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自觉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做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如此,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新时代,高校广大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教师、爱护教师,让广大思政课教师爱教乐教、静心专注从教。同时,高校广大思课政教师自身也必须努力提升政治素养、增强理论素养、厚植家国情怀、涵养道德情操,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守土人”,做授业解惑的传道者,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做“人格正”的示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