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必要性
2021-04-15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2.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伟大事业”[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既表明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又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个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历史阶段具有了历史深邃度,这源自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等都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度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者的深度结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习近平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以及行为特征等。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当中积淀和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的生生不息、持续发展、不断壮大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和人文底蕴,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提供深厚的精神和人文涵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1. 历史的悠久性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4]换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亘古源深、绵延不绝,持续不断地滋养着中华民族,丰富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文化底蕴。
2. 发展的持续性
中国虽然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当中屡经曲折磨难,甚至几度面临被颠覆的厄运,但是在紧要关头都实现了重振和复兴,至今仍然在世界的东方生生不息、绵延发展,并取得许多伟大的历史成就。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历史奇迹和世界奇迹。因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继续保持辉煌灿烂。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度结合,更好地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丰富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内涵的包容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同化力是非常强大的,强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其正是在不断汲取、消化和吸收各种各样优秀文化的过程当中,不断保持着长久立世。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着大气磅礴、自信开放的气度。历史上外来的文化传入中国之后,往往都会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融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古代的佛教还是现代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外来文化的典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在坚守自我存在的过程中尊重、吸收和同化着这些外来文化,同时产生新的、更加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也始终保持着自我的独立性。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文化融合当中发展壮大的,也是在不断的兼收并蓄当中辉煌灿烂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柔韧性和涵养性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结构复杂、内容丰富而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它始终与中国特有的历史和实践相伴相随,也随着中国社会建设实践的推动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核心是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强调“天道”,主张“和而不同”。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同化力。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5]从秦王朝开始,中国建立起空前统一的政治制度体系,实行郡县制度,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丰富和发展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体系和思想文化体系,有效地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统一体系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各方面交往。隋朝以后的科举制度和唐朝以后的印刷术又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吸收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及派别的有益思想,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以及文学艺术等。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内部的文化发展以及外来的思想影响都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具有海纳百川的襟怀。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我们世世代代所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同时还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就是中华民族在国家治理、人伦纲常、遵时守信、爱国持家、和睦相处、建立功业等方面独特的智慧标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的境界,首要的是集体主义而非个人主义。所谓的集体主义,是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所倡导的、包括天下万物运行规则在内的“天道”。天道也可以被阐释为天、地、君、亲、师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构成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与天道思想相辉映,中国传统历史中的世俗社会则为“仁、义、礼、智、信”所规约,构成中国人的传统行为准则。天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一定的内在融通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融通性,有效地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张力。同时,历朝历代的中国人都崇尚大同理想。所谓的大同理想,是指在人世间人尽其才、遵守公德、各得其所、和谐有序等这样一幅美好的社会图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中的共产主义理想具有天然的相通性,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涵养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进而演进为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共产主义信仰。无论是天道思想、大同理想,还是现代被中国人民信仰的共产主义理想,其追求的核心价值都是集体主义,都是在实现集体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和保障个人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部表现为文化的多样性,在外部表现出强大的包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既增强了内部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安定和团结着周边族群,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活跃以及民间创造力的迸发提供了有效的空间。在古代,中国出现过诸子百家群贤毕至、百花齐放、知识文化迸发的春秋战国时期,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包容性。其包容性既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昌盛,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度,在不断汲取诸子百家的思想和智慧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也在不断推进百花齐放的盛况之中向前演进和蔓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社会治理等相结合,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予以发扬光大和推进其现代化,从而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着丰沛的精神和文化滋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为此,要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才能长久地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新的更大的辉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分有必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它的进一步提升需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内在地要求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一步发展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提出了外在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的重要原因就是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和实践相结合,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深度结合,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从而“中国化”为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和作用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一方面结合中国的现实实际和现实实践,另一方面还深度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更重要的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相互的“化”,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自我重塑和自我提升而逐渐形成的、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其自身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基本原理要在与中国的现实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与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本质上要求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现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当中,既要尊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的指导,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结合在一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根本,另一方面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内容,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必然要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深深渗透和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内容。事实上,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无论是在过去的革命年代、建设年代,还是在今天的改革开放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合,才创造性地发展出“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现实必然要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是坚持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根本价值和意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形态,并且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道路、理论、制度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紧密,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文明成果在现代的根本转化和重要体现。这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重要体现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7]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当中非常重要。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当今时代,放眼全球、横览各国,我们会清晰地发现,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更多地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上。特别是近年来,文化软实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一定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既然文化软实力十分重要,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和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究竟源自哪里呢?关于这个问题,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深厚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有很多优秀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我们既有仁德的爱民思想,也有崇高的爱国理念,更有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既有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亦有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同时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既有修齐治平的博大胸怀,又有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言必行、行必果的行为规范;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基命脉所在,也是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力量源泉所在。秉持这些价值理念和思想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会把马克思主义与具有5000多年光辉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相结合,从而创造出更加容易为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所理解与接受的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先进文化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既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上其他各个民族所能认同和接受的。只有建立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新时代先进文化软实力,才能更好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从而使我们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更优的中国方案,建设符合全人类利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8]习近平重点强调的是,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理念、人文观念、教化准则、道德操守,等等,这些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特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内在价值需求。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不断弘扬仁爱精神、看重生民、讲求诚信、崇尚正义、追求和谐、向往大同,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沉的积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内在精神力量源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有涵养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要求而凝练出来的全社会必须遵守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准则,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与中国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文化、精神文化、道德文化在现代的全新凝练和集中体现。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本质相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内在要求。
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新时代相结合,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进程中发挥作用,就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度结合起来,这是十分必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关键,就是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增强先进文化软实力。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先进文化软实力,以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去影响世界,为世界提供更好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外在要求
当今世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伴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此消彼长的态势变化明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明显昭彰。虽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明确的向好趋势,但是当今世界中两种制度并存是长期的,斗争是复杂的,竞争是激烈的。这也是必须明确的一个基本事实。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明确向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亮眼表现,给世界上广大对社会主义心存善感的国家和人民点燃了新的希望。尤其是中国抗击疫情的突出表现和向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亮出的成绩优异的史诗性答卷,更加充分地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世界的视角去看,都需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要管用,就要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实际,要结合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的,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优秀成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的,要对世界上其他信奉与赞赏社会主义的国家和人民发挥旗帜作用,更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很好地结合5000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中国化,才能更好地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树立典范、确定标杆、扬起旗帜、引领方向。
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振兴具有标志意义的成果,就是社会主义赢得比资本主义更为广泛的制度优势。环顾全球,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表现出了比资本主义更为明显的优势。之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的。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当今时代,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新中国70多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制度保障,也为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建设上提供全新选择。这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生命力和无比优越性。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辨证关系来看,苏东剧变后的每个关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挥极端重要的历史作用。当今世界纷繁复杂,“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强烈的对比。疫情面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近乎零病例和极低的病死率与欧美主要国家几乎失控、巨幅增加的病例以及极大的死亡数字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比资本主义制度更为优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力地促进了两种制度较量中世界向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振兴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因此,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继续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度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引领前进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旗帜和标杆,引领和塑造着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为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历史贡献,就必须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深度结合5000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进入新阶段,拓宽人类社会解决世界问题的新道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新方案和新选择。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重大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13年3月,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9]。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从与5000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深厚历史渊源中走出来的。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度结合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深远。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不断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有益成分、持续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走出一条切实有效、令全世界瞩目、成绩斐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百年风风雨雨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心源泉、动力源泉、情感源泉和力量源泉,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优秀文化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不断地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着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藏着深厚而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政治理念、人文智慧等,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价值观念等。这些都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走向现代化而源源不断地贡献着优秀的经验、智慧和力量。同时,它还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的思想智慧与力量源泉。习近平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10]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将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相结合,同时还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汲取对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益的营养和有用的价值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和文化宝库,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精神与文化源泉,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着智慧支撑和精神动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建立在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逐渐走向世界,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接受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人也带领着中国人民,主动迎接国际国内的一系列风险和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充满智慧的中国方案,解决了各种各样国际国内的问题,使中国在改革、发展、稳定与外交等各个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进一步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工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章,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将有助于我国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立足世界发展的大浪潮头,更好地发挥全世界经济发动机的作用,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最终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磅礴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更好地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解决世界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新的一轮日出,最终会成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当中的灯塔,指引和照耀着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中国人民必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之下,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应对好各种风险挑战,继承和弘扬好中华民族创造的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精神,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