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群众动员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论地位及其实践意义

2021-04-15胡承槐

浙江社会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动员革命群众

□ 胡承槐

内容提要 近百年的中国革命探索中,“群众”始终未置于革命叙事主体中,“群众动员组织理论”唯有在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运动中才真正“出场”。群众动员组织理论既是毛泽东思想一以贯之的核心,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历史征程中得以与人民始终团结一心的“奥秘”。在毛泽东群众动员组织理论的历史逻辑理路中,“诊断”中国各式资产阶级革命的“弊病”以指向中国革命新道路,既是对封建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药方”的否定,更是对中国革命道路何去何从的“另辟蹊径”。毛泽东群众动员组织理论具有历史辩证性的政治设计与实践,寻找到了真正的革命主体、道路与方向,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正“落地”。回顾毛泽东群众动员组织理论的历史属性与初衷,既是对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论还原,更是中国踏进“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科学社会主义重要方法论的阐释。

中国共产党是百年来世界上取得最大成功的党。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根本所在是它和中国人民结成一体,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和中国人民结成一体,其奥秘则在它切实践行了毛泽东的群众动员组织理论。

与《共产党宣言》关于共产党人的首要政治原则是为工人阶级及其运动指明方向并动员、组织、团结整个工人阶级争取实现民主的理论思想相一致①,贯串于毛泽东思想始终及其一生实践的核心思想是动员、组织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带领一切革命力量,战胜一切敌人②,进而实现人民的解放、民主和幸福。③正是在毛泽东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民族团结、阶级团结、社会团结的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社会体制,赢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即是动员、组织、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科学理解、评价毛泽东关于动员、组织、团结人民群众的思想,在理论上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入理解毛泽东思想及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的地位、功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践上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入地理解我国的国家体制属性,深入理解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源泉等重要问题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一、群众动员组织理论的历史依据和基本含义

鸦片战争尤其是“太平天国”内乱之后,清王朝的中央权威逐渐式微,不仅在列强面前毫无尊严,即便在地方豪强、地方权臣面前也是威严不再。表面上,庞大的帝国依旧如故,但内里却已千疮百孔,只剩一个空架子,只能在偶发的武昌枪声中轰然倒下。辛亥革命虽创共和,但民主却未能真正实现,北洋军政时期反倒加剧了对外萎靡对内分裂,日益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状况,致使国将不国、民不聊生,散沙一盘。满清政府及后来的北洋军政府何以在列强面前不堪一击?表面上的原因是因为物器不如人,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社会分裂且统治阶级不仅远离人民群众而且与人民群众为敌。而从西方泊来的自由主义方案虽然也能给一些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允诺一幅天国图景,但却无法找到迈向天国的路径。究其原因,实则也是因其理论内核并未与传统的英雄史观作根本的切割,“愚昧的群氓”依然在他们理论视野之外且被轻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真的创造历史的主人和动力,这一在今人眼中的历史常识,在百年前却无疑是天外来音。俄国的“十月革命”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群众史观,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明瞭了民族救亡的方向在于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积极参与,但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群众史观真正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把处于麻木蒙昧的劳苦大众真正的动员、组织起来进而推翻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则唯有毛泽东的群众动员组织理论及其实践。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以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依照共产国际的指示精神,先是走向工人之中,动员和组织工人运动,继而与国民党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国内革命运动。在这一时期,我们的党就已表现出走向劳苦大众,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鲜明倾向。但是除了澎湃、毛泽东等少数领导人之外,党中央机关和主要领导人并没有把农村、农民纳入自己的理论视野和行动范围之内。反思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缺陷和行动战略的失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的动员、组织、带领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理论和实践就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唯有毛泽东的动员、组织、带领人民群众的理论和实践才真正为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

大致说来,毛泽东群众动员组织理论的特殊含义或说贡献主要有两点:

1.人民群众是否被动员、组织起来,决定着中国革命的性质(同时也决定着国家的性质)、道路、方式及其成功与否。早在1926年发表于《政治周刊》的《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等文中,毛泽东明确指出,帝国主义入侵引发整个国家危机、民族危机,需要整个国家的协同行动才能与之对抗。但是,在现实中,国家内部构成结构是破损的,各阶级之间的利益不仅有分野,且高度对立,上层特殊利益集团与各帝国主义列强不仅有着种种利益勾连,有的还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不改变这种状况,则难以打倒列强,难以改变半殖民的现状。辛亥革命虽然取得成功,但是反帝成效有限、社会变革成效有限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次,毛泽东又明确指出,中国过去的革命都是少数人包办,所以他们最终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工农群众的动员组织、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和实施,已极大地改变了革命与反革命力量的对比,改变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它使得中国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联合的革命成为可能,建设一个“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国家”成为可能。④中国革命唯有沿着这一趋势走下去,将这一趋势贯彻到底,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2.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动员、组织成为革命的主体。把农民动员组织成为革命主体的阻力不仅来自传统的英雄史观,同样也来自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本身发展的不充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般历史逻辑展开过程中,农民是一个被历史淘汰或将要被淘汰的阶级,它并不构成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的革命主体。恩格斯晚年虽曾提出联合团结农民的问题,但他更多地是从无产阶级革命(和平斗争)策略的角度讲的。将农民动员组织成为革命的主体,并将党的精力主要投入到这一活动中去,是极易被事实上也被党内教条主义者视为偏离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马克思主义正统的。为此,毛泽东着力进行了三个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工作。一是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现实出发,指明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指出唯有将农民动员组织成为革命的主力才有可能取得革命的成功。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榨取的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农民,而农村的封建地主阶级则是这种压迫和剥削的现实基础,只有动摇了这个基础,才能打倒列强、打倒军阀,而要动摇这个基础,唯有动员组织农民。因此,“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⑤二是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革命性,明确了贫下中农是中国革命基本力量的政治地位。早在1925年,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深刻地分析,他指出,中国大体上可以划分出地主阶级、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其中,地主阶级、买办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如国民党右派,代表中国最落后、反动的生产关系,是革命的对象;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中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是摇摆的,时而赞同革命并参与革命,时而怀疑革命、脱离革命,甚至在反革命势力扩张大盛时反对革命;小资产阶级是一个由自耕农、手工业主、小知识阶层、小商人等所构成的相当广泛的谱系,总的说来他们会因经济地位、生活水平的下降、革命形势的高涨而对革命从持中立,向附和、拥护、支持、参与的方向发展;半无产阶级由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等构成,半自耕农和贫农是农村中的绝大多数,因此,“所谓农民问题,主要就是他们的问题”。⑥贫农及与贫农经济地位、水平相当的其他小手工业、店员等阶层,因其贫困、受压迫、剥削程度最深,是农村中最易接受革命宣传、革命性最强的阶层,半自耕农的革命性虽不及贫农,但高于小资产阶级;二百万工业无产阶级及农村中的无产阶级——由长工、月工、零工构成的雇农阶层则是革命的先进阶级。根据以上分析,毛泽东认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⑦他在考察了湖南农民运动之后,更是进一步明确指出,占人口大多数的贫农是农村革命的领导力量,“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革命”。⑧三是高度评价农民革命的历史性功绩。毛泽东通过对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指出农民革命直接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旁及各种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贪官污吏、乡村的恶劣习惯。”其结果是“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个落花流水”,农会“成为唯一的权力机关”,在农村实现农民当家作主。⑨并据此展望:如果有几亿“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必“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⑩

概括以上所述,毛泽东认为:首先,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景况,要改变这种状况,唯有革命,彻底改造中国社会。⑪而社会改造必需动员、组织人民群众起来革命;其次,因整个人类社会正进入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并存的时代,故当今的整个中国社会革命正与过去的改朝换代有着根本的不同,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革命的前景是建立人民自己的民主国家;其三,这场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业无产阶级,共产党是它的政治代表;其四,由于农村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阶级统治的坚实基础,故必须先动摇这个基础,而要动摇这个基础,就必须动员组织农民尤其是贫农阶级起来革命;其五,农村半无产阶级尤其是占人口百分之七十的贫农,由于其处于深重的受压迫受剥削之中而具有极强的革命性,最易接受革命的宣传,并参加无产阶级(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其六,这一革命必将荡涤一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将中国引向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新社会。毛泽东这一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实际情况相结合而产生的中国革命理论,在理论上,不仅终结了中国思想史上的英雄史观,而且彻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突破了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教条主义的束缚,进而在实践上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基本性质、主要对象,明确了革命的领导力量、基本力量、主体力量,明确了中国革命所需进行的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的主要方向。

二、群众动员组织的方式方法

卢卡奇曾非常正确地指出过组织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就必须把自己组织成为阶级,把自己从自发的分散状态组织成为自觉的有组织状态——比如工会、政党,然后在政党(工会)的领导下展开整个阶级的协同行动。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其所面临的组织问题,其实远比欧洲、俄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问题要复杂得多、艰难得多,潜在的革命力量要广泛得多、复杂得多、分散得多、易变得多。如何把广泛、复杂、分散的潜力革命力量动员组织成为现实的革命力量,造成宏大的足够扫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革命势力,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核心问题。对于这个核心问题,毛泽东的群众动员组织理论给出了既合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又切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科学解答。

首先,如上节所述,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人动员组织中国人民革命指明了行动方向和时序,这就是:共产党人作为深刻洞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政治代表的先进分子,其第一个行动必然是走入工人群众之中,动员组织工人群众建立自己的工会组织,在工人中发展党员,建立支部,进而动员组织起蓬勃的工人运动,根据运动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客观条件,提出相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利要求,展开相应的经济斗争、政治斗争,从而形成广泛的政治影响,并生成工业无产阶级在整个革命中的领导力量,确立工业无产阶级在整个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⑫中国共产党人所走的这个第一步,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惯常做法,也是中国共产党内的主流共识。关键的是毛泽东的群众动员组织理论指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走出第二步,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到农村去,把农村中的广大农民动员组织起来,生成为中国革命的主体力量,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是石破天惊的一步,也是中国革命之所以成功的关键一步。

其次,毛泽东的群众动员组织理论为如何动员组织人民群众提供一整套的行动原则和行动方式方法。毛泽东为共产党人动员组织群众而制定的行动原则可概括为深入群众之中,了解群众疾苦,启发群众觉悟,凝聚革命群众的力量,团结尽可能多的朋友,集中力量打击最主要的敌人。这一原则的前半部分包含有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⑬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疾苦,了解群众的需求,了解和启发群众对革命的态度和革命的积极性,进而分析革命与反革命及其中间力量的对比,制定革命的行动方案。这一原则的后半部分是前半部分的延伸,讲的是群众革命运动的具体斗争策略,它包含有三个方面的核心内容:凝聚和依靠革命力量尤其是革命的中坚力量,团结尽可能多的朋友,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即是这一原则内容的具体展开;集中力量打击最主要的敌人,与最主要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

毛泽东还依据对群众革命尤其是农民革命的考察和亲身实践,总结概括和制定了一系列的群众动员组织的方式方法。在群众动员方式上有工运、农运、学运、妇运、军运、统一战线、政权建设等,与之相对应,组织群众的方式有工会、农会、合作社、学生会、妇联、武装组织、士兵委员会、政治协商会议、党团组织、人民政权等。毛泽东的群众动员组织方式理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所有这些动员组织群众的方式形式,都对应于特定的群众(阶级、阶层、群体),并采取特定的动员方式、组织方式;二是群众动员组织方式的多样性,体现的核心思想是尽可能多地动员起一切现实和潜在的革命力量,扩大革命队伍,孤立最主要的敌人;三是不同方式之间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配合,构成有机联系,包括革命声势上的相互影响,如工运、学运、妇运之间的相互声援,包括动员、组织活动者的相互流动和派遣,如军队做地方工作,培养、派遣青年学生干部到根据地农村工作等;四是群众动员组织方式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发展而与时俱进,循着时势、环境的变化或变换群众动员组织工作的重心,或调整革命行动的烈度和广度,或递升群众动员组织方式的形式,如农运工作当发展到农会掌握农村权力之后,动员组织群众的方式应转到经济合作社上来,当根据地的革命势力占据主导地位之后党的工作转到政权建设上来等等。⑭

毛泽东的群众动员组织理论还为各类群众动员组织方式提出和制定种种具体的行动方法。其中,关于农民运动、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自身建设方面的论述尤为丰富详尽。由于篇幅的限制,本节着重就动员组织农民和统一战线这两个方面工作方法作简单讨论。

如何动员组织农民群众?毛泽东认为应当分为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动员农民群众建立农会。如何动员组织呢?采取秘密和公开活动两种方法。在敌人力量强大且“白色恐怖”时当采取秘密动员的方法,待到入会农民增涨到足够人数、力量足够强大时,在整个革命形势高涨或敌人力量不是那么强大,“白色恐怖”不是那么严重时则可直接公开动员组织农民建立农会。当农会力量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即有足够的力量足以反抗当地土豪劣绅或土豪劣绅已被孤立之时,当转入第二阶段,即农民革命的阶段,且以革命的方法进一步动员组织农民群众。革命的方法包括政治上打击地主阶级,把土豪劣绅的威风打下去,把农民(农会)的权力确立起来,在农村形成农民(会)的独一权力,其具体手段是在清算地主罪恶的基础上,分别采取包括罚款、罚捐(款)、质问(批斗)、游乡、收监、驱逐(出境)、镇压(枪毙)等措施;经济上打击地主阶级,其具体手段有不准地主富农米谷出境,囤积居奇,不准加租加押,不准退佃,减租减息,没收土地重新分配;在这两大根本措施之外,还有限制或推翻乡级、县级政权机关,推翻族权、神权和男权;普及政治宣传等十余项措施。⑮

统一战线是毛泽东关于群众动员组织理论的重要方面。尽管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马恩的阶级分析、社会革命理论和列宁的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理论,⑯但其理论的基本内容却是毛泽东对中国历史、中国现实阶级状况、中国革命任务和力量对比深入考察分析的结果。在明确了革命的主要任务、主要对象、革命的领导力量、革命的基本主体力量之后,如何最大限度地孤立革命的主要对象,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牺牲取得革命的成功?毛泽东认为这需要动员、团结尽可能多的力量参加到革命运动中来,尽可能多地减少革命的阻碍力量。因此,统一战线(在革命时期)其实质即是动员组织中间力量或者说小资产阶级上层、中产阶级(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群众的理论和实践,在特殊情况下如抗日战争时期动员和团结的对象还扩大到统治阶级上层(条件是其抗日)。

由于中间力量阶级阵营的特殊性及他们个体本身的特殊性如拥有相当的物质力量、较高知识水平和社会声望,故而,需有不同于动员组织城市无产阶级、农村半无产阶级的方式方法。首先,以朋友的定位对待中间力量,想方设法与他们交朋友,把他们变成朋友,变成知心朋友,使他们成为革命的援力,甚至变成原力;其次,在思想政策上,向他们准确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宣传党的主张和政策,促使他们认同(至少不反对)党的主张和政策;再次,在经济政策上,尽最大可能保护他们的利益,鼓励发展他们的利益,至少,尽可能小地伤及他们的利益;第四,在政治政策上,尊重他们,动员组织他们参加到党领导的各项活动中来,积极听取和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将他们中的积极分子和代表人物动员组织到党领导的政治组织机构乃至是领导机构中来;第五,在社会活动方面,尊重和保护他们的社会声望,鼓励和支持他们利用自己的社会声望、人脉、财富开展各项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和事务,充分肯定他们所做工作的社会意义,并给予各种荣誉;第六,原则、底线与灵活性:坚持统一战线中党的领导地位或独立性;有利于形成最大合力;因时因地采取统一战线的具体实现方式。

三、群众动员组织理论的理论地位和实践指导意义

毛泽东的群众动员组织理论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理论,也是贯穿于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经纬线。

1.毛泽东的群众动员组织理论与中国革命的性质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党的第一代领导者组织者中较为年长的陈独秀、李大钊们解决了中国当以革命还是改良寻找出路的问题,指明了必须通过革命的方式来改造中国社会,进而使中国达至新生。但是困扰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整个中国革命时期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中国革命应以何种方式进行?“左倾”的基本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推动的革命运动是只有无产阶级进行的革命,进而拒斥其他阶级参加无产阶级革命;右倾的基本观点则认为中国的无产阶级还很弱小,因此,中国的革命只能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共产党必须且只能接受资产阶级的领导。与这两种观点不同,毛泽东认为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革命的性质就发生了一个根本的改变,即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以无产阶级为革命的领导力量,以农民阶级为革命的主体力量,且有全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加,而不是只有少数人参加且为着少数人的革命。而实现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基础或核心环节是动员组织群众。首先是把处于自在状态的无产阶级组织成为自觉自为的阶级,组织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其次是把农村中广大中下层贫苦农民动员组织成为革命的主体力量(这一点,在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就是农民战争的表述中,表现得最为明确、直接),最后是通过动员和组织一切有革命意向的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及特殊时期特定条件下的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参加革命,建立统一战线。诚如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中指出的那样:中国革命的全部问题,不外乎三个,“第一,什么是敌人,什么是朋友;第二,如何组织队伍;第三,如何打法。”而贯串于这三个问题的中心内容是群众动员组织问题,即要不要及如何动员组织群众的问题。明确了这个问题也就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⑰故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理解毛泽东的群众动员组织理论是科学理解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解、掌握中国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钥匙。

2.群众动员组织理论与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3.群众动员组织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及群众工作方法可以说是群众动员组织理论和实践的核心内容及其概括、凝炼,群众动员组织理论和实践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展开。一切为了群众,是无产阶级解放理论与中国国情、中国革命现实需要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批判、超越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之后的思想理论发展,既明确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目的,同时也说明了我们共产党人是群众的一分子;一切依靠群众、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已解放自已,则找到和明确了中国革命力量的主体,它划清了与“左”右倾关门主义、投降主义的界线,是对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尤其农民群众革命性的极大尊重,当然,这里也包含着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极高要求,即要求共产党人深入到群众中去,动员组织群众,把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从分散状态组织成为有机的组织状态、把群众自发的潜在的革命性提升到自觉自为的革命性,从而把群众组织成为真正的“铜墙铁壁”;向人民群众学习,既是共产党人的一种革命姿态,同时也是一种群众动员组织方法,其核心要义是要在工作态度上工作方法上彻底摆脱英雄史观,彻底抛弃官僚主义作风和习气。⑲

4.群众动员组织理论与统一战线

这一关系,上节已有概述。这里再强调二点,其一,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是群众动员组织理论和实践的特殊形态及有机组织部分;其二,毛泽东和我们党关于群众概念的界定是与时俱进的、灵活的,这种灵活性为中国革命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5. 群众动员组织理论与革命的武装斗争

首先在武装革命的性质和道路上,毛泽东指出,由中国革命之敌的腐朽性、顽固性所决定,中国革命的成功之道必须走武装斗争之路,且由于中国革命之敌尤其是帝国主义的强大及无产阶级人数之少,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必须走人民战争之路,且由于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体力量,故而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必定在本质上是农民战争,动员组织人民群众尤其农民群众参加革命的武装斗争,把农村变成中国革命的主战场,首先在农村争取革命的胜利,继而争取在城市的胜利;其次,毛泽东指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军队)与旧军队的根本区别在于,通过坚持党的领导,通过支部建在连上、建立士兵委员会等组织措施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先的士兵(军队中的群众)动员组织方式实现民主建军的组织路线,始终保持军队的人民性,始终保持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再次,兵民一体是共产党的军队夺取胜利的根本之道,动员组织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物资后勤上支持军队,在战争过程中掩护军队的行动,是人民军队取胜的法宝;第四,动员组织群众性的武装力量,组织民兵队伍,展开全民战争,把敌人置于全面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第五,把发动群众作为军队的重要工作来做。⑳概括以上五个方面,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及其军队建设的根基在于群众的动员组织,武装斗争及军队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可理解为群众动员组织理论及实践的延伸和升级。

6.群众动员组织理论与党的领导权、党的建设

毛泽东群众动员组织理论及实践,首先为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明确了现实的领导对象,为党与人民群众之间构建起领导与被领导的现实关系,换言之,党的领导地位是在动员和组织群众的实践中现实地被构建起来的,离开群众的动员组织过程,党的领导地位也就成了空中阁楼,只有群众被动员组织起来了,跟着共产党走,党的领导地位才是现实的。其次,毛泽东的群众动员组织理论为党的自身建设指明了行动方向、行动路径和行动动力及行动要求,故而,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党的建设的核心内容,归结为党的群众动员组织的意识、品质和能力的建设。㉑

7.群众动员组织理论与政权建设

政治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政权问题,毛泽东的群众动员组织理论的伟大之处在于,首先把打倒旧政权建立新政权这一古老问题变成全新的人民群众自已的广泛的社会历史运动;其次,毛泽东群众动员组织理论阐明了红色政权的政治属性,阐明了群众动员组织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政权组织形式的社会广泛性。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最初尝试,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的根据地苏维埃红色政权建设、抗日战争时期的边区民主政权建设,再到1949年革命胜利后,相继成立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建立无产阶级领导(通过共产党)、工农联盟为基础,各革命阶级、阶层联合的人民民主政权,一路走来,充分说明毛泽东的群众动员组织理论及实践构成政权建设的社会客观基础;第三,群众动员组织的状况决定着政权机关的工作方向和工作成效,政权机关的一切决定,是否体现群众的意志和要求,群众是否理解,是拥护还是反对,是积极配合还是消极配合抑或消极怠工,既是检验政权机关工作成败的试金石,也是检验政权机关是否切实做好群众动员组织工作的试金石。

8.群众动员组织理论与思想文化建设

首先,群众动员组织工作的需要规定着思想文化工作的方向,亦即是说我们的思想文化工作是围绕着或者说主要是围绕着动员组织群众这一中心任务展开的;其次,在表现方式上,为着更加有效地动员组织群众,思想文化产品要以群众能理解接受能拨动群众心弦的方式推送给群众,亦即要以民族的大众的表述方式创作思想文化产品;第三,群众动员组织的发展决定着思想文化工作者的状态,为把群众从自在自发的状态提升到自觉自为的状态,我们的思想文化作品应该是进步的、先进的思想文化作品,进而以教育引导群众,而不是做群众的尾巴,更不是迎合群众的低级趣味;第四,群众动员组织实践的发展影响着思想文化工作者的进步和发展,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文化工作者,一方面加强学习和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加强学习和吸收人类先进思想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在与动员组织群众(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中,向人民群众学习,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第五,群众动员组织的实践还决定着思想文化工作者的身份定位,党的思想文化者队伍,是党推动群众动员组织工作的重要队伍,对这支队伍有着与干部队伍、武装队伍相一致的一般要求和不相一致的特殊要求,建设好这支队伍对于完成党的使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㉒

四、结语:群众动员组织理论的实践成就与启示

百年来,我们党通过动员组织群众,从最初成立时的几十人的小党,发展成为今天九千多万党员的大党,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动员组织群众。是群众动员组织理论及其实践,使党从最初成立时基本由先进知识分子构成的小党变成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由工农群众的先进分子为主要成分的大党,使我们党一次次转危为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使我们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建设事业取得不断的胜利。我们党依靠毛泽东的群众动员组织理论的实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辟了广大的根据地,取得前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并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取得战略转移(长征)的胜利;依靠群众动员组织理论的实践,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并取得了最终胜利;依靠群众动员组织理论的实践,推翻了以蒋家王朝为代表的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实现了社会大团结、民族大团结。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通过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群众动员组织,赢得了土地革命的胜利;根治了存在一千多年的匪患顽疾;扫除了存在千百年的“黄、赌、毒”,实现了移风易俗;取得了“镇反”、“三反”、“五反”斗争的胜利,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更为了不起的是,我们党依靠群众大动员大组织的支持,在朝鲜半岛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联合国军”和韩国军队,赢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在此基础上,我们党进一步推进群众的动员组织,引导城乡各社会阶级、阶层开展“一化三改造”运动,经过三年的努力,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奠定制度基础。概而言之,毛泽东的群众动员组织理论及其实践,直接将旧社会的“阿Q”式的群众改造、培育成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猛士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理解我们党百年奋斗成功奥秘所在的钥匙。如果你想知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就必须了解毛泽东和群众动员组织理论。

然而,话分两说,晚年毛泽东在自已的群众动员组织理论实践中也犯了简单化、绝对化的错误。简单化、绝对化错误,既指在组织形式上将城市“单位”和农村人民公社固为群众动员组织的唯一组织方式,将群众束缚在“单位”和“公社”中,进而导致这种原本调动激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组织形式走向反面,普遍地异化为束缚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组织形式;也指在群众动员组织的行动方式上,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之后发动的一系列政治运动既缺乏充足的理论准备和科学的政策调控,更缺乏组织准备,主要凭借领袖的个人威望、主观愿望和群众的盲动性展开一场接一场的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并被林彪和“四人帮”两大集团所利用,给党领导的各项事业造成极大的干扰和冲击。

结果表明,超声提取与加热回流提取的效果相当,但超声操作简单便利,因此选择超声提取。超声时间选择了20、40、60 min进行考察,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无较大影响,且希望保证每批药材提取完全,因此超声时间确定为40min。通过比较不同提取溶剂的图谱,70%甲醇测定的图谱中峰的高度强度展现的较为均一,更适合对各批次的药材进行共有峰的指认,因此提取溶剂定为70%甲醇。

粉碎“四人帮”之后,我们党实行一系列“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政策,直至今天生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群众动员组织理论实践的视角来看,我们也可将这些变化理解为是对毛泽东晚年在群众动员组织理论实践中发生的这两个错误的纠正,是对毛泽东群众动员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修复、继承、丰富和发展。2020年以来的防控新冠疫情,更是显示了群众动员组织的威力。这也许是我们今天重温、梳理、总结毛泽东群众动员组织理论及实践所获得的重要启示吧。

注释: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②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③与欧洲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推动的工人运动是在一百多年的工人阶级反抗斗争从自发到自觉,从无组织的个别斗争到有组织的阶级斗争长久历史发展过程逐步发展起来的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由于有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从它一开始产生,就几乎是一种自觉的历史运动。

④⑤⑥⑦⑧⑨⑩⑫参见《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26、33、37、6、9、21、14~15、13、8页。

⑪参见《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的发言》,《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⑬毛泽东身体力行调查研究,其一系列调查研究报告,如《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鸟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调查工作》、(《反对本本主义)》等,视野之宏大、调查之精细,分析之周到,都达到了典范性水准,也是教科书级别的社会学规范教本。

⑭上述群众动员组织方式的理论广泛分布与毛泽东的一系列著作、报告、讲话、文件之中,比如,《毛泽东选集》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等,《毛泽东文集》中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红四军党委给中央的信》《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目前抗战形式与党的任务报告提纲》《在抗大应当学什么》《妇女们团结起来》《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在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的工作方针》等。

⑮参见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井冈山的斗争》《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2~44、57~84、136~141页;《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21~656、662~711页;《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267~1274页。

⑯参见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恩格斯《反杜林论》等著作。列宁《第三国际议案及宣言》等著作文件。

⑰参见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在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等,载《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2~614、662~710页;《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5~63页。

⑱参见毛泽东《〈兴国调查〉前言》《查田运动的群众工作》《长冈乡调查》等见《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4~255、269~275、276~321页;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实践论》等,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09~118、127~129、282~298页;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载《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789~794、795~809页。

⑲参见毛泽东《在抗大应当学习什么》《妇女们团结起来》;《毛泽东文集》第二卷117、171页,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载《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36~141、55~62页;参见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317~318页;《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2~44、119~126、136~141页,毛泽东《组织起来》《论联合政府》,载《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28~936、1029~1098。

⑳参见毛泽东《红军第四军前委写给中央的信》《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直罗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等,载《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63、78~111,363~371、399~406页;毛泽东《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的工作报告》《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7、328~329页;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96、170~244、271~281页;参见毛泽东《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载《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439~518、541~557页;参见毛泽东《论军队生产自给,兼论整风和生产两大运动的重要性》载《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5~1109页;参见毛泽东《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载《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5~1276页。

㉑参见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井冈山的斗争、政权问题》《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2~44、71~73、119~126、130~135、136~141页。参见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论联合政府》,载《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91~896、910~913、1029~1100;参见毛泽东《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载《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7~1274、1463~1467、1468~1482页。

㉒参见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85~96页;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民主主义论》载《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359~361、558~560、561~569、669~711页;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1~829、830~846、847~879页;参见毛泽东《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给周扬的信(1944年4月2日)》《在延安大字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等,载《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122、123、149~156、303~352页。

猜你喜欢

动员革命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国防动员歌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音乐迪斯尼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抗美援朝战争动员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