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现场的文物保护探析

2021-04-15叶晓飞

卷宗 2021年22期
关键词:可逆性文物保护考古

叶晓飞

(河南新蔡县文物管理所,河南 驻马店 463500)

1 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逐步提高,在文化事业繁荣的新形势下,文物保护也得到国家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在文物考古研究当中,我国主要理论和科学研究多集中在于文物考古鉴定方面,而忽视了文物考古发掘的重要性。究其原因不外乎2点,第一,考古遗址供水稳定性差,很多情况下,文物极易受水侵蚀;第二,当文物一旦发掘出来,由于环境温度、湿度等发生变化,极易破坏文物,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在于文物发掘保护技术存在滞后性,无法完整、全面地保护好文物,很容易出现“保护性破坏”情况。另一方面在于文物发掘人员专业理论及技能参差不齐,由于理论知识吃不透,实践经验不足,很容易严重破坏文物。

文物发掘是国家、民族的珍贵“遗产”,发掘研究是了解先辈们的生活生产的最佳方法。考古现场的文化保护意义重大,要求相关科研人员必须实时现场维护,不单单是第一时间处理好文物出土各项工作,还要做好现场各项工作及进度的真实记录。这将是我们研究文物、挖掘文物历史信息的重要依据。因此,做好考古现场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 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的原则

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是指文物发掘出土至文物被运送至实验室的这段时间内,对文物进行的抢救性、临时性的妥善保护或维护。一旦文物入土,其所处的环境将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新状态。出土后,很容易打破这一平衡状态,文物材料将发生极大变化,比如纺织品类,很容易碳化,彩绘颜色一瞬间便会褪色等。为了确保文物出土后保持原状,必须做好现场保护工作,那么,就必须遵循一定保护原则,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

2.1 少干预原则

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基础上,必须始终坚持少干预原则,不仅包括干预的次数,还包括干预的程度。若一件文物出土时状态良好、无损坏,无需做过多处理,仅需进行表面清理工作即可。随后,通过正确的包装和存储方式,将其完好地保存。一定要做到“最少的处理就是最好的处理”。例如,能直接提取较脆弱文物的决不实加任何加固材料,若加固采用3%加固材料即可达到良好效果,那么,坚决不采用5%浓度的加固材料。究其原因在于任何处理方法均会不同程度低伤害文物,影响文物的原始面貌。

2.2 可再处理与可逆性原则

可逆性是指文物处理后,需保证是在不会损伤或改变文物的前提下完成。热力学定义过程的可逆性是指物质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化,过程的熵变化为0。热力学建立的物质模型并未考虑分子质量、分子发生碰撞时的变形、能量改变等因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在现实当中,可逆性是不存在的。可再处理性是指无法清除的材料不会影响或妨碍后续的处理结果。可再处理性认为任何文物保护处理技术都不是一个最佳的方式,而想要达到最佳,需要一定条件,具有一定阶段性。当超越了某个阶段,就需要新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尤其是一些文物基体材料属于非致密、多孔透气类型,相比可逆性,可再处理性更具实用价值。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在分析及总结大量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以往人们过度重视了文物保护的可逆性,而当前我们关注文物保护的可再处理性更具有可行性。

2.3 事先取样原则

做好文物分析工作是文物保护及考古研究的关键,在考古发掘前期,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尤其是详细掌握文物调查及勘探的全部有价值的信息,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可行的发掘现场保护方案,其中也应涵盖现场取样工作。考古发掘现场实施的每一项保护措施,即便是清理文物表面的泥土等,都可以会影响分析结果,导致分析出现偏差。因此,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当中,应坚持事先取样原则。通过取样,可以最小化损伤文物,提高文物保护的有效性。

3 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的措施

3.1 做好临时性保护工作

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文物发掘后需做好临时性保护工作,现场加固是最大限度获取文物信息的最佳方式,能够保证文物的真实性、安全性。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加固当中最关键地在于选择何种加固材料。文物加固前,先要清理干净有害物质,比如文物周围的泥土、可溶性盐等,避免影响加固效果。随后采用无色透明材料进行处理,不得改变、遮盖文物原有面貌,且不可造成文物损伤。加固材料的渗透性、耐老化性要好,由于现场保护加固具有临时性的特征,要重视加固材料的可逆性操作,还要考虑其可再处理原则,便于持续保护文物。

3.2 加大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力度

文物一旦出土,会遇到环境中含氧量突增、温湿度变化、微生物等情况,这些环境因素变化均会对文物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在发掘现场,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加大保护力度。比如针对不同含水率的文物,采取不同的保护处理办法,当竹制品、木制品、漆器含水率超过100%,则采用清水浸泡法。当器物含水率低于100%,可采用密封法,在保证其原有湿度不变的前提下,还可以有效防止环境湿度突变对文物的破坏。文物未出土之前,长期与外界隔绝,处于无氧环境之下。当发掘出土之后,会接触到地面空气,势必会有微生物的产生,于有机质类文物而言,当文物上寄生此类有害微生物之后,将会迅速繁殖,严重腐蚀文物,最终破坏文物。针对此类问题,可采用熏蒸剂进行保护,熏蒸剂具有良好的渗透性、挥发性及扩散性,可以有效渗透到固体药物无法处理的细缝内,此外由于该方法吸附性小,基本不会损坏文物。

3.3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伴随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愈加先进,越来越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广泛运用到了考古发掘工作。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可通过先进的技术全面掌握文物的方位、特性,提前做好预防措施。例如,文物前期考察中,采取X射线荧光(X-ray fluorescence,XRF)光谱法等定位技术,在不造成文物损伤的基础上,便可清晰、准确地了解文物的具体位置、形状、大小等信息,避免发掘时造成文物损伤,极大程度低保证了文物的完整性。同时,根据文物特性,能够提前准备好所需的装载器具,比如真空的器皿或氮气等惰性气体,或VO₂(二氧化钒)温控智能薄膜等,避免文物出土后直接与氧气等接触。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物保护一直是考古研究的重点,文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文化资源,文物记载了人类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精神面貌、风土人情,是一个朝代、一个民族不同时期生产生活的真实反映,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社会经济实用价值。考古文物发掘保护工作便是让众多出土文物重见天日的重要手段,通过考古现场文物保护,可以避免文物因环境变化而发生突变,改变文物的原貌,对于文物研究影响巨大。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考古现场文物保护,坚持少干预原则、可再处理与可逆性原则,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提升保护力度。

猜你喜欢

可逆性文物保护考古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累及不典型部位的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三星堆考古解谜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超广义k次投影的线性组合群可逆和可逆性
名胜古迹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
考古与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