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超声导入技术治疗气血瘀滞型肩周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1-04-15刘腾鸿游纯秋蒋擎林燕云谢超春
刘腾鸿,游纯秋,蒋擎,林燕云,谢超春
福州市中医院 (福建福州 350001)
肩关节周围炎是临床常见的骨科慢性疾病,病理特征是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和滑囊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受累肩关节酸胀疼痛、局部压痛,前屈后伸等运动受限为表现特点,疾病晚期常导致肩关节肌肉萎缩,功能活动度明显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该病发病率高达2%~5%,多见于50岁左右女性[1-2]。目前,临床上西医以口服非甾体抗炎止痛药或手术治疗为主。中医学将其归于“痹症”中的“肩痹”范畴。《素问·痹论》载:“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其指出外感风、寒、湿邪是本病的外因。该病内因系患者气血不通、外感风寒湿邪后瘀血内阻,进而导致关节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相应临床症状[3]。中医由此确立了以“活血行气”为主的治疗原则,冻结肩1号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气通痹等功效,药方组成为伸筋草、透骨草各30 g,海桐皮、威灵仙、香加皮各20 g,川乌、草乌、苏木、艾绒、红花、桃仁、花椒、桑枝、桂枝、卷柏各10 g,三七3 g,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中药超声导入技术治疗气血瘀滞型肩周炎患者对疼痛及关节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我院骨科的120例气血瘀滞型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男26例,女34例;年龄41~70岁,平均(58.33±7.78)岁;病程0.6~5.5年,平均(2.43±0.50)年。对照组男24例,女36例;年龄40~70岁,平均(61.67±7.08)岁;病程0.5~6.0年,平均(2.77±0.7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肩关节周围炎》中诊断、辨证和治疗指南:肩关节疼痛,以夜间为甚,肩关节活动受限明显,甚者肌肉萎缩;有慢性劳损、感受风寒或外伤病史;X线检查多为阴性,或者硬化、钙化征象;查体,肩峰下广泛压痛,肩关节存在上举、外展、内收、后伸动作受限[4]。纳入标准:符合肩周炎诊断标准;辨证属气血瘀滞型;年龄40~70岁;长期服用西药或中成药,需停止服药1周以上;自愿参加本研究,了解本研究具体过程,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累及肩关节的相关疾病,如肩关节肿瘤及类风湿性、结核性、化脓性骨关节疾病等;准备妊娠或已经妊娠、正在哺乳;急性创伤性疾病,如肩袖损伤等,或肩关节手术治疗,如肩关节置换术;过敏体质,对多种外用药物及辅助材料过敏;因任何原因无法完成相关资料收集;精神疾病。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冻结肩1号方药膏,煎制及制备方法如下:伸筋草、透骨草各30 g,海桐皮、威灵仙、香加皮各20 g,川乌、草乌、苏木、艾绒、红花、桃仁、花椒、桑枝、桂枝、卷柏各10 g,三七3 g加水1 000 ml,浸泡5 h,先用武火煮开,再用文火煎煮60 min,过滤,滤液备用,将滤渣加水500 ml,再次煎煮30 min,滤出滤液,合并2次滤液,加热浓缩成稠膏状,膏剂即为中药超声导入剂。
试验组采用中药膏剂超声导入技术治疗:辅助器械为上海创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超声波治疗仪HB-800型,将制备的药膏涂于直径3.5 cm 圆形超声探头平面上,与肩部痛感部显著处接触,功率20 W,频率1 MHz,声强1 W/cm2,治疗时间20 min/次,1次/d,2周为1个疗程。
对照组采用膏剂外敷治疗:将制备的膏剂外敷肩部痛感部显著处,外贴8~12 h/次(若皮肤出现瘙痒、红疹等,则退出本研究),1次/d,2周为1个疗程。
1.3 临床评价
(1)肩关节疼痛程度: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评价前向患者详细说明VAS评价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以帮助患者正确地依据自身疼痛感受选择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数字,数字越大,则疼痛程度越剧烈。(2)肩关节功能: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量表评价,数值与关节功能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后,两组Constant—Murley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VAS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肩周炎作为一种肩关节肌腱、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造成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受限,影响生活及工作,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中医学将肩周炎归属于“痹症”中的“肩痹”,认为该病发病机制是气血津液不足,加之外邪入侵造成经筋失濡养、关节失滑利,气滞血瘀、经络不通、气血不行、屈伸不利、发为肩痹,应以活血化瘀、补肝益肾、除湿利痹以治之。目前,临床上有多种中医治疗肩周炎患者的方法,刘圣莲和王凤林[5]使用痛点阻滞下小针刀联合肩痹痛消汤治疗肩周炎患者得到良好效果。管亦坚等[6]也采用水针刀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肩周炎患者,治疗后,两组VAS及Constant—Murley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但水针刀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的方法存在穿刺穴位的感染风险。王利仁等[7]观察舒筋外洗颗粒熏蒸结合“渐进练功法”治疗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肩关节功能活动、肩关节疼痛评分均有明显改善。
临床研究证实[8],超声导入能提高诸多大分子、多肽类等药物经皮吸收的能力,从而促进炎症吸收。目前国内研究表明,超声波增加细胞半透膜的通透性,加快新陈代谢,从而增强透皮给药,使得药物更有效地通过角质层,也避免常规侵入性的注射给药方法带来的疼痛[9]。可见超声导入是有效给药途径之一。超声导入还可使药物大分子化学键裂断,有利于药物扩散系数和扩散面积增加,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增加药物吸收,促进药物发挥消炎、散结、祛痛、松解的功效。因此,超声导入可促使中药有效成分通过肩关节皮肤直接发挥抗炎、祛痛、活血、化瘀的疗效[10]。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采用冻结肩1号方,其组方原则立足于“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包括活血化瘀、行气通痹等功效的中药,通过超声导入技术,有效地促进药物通过皮肤角质层,最大化中药透皮吸收效率与临床疗效,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后,两组Constant—Murley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药超声导入技术治疗气血瘀滞型肩周炎患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肩周炎症状,临床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