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坑北部上洞断裂带成矿远景分析
2021-04-15俞祺智
马 骥,俞祺智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三大队,广东广州510800)
1 地质背景
下庄矿田位于贵东岩体的东部,处于闽赣后加里东隆起的南西端与湘桂粤北海西—印支坳陷交接部位,下庄矿田受大东山—贵东东西向岩体控制,处于粤北山字型构造的东翼,处于黄陂断裂、马屎山断裂及油山—下庄新华夏系断裂带交汇复合部位控制,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图1)。东西向、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构成了矿田的棋盘格子状构造格局,控制着矿床矿体的形态及分布。区内已查明多个铀矿床及一批铀矿(化)点,构成“下庄矿田”。
黄沙坑地区位于下庄矿田西部,处于黄陂石英断裂带的西南延,其北东与竹筒尖铀矿床相连。区内岩浆活动以印支期为主,主要为印支期的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粒二云母花岗岩、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等。区内脉岩发育,主要以辉绿岩为主,具备成矿有利围岩。岩石围岩蚀变强烈,为含铀热液富集提供有利条件。围岩蚀变普遍发育于构造带内及上下盘围岩,碎裂程度高,主要有硅化、赤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及钾(钠)长石化等。铀矿化与硅化、赤铁矿化和钾(钠)长石化等蚀变关系紧密,铀矿体赋存于硅化带和蚀变碎裂岩带中,且构造带延伸稳定,矿体多呈莲藕状、透镜状产出,围岩蚀变越强烈,构造带延伸稳定程度越高,铀矿化就越明显。
2 物化探特征
黄沙坑北部上洞断裂带成矿条件与F3组带相类似,位于物探、水化晕圈的叠加部位,预测该带具有寻找蚀变碎裂岩型铀矿的潜力;同时该带与辉绿岩交汇部位存在“交点”型铀异常,为寻找“交点”铀矿提供了线索。
图1 下庄矿田大地构造位置示意图
上洞断裂带位于F3组带的下盘,与F3组带近似平行,都切穿白水寨岩体,构造形态、产状、物质成份、围岩与F3组带相似,为压扭性质,左行扭动,产状145°∠55°~85°,成份主要由硅化碎裂岩、赤铁矿碎裂岩、杂色微晶石英、玉髓胶结角砾岩、蚀变碎裂花岗岩组成,围岩都为白水寨岩体,岩性为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因此通过类比F3组带,上洞断裂带成矿条件与F3组带相类似,预测其深部具有较好的蚀变碎裂岩型铀矿。
在上洞断裂带附近,圈定伽马高场晕圈4 个,伽马异常场晕圈8 个。晕圈受构造带控制,且有一定的规模,晕圈的长轴方向多与构造走向基本一致,根据前人的工作经验及验证情况,该现象反映深部有盲构造的存在,为寻找深部的矿体起到指示作用,因此上洞断裂带深部值得探索(图2)。
图2 黄沙坑地区物探成果图
在上洞断裂带的北东端以及西南段,发现有大量水化学异常点,这些水异常点大多都与上洞断裂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水力联系。前人根据这些水点圈定了水化学异常晕圈,在上洞断裂带上圈定了3个水化学异常晕圈,根据水化学异常晕圈的特征,推测水异常点的补给与上洞断裂带有关,上洞断裂带是一条水化学找矿成果较好的构造,深部值得探索。
3 钻孔验证
通过钻探施工,在钻孔ZK103-2 揭露的上洞断裂带与上盘辉绿岩交汇部位深部见两段“交点”型铀异常,异常部位严格受构造带控制,岩性为硅化碎裂岩及硅化、赤铁矿化辉绿岩;同时钻孔ZK200-1 在91.90~102.70m也揭露到上洞断裂带与上盘辉绿岩交汇部位,揭露该带整体较破碎,主要由硅化碎裂岩组成,其次为硅化、赤铁矿化辉绿岩及少量烟灰色玉髓。蚀变主要为中等至强硅化、弱至中等赤铁矿化、弱至中等高岭土化,局部为弱至中等绢云母化、弱绿泥石化。分析认为上洞断裂带与上盘辉绿岩交汇部位深部存在较好的“交点”型铀矿化。
4 结论
通过对比上洞断裂带与F3组带的成矿条件,同时从上洞断裂带的物探、水化特征分析,认为黄沙坑北部上洞断裂带具有寻找蚀变碎裂岩型铀矿的前景;同时该带与辉绿岩交汇部位存在“交点”型铀矿的找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