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船自动配载系统模型及算法*
2021-04-15杨晓宁
杨晓宁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5)
0 引言
目前,大型的船舶或者结构通常选择在陆地上建造,受到船台等条件限制,建造完成后可利用驳船进行下水,在水中完成最后组装与就位。但在下水过程中,为了保证产品能够安全平稳地下水,需要实时调整驳船压载舱的压载水量[1]。利用驳船完成产品下水的过程中,产品上驳的重量与重心在不断移动,同时外界潮水等因素也在实时变化,仅仅依靠配载人员的工作经验很难实现驳船的实时配载,多项人为因素或其他不确定的因素会给配载工作存在安全隐患[2]。由此可见,对驳船进行合理的配载是保障其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能够设计出一套驳船自动配载的系统,将会减轻配载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对于船厂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1 配载模型及算法
1.1 配载要求
画出配载过程的示意图,用来分析配载过程中的要求,如图1所示。
Li、P、lp—下水产品进入驳船部分的长度、下水产品进入驳船部分的重量及其重心距离码头前端的距离;
B、lb—驳船对下水产品的支撑力及其作用点距码头前端的距离;
h—驳船压载水舱的配载水位;
N、M—下水产品在码头前端剖面位置的切力及弯矩。
图1 配载要求示意图
参考图1,配载时最理想的状态即为:进入产品的重量与驳船的支撑力相等,重量力臂与支撑力臂相等。图中不难看出,为防止下水结构物滑落或因受力不均引起变形等不利后果出现,在整个下水过程中,应始终保证驳船与码头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同时保证驳船自身内部的剪力和弯矩控制在安全范围内[3]。为了满足上述两个条件,通过对配载过程的深刻认识,即可简化驳船的配载问题:在保证驳船安全的条件下,调节驳船内部要压载水量,使得驳船保持或接近在配载的理想状态,结构物便能够连续、安全、稳定地完成上驳下水过程。
1.2 配载数学模型
由上面分析可知,研究驳船的配载问题,可以将驳船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力学研究,建立平衡方程,保证配载过程中力和力矩始终双零。所谓双零,一方面是受力为零,即产品上驳部分的重力由驳船的浮力提供;另一方面是力矩为零,即驳船对产品的支撑点与产品上驳部分的重心在同一铅垂线上[4],从而保证产品在任意断面处的剪力和弯矩均为零。
依据上面的分析,建立驳船自动配载数学模型如下:
式(1)中第一式为力平衡方程式,第二式为纵向的力矩平衡方程,第三式为横向的力矩平衡方程,式中各符号含义如下:
B、Wi、LW、P-pro、P-add、Pi——驳船浮力、调载前各舱压载水重量、空船重量、产品上驳部分重量、其他附加重量、各舱的调水量;
Xb、Xwi、Xlw、X-pro、X-add、Xi——驳船浮心纵向坐标、调载前驳船的重心纵向坐标、空船重量的重心纵向坐标、产品上驳部分重量的重心纵向坐标、其他附加重量的重心纵向坐标、各舱调水量的重心纵向坐标;
Yb、Ywi、Ylw、Y-pro、Y-add、Yi——驳船浮心横向坐标、调载前驳船的重心横向坐标、空船重量的重心横向坐标、产品上驳部分重量的重心横向坐标;其他附件重量的重心横向坐标;各舱调水量的重心横向坐标;
1.3 求解方法
驳船的配载过程是以当前平衡状态的数据为基础,计算为达到下一个平衡状态的调载方案。众所周知,驳船是通过调节各个舱室的压载水量来保证驳船处于理想的浮态,而驳船的压载水舱通常都是比较规则的行列分布,因此在求解过程中,可以将调载过程分解为先纵向平衡再横向平衡,即:将驳船先分成前后两个区域进行纵向力矩平衡调载[5],再将其分成左右两个区域进行横向力矩平衡调载。由于船舶结构均是左右对称分布,因此横向可以选取左右对称的两个舱室进行调载,简单直观,分配均匀,对驳船各方面的性能比较有利,因此驳船的调载实质是调节驳船纵向的两个压载水量。
在前面建立的数学模型中,建立了力和力矩的平衡方程,求解过程中,取驳船前后两个调载水量为未知数,建立方式组如公式2所示。显然,两个方程两个未知数,求解快速、可靠。求解得到压载水量后,再将配载过程中的其他约束考虑进去,进行各压在舱室的水量调节,使驳船始终处于配载要求状态,从而实现产品下水的顺利进行。
式中各符号含义如下:
B、Wi、LW、P-add、P-pro、Pf、Pa——驳船浮力、调载前各舱压载水重量、空船重量、附加重量、产品上驳部分重量、首部区域调水量、尾部区域调水量;
Xb、Xwi、Xlw、X-add、X-pro、Xi、Xa——驳船浮心纵坐标、驳船调载前重心纵坐标、空船重量的重心纵坐标、附加重量的重心纵坐标、产品上驳部分的重心纵坐标、首部区域调水量的重心纵坐标、尾部区域调水量的重心纵坐标。
求得压载水量后,将水量进行横向分配,保证驳船没有横向倾斜。事实上,横向的分配过程同样可以理解为一个求解平衡方程组问题,原理同上。不难看出,将调节水量进行横向分配时,选取横向位置对称的两个舱最为方便,水量分配也很平均,对驳船的性能有利。
2 配载程序设计
上述配载模型建立后,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程序设计,将配载计算程序化,设计程序框图如图2所示:
图2 配载计算流程
3 计算实例
现取某船体分段上驳过程中某时刻t的计算结果做具体分析:
已知: L=122.4m;B=59.8m;D=7m;W0=6292t;Xg0=-0.375m;Yg0=0m;Zg0=4.944m;Ws=2611t;Ws0=164t;Xgs=-47.686m; Xb=0m;Tide0=337.3;Tide=340.8。
各个符号的含义如下:
L、B、D——设计驳船的船长、型宽、型深;
W0、Yg0、Xg0、Zg0——设计驳船空船重量及其重心横向、纵向、垂向坐标;
Ws、Xgs——上驳部分分段的重量及其重心的纵向坐标;
Ws0——本步配载上驳部分的分段重量;
Tide0、Tide——本步配载前潮水高度、本步配载后潮水高度。
本驳船的压载水舱行列分布均匀,从尾至首为N1~N8共八行,从左舷至右舷为0~3共4列。配载时,将驳船压载舱分为前后两个区域,其中尾部区域为N1~N4行,首部区域为N5~N8行,在两个区域各取一个调载水量作为未知数,对驳船进行纵向调载,保证驳船纵向浮态满足工程作业要求。纵向调载完成之后,将驳船压载舱分成左右两个对称组合,将调载水量平均分配在该行的左右对称两个舱室中,即左边舱和右边舱或左中舱和右中舱内,从而保证驳船横向的浮态要求。调载结果为2号舱左右边舱各注水65吨,7号舱左右中舱各排水132吨。
按照配载方案对驳船进行配载后,驳船的各项性能指标如表1所示。显然,在本步配载中,驳船压载舱的调水量为排出133吨,本步产品上驳的部分重量为164吨,在这个步骤中由于潮水的变化需要进行的调载量为排出31吨,恰好等于前面两者的差值。并且,按照此配载方案进行调载,船舶的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要求,因此证明本方法的适用性。
表1 配载后驳船浮态
4 结语
本文从力学的基本观念出发,将驳船的自动配载问题简化为求解平衡方程组的问题,将工程实际问题利用数学理论进行解答,从而科学地处理了利用驳船进行下水的复杂过程,使问题得到了大大的简化。本计算方法具有适用性和实用性,能够有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显著提高了配载的工作效率,配载结果符合工程实际要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样可以适用于常规船舶的浮态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