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应用支架策略的案例研究

2021-04-15林霞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41期
关键词:幼儿园分析

林霞

【摘要】在幼儿园教育体系当中,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对幼儿的多方面发展都能做出积极的辅助作用。而提出采用支架策略进行科学教育活动则是因为支架策略已经逐步发展为一种成熟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应用在科学教育活动当中能够以其理论为基础。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当中教师角色定义、活动实施过程、幼儿学习以及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都作出有效的启发,这也是支架策略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关键原因。

【关键词】幼儿园  科学教育活动  支架策略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1-0123-02

一、支架策略的界定

随着支架策略在教育领域中的不断应用,对支架策略也有了更多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支架策略为教学对象搭建了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框架,在此框架当中所存在的知识理念能够满足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的基本需求。因此,在使用支架策略展开教育活动时,要先将一些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分解,接下来,再引导学习者慢慢了解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了解。

二、支架策略的理论基础概述

支架策略作为一种学习理论,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融合的基础上所发展,支架式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动态性,通常认为,主体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客观事物所作出一种假设,和从已知教学的理论角度出发获得知识,此种过程并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要结合学习者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情感学习动机以及价值观等相关因素为基础,所主动建构新知识体系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为教学对象创设出更加适合他们的学习情境,从而促使教学对象能够得到激发,联系起已有的知识经验,再通过探究工具、材料刺激等多种方式来促使教学对象能够重新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建构。

维果茨基提出,幼儿的心理发展是幼儿和成人互动之间逐步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会产生新的心理活动以及技能。因此,幼儿现阶段难以完成的问题可以由助学者的辅助所完成。所以,维果茨基意识到,在展开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幼儿的两种基本发展水平,第一种是幼儿独立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则是以助学者为辅助探究知识并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的距离也就是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三、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应用支架策略的案例分析

(一)以目标搭建支架完成科学集体探究活动

在幼儿园的多项教育活动当中,集体探究活动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活动类型,并且,这种活动面向全体幼儿,通过教师和幼儿共同搭建的学习环境来促使幼儿学着探究科学知识,最终顺利完成活动。集体探究活动是一种高结构的科学活动,通常情况下,教师会预设一些较强的目标性学习活动引导幼儿完成,结合这一特点,在展开集体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使用支架策略时便应当确保支架内隐,并巧妙预设目标。

(1)以语言实物情景支架培育幼儿探究欲望

运用语言或实物来设计情景支架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促使幼儿积极地参与到集体科学探究活动当中,并且能够有效解决幼儿注意力不集中这样的问题。在创设语言情境时,教师可以运用謎语、寓言故事、问题质疑等方式来吸引幼儿。例如,在“有趣的水”这个科学探究活动当中,教师讲解故事《乌鸦喝水》,以语言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且提出问题:“如何能够让瓶子里的水长高呢?”以此来引导幼儿主动完成科学探究。

实物情景则是为了反映出某种现实现象而设计出的情景,并且提出解决的范例,给幼儿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例如,以“翻滚的胶囊”为主题展开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先是将装有钢珠的胶囊放在纸盒当中,并引导幼儿观察纸盒中的胶囊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幼儿会发现装有钢珠的胶囊在纸盒内翻滚,以此,幼儿会提出疑问:“为什么胶囊会在纸盒内跳舞呢?”引导幼儿探究问题。

语言情景和实物情景有着极强的针对性,所呈现出的内容会直接针对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主题,目的性较强,因此非常利于培育幼儿的探究欲望。

(2)以任务问题支架清晰掌握探究方向

幼儿的年龄小,因此,在集体探究活动当中经常会不知道如何去探究、探究什么问题,此时教师便要充分凸显出其支架式的引导作用。通过设计任务式问题支架来帮助幼儿明确探究的目的、清晰探究方向,通常在设计这类问题支架时所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去观察怎样的一个现象、分析此现象出现的实际原因,以此问题促使幼儿接受任务。比方说,在“沉与浮”这个科学活动当中,首次探究之前,教师提出问题:“什么东西会在水里沉下去?什么东西会在水里浮上来?为什么?”接下来引导幼儿进行探究。在第二次探究之前,教师再提问幼儿:“我们可以将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将浮上去的东西沉下去吗?”以此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既能帮助幼儿明确探究目的,又能获得清晰的探究方向,自然会避免幼儿在集体科学探究活动当中出现盲目探究、消极学习的情况。

(二)以幼儿兴趣出发搭建支架,完成区域科学活动

(1)以背景环创式情境支架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此支架的创设主要是为了激发幼儿对某问题的探究兴趣,让幼儿能够自主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去探究科学现象,在设计背景环创式情境支架过程中,教师会运用桌面、墙面、地面等空间,并且设计文字、符号、图片用来装饰,呈现出相应的情景。在此情景中,幼儿会观察到其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例如,在以“我的家乡”为主题所展开的区域科学活动当中,幼儿对家乡的某个建筑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便会根据幼儿的兴趣,以背景环创的方式呈现出这个建筑,幼儿的注意力会完全地吸引在此背景情境当中。并且,对探究此部分内容产生极强的兴趣,此时,自然会对家乡的某个建筑展开自主探究,总的来说,背景环创情境支架是灵动的,并能够追随幼儿的整个自主探究过程,起到引导、刺激的作用。

(2)以需求式材料支架引导幼儿发散思维进行想象

在区域科学活动当中,以支架式教学完成活动需要教师所设计的支架能够满足幼儿的猜测和想象,因此,也便突出了需求式材料支架的有效性。需求式材料支架,具体是指通过激发幼儿的想象并设法验证需求所采用的一种支架,在区域科学探究活动当中,教师会为幼儿设置材料补给区,幼儿则需要根据科学探究的主题去自主选择探究工具和辅助材料,从而顺利地完成后续科学探究活动。例如,在探究活动中常用到的放大镜、尺子、皮筋、表、剪刀等这类材料,都需要幼儿根据科学探究主题以及自己的需求去自主选择,这样的材料支架有着长期性投放的特点,并且极具开放性,既能满足幼儿需求,又能为幼儿提供发散思维、进行想象的空间,更利于凸显出幼儿在整个区域科学活动中的自主性。

(3)以行为再现式支架加强幼儿活动反思

在区域科学活动当中,幼儿的反思是其开展更多探究活动的动因,也是其升华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推进要素。因此,提出构建行为再现式支架来加强幼儿的活动反思。比方说,在区域科学探究活动当中,教师发现幼儿自己摆弄实验,这说明幼儿已经拥有较强的实验意识,也能够明确实验目的展开自主探究实验,但是,假如反复使用相同的方法将会使探究活动难以得到延伸和拓展,此时教师会尝试进入区域内与幼儿一同探究辅助幼儿的操作活动,并且引导幼儿去回顾自己在探究过程中所用到的方法,从而细化探究过程、发现探究中存在的问题。接下来,再以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以此自然能引起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新猜测、新想法,幼儿会结合猜测与想法重新调整自己的探究行为,这样也能将整个探究活动推向新的起点。

(三)以幼儿自主发现搭建支架进行生活科学活动

在生活科学探究活动当中,幼儿能够对生活中存在的科学现象展开探究,此探究活动既利于拉近科学与幼儿生活之间的距离,又能促使幼儿与科学知识、科学现象产生共鸣,因此,也被经常用于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当中。最常用到的一种支架策略便是预测式问题支架,通过运用预测式问题支架能够直接点明探究方向,更符合幼儿对科学知识、科学现象的认识,避免幼儿出现探究目标不明确、探究目的模糊这样的问题。在幼儿实际进行活动探究之前,通过使用预测试问题支架、教师提出预测性的问题,幼儿在生活探究活动当中能够主动收集、观察并思考,在提出预测式问题时,多是运用“能看到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类问题引导幼儿,幼儿在经过自主探究之后,自然会自主发现其预测,也会随着发现而产生变化。

四、结语

在幼儿园所设计的科学教育活动当中,采用支架策略完成教学能够让幼儿经历更加奇妙的探究、发现和思考的过程,促使幼儿将科学教育活动中的经历逐步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当中,这样也利于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技能,进一步凸显出了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因此,可以发现支架策略的重要性,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当中更应当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高宏钰, 汤成麟.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应用支架策略的案例研究[J].科普研究,2019(1):5-12.

[2]何慧丽,杨宁.概念转变理论及其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3(2):44-47.

[3]張俊.生活化与学科性:幼儿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两重标准[J].幼儿教育,2013(7):44-45.

[4]肖林,朱智慧.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研究[J].东方藏品,2018(8):1.

猜你喜欢

幼儿园分析
幼儿园里欢乐多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爱“上”幼儿园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