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阅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寻
2021-04-15李楚香
李楚香
【摘要】阅读是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理解数学问题的基础力量,是他们学好数学的能力体现。所以教学中,教师要高度关注小学生数学阅读存在的问题解读,通过增强数学阅读的意识,催生数学阅读的兴趣,推动数学阅读的评价等举措,让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持续发展,为他们数学素养的积淀提供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小学 数学阅读 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1-0108-03
从一道期末检测题说起:
这是六年级上册的常规题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涉及的知识点比较简单,出错率却高得出乎意料,全县平均失分率超过60%。因题目“文字”太多,信息量大且没有逻辑性,数量关系分散隐蔽,学生茫然无措,找不到问题的对应信息,看不出与问题对接知识模型,无法抽象出数学问题。“管中窥豹”,当前小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和能力堪忧。
一、当前小学生存在的数学阅读问题
(一)学生不肯读、不会读、不想读
1.数学阅读习惯不好。面对文字多、信息量大的问题,学生缺乏耐心,常常“一目十行”,导致信息提取不全,题意理解不透。数学问题常常是“一字”之差,意思完全不同,若不仔细阅读,揣摩关键词句的意识,容易会错意,答错题。
2.阅读理解能力不足。学生普遍不善于通过阅读思考,找到背景知识中新的问题;不善于联系实际把问题情境联系实际生活;不善于从阅读的内容中作出自己独特的新的理解;不善于主动地将文字、符号、图、表结合起来,转化为数学语言。
3.没有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学生数学阅读不走心,不思考,不懂得以圈点划重点词句理解概念本质;不懂得带问题进行阅读分析;不懂得通过操作演示解读抽象晦涩的数学原理。
(二)教师和学校对数学阅读的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致使学生缺乏数学阅读的内驱力。
1.给学生独立阅读的机会不多
数学教师大多认为“阅读能力培养”是语文老师的事,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较少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课堂上教师代读的现象普遍存在,课本成了习题集,仅在做练习时才要求学生打开。少有独立阅读的机会就是指定画出一些概念、法则读读背背,是解决问题时的“审题”。 师生数学阅读意识淡薄,学生更没有从课本或数学材料中获取知识的主动意愿。
2.缺乏有效的数学阅读指导
老师对学生的数学阅读指导也非常少。面对教材或习题,读什么?怎么读?读几遍,需要做什么标记,记录等,没有给予明确的、可操作性的要求和策略指导,至于给学生正面示范,总结阅读方法更是空谈。
3.提供的数学阅读材料少
当前,教材是学生仅有的阅读材料,但教材中类似“你知道吗?”等拓展阅读的材料因没有纳入考试范围基本被遗忘;课堂教学中,极少看到“数学百花筒”“知识链接”等数学文化引入;《有趣的数学世界》这样的数学课外读物几乎看不到。课外数学阅读不足,窄化了学生数学知识文化的见识,无法激起数学阅读的兴趣。
4.没有数学阅读交流的平台
对于阅读,学校和班级的交流展示平台上都是语文的内容,没有给数学阅读一席之地。数学课外阅读摘录、实践调查等作业难见踪迹。
5.数学阅读的评价缺失
对于数学学科的评价,关注的基本是计算、操作,“审题”是数学阅读仅有的观察点,寄居于“解决问题”这一板块进行评价,并没有把数学閱读作为一项内容进行专项测评。
基于以上的调研分析,我们把数学阅读作为研究课题,从加强阅读心理机制、细化数学阅读指导策略、改进数学阅读评价等几个方面探寻培养策略。
二、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实践
根据课题实施方案,经过一年多人实践与思考,我们获得了数学阅读教学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一)明确本义,增强数学阅读的意识
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广义的数学阅读观点认为:数学阅读就是对这些广泛的数学材料进行数学化分析(信息提取、转译、内化)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数学观点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带着数学思维进行阅读、思考和表达。好的数学阅读,能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灵活度和广度,拓宽数学视野,感受数学魅力。
因数学语言具有“多样、严谨、简洁、抽象”等特殊性,数学阅读的难度较大,需用心、细心地培养,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我们从小处着手,从阅读教材本文开始,营造数学阅读环境,创造数学阅读的机会,点滴浸润,持之以恒,使学生认识到“阅读”是一种数学的学习方式。
(二)立足课堂,探索数学阅读的方法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我们把“数学阅读”请进课堂,作为一项常规动作。经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导读”是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的有效策略。以精心设置的问题串为阅读和思考的路径,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
1.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从阅读课本开始
“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的资源,同样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教材中,“学生口吻”的提示语,小精灵、小学生的头像都表明了编写者的意图——教材是要让学生读的。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素材,设计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教材,寻求问题的答案,养成“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如:
“从图中你得到什么数学信息,能(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情境图,培养学生识别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你的方法和课本中的方法一样吗?你能根据课本的提示做一做吗?”指导学生阅读解题的方法、探究的步骤,掌握边读边想边做,多感官参与阅读的方法。
“读一读‘你知道吗?’,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阅读补充拓展知识,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2.抓住契机,适时进行阅读指导
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是由不同的学习活动组成的,教师可针对活动特点,根据教学进程及时指导。
(1)以疑导读。数学阅读离不开思考,教师适时设疑,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细细品读。问题的指引明确了读的方向和关键点。如教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时,设计了“美丽的校园也藏着角。角藏在哪里?” “钟面上有角吗?三角尺上的角在哪?”这两个问题,指明了读图方法——从图中“找角”,读出角的样子,让学生经历图形的抽象过程,初步感知角的特征。
(2)以说促读。数学的阅读理解实际上表现为文本语言与数学语言转换,既要会把抽象的文本信息用直观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教学时,鼓励学生用语言、符号、图形等不同的方式表征数学知识,演绎思考过程,然后互动讨论:为什么这样做?你是怎么想的?它是怎么来的?通过交流,读懂同伴的数学表达,促进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同时也培养数学阅读交流能力。
(3)以动带读。数学语言表述精确、抽象,概括性强,数学阅读不能光靠眼看,还需要动手画一画、写一写、做一做。如,用“﹏、?”等做符号标注,读出重点词句或困惑;用手势比划1厘米有多长、1立方厘米有大,用方格图表示小数,用线段图表示题意,以直观的方式诠释抽象的数学概念、隐藏的数量关系;通过摸、折、量等操作活动真切地读懂图形的特征;根据提示步骤动手实践,或发现数学公式或验证规律。
(4)以辨引读。理越辨越明,数学学习中常用“比较辨析”方法,比相同,比不同,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品读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和知识之的联结。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以问题“都是角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审读不同的角,通过比较对错,找到正确的角。通过比较不同的角相同特征,发现角的本质内涵。
(三)丰富资源,催生数学阅读的兴趣
教材只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载体之一,而不是唯一。因此,为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兴趣,迫切需要老师广泛收集各种内容形式的数学阅读材料,甄别推送,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
1.课内,提供与教学内容有关系的数学故事,数学家的故事,实际生活问题、知识延伸等阅读材料,既加深知识的理解,又增长知识的广度。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呈现埃及金字塔的介绍:始建于公元前2600年以前,共有70多座,大部分位于开罗西南吉萨高原的沙漠中,是世界公认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以胡夫金字塔最为出名,现高137米,塔的四个斜面正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底部四边几乎是正北、正南、正东、正西,误差更少于1度。这般标准的方位绝不是偶然定出来的,考古学家认为是建筑师以右框星为指标定出来的,它的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米(如图)。它的体积大约有多大?
埃及金字塔体积的计算,提升了学生研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猜想与推导,培养类比推理能力和概括创新能力。
2.课外,可根据学生就读的年级,推荐适合的课外阅读书目。如《小学生周报》,李毓佩、杨红缨作家等撰写的小学数学故事系列数学绘本等。这些数学课外读物融故事和数学知识于一体,且分不同的年级,可读性较强。
(四)搭建平台,推动数学阅读的评价
数学阅读既要研究“读什么,怎么读”,还要关注“读得怎么样”,通过阅读评价,提升阅读的参与度和阅读的效果。
1.定期开设数学阅读交流平台。以班级,学校为单位,开展如优秀数学日记,数学故事我来讲,我是说题小能力,数学实践小报等专题竞赛。在班级、学校的某一角,留一块专项展示区,定期更换优秀的数学阅读作品,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和内驱力,达到示范激励的作用。
2.尝试设计数学阅读能力测试题,从数学阅读评价的维度,设计测试题,开展数学阅读测评,考查“获取信息、数学建模、数学推理、反思评价、表达观点”等各种数学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陳璐.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四个一”——从阅读数学教材做起[J].新教师,2021(9):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