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无障碍电影发展特点与瓶颈探析

2021-04-15王莉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2期
关键词:发展瓶颈发展特点

摘要:目前,我国有3000多万视听残障人士,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存在视力障碍和听力障碍的人数将逐渐增加。无障碍电影是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视听残障人士平等获取社会文化信息的重要体现。中国无障碍电影通过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仍面临一些瓶颈。文章对无障碍电影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无障碍电影;发展特点;发展瓶颈

中图分类号:J9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2-0215-03

电影作为现代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自1895年被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以来,以其独特的光影魅力吸引了全球大众,人们在电影世界里可以尽情感受精彩奇妙。然而,由于视力、听力的缺陷和障碍,视听残障人士通常无法享受到电影艺术带来的欢乐与震撼。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官方网站发布的数据,我国目前有视力残疾达1263万人,听力残疾达2054万人。这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而平等获取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精神文化产品是每个人的权利。为了共享现代社会信息和文化艺术服务,党和政府不断推出相关制度和政策保障。2021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中提出:设立盲人文化服务项目。为盲人提供盲文读物、有声读物、大字读物、数字阅读、无障碍电影电视剧等产品和服务。设立聋人文化服务项目,鼓励影视作品、网络视频加配字幕,鼓励有条件的省市开播国家通用手语或实时字幕栏目。无障碍电影是信息无障碍的一个重要分支,无障碍电影服务是实现声、光、影无障碍体验的重要方式。让视听残障人士感知光影世界的艺术享受是体现人文关怀、社会文明的重要窗口。那么,什么是无障碍电影?无障碍电影在我国的发展特点是什么?无障碍电影的传播方向和覆盖面如何呢?

一、无障碍电影的概念与模式

无障碍电影是专门为了方便残障人士观看,经过加工过的电影节目。它是在原创电影基础上对剧情、人物、画面等添加必要的旁白解说、字幕、手语,帮助视障者理解电影情节,让视障者“看”得懂电影,让听力障碍者“听”得懂电影。无障碍电影不仅适用于残疾人群体,也适用于具有听力和视力障碍的老年人群体。根据受众对象的不同,无障碍电影通常可以分为三种版本:一種是专供视障群体欣赏的无障碍版本,一种是专供听力障碍群体欣赏的无障碍电影版本,还有一种是既满足视障群体又满足听力障碍群体欣赏的无障碍电影版本。为了便于制作和节省成本,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将适用于盲人和聋人欣赏的版本合二为一,在播放电影时,盲人可以用耳朵听电影解说,聋人可以看字幕和手语解释的画面。这样二者结合起来,实用性得到增强。

在我国香港特区、台湾地区,较早为视障者提供的服务被称为口述影像服务。口述影像通过口语和文字表述针对视力障碍人士无法接收到的影像信息,说明时间和空间的情境,客观表述人物角色的关系、场景、动作等内容。

视听残障人士欣赏无障碍电影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观看已经制作好的DVD无障碍电影光盘、数字无障碍电影文件;二是通过现场放映,由讲解员讲述电影。在中国盲文图书馆,有专业的“口述影像馆”,这里的工作人员每周二为盲人讲解一部电影,已经坚持了十余年的时间。在一定的物质投入和经济基础上可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让观影的座椅具有震动和调整功能,甚至增设喷水、喷雾、特殊音效功能,随着剧情的推进,座椅配合震动、旋转、喷水、喷雾等方式让视听残障人士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电影剧情的动态效果,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无障碍电影的放映过程。

二、无障碍电影的发展特点

(一)以口述影像为主的初始阶段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无障碍电影起步较晚。西班牙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了口述影像的录音,美国也在同时期出现了无声电影中供聋人阅读的字幕。经过多年的发展,英美国家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无障碍电影传播渠道和模式,美国的四大广播网和五大有线频道必须每周提供4小时无障碍电影服务。部分地区还在电影院线提供新设备以便视听残障者欣赏电影[1]。

电影于20世纪初进入中国,而我国无障碍电影事业起步于北京、上海。2005年7月,致力于残疾人公益事业的王伟力、郑晓洁夫妇在北京市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专门为盲人讲述电影的民间电影院“心目影院”。在当时,得到了盲人朋友的热烈欢迎,也引起了社会的各种反响。2006年,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开设口述电影的广播节目,为盲人听众提供电影欣赏服务。随后,经过央视等主流媒体的报道,口述影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更大关注,截至2018年,王伟力累计为盲人讲解了700多场电影。

2007年,上海出现了第一个为盲人讲解电影的志愿者,他是上海科技馆退休研究馆员王世杰,他为盲人讲解了第一场电影《三峡好人》。为了达到精彩、精准的讲解,王世杰反复推敲编写脚本,再加上他讲解到位、声音洪亮、语调抑扬顿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首次讲解电影获得成功以后,上海的一批志愿者在社区活动室为盲人讲电影,虽然当时口述影像处于起步阶段,但它满足了盲人朋友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受到了热烈欢迎。在这个萌芽阶段,一些助残爱心人士和志愿者为口述影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还没有形成规范、专业化的制作。

(二)DVD无障碍电影光盘、无障碍电影数字文件制作的发展阶段

口述影像不仅得到了盲人朋友的认可和欢迎,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响应。2009年,上海市残联、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和上海图书馆克服重重困难,联合成立了“无障碍电影工作室”,制作无障碍电影光盘,向残疾人提供借阅和放映服务。2013年,经民政部批复,中国盲文出版社发起的康艺无障碍影视发展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旨在打造专业化团队、运用社会化工作方式、发掘社会资源,为全国的视听残障人士制作、推广无障碍电影。2014年,中国盲文出版社申报的中国无障碍电影音像出版工程获得审批,自立项实施以来,得到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出版基金、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高度关注和鼎力支持,先后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大音像出版骨干工程、“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项目迄今已制作出版590部无障碍电影,其中含早期的DVD无障碍电影光盘和近两年的无障碍电影数字文件,服务覆盖全国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和盲校,制作服务推广体系已初具规模。项目作品被捐赠到北京、台湾、新疆多个地区。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8家图书馆组织开展无障碍影视播放活动,同时,向新疆盲协赠送了哈语和维语版无障碍电影,使中国无障碍电影出版工程的受益对象扩展到了少数民族地区。

上海的无障碍工作室继《高考1977》之后,又先后推出了《集结号》《走出西柏坡》《邓小平1928》等无障碍电影30余部,印制无障碍电影光盘3000余张,通过图书馆和各级残联向视听残障人士提供借阅或组织免费观看活动。上海浦东图书馆和新闻出版局还将无障碍电影向重庆、宁夏等西部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捐赠和放映活动,随着政府机构、公益性非营利组织、高等院校以及一些商业机构的支持和关注,全国其他地区的无障碍电影放映也相继开始,在广州、济南、成都、天津等很多地区都有相关的无障碍电影服务活动[2]。

(三)商业院线、互联网同步发展的推广阶段

无障碍电影仅仅停留在现场口述、DVD光盘或数字文件上,还不足以让视听残障人士获得真正的观影体验。视听残障人士需要感受到被尊重,渴望有更广泛的文化沟通,希望与社会有更多的接触面。2012年,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上海国泰电影院正式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首家无障碍电影院,推出无障碍电影专场,每月定期放映一部新片,残疾人第一次真正走进影院观看电影。随后,上海市各区陆续开设无障碍电影专场,从此无障碍电影服务走上正轨、形成规模,每月放映比较新的影片,一年放映达200多场次,为2万多视障人士提供了无障碍电影服务。更令人惊喜的是。新的观影方式不断出现,2020年的春节,贺岁新片《囧妈》的无障碍音轨版与通行版同步上映。视障人士能与普通人同步观看新上线的电影是无障碍电影发展的一大进步。在放映厅,配备了接收无障碍音轨的电子解码器和特制耳机,在放映普通影片的过程中,通过电子射频向特质耳机发送无障碍音频,视障人士实现了与普通人同场观影。影片放映时,视障人士可以听到影院的原声效果、感受真切的视听魅力[3]。

口述影像、DVD无障碍电影光盘、电影数字文件都各具功能,并行补充,成为弥补视听残障人士观影的组成部分。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信息与传播的进步,在网络技术背景下,无障碍电影作品的传播方式有了新的探索。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让无障碍影视向数字化转型成为一个发展大趋势。2019年,中国盲文出版社发起的“无障碍电影”APP正式上线。线上提供包括伦理传记片、动作战争片、爱情喜剧片、儿童动画片等主题鲜明,种类齐全,内容丰富的无障碍影片,视听障碍人士在苹果或安卓商城输入“无障碍影视”,下载APP,凭借残疾人证号或身份验证即可登录使用,实现与手机语音导航操作無缝衔接,享受精彩的文化影视无障碍之旅。APP利用了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只需要输入电影、电视剧、综艺、动漫的名称,就可以快速搜索到播放资源,随时随地可以观看热门影视作品。

电影院线和互联网+无障碍电影服务从不同侧面填补了视听残障人士观影空缺,让视听残障人士既可以走进电影院真正平等地享受电影这项文化产品,又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欣赏电影。

三、无障碍电影发展的瓶颈

中国无障碍电影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无障碍电影的推行并没有在社会中形成广泛化、常态化的局面。其特点是起步晚、发展快,但和国外规范化的无障碍电影体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无障碍电影的创作水平、制作技术参差不齐,覆盖面尚未形成规模,在政策制度、制作技术、人才队伍、版权限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无障碍电影在政策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大部分是倡导性的,缺乏实质性的立法保护,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对无障碍电影的约束和监督欠缺。

第二,脚本写作和制作技术参差不齐。无障碍电影的脚本创作不仅是将电影的情节、画面、人物以精准、客观、富有艺术性的语言描述出来,还要达到通俗易懂的要求,让视听残障人士既能很好地理解电影的内容,又能享受到较高的无障碍电影艺术水平,对撰稿的要求较高。在后期制作中,对配音、画面制作、字幕制作的规范化、专业化要求较高。特别是语调、语气、节奏、重音能否与电影风格一致,是否符合电影的情境和故事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目前,参与无障碍电影制作的工作人员很多为志愿者,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导致无障碍电影撰稿和后期制作质量无法保证。

第三,缺少系统化、规范化的人才队伍培训。在一些欧洲国家,大学里有专门提供口述影像教育和培训的项目,有设置口述影像、听障者字幕等学位的课程。我国无障碍电影制作人员多是公益的、兼职的、业余的,还有一些是志愿者。公益人士和志愿者凭借热情和爱心只能完成一个阶段性的工作,缺少对职业的选择与坚守,这就导致无障碍电影的质量难以保证。

第四,长期以来由于版权的制约,无障碍电影的数量少、成本高。很多无障碍电影的片源来自版权方的捐赠,电影多是一些年代较老、画面质量损耗的影片,其中还有很多是黑白影片。购买电影版权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和支持,除了一些国家支持的机构能定期购买外,大多数无障碍电影服务仍然是公益性捐赠。这就造成无障碍电影内容、题材单一,品种不够丰富多样,视听残障人士很难看到一些最新畅销的影片,无法满足他们对无障碍影视欣赏的需求。2021年10月,随着《关于为盲人、视力障碍者或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获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马拉喀什条约》的落地实施,视听残障人士将得到实实在在的福利。条约明确了“无障碍格式版”和“被授权实体”的定义。“无障碍格式版”即采用替代方式,让受益人能够与普通人一样切实可行、舒适地使用的作品版本。这须由国家授权给公共图书馆、盲人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单位,由这些被授权实体向受益人提供相关服务。未来,视听残障人士的生活将和普通人“步调一致”,能够同步获取最新的院线电影、热播电视剧,和身边的人有更多的共同话题,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4]。

四、结语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融合的时代,无障碍电影的发展和传播应当在国家公益化制度的保障下,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网络,提高无障碍电影制作技术水平,不断扩大无障碍电影覆盖面,使之惠及更多的视听残障人士。

从互联网传播平台和院线电影两方面并行发展,实现双覆盖。一方面,建设一个集手机、平板、电视、电脑等多终端于一体的平台,提供大数据分析、推荐影视作品、在线交流等服务;另一方面,在电影院定期推出无障碍电影专场,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影院实现院线电影同步播映无障碍版,让残疾人真正走进电影院,和普通人共享光影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罗杏芬.公共图书馆无障碍电影口述脚本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9(17):86-90.

[2] 李鑫宇.用耳朵“看”电影:无障碍电影发展及口述影像传播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传播,2021,13(4):117-119.

[3] 马卫.无障碍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5-25.

[4] 王东昆.我国图书馆开展无障碍电影服务的版权限制与例外制度立法诉求分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41(2):132-134.

作者简介 王莉,本科,编辑,研究方向:音视频与无障碍电影。

猜你喜欢

发展瓶颈发展特点
我国特需医疗服务发展历史梳理
台湾幼儿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我国成人教育呈现瓶颈滞胀状态的原因分析
对于我国房地产发展的几点思考
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小学五年级儿童元认知监测的发展特点
谈中国女中音声部的发展历程
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