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2021-04-14张娜赵雪纯蔺冰
张娜 赵雪纯 蔺冰
[提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文化产业正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集聚发展的特征日益明显。研究文化产业集聚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可以为新常态下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选取我国31个省市区2012—2017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基于文化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杜宾模型,并从行业异质性角度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文化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可以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文化制造业、文化服务业以及文化批发零售业集聚均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文化制造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更显著,文化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强。
[关键词]文化产业集聚;经济增长;空间溢出
[作者简介]张娜: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赵雪纯: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蔺冰(通讯作者):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分行,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 引言
2016年3月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国家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进入全面提升期,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从发展状况来看,自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产值的年均增速高达18.9%,比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高6.9个百分点,到2018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已达3.87万亿元,占GDP比重4.3%。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态势也日趋明显,总体呈现出“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点状集聚状态,陈红霞,吴姝雅.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区际差异比较——基于地级市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7):25-33.基本上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和广州为代表的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空间集聚格局。在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参差不齐的背景下,通过引导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对于新常态下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培育经济新增长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阶段,关于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直接效应上,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展开探讨。在微观层面,Scott(2004)较早发现文化企业之间的网络化关系有利于促进文化企业集聚,并推动企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增长。SCOTT A J.Cultural-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spects for Growth and Market Contestation in Global Context[J].Urban Affairs Review,2004,39(4):461-490.Eva(2013)认为,创意产业集聚会改善集群内企业的合作、信息收集和创新途径,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带动经济增长。EVA,VIRKOV.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mpany in Creative Cluster[J].Proceedings of the European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Leadership and Governance,2013:274-282.Foord(2013)分析了伦敦261家创意型企业的数据,发现创意企业的集聚可以使企业把行业和技能的多样性内部化,对城市经济产生正外部性,缓解了金融危机下伦敦经济的衰退。FOORD J.The new boomtown?Creative city to Tech City in east London[J].Cities,2013(33):51-60.在宏觀层面,De-Miguel-Molina等(2012)以欧洲250个地区为样本,实证分析发现创意产业集聚在地区的财富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DE-MIGUEL-MOLINA B,HERVAS-OLIVER J L,DOMENECH R B,DE-MIGUEL-MOLINA,M.The Importance of Creative Industry Agglomerations in Explaining the Wealth of European Regions[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2,20(8):1263-1280.杨卫武和毛润泽(2015)认为文化产业集聚能够带来规模经济、创新效益、竞争效益,他们应用省域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文化产业集聚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由于文化资源禀赋、科技创新投入、社会环境、制度环境、资金投入、人才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杨卫武,毛润泽.文化产业集聚、经济增长与地区差异——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4(4):34-42.徐谷波、董克和汪涛(2016)的实证研究发现,安徽省创意产业集聚显著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但这种促进效应只能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显现出来。徐谷波,董克,汪涛.创意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基于安徽省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6,30(1):83-86.赵星、郭宝和祁宇婷(2016)基于我国139个大城市的实证分析显示,文化产业集聚一方面能够直接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居民文化修养从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来拉动经济增长。赵星,郭宝,祁宇婷.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基于我国139个大城市的实证[J].商业经济研究,2016(24):190-192.
近年来,随着空间计量工具的出现,有关文化产业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杨宇、王子龙和许箫迪(2014)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2006—2011年我国省域层面文化产业的集聚状况,结果发现我国文化产业集聚现象日益明显,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依赖性显著,并利用公式推导分析了区域创新、经济基础、人力资本等因素对文化产业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杨宇,王子龙,许箫迪.文化产业集聚的空间经济模型与实证检验[J].经济问题探索,2014(7):55-62.任英华、沈凯娇和游万海(2015)将这一研究扩展到了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下,发现文化产业集聚在经济距离和嵌套权重矩阵下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强。任英华,沈凯娇,游万海.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文化产业集聚机制和溢出效应——基于2004—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30(2):82-87.孙智君和李响(2015)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基于区域层面详细对比研究了这一问题,发现文化产业集聚在我国东中西部和沿海内陆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明显不同。孙智君,李响.文化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与收敛形态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8):173-183.刘振卫(2018)对2007—2016年中美两国文化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发现,文化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依赖于地理距离和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刘振卫.中美两国文化产业集聚与溢出效应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8,34(19):154-157.钟廷勇、国胜铁和杨珂(2015)将文化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扩展到了文化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果显示集聚所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可以有效提升区域文化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钟廷勇,国胜铁,杨珂.产业集聚外部性与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增长率[J].管理世界,2015(7):178-179.蓝发钦和黄嬿(2019)以长三角地区城市1999—2015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产业、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结果显示文化产业集聚在短期内不利于地区城市经济发展,而长期内的影响也不明确。蓝发钦,黄嬿.长三角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分析——基于静态和动态空间计量杜宾模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2):163-171+188-189.郭新茹、顾江和陈天宇(2019)的实证研究发现文化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可以显著提升我国区域创新水平。
郭新茹,顾江,陈天宇.文化产业集聚、空间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J].江海学刊,2019(6):77-83.
由已有研究可知,学术界对文化产业集聚的研究越来越多,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已经被充分肯定和证实;也有研究开始检验文化产业集聚的空间效应,但目前看来,研究还较少且已有研究在方法、结论上还存在一些分歧。同时,在异质性层面,既有研究大多关注区域异质性对文化产业集聚效应的影响,对文化产业内部细分行业的集聚效应研究还有待深入。基于此,本文以我国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空间计量方法实证检验文化产业及其细分行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从而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提供镜鉴。
二 作用机理分析
(一)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
文化产业集聚主要通过形成规模效应、分工效应、学习效应以及竞争效应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首先,文化产业的集聚会引致资本、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集聚,形成要素集聚效应,
李建军,万翠琳.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互动机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8(1):44-52.降低交易成本;同时,通过共享录音场所、演播室以及录音室等文化基础设施,减少文化企业的生产和服务成本,陶金,罗守贵.基于不同区域层级的文化产业集聚研究[J].地理研究,2019,38(9):2239-2253.促使文化企业形成规模经济,扩大产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其次,文化产业集聚所形成的分工效应会从产品和人才两方面不断剥离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一方面在区域中形成日益扩大的中间投入品市场,进一步发挥文化企业的比较优势,提高文化企业生产和服务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产生分工协作、紧密配合的创意阶层集群行为,形成“蜂窝效应”,华正伟.中国创意产业的就业效应探析[J].生产力研究,2015(4):62-64+85+161.提升文化企业的创造力。再次,“创新”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特征,
齐骥.文化产业促生经济增长新动力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42-48.也是經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文化产业集聚的学习效应会通过企业和创意人才间频繁的交流合作加速本地知识溢出,推动产生新知识、新产品和新技术,这不仅有利于文化产品的内容创作和生产,而且有利于增强区域创新效率,激发区域创新活力。最后,大量文化企业的集聚还会产生竞争效应,倒逼文化企业不断改善和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与区域内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上下游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区域创新协作网络,提升区域创新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二)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剔除其中与传统制造业和流通业并无本质区别的文化产品载体的制造业和流通业(批发零售业),大多数产业的核心是创意,产品的核心是内容。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消费品,具有不断创新的要求,才能吸引消费者,内容重复、仿制的产品无法实现产品价值。在销售中,一个产品可以复制销售多次,但以一个成功的产品为模仿对象,填充重复的内容,则根本无法引起消费兴趣。因此,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核心,强调并重视创新;也正因为文化产业对创新的高要求,通常都具备高素质的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和创新可以产生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张战仁.中国创新发展的区域关联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经济创新转型视角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3,31(9):1391-1398.逯进,周惠民.中国省域人力资本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ESDA方法和空间Lucas模型[J].人口学刊,2014,36(6):48-61.人力资本具有强流动性,在流动集聚中通过比较借鉴,互相学习,不断提高,成本低、效率高。文化随着人的流动而流动,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本也随着产业的流动而流动,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在人力资源的流动中扩散。在一个空间区域形成文化产业高地后,其人力资本向周围区域流动,甚至流动到更远的区域,不仅可以提升相邻区域的人力资本水平,还可以带动这些区域开发出基于区域资源禀赋的新产品。相邻区域也可以通过对文化产业高地的学习和模仿,自主开发本地特色的新产品,甚至会通过创新超越原来的产品。而一种新产品的出现,又会激发在这个产品基础上的创新,一轮一轮地提高、扩散,直至创新耗尽,一种新形式的文化产品取代传统形式的文化产品,然后再不断扩散。文化产业的集聚,不仅会派生出与本产业相关的配套需求和生产,也会带起与本产业无关的非生产性配套需求来。
三 模型建立、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一)模型建立
借鉴潘文卿和刘庆(2012)潘文卿,刘庆.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1):137-147+161.的研究,假设总量生产函数为Cobb-Douglas生产函数,通过将产业集聚纳入生产函数来研究文化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首先,构建生产函数为:
Y=AKαLβ1
其中,Y表示经济产出,A表示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的效率函数,K和L分别表示物质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α和β分别表示K和L的弹性系数。假定Cobb-Douglas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将(1)式两边同时除以L,则(1)式可变换为:
Y/L=A(K/L)α2
在(2)式的基础上引入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参考胡安军等(2018)胡安军,郭爱君,钟方雷,王祥兵.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能够提高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09):93-101.的做法,假定(2)式中的希克斯效率函数的组成部分是多元的,即:
Ait=eθitCIAβ1Ai03
其中,CIA代表文化产业集聚,Ai0代表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将(3)式代入(2)式,并对两边取对数,得到的计量经济模型如下:
lnPGDPit=α+β1lnCIAit+β2lnXit+εit4
其中,i代表各省市区;t代表时间;PGDP为被解释变量,代表经济增长水平;CIA代表文化产业集聚水平;X为一组控制变量,除了人均物资资本投入外,还包含了可能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若干变量;β代表了各变量的弹性系数;ε为残差项。
为研究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需要建立空间杜宾模型(SDM),其一般形式为:
Yit=α+ρ∑nj=1wijYjt+βXit+θ∑nj=1wijXjt+μi+λt+εit5
其中,wij为空间权重矩阵中的元素;ρ为空间自回归系数;β和θ分别为对应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空间交互项的待估系数;μi和λt分别对应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εit表示随个体和时间而改变的误差项。
考虑到空间效应的产生不仅与地理距离相关,也依赖于区域的经济属性。基于此,本文参考王火根和沈利生(2008)王火根,沈利生.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基于中国30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8(3):125-128.的研究,将地区的经济属性和地理距离相结合,构建经济地理空间权重矩阵W,具体形式如下:
W=WddiagY1-Y,Y2-Y,…,Yn-Y6
其中,Yi-为观察期内第i个省市区人均实际GDP的平均值;Y为观察期内所有省市区人均实际GDP的平均值;Wd为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采用各省市区省会城市之间的地理距离建立,具体形式如下:
Wd=1d,i≠j0,i=j7
根据(4)式和(5)式,本文最终建立了如下所示的空间杜宾模型(SDM):
lnPGDPit=α+ρ∑nj=1wijlnPGDPjt+β1lnCIAit+β2lnXit+θ1∑nj=1wijlnCIAjt+
θ2∑nj=1wijlnXjt+μi+λt+εit8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经济增长(PGDP):采用人均GDP衡量各省市区的经济增长状况。同时,为消除价格波动的影响,以2012年为基期,利用各地区人均GDP指数对名义人均GDP进行了平减处理。
2.解释变量
目前,测度产业集聚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行业集中度、EG指数、HHI指数和区位熵等。由于区位熵综合了企业规模和地区差异因素,朱喜安,张秀.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面板空间杜宾模型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20(3):169-184.可以更为真实地反映产业的专业化集聚水平和空间分布状况,胡安军,郭爱君,钟方雷,王祥兵.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能够提高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9):93-101.曾艺,韩峰,刘俊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城市经济增长质量了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36(5):83-100.一般而言,区位熵越大,代表文化产业集聚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基于此,本文采用区位熵来衡量文化产业的集聚水平,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CIAit=eit/∑ni=1eitEit/∑ni=1Eit9
其中,CIAit表示第i个省市区第t年文化产业区位熵;eit表示第i个省市区第t年规模以上文化产业的就业人数;∑ni=1eit表示所有省市区第t年规模以上文化产业的就业人数;Eit表示个省市区第t年所有产业的就业人数;∑ni=1Eit表示所有省市区第t年所有产业的就业人数。
3.控制变量
(1)人均物质资本投入(INV):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由于经济增长不仅受本期投资的影响,还依赖于往年的投资,因此需要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测算,具体测算公式如下:
Kit=Ki,t-11-δit+Iit10
其中,Kit代表第i个省市区第t年的固定资本存量,Ki,t-1代表第i个省市区第t-1年的固定资本存量;δit代表折旧率;Iit代表以不变价格衡量的新增投资额。首先,每年新增投资额采用了固定資本形成总额,并使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了平减;其次,初始物质资本存量直接采用了张军、吴桂英和张吉鹏(2004)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中2000年的估计结果;最后,折旧率仍沿用张军等(2004)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的研究,设定为96%。计算出各省市区相应年份的物质资本存量后,利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统一折算为2012年价格,然后除以各地区总人口,进而得到各省市区的人均物质资本存量。
(2)人力资本(HUM):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从现有研究来看,衡量人力资本存量的指标众多。彭国华(2007)
彭国华.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构成[J].中国工业经济,2007(2):52-59.的研究指出,只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借鉴赵磊、方成和吴向明赵磊,方成,吴向明.旅游发展、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國的经验证据[J].旅游学刊,2014,29(5):16-30.的研究,采用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人数来衡量人力资本变量。
(3)交通基础设施(TRA):作为社会的先行资本,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能够加速经济起飞,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既有研究已证实交通基础设施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张学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吗——兼论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J].中国社会科学,2012(3):60-77+206.参考邓若冰和刘颜(2016)
邓若冰,刘颜.工业集聚、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1):66-76.的研究,采用各地区每百平方公里公路里程和铁路营业里程数之和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衡量指标。
(4)政府干预(GOV):政府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是多样的,由于财政支出偏向是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之一,
邢晓东.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影响的区域性异同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4):42-51+106.因此采用地方政府一般性公共预算支出占GDP比重来衡量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政府干预既可能推动经济增长,也可能产生挤出效应,阻碍区域经济增长。
张同斌,刘琳.政府干预、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动力——兼论“简政放权”如何动态释放改革红利[J].浙江社会科学,2017(1):17-27+155.
(5)城镇化水平(URB):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一直都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更是有了进一步地提升。王婷.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化[J].人口研究,2013,37(5):53-67.基于此,本文采用各省市区城镇人口占年末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镇化水平。
(三)数据来源
选取中国31个省市区2012—2017年的变量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区历年统计年鉴。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详见表1数据。
四 实证分析
(一)空间相关性分析
在空间计量分析之前,首先需要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以确定空间计量模型的适用性。采用Morans I指数对区域经济增长和文化产业集聚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如表2所示)。由表2数据可知,lnPGDP和lnCIA的Morans I值均大于0.1,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我国各省市区的经济增长和文化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从变动趋势来看,lnPGDP的Morans I值自2012年以来持续下降,说明我国各省市区之间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有所减弱,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情况得到一定缓解。lnCIA的Morans I值除在2012年和2017年有小幅上升和下降外,基本维持在0.12左右,说明各省市区的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空间相关性较为稳定。
区域经济增长和文化产业集聚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性采用Morans I散点图来验证,分别选取2012年和2017年为代表年份(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区域经济增长和文化产业集聚Morans I散点图的中的大多数省份均位于第一三象限,意味着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和文化产业集聚主要呈现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特征,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明显。从动态演变趋势来看,2012—2017年间,区域经济增长在H-H集聚区的省市区有10个,主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且无明显变化,表明我国经济活动集聚发展态势已趋于平缓。文化产业则主要集聚在东中部地区,2013年湖北加入了文化产业的高集聚区,2017年安徽也加入了文化产业的高集聚区,中部地区也正逐步成为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新高地。
(二)回归结果分析
1.空间计量模型检验
前述全局Morans I结果表明,需要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来研究文化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此外,还需要进行空间计量模型选择检验(如表3所示):首先,LM空间滞后和稳健的LM空间滞后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进一步证明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是合适的。其次,Wald空间滞后、LR空间滞后、Wald空间误差以及LR空间误差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SDM模型可退化为SAR或者SEM模型的原假设,表明SDM模型确实更适合本文的研究。最后,空间联合显著性检验、时间联合显著性检验以及豪斯曼检验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说明时空双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
2.空间计量模型结果
采用偏误修正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估计2012—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表4所示)。由表4数据可知,时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拟合度达到了0.9989,说明模型整体上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从估计的结果来看,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文化产业集聚程度越高,本地区的经济增长能力就越强。控制变量方面,物质资本投入的增加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仍然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重要因素;交通基础设施和政府干预阻碍了区域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从各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项系数来看,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物质资本投入、交通基础设施以及政府干预具有负溢出性;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溢出性;城镇化水平也具有正溢出性,但并不显著。最后,空间自回归系数显著为0.3412,表明我国各省市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同样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由于反馈效应的存在,SDM模型的点估计结果并不能直接反映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的边际效应,而仅仅是在显著性上水平和作用方向上是有效的。王为东,卢娜,张财经.空间溢出效应视角下低碳技术创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8):22-30.因此,需要采用偏微分来解释SDM模型中自变量变化对因变量所带来的影响。基于此,进一步将上述SDM模型中各因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总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其中直接效应主要指本地区各变量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而间接效应则主要是指本地区各变量对外围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即空间溢出效应。具体分解结果详见表5。
由表5数据可知:1.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表明文化产业集聚既能直接提升本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又能产生扩散效应,形成空间溢出,带动外围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但间接效应系数为0.3111,远高于直接效应系数0.0517,说明在区域经济活动往来日益密切的今天,空间溢出效应已成为文化产业集聚推动区域增长的重要因素。2.物质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为正,间接效应为负,且分别通过了1%和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投资仍然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本地区资本存量的提高将明显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增长,但由于要素的稀缺性,资本的过度集中还是会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3.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为正但并不显著,可能的原因在于目前我国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致使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显著为正,且估计系数高达1.4114,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空间溢出效应,可能的原因在于区域经济活动加强了人力资本的空间流动,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目前我国高等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现状,致使人力资本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4.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显著为负,原因可能是集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的依赖,从而导致交通发达与否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不再至关重要,
潘文卿,刘庆.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1):137-147+161.同时,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还会挤占本地区大量的生产要素,进而对本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同样显著为负,这与张学良(2012)张学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吗——兼论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J].中国社会科学,2012(3):60-77+206.在經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下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可能原因在于本地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各类要素的“虹吸效应”,从而阻碍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5.政府干预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为负,说明地方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区域竞争,割裂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协同发展,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6.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显著,但间接影响不显著,表明现阶段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仍有助于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但可能由于中国城镇化进程带有政府干预的性质,刘华军,张权,杨骞.城镇化、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及中国的实证[J].农业技术经济,2014(10):95-105.其空间溢出效应有限,未能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行业异质性分析
前文主要探讨了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而根据国家统计标准,文化产业可具体细分为文化制造业、文化服务业以及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三个行业,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和效果各不相同,可能存在行业异质性。因此,为全面分析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经济地理空间权重矩阵,进一步采用时空双固定效应的SDM模型估计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如表6所示)。
表6的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不同类型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文化制造业、文化服务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集聚程度每提升1%,区域经济增长分别提升00413%、00214%、00242%。可以看到,集聚效应的存在使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集聚均能有效提升区域经济增长水平,但作用效果有所不同,其中文化制造业集聚对集聚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强,原因可能在于我国文化制造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且产业涵盖范围较广,在文化产业中的占比较高,对本地区投资和就业等方面的带动能力更强,因此更有利于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文化制造业集聚和文化服务业集聚均能显著正向影响外围地区经济增长,但文化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强。这是由于文化服务业多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涉及的文化传播、内容创作以及创意设计等子行业不仅知识和技术含量更高,而且流动性和传播性也更强,更有利于知识和创意的空间溢出。第三,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但并不显著。原因可能是作为主要承担流通和运输文化产品的行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的劳动密集程度更高,而创意和技术水平更低,因此对外围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2012—2017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研究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在样本期间内,从时间角度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及其细分行业的集聚水平整体上均呈现出波动式的下降发展趋势,其中东部地区下降最为明显,但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有所上升,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散发展已成为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趋势。从空间角度来看,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以及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文化产业和细分行业的主要集聚地,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及其细分行业的集聚水平要显著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及其细分行业地区集聚发展不均衡态势依旧突出。
第二,文化产业集聚可以有效提升区域经济增长水平。一方面,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表明文化产业集聚有利于推动集聚区的经济增长,集聚效应仍然是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径。另一方面,文化产业集聚还具有强大的空间溢出效应,可以通过技术和人才的空间溢出,以及产业转移等方式形成扩散效应,推动外围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三,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行业异质性。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以及文化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高均可以促进集聚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其空间溢出效应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集聚对外围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对外围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总体来看,文化制造业集聚对集聚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最大,文化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则要更强。
(一)积极引导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根据研究结果,我國文化产业集聚水平虽然近年来有小幅上升,但仍处于集聚的初级阶段,集聚程度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集聚所产生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因此,各地区应该以推进文化产业园区或者文化产业功能区建设为抓手,吸引优质文化企业入驻,形成一批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或功能区,提升文化产业的集聚水平。进而发挥产业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降低产业成本,提高产业效益,逐步减轻对政府补贴、政府投资的依赖性,促进文化产业市场化内生发展动力,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文化产业集聚区域联动机制建设
根据研究结果,文化产业集聚所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可以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此,必须要加强文化产业集聚的区域联动,避免各自为战。国家层面,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探索建立区域间的文化产业集聚协调发展组织机构,在顶层设计、项目创新和信息传递等方面为区域间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提供帮助支持;区域层面,各省市区应该将“逐顶竞争”模式与深化合作相融合。一方面,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高集聚区的示范效应,加强区域间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政策的借鉴和学习。另一方面,逐渐打破行政壁垒,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让文化产业集聚所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充分涌流。在文化产业较为发达、基础设施优越的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应将文化产业纳入区域协同发展的框架,在政府层面制订统一的产业发展政策,由行业组织制订统一的行业规范,打破地区分割,空间布局上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市场的统一。
(三)发挥比较优势,合理进行产业分工协作
考虑到不同类型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效果各不相同,各地区在引导文化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应充分研究本地资源禀赋和市场环境,弱化对直接效应的追求,发挥区域内各自的优势,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形成各有侧重但又统一的产业体系。人力资源素质较高、创新能力较强、要素价格较高的地区或城市,重点要放在文化创意、创作和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与市场开拓方面;其他地区或城市,重点要放在文化产品制造和流通方面,整个产业链要围绕产业技术创新、产品设计来展开,形成合力。考虑到地方经济利益追求的现实要求,应通过市场手段来进行平衡,使行业的空间分布更加合理,行业的外溢效应得到充分释放。为此,在产业组织结构方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功能,以龙头企业为平台,整合产业资源,在横向做强单一行业的基础上加强纵向一体化建设,打造若干跨地区、跨行业、跨资本属性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软实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