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红军创建时期的纪律建设及经验

2021-04-14邹雯娟

文化软实力 2021年1期
关键词:党的领导红军

[提 要]纪律伴随着红军成长的始终,红军创建时即面临着极其恶劣的艰难环境,纪律建设为起义部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保证。严格的群众纪律保证了红军的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军民鱼水关系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根据地的创建以及民众对党和红军的认同及支持。严格的政治纪律保证了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对贯彻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战略战术,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红军创建时期纪律建设的成就有着极其重要的经验:共产主义信仰是纪律建设的内在基础,信仰是广大红军将士自觉遵守纪律的内在机制;要制定切合实际并不断修正和完善的纪律条例;教育与惩处相结合是纪律建设的有效路径。这些经验对当代中国人民军队的纪律建设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要认识到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

[关键词]红军;纪律建设;纪律教育;党的领导

[作者简介]邹雯娟:江苏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中国革命的有力武器,是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强大支柱,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保障。但在人民军队创建时期却面临着极其艰难的生存环境,为了生存,更为了实现革命的理想和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加强红军的纪律建设,从而有效地保证了红军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在1927年8月南昌起义至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这一红军创建时期的军队建设中,纪律建设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建设之一。

一 纪律建设是红军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一)纪律整顿保证了起义部队的生存和发展

红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斗争中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创建初期,在敌军围困万千重的环境下,红军是如何生存并发展壮大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严格的纪律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南昌起义部队撤离途中,接连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三河坝战役后,2万余人的部队只剩千余人,而且陆续有人逃离部队,甚至有师长离开自己的部队另寻他途。此时如果不加整顿,这支部队必然彻底离散,南昌起义的仅存硕果亦将丧失。时任起义部队第九军副军长的朱德和二十五师某团党代表的陈毅在极端危急的情况下勇于承担责任,担负起领导和整顿这支残部的重任。

1927年10月23日,部队到达江西信丰县的新田镇,朱德主持召开了第二次排以上干部会,决定整顿部队纪律。朱德批评了部队中存在的逃跑、侵犯群众利益等不良倾向,教育干部和战士都要遵守纪律。并成立“没收委员会”,规定没收委员会的权限,主要是没收地主土豪劣绅的财物,以解决部队给养,并且为部队进入信丰做好纪律准备。同时还规定:任何个人不得以个人名义去没收财产,只有“没收委员会”才有权没收反动官吏和土豪劣绅的财产;对缴获和没收的财产由“没收委员会”处理和分发;不能个人私藏腰包,一切缴获必须归公。遗憾的是,这次干部会议的决定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违反纪律的事还时有发生。甚至,有一个迫击炮连还被人带走去当土匪了,造成了部队的进一步混乱。10月24日下午,部队进入信丰县城时只剩下600多人。而此时又有报告说有战士严重违反纪律,有的士兵钻进餐馆里大吃大喝不给钱;有的士兵用手榴弹来换钱;有的士兵跑进布店把布抢到街上,以每匹两块银圆的价格卖给老百姓,等等。朱德听闻后立即与陈毅商议决定开会进行纪律整顿。

陈毅在会上针对严重的违纪行为强调:“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要有铁一般的纪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否则,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刻也难以生存下去……”庄春贤.我们要做失败时的英雄——朱德、陈毅在信丰整纪[N].江西日报,2016-05-31.,陈毅决定对3个严重违反革命纪律的士兵执行严肃的惩处,其他参加哄抢的人,只要把抢来的东西交出来,从中吸取教训,可以不予追究。朱德随之明确表示赞成陈毅同志的处理决定,并强调“在革命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我朱德有一天违犯革命纪律,不论谁都可以拿我是问!”庄春贤.我们要做失败时的英雄——朱德、陈毅在信丰整纪[N].江西日报,2016-05-31.会后当场对3个违纪的战士执行了枪决,违纪品收集后则由中共信丰特区委派人将物品、钱财送归原主,圆满处理了这次违纪事件。信丰整纪很好地教育了部队,部队的纪律得到了较好的整顿,部队也因此得以保存下来。

(二)纪律保证了红军的发展壮大

1928年4月,“朱毛会师”后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红四军创建时只有1万余人,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壮大红军队伍。当时红军的来源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动员根据地民众自愿参军,二是吸收俘虏,三是改编起义军队。

自觉自愿积极参加红军,是当时比较普遍的现象,广大民众踊跃参军并以加入红军为荣。民歌《十送红军》就表现了广大根据地民众对红军的感情和积极参军的情况。这和军阀部队、国民党部队到处拉壮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中,红军的人民军队宗旨和严整的纪律保证发挥了极其强大的吸引力。

在對待俘虏问题上,红军有严格的纪律即必须执行优待俘虏的政策。战争中总有俘虏,一般的做法不是杀就是关。但是,毛泽东从一开始就为部队制定了宽待俘虏的政策:一是对俘虏不打、不骂、不杀、不虐待、不歧视、不搜腰包,在生活上与工农革命军官兵享受同等待遇;二是对俘虏进行革命教育,实行去留自愿的原则,愿留下参加革命的予以欢迎,愿走的发给路费表示欢送;三是对俘虏中的伤病员给予治疗。

教育优待敌方俘虏兵,以极大的热情欢迎俘虏兵,反对给他们任何言行上的侮辱,使他们精神上深受感动;在物质上让俘虏兵享受和我军老兵一样的平等待遇;对俘虏兵愿留则留,不愿留的不勉强,经过宣传教育后,发给路费,放他们回去,使他们在敌军中扩大影响;对敌方伤兵要进行医治和发钱,要完全和红军的伤兵一样,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把上好药、发给了钱的伤兵送返敌军,对待敌方受伤官长亦然。有的红军战士对此不理解,认为俘虏就是“阶下囚”,凭什么要待为“座上客”。毛泽东的解释是:有钱人是不当兵的,杀了他们,地主豪绅连眉头都不会皱,又去抓新的。我们放他们回去,替我们做宣传,放一个能争取十个呢。事实正是如此,大量的俘虏愿意加入红军。

国民党军队中的下层官兵大多出身失业工人或破产农民,通过优待俘虏瓦解敌军既有必要也有可能,这在反“围剿”战争期间更是特别重要。为此,中共中央和红军总政治部相继颁布了《对于目前兵运工作的决议》等文件,要求党的各级政治工作部门教育红军,对敌军事打击“应当和红军对敌军兵士的广大煽动工作、和瓦解敌人部队从政治上夺取敌人士兵的工作相配合,应当有组织地进行兵变,散布传单,派人往敌军中,向俘虏做工作”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三Ο)[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89:515.。这项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如1931年12月原国民党第26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带领下举行了宁都起义,有一万七千多官兵加入红军,大大壮大了红军队伍,还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气焰。

严明的纪律造就了红军良好的人民军队的形象,极大吸引了人民群众参军,有效地促进了俘虏兵的加入和起义部队官兵自觉接受改编,到1933年,红军部队达到了30万人。

二 纪律建设是确保红军的人民军队性质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关键

红军自诞生以来,就是一支完全不同于过去任何一种军事武装的军队,它是人民的军队。人民军队这一性质,意味着军队是为人民的利益服务,为人民的利益而战,也意味着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一种鱼与水之间的互相融合及亲和的关系,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只有依赖人民群众的支持,军队才能生存和发展。而在红军的创建时期,在敌人分割包围和封锁围剿的极端艰难环境中,要保证红军的人民军队性质,必须使红军始终在党的领导之下,否则就可能沦为另一种军阀部队。为此,必须要从一开始就以极严格的纪律作保证。

(一)群众纪律的提出及军民鱼水关系的建立

严格执行统一的纪律,这是红军区别于一切旧式军队的显著标志。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纪律问题。这也是处理好红军内部以及军队和群众之间关系的重要问题。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时,各级政工干部特别注意教育官兵遵守起义军的纪律,以实际行动影响人民群众。部队到达广东时,还专门贴出布告《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示》,说明部队的纪律:“照得本部各军、富于革命精神。此次南昌起义,原为救国救民。转战千里来粤,只求主义实行。对于民众团体,保护十分严谨。对于商界同胞,买卖尤属公平。士兵如有骚扰,准其捆送来营。本军纪律森严,重惩决不姑徇。务望各安生业,特此郑重申明。”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三河坝战役史料选编[M].梅州:中共梅州市委党史办,1992:43.

1927年8月,起义部队进入广东的大浦县城,由于部队纪律严整,不损害群众利益,商人开门放鞭炮欢迎,连夜做生意,市面一片繁荣。当时起义军戴着红边的帽子,脖子上挂着红领巾,身穿蓝衣服,打绑腿,穿草鞋,官兵不分。军队纪律很好,买东西很公道,讲话很温和,群众关系很好。群众纷纷请起义军战士到家里就宿。

三河坝战役失败后,保存下来的起义部队转战湘南地区,后发动湘南起义,部队也达到了1万人。但是湘南起义失败之后,部队又连续遭遇国民党军队围剿,伤亡及脱离部队人数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队没有很好地执行群众政策和纪律,导致在该地区难以立足,困难重重,使许多战士失去了信心,余部也不得不上山,进入更加艰苦的地区。

在南昌起义后发动的秋收起义中,毛泽东面对强敌和重大伤亡果断率起义部队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向农村转移。但是在转移途中,由于条件极其艰苦,出现了一些侵犯老百姓财物以及其他无组织无纪律的事情,如偷挖老百姓的红薯,扣留财物,侵犯小商人利益等。针对以上不良现象,毛泽东于1927年10月首次宣布了三大纪律:一是行动要听指挥;二是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三是打土豪筹款要归公。1928年1月宣布了六项注意:一是还门板;二是捆稻草;三是谈话和气;四是买卖公平;五是不拉夫,雇夫要给钱;六是不打人,不骂人。3月,又把前两项改为“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1929年1月,在向赣南、闽西进军途中又增加“洗澡避女人”“不搜俘虏腰包”两项。1929年以后,根据形势的发展和部队的实践经验,又将“行动听指挥”改为“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改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打土豪要归公”改为“筹款要归公”,后又改为“一切缴获要归公”。六项注意也逐步修改补充成为八项注意,即: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这样就形成了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提出,对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对于正确处理军队内部关系特别是军民之间的关系,对于团结人民和瓦解敌军,都起了重大的作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253.

除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红军还制定了许多关涉群众纪律的章程、条例。其中最主要的是1933年8月1日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紀律暂行条令》。这些纪律条令的贯彻执行有效地体现了红军的人民军队性质,促进了红军和根据地人民鱼水情的建立,也极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进入井冈山区后,由于有了严明的纪律约束,并对违反纪律的行为坚决予以处罚,使得这支秋毫无犯之师得到当地群众的信任和帮助,进而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建立起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

从长远看,红军能够生存和发展,主要是因为依托根据地的建设,否则红军就成了流寇,随时会被国民党军队剿灭。而要建立并巩固根据地,就必须赢得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民众对红军的认同和支持,除了红军的性质和党的纲领政策外,关键是要有严明的纪律作保证。只有纪律的保证,才能使党和红军的政策得到贯彻执行,当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红军是代表民众利益并对民众利益秋毫无犯之师时,自然就产生了认同,并自觉自愿予以大力支持。正是因为红军执行了严格的群众纪律,革命根据地才得以建立和巩固。到1934年,形成了以中央革命根据地为中心以及湘赣、湘鄂赣、湘鄂西、鄂豫皖、闽浙赣、东江、琼崖、苏中等遍布十余省份的广大的红色区域,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也随之在根据地民众中广泛确立起来。

(二)政治纪律的提出及党对军队的领导权威的确立

红军的政治纪律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发端于秋收起义部队撤离途中由毛泽东主持的著名的“三湾改编”。秋收起义部队撤退至江西永兴县三湾村时,毛泽东针对部队里对放弃进攻长沙计划的不满情绪和不服从命令等情况,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核心内容是将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立党小组,营团建立党委;连队设立党代表,部队由党的前敌委员会指挥;一切重大决定,必须由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这开启了党指挥枪的历程,也开始确立起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为人民军队后来的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1929年12月召开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即著名的古田会议,更是在长期斗争的经验基础上,以决议的形式明确了党和红军的政治纪律,强调了“三湾改编”中确立的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坚决反对军事领导政治、把军队凌驾于党的领导之上的错误思想,认为“在组织上,把红军的政治工作机关隶属于军事工作机关,提出‘司令部对外的口号”是错误的,“这种思想如果發展下去,便有走到脱离群众、以军队控制政权、离开无产阶级领导的危险,如像国民党军队所走的军阀路线的道路一样。”因此,决议作出规定:“在高级地方政权机关没有建设以前,红军的军事机关与政治机关,在前委指导之下,平行地执行工作”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9,113.。这就在制度和规定上保证了政治纪律及其执行。

政治纪律的贯彻执行和党的领导权威的确立,对红军作战的胜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红军的政治纪律在战争时期的最主要体现之一在于:坚决服从党组织的领导,战斗过程中坚决服从命令听指挥。从客观条件来看,红军和国民党军队有着明显的差距即敌强我弱,这种态势体现在军队数量、武器装备、地盘、物资、经费等各方面。但是红军却能征善战,显示出较强的战斗力,这主要是主观原因在起作用,其中纪律保证特别是政治纪律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前四次反“围剿”中,红军凭借正确而奇妙的战略战术和优良的纪律作风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绩。

红军采取的是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核心思想如毛泽东写的一副对联所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杜忠民.毛泽东对联赏析[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0.前四次反“围剿”都是以运动战的方式,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术取得胜利的。这种战术的第一个要点是诱敌深入,其关键有三:一是把敌人放到根据地内部来打,因为有根据地优越的群众条件;二是疲惫敌人,并使我方兵力集中;三是在运动过程中发现敌人的弱点。第二个要点是各个击破,在诱敌深入中首先选择其中的一路,集中优势兵力予以歼灭,然后逐次击破其他,至于首先选择哪一路,或者是敌人的弱点,或者是足以影响全局的要害,则视情况而定。诱敌深入,从表面上看,就会丧失土地,也会使根据地的人民受到危害,不仅指挥员想不通,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也有很大顾虑,因此开始实行这种战术时也遇到很大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奇妙而正确的战略战术得以执行并取得成功,除政治工作外,就必须有严格的纪律作保证,保证党的领导和正确的作战方针的权威和贯彻。

如第一次反“围剿”时,毛泽东制定了集中兵力打张辉瓒的计划,因为这是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若先把他打掉,就等于赢得了胜利。但是连等两天两夜敌人都没有来,红军将士就颇有些怨言。但是部队官兵上下还是坚决服从命令,绝不擅自而行。正是有了严格的纪律保证,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最终得以坚决执行,并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这一仗打得漂亮、干脆、彻底,张辉瓒的师部和两个旅全部被消灭,生俘九千余人,无一人一马漏网。毛泽东也激动地赋诗庆贺:“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毛泽东诗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30.

国民党军队每一次都以堂堂之阵汹汹而来,企图摧毁红军、消灭苏区,但每一次都被红军打得损兵折将、狼狈奔逃,以致敌军官兵一听要进苏区就谈虎色变。国民党军队以举国之力却难以进剿弹丸之地,以装备完善的几十万大军却无法对付连子弹都很缺乏的弱小红军。试想,如若红军没有高度的政治纪律作保证,没有党的领导的权威,要在敌强我弱,红军又被分割包围的态势下统一指挥、协调行动、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 红军创建时期纪律建设的主要经验

(一)共产主义信仰是红军纪律建设的内在基础条件

在红军创建的过程中,无数共产党人严格执行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甚至为此不惜牺牲生命,主要原因之一是有坚定的信仰和信念为支撑。因此,信仰发挥着内心约束功能,促使红军将士自觉遵守各项纪律,不侵犯群众利益,不违背上级指示,不变节、不叛党。红军将领方志敏即是杰出的代表。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萧山.革命烈士诗抄续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177.方志敏同志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至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复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27日被捕。被捕时,两个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诚如方志敏所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4.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时年36岁,他实现了一个共产党员永不叛党的誓言。试想,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和意志,如何能甘愿清贫,如何能忍受敌人的酷刑而不叛党。因此,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红军加强纪律建设以及自觉遵守纪律的内在动力机制。

(二)纪律建设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和党的领导原则

红军之所以从一开始创立就十分重视纪律建设,除了当时所面对的极端严酷的生存环境需要军队有铁的纪律外,还与这支部队的性质和宗旨密切相关。红四军成立之时,就发布公告明确其宗旨是“民权革命”,提出“革命成功,尽在民众”的口号,并布告民众行军时“官伍兵夫,服从命令,平买平卖,事实为证,乱境乱杀,在所必禁……”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2-53.。这体现了红军的人民军队的性质,因此,其纪律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目标之一就是建立和巩固红军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红军发展壮大的经验证明,只有当纪律建设围绕着人民军队宗旨、为着争取民众利益时才能使纪律真正起到约束作用,相反,脱离了群众利益的纪律是没有效率的,就如同国民党军队的纪律一样。

红军纪律建设另一个重要目标是保证和坚持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没有党的领导,军队就失去了革命的灵魂和信仰,就不可能成长为真正的强大的人民军队,因此红军的政治纪律建设极其重要。另一方面,党的领导也是保证纪律建设正确方向和有效性的关键。没有党的领导,就难以制定切合实际的纪律条例,也难以使纪律真正具有约束力,党的领导权威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软性约束力,对红军的发展壮大起到最关键的作用。

(三)必须制定切合实际并不断修正和完善的纪律条例

没有纪律条例也就无所谓纪律及其建设,因此,制定纪律条例,是红军创建时期纪律建设的主要内容。这一时期,各根据地红军部队以及中国工农红军总部都制定了一系列纪律章程、条例、条令等。如《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红军十大纪律》《中国工农红军纪律暂行条令》等。这些纪律条例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许多条令至今依然是解放军最主要的纪律条令。后来红军被迫长征时,也是认识到纪律的重要性并吸取了根据地时期纪律建设的经验,在长征途中制定了《红军须知》《十要十不准》《八要十不准》等,为长征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红军在制定具体的纪律条例方面,也有重要的经验:第一,在条文的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如群众纪律就是专门针对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政治纪律则主要是针对坚持党的领导和服从命令听指挥的问题,“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长征中的纪律如专门针对团结少数民族的,这样的纪律就有针对性,红军战士也能明白其中的重要性而自觉遵守。第二,条例的话语表述要契合战士和群众的文化水平。由于当时的红军战士大都缺乏文化教育,识文断字的能力有限;同时,为了争取民心,还必须把红军的纪律告知于民特别是根据地的农民,使其明了红军是一支不同于一切军阀部队的军队,是一支纪律严整的新型军队,因此纪律条文的话语要简单直白,便于理解和执行。如“不拿老百姓的红薯”“洗澡避女人”等,这样的话语易于识记和理解,亦有利于执行。

(四)教育和惩处相结合是纪律建设的主要途径

紀律教育是促使人们认识和履行纪律的重要手段。红军十分重视纪律教育,如在反围剿斗争中,朱德在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战斗》上发表《怎样创造铁的红军》一文,指出创造铁的红军必须具备六项条件,其中之一是自觉地遵守铁的纪律:“红军的纪律是根据整个的阶级利益、革命利益和革命斗争的必需而制定的”,“红军的纪律不依靠打骂来维持,而是建筑在无产阶级的团结上面,用自我批评的精神,教育的精神,互相督促和勉励,达到自觉遵守纪律。”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因此,各根据地都十分重视纪律教育。通过采取以纪律教育为主、以惩戒为辅的措施,使遵守纪律逐渐成为红军指战员的自觉行动,巩固和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为取得反“围剿”战争胜利创造了条件。

红军在纪律教育的过程中还认识到,教育必须和惩处相结合,惩处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纪律教育。教育是一种软性手段,一种软约束机制,主要解决的是认知和心理上的问题。惩处则是一种硬性的手段,一种硬约束力,通过惩处违反纪律的行为,能够起到一种心理震慑和警醒作用,并进一步促进对纪律重要性的认知和遵守,从而使纪律教育的成果得到巩固。对此,朱德就深有体会:“革命军队纪律的维持与执行,主要在于教育,奖励与惩戒都不过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奖励使军中知道努力的方向,惩戒使军中知道应避免的错误。对有功受奖者不应放任,应继续教育,促其继续进步;对有过受罚者,不应仇视或厌恶,而应以爱护的精神教育之,使之改正错误。”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89.因此,在纪律教育的基础上需要对违反纪律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处,这对强化红军指战员的纪律意识并严格遵守纪律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没有纪律,党就无法率领群众和军队进行胜利的斗争。”毛泽东.论新阶段[G]//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651.红军初创时期纪律建设的历程及经验,充分说明纪律建设永远不能松懈,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在和平时期、执政环境下,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依然要保持高度的革命警惕性。当下反腐败等斗争的严峻性昭示我们,实现中国梦依然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和军队保持铁的纪律,因此党和军队的纪律建设一刻也不能停歇,否则就可能发生变质,严重危及党和军队、国家的安全。为此,“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坚持严字当头有、全面从严、一严到底,深入推进我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深入开展纪律教育,严格纪律执行,用铁的纪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85-386.

猜你喜欢

党的领导红军
半条红军被
科技看百年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坳
十送红军
如何让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对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一致性的认识
朱景文: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
张荣臣: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保证